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文章阅读 > 严以为官:为政以德居首,夙夜在公丨文化博览

严以为官:为政以德居首,夙夜在公丨文化博览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19-12-14 14:41:40
阅读:

点击 “宣 讲 家 网” 可以订阅!

严以为官:为政以德居首,夙夜在公丨文化博览

在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涵蕴着极其丰富的治国理政内容。为官之道又是其中最为突出的部分。儒家经典、诸子百家、政治家、学者、文人乃至民间文艺家们,无不特别关注并以各种方式、载体,阐述为官从政之道。官箴文化流行,史家资治通鉴,建言献策,甚至连中医也有君臣佐使之论,《舌尖上的中国》也有“治大国若烹小鲜”之政治术语。诸如“为政以德”“民贵君轻”“民为邦本”“以人为本”“以义为利”“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夙夜在公”“公生明,廉生威”等,不胜枚举。这些宝贵的治理智慧,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和文章中被一再引用,并发扬光大。“三严三实”中强调“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对当今领导干部为官之道提出了新要求。而这些新要求,其本质也是对传统政治文化的一种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是一种守正出新。

(一)为政以德

“仁政德治”这种社会政治理想,一以贯之,是儒家治国的核心价值观,也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核心理念,为历代王朝统治者所彰显。在这里,“德治”是儒家治国的最高指导原则。《论语·为政》中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道德至上作为儒家政治伦理学说的中心命题,被强调要贯穿于整个治国安邦的全过程,即以仁为本、以德治国。“仁政”是儒家治国的基本方案,也是追求的目标。“仁政”的本质要求,是强调统治者在治国理政、制订与实施相关政策时,一定要充分考虑民众的基本诉求,协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利益。具体来说,要与民“恒产”,使之得以“足食”;要薄赋敛,宽刑省罚,与民休息;要先富而后教,导民以仁,导民以明“礼义廉耻”和“纲常伦理”。“德化天下”的“教化”,成为实施“仁政”、治国安邦的关键,不可替代。

帝王作为实践“仁政德治”的主体,应该有何种政治追求、具备何种政治品质呢?那就是实行“王道”,反对霸道,讲求“人道”。所谓“王道”,是一种极高的政治理想和原则。基于此,统治者应该是“内圣外王”,成为道德表率和人伦典范,才有资格统率和治理万民。“以民为本”而非肆意妄为推行“霸道”,追求以“德教”“仁政”为先的“王道”,后来发展为“德主刑辅”“礼刑并用”的基本治国方略。至于暴政与腐败,则完全背离了“仁政德治”、以民为本和“王道”政治的价值取向。

古人讲,“天命靡常,唯德是辅”“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行仁政,尚德政,以人为本,心中有民,修己以安百姓,治大国若烹小鲜,须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对传统政治文化精华的最透彻的汲取,是实施最大的仁政德治。法乃他律,德乃自律,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则政通人和。党的干部标准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公务员录用的标准是“德、能、勤、绩、廉”,德性修养放在第一位。党员领导干部秉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高举为政以德旗帜,会通古今,则为官做事,理直气壮,坦坦荡荡,不令自威。

(二)民为邦本

在儒家看来,作为实践层面一体化的“仁政德治”,必须坚守“以民为本”的政治主张和核心价值。治乱之道关键在“民心”,“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尚书·蔡仲之命》),规范了统治者如何驾驭民心的底线。民众的利益、诉求,应该是治国理政的基本出发点。虽然儒家民本思想不可能确认民众是社会的主体,历代王朝统治者也向来“尊君”胜过“重民”,但民本思想毕竟符合百姓的愿望,且作为“道统”,与“治(政)统”相抗衡,具有极大的感召力。

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极其丰厚。“天道远,人道迩”(《左传》),孔子有使民富庶行教化的思想和关于养老恤孤制度的设想,提出“以不教之民而战,是谓弃之”,从而重视教育教化之论。孟子揭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倡“民贵君轻”“民本君末” 以及“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等理念。《尚书》里有“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荀子有“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之论;老子有“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的思想;西汉贾谊也有“民无不为本”“夫民者,万世之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新书》);北宋张载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等,皆为民本思想的经典语句,都是滋养当下以民为本实践的宝贵思想资源。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与此一致的,继承、发扬这种传统,并无有何生搬硬套之嫌。

习近平总书记曾引证《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指出 “必须重民生、办实事,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最紧迫的需求,做到让人民群众参与、让人民群众做主、让人民群众受益、让人民群众满意,真正使群众成为利益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他还指出,不仅要让人民群众有“幸福感”,还要有“获得感”。这些闪光的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发挥其当代价值的鲜明体现。领导干部始终树立宗旨意识,做到心中有民,恪守人民本位、人民主体思想,则是把握了传统民本思想之根本。

(三)清正廉洁

廉洁是从政为官之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清廉无私,居德之首。古代官箴书浩如烟海,最早的秦朝官箴《为吏之道》开篇即云:“凡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毋私。”汉代司马迁提出“守法、清廉、行教”三条官箴。后来又有著名的“清慎勤”为官保位之三字箴言,还有“公生明,廉生威”之论等,清官廉吏一直是百姓心目中最为认可的好官典范。

北宋理学大师周敦颐在官任上有诗曰:“事冗不知精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明朝嘉靖年间无极县知县郭允礼曾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这些都堪称廉洁从政的至理名言。

作者:梅敬忠 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教授

本文节选自宣讲家网独家文稿 《梅敬忠:跟着习主席学国学——从国学中汲取修身、为官的智慧》

严以为官:为政以德居首,夙夜在公丨文化博览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完整文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