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美文欣赏 > 《中药学》知母

《中药学》知母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2-19 01:23:51
阅读:

知母,中药名。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叶由基部丛生细长披针形,花茎自叶丛中长出,圆柱形直立,总状花絮,成簇,生在顶部成穗状;花粉红色,淡紫色至白色;果实长椭圆形,内有多数黑色种子,花果期6-9月。中国各地都有栽培,抗旱抗寒能力强,干旱少雨的荒山、荒漠、荒地中都能生长,是绿化山区和荒原的首选品种。

中文学名

知母

别称

蚳母,连母,野蓼,地参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单子植物纲

入药部位

该品为单子叶植物百合科知母的干燥根茎。

性味

苦,寒。

归经

归肺、胃、肾经。

功效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主治

热病烦渴,肺热燥咳,骨蒸潮热,内热消渴,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

煎服,6-12g。

禁忌

本品性寒质润,有滑肠作用,故脾胃虚寒、大便溏泄者忌服。

炮制方法

除去须及泥沙或外皮,晒干。切片入药,生用,或盐水炙用。置通风干燥处,防潮,以备切片入药,生用或盐水炙用。

生理特性

适应性很强,野生于向阳山坡地边。草原和杂草丛中。土壤多为黄土及腐殖质壤上。性耐寒,北方可在田间越冬,喜温暖,耐干旱,陈幼苗期须适当浇水外,生长期间不宜过多浇水,特别在高温期间,如土壤水分过多,生长不良,且根状茎容易腐烂。土壤以疏松的腐殖质壤上为宜,低洼积水和过劲的土壤均不宜栽种。

产地

知母中国各地都有栽培,最主要产区在河北。

相关论述

1、《神农本草经》:“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

2、《名医别录》:“疗伤寒久疟烦热,胁下邪气,膈中恶及风汗内疸。”

3、《医学启源》:“知母,《主治秘要》云作利小便之佐使,肾中本药。上头、引经皆酒炒。刮去毛,里白者佳。”

4、《本草纲目》:“肾苦燥,宜食辛以润之;肺苦逆,宜食苦以泻之。知母之辛苦寒凉,下则润肾燥而滋阴,上则清肺金泻火,乃二经气分药也;黄柏则是肾经血分药,故二药必相须而行,昔人譬之虾与水母,必相依附。”[1]

5、《本经逢原》:“知母,《本经》言除邪气肢体浮肿,是指湿热水气而言。故下文云下水,补不足,益气,乃湿热相火有余,烁灼精气之候,故用此清热养阴,邪热去则正气复矣。”

6、《本草正义》:“知母寒润,止治实火,泻肺以泄壅热,肺痈燥咳宜之,而虚热咳嗽大忌。清胃以救津液,消中瘅热宜之,而脾气不旺亦忌。通膀胱水道,疗淋浊初起之结热,伐相火之邪,主强阳不痿之标剂。热病之在阳明,烦渴大汗,脉洪里热,佐石膏以扫炎症;疟证之在太阴,湿浊熏蒸,汗多热甚,佐草果以泄脾热。统详主治,不外实热有余四字之范围。”

[2][3][4]

参考资料

[1]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国言实出版社,2012年版

[2]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年版

[3] 高学敏.《中药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5月

[4] 王国强.《全国中草药汇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2月

《中药学》知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