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诗词赏析 > 每周一缕书香|仰观俯察取药象 方药之道在穷究

每周一缕书香|仰观俯察取药象 方药之道在穷究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1-31 18:11:08
阅读:

<a href='https://www.edusy.net/tag/meizhouyilvshuxiang_29506_1.html' target='_blank'>每周一缕书香</a>|仰观俯察取药象 方药之道在穷究

导语

《素问·五运行大论》:“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素问·示从容论》:“援物比类,化之冥冥……不引比类,是知不明”,取象比类思维是传统中医的固有思维方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大千世界,无处不是象。

在辨药识药,对药性进行分析总结的过程中,古人也运用了独特的药象思维,“物有其性,性有其用”,用药就是在体察万物,每味药的气、味、色、形、质、性情、部位、所生之时、所成之地等等,无一不可为象。正如清代徐灵胎《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中所说:“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形,或取其质,或取其性情,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成之地,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

可惜的是,在现代的中医教育中,传统药象思维被淡化,只留下空洞的性味功效等内容。用药法象的说理过程被隐之而去,所以大家记药性只剩下死记硬背的功夫了,拿起书来不免觉得索然乏味。

每周一缕书香|仰观俯察取药象 方药之道在穷究

本期中医家《每周一缕书香》栏目要推荐的书目是《思考中药》,又名《方药之道》、《纯中医思维下的中药入门课》,就是希望让大家此书为引,培养传统的药象思维,仰观俯察下穷究物理,用中医的传统思想方法思考药性,以至于成为作者所述,“学中医,会让人成为一个很有诗意、很灵动的人。”

作者简介

唐略,为医家兄弟唐文吉和唐文奇合用的笔名。

唐文吉

毕业于北京大学,获硕士学位,师承名师学习中医。

唐文奇

毕业于安徽中医药大学,执业医师,现供职于北京杏园金方国医院。

二人秉承家学,于中医各有师承,现致力于中医文化的传播普及及中医临证研究。

“方药之道”题解

方不离药,药不离方,方和药又不离医理,不离临床,完全要放在一起讲。现在我们要讲方药,也不会离开医理,不会离开临床,而只不过是说以方剂和药物为核心,演绎中医的基础理论和治病的方法。因此,我们讲一遍方药,也等于又从方药的角度,演绎了一遍中医的基础理论,一以贯之,这就上升到了道的高度。所以,我们称之为“方药之道”,而不把它仅仅局限在一个学科上面。

每周一缕书香|仰观俯察取药象 方药之道在穷究

何如调动自然的力量

中药为什么会治病呢?因为它是自然的,蕴藏着自然的力量。自然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

怎么去认识自然,调用自然的力量呢?一靠灵气,二靠学识。灵气产生悟性,学识来自师承。

什么是灵气?并非看你聪不聪明啊,有人小聪明很多,但灵气全无。庄子说:“心机深者天机浅。”心机是人的小聪明,天机才是人的灵气。灵气越足的人跟自然越接近,跟自然越接近的人灵气越足。灵在心里,也在自然,它是朴素的灵动与精致,没有刻意的雕琢。

悟,从根本上讲,是在悟自然,因为世界上最博大的也就是自然,力量最大的也是自然。人心要获得悟性,要获得能量,也只能到大自然中去。

每周一缕书香|仰观俯察取药象 方药之道在穷究

中国传统学问的传授,尤其是中医的传授,往往是书本传授和口传心授的一个结合体,书并不能承载所有的学问。书中只能写一半,还有一半没有写出来,需要我们要去领悟,去破解,好比坚果,首先要剥掉壳才能吃。这就需要一位师父带着你,为你点拨,你会事半功倍。

举蝉蜕为例,释药象思维

西方现代的学问,是以数学为基础的;而中国传统学问,是以文学,尤其是诗为基础的。二者都是人们把握世界的方式。一个重理性,重数据,重计算,重实验;一个则重形象、重联想、重灵感、重神思。中医是中国传统学问,其思维方式应为后者。因此,认识和把握中药药性,需要形象思维。

本文就此举一个例子,蝉蜕,就是知了蜕下来的那层皮。它有何药性呢?书中讲,它味甘寒,能散风热。

它为什么寒?因为长在土里。我们看过法布尔的《昆虫记》,其中讲蝉,“四年地下的苦功,换来四个月枝头上的歌唱。”蝉的幼虫,至少要在土里生存四年。土里,冬天不会太冷,夏天也不会太热,温度比较均衡,土是平性的,能容纳万物。火性再大的东西,到了土里,时间久了,火性就去掉了。很多用火制过的药,如炒白朮,炒苍朮,炒完以后,要把它摊在地上,至少要摊一个晚上。因为你炒过了,有火性了,如果不经处理,直接使用,火热之性就能伤人。摊在地上,就是用土来收掉火性。蝉生存在土里时间长,也就被收掉了火性,所以它是偏凉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它是一味甘寒的药。

为什么会甘呢?也是因为它在土里,土味就是甘的,它与土同气相求,也跟着味甘。

为什么它又能散呢?因为它是动物的皮,皮在表,在表就主透散人体在表之邪。它能散风热,还能透疹,疹子也是邪在体表啊。所以从这些自然属性上,我们就可以联想出这味药的气味、作用,不用去死记硬背。

为什么它又能退翳障呢?我们继续联想,蝉蜕还能干吗?它还能退翳障,人年龄大了,会感觉眼睛模糊了,这往往是有翳障。常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方中再加一味蝉蜕,效果会非常好。为什么呢?蝉是蜕皮的,蝉蜕下来的皮又能使人体眼睛上的那一层翳障,像蝉蜕皮那样蜕掉,重新拥有闪亮的眼睛。

蝉蜕还可以治疗皮肤病。皮肤病当然也要辩证论治,在疗程的中后期,往往方中加一味蝉蜕,其意也就是使身上这一层皮肤病能够像蝉蜕皮一样蜕掉,甩开。

咱们这里用的是一种诗意的说法,似乎很荒谬,但自然界的微妙往往要通过这种诗意的思维去把握。

还有,蝉在夏天叫得很欢,声音很大,所以,嗓子哑了可以用蝉蜕,它能亮嗓子。在给很多歌唱家、教师开方子的时候,可以加一味蝉蜕,他说话的声音会特别脆,特别亮。如果嗓子沙哑了,咱们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蝉蜕,效果也会非常好。

小孩子晚上老哭,声音还非常大,吵得四邻不安,这不也跟知了似的吗?要治这个,当然也要弄清原因,是寒还是热,是有食积还是受过惊吓,方中也常加蝉蜕。

嗓子哑了的,蝉蜕可以使其洪亮;小儿夜啼,嗓子很洪亮,蝉蜕又可以来抑制。一种事物往往有不同的两方面作用。这些都是古人在观察蝉蜕的性质的基础上慢慢摸索出来的。听起来似乎有点悬乎,但实际上历代的医家都在这么用,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屡用屡效,大家才津津乐道;如果屡用无效,早就有人提出异议了。当然,这种联想也不能胡思乱想,妄下结论,一定要在实践中反复验证才能成立。

现在我们的《中药学》教材一般不按我现在的这种思维来讲中药,仅仅是讲它的气味、归经、主治,列一大通,至于为什么,则说不出所以然。我们则希望是在仰观俯察,在通晓事物性质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中药的性质和用法。

自 序

2012年,我开始在清艾轩的网络讲堂讲方药,课程的名称叫《方药之道》,蒙听众们的热情,课程的录音被整理成文字稿,我再加工润色,成为本书。整个加工整理工作,持续了三年多。

时间是最好的老师,像中医这样的学问,更需要时间的积淀。如今再看这个讲座,内容已经略显单薄。毕竟中医学海无涯,方药妙用无穷,古圣先贤积累下来的经验还有待我们长期不断地学习、领悟,本书也无法穷尽这些知识,但作为学习中医方药的入门之书,让大家树立中国传统学问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这本书还是绰绰有余的。有了这个基础,我们再去接受古人讲的东西,就势如破竹了。所以,和学苑出版社的黄小龙兄商议,决定把本书的书名定为《思考中药:纯中医思维下的方药入门》。

有人说:“胸中有万卷书,笔底无半点尘者,始可著书。可见著书之难。中医不到60岁之后炉火纯青,不可著书,否则,必将贻误后人!”我不敢说自己“胸中有万卷书”。而且,即使胸中有万卷书,也是不够的,还得行万里路呢!尤其是像中医这样的学问,书本中能承载一半,还有一半在无言的实践中,只能心领神会。著书,历来圣贤用于传道受业的,一字不慎,则谬种流传,误尽苍生,所以过去人们是不敢轻言著书的。但在今天这个众声喧哗的信息爆炸时代,著书的意义又有所不同。如今,书籍是作者跟读者交流的媒介。今人读书,或者说,读今人的书,已经不可能像古人读书那样十遍百遍地字斟句酌了,而往往是一读而过,取其精华,从中有选择地获取自己需要的经验和启发,这样的书,可以源源不断,多多益善。任何事情都不是固定的,我们要灵活对待,用药如此,写书也如此。

这本书,源于讲习。讲习自古就是治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通过讲习可以操练思维,交流思想,使学问不再是寻章摘句式的严谨,而是融入自我生命的深情。尤其是中国传统学问的思维,是更需要这种反复操练的。

这本书体现了这种操练。首先,在方药的分类上,我们以五行为依据。五行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模型。儒家典籍《尚书·洪范》降五行列为“洪范九畴”之首,并概括了它们的基本特征:“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还提示了其类比联想的思维模式:“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五行大义》云:“夫万物自有体质,圣人象类而制其名,……五行为万物之先,形用资于造化,岂不先立其名,然后明其体用?”人们把万事万物按木、火、土、金、水分成五大类,去归纳它们的性质,认识它们的关系,甚至通过取象比类,纵情联想,大胆猜测,再在反复的实践中小心翼翼地验证,精益求精地取舍。自古以来,人们对中药的认识,也经历着这样一个过程。本书更倾向于让大家体验这个认识的过程,而不急于灌输教条式的药理药性。

中国传统学问的思维方式是中医的根本,几千年来,中国人都是这样思维的,只可惜在西方思维的影响下,这种思维已经边缘化了,甚至被人嘲笑。所以,在当今,我这本书中的很多内容也会被人不认可。不认可不要紧,只因为思维方式不同,君子可以求同存异,也可以和而不同。

感谢清艾轩整理小组的朋友,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怀着对中医的热爱,通过网络集结在一起,每天抽出宝贵的时间进行录音翻录,五分钟的录音通常需要一个小时才能翻录完成,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尤其是要感谢方海平、沈敏玲、高尚、董捷、张萌、蔡晓秋、陈林炎等朋友,他们还承担了后期编辑整理工作。有这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协助,我心里感到温暖。

唐略

2016年秋于北京

每周一缕书香|仰观俯察取药象 方药之道在穷究

“读经典 作临床“,优秀中医书目征集活动

《每周一缕书香》栏目秉承“精选书目 助力临床”的初衷,迄今为止为大家推荐了50期优秀中医书籍,受到广大中医同道的热烈欢迎,在此感谢每一位朋友的关注和支持!

同时我们也收到不少朋友的留言推荐,感到浩如烟海的中医书库中确实有太多珍贵的值得学习的中医书目尚且静静地封存在历史的尘埃中并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

为了挖掘这笔宝贵的思想遗产,我们特别向大家发出这个优秀中医书目征集令。

如果您在学习的过程中看到优秀的中医书籍想向大家推荐,或者手里保存珍贵的中医孤本、古本书籍,欢迎大家在文章下留言“书目名称+推荐语”,或者附上文章推荐稿投稿至中医家编辑部邮箱bianjibu@zhongyijia.com.cn。

我们将从中挑选,作为《每周一缕书香》的推荐书目呈现给大家,并竭力选购该书籍作为福利赠送给咱们的中医同道。同时,对于您推荐的书目入选《每周一缕书香》,我们也将赠送一份精美的礼品作为感谢。

每周一缕书香|仰观俯察取药象 方药之道在穷究

事不宜迟,赶快来和各位中医同道分享您心目中的优秀中医书籍吧!

下期《每周一缕书香》更精彩!

请留意“中医家”通知,APP下载地址:wwww.zhongyiyijia.com.cn

每周一缕书香|仰观俯察取药象 方药之道在穷究

策 划:苏华龙

美术编辑:朱丽莉

文字编辑:陈剑城

摄影老师:彭婷婷

下期预告:《中医觉悟一言

每周一缕书香|仰观俯察取药象 方药之道在穷究

每周一缕书香|仰观俯察取药象 方药之道在穷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