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佳句赏析 > “七夕”起源:神话传说不是“骗人”的

“七夕”起源:神话传说不是“骗人”的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19-12-03 06:17:43
阅读:
“七夕”起源:神话传说不是“骗人”的

七夕,通常又称为乞巧节、女儿节、情人节……还称为“星期”——不是现在所说的星期几的“星期”,而意为“两颗星如期相遇”。

七夕最常用的别称是“乞巧节”,这个节日的起源,体现的是古代的女性文化。

古代妇女被社会要求的“标配”是“三从四德”。“三从”——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近代新文化运动为了倡导学习西学,很多方面矫枉过正,传统文化几乎被全盘否定。连梁启超、孙中山和鲁迅这等伟人,身患绝症且西医治疗无效之际,仍然拿命来抵制拒绝中医。新文化的先进们全面否定儒家思想,妇女的“三从四德”更是被他们解释成是封建主义对女性的摧残压迫。

“三从四德”的标准建立可以追溯到《周礼》,先秦时人们的个性普遍比较自由舒展,女性的社会地位并不低。今天普通人将“妻子”称为“老婆”,有声望地位的人将“妻子”称为“太太”。“太太”这个称谓,据说是因为周朝有三个“国母”名叫太姜、太妊和太姒,她们都是辅助夫君治理国家的贤明女性,因此后人便将自己聪明贤达的妻子称为“太太”。

中国女性的地位在唐代达到顶峰,女性地位的衰落始于南宋理学家的渲染。考究“三从四德”中的“从”,本意有“追随、跟从、扶持、辅助”的意思,并不是指“无条件服从、顺从”。女子未嫁时重大事宜由父亲做主,体现的是对父亲的孝敬和尊重;出嫁之后协助丈夫经营家庭,扮演好妻子的角色;不幸丧夫则以孩子为主心骨,担当母亲的职责,尊重孩子。

对妇女的这些要求,在当下讲求男女平权的环境里或许有些不适时宜之处,却也并不是新文化旗手们所说的那般“十恶不赦”。

至于“四德”,在今天看起来并不是完全没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妇德,是对女性的道德要求,女性以贤良忠贞为佳;妇言,是沟通交流方面的要求,女性应温和亲切善解人意;妇容,是对女性外在容貌气质的要求,妆容仪态大方得体;妇功,是对女性内在才艺技能的要求,妇女最好能具有一些技能,而女红针线是古代最基本而最重要的技能。

古代农耕社会同现代社会一样,人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吃穿问题,必须肚中有粮身上有衣。因此,男性和女性形成了典型的家庭和社会分工:男耕女织。男性具有更强的体力,他们在户外从事耕种。男者,力田也;女性具有更灵巧的心思和肢体,居家从事织布纺纱缝补浆洗之类。黄梅戏《天仙配》里,七仙女唱:你耕田来我织布。董永和:我挑水来你浇园。分工科学而正确,家庭才会和谐稳定。

因为纺织缝补方面的针线活,是古代“妇功”中最重要的一项技能。故而人们形成了一种仪式——七夕节,这个节日里女性以针线竞技为主要活动节目。这一天的晚上,女子们接着上弦月的微光,将七根针并排插在布包上,谁在更短的时间里将丝线穿过全部针孔,说明谁的手更加灵巧。非常考验目力、耐心和灵敏。

“七夕”起源:神话传说不是“骗人”的

七夕的另外一个通用说法是“乞巧”,乞,有请求、祈求的意思,女性通过某种活动或仪式,向上天祈求让自己更加心灵手巧,也就是:I pray God to bless me to be a skillful lady。

除了穿针引线这种女红(gong)赛事外,有的地方乞巧习俗是:女子们各取一盆清水放在太阳下,投针于水上,看谁的针能在水面上漂浮时间更长久。同时,针的影子的朝向,也预示着女子未来的命运。让针浮在水面上似乎并不容易,这种“漂针察影”的习俗既是一种竞技游戏,同时带有神秘主义的味道。

在有的地方,女子们各自捉一只蜘蛛放在木盒里,然后比较每只蜘蛛织网的疏密,来判断自己得巧的多少。这种做法,则完全是将自己的运气压在毫不相干的动物身上。

乞巧的内容后来不断扩大化,由乞求手巧,扩大到乞求容颜不老美貌常驻,乞求父母家人健康长寿。明明知道神可能并不存在,仍然希望神给予更多。

“七夕”起源:神话传说不是“骗人”的

牛郎织女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中,传说农历七月初七,牛郎星和织女星通过银河的鹊桥相会。而根据现代天文学研究,两个星座相隔十数个光年的距离,根本不会相遇。

“牛郎织女鹊桥会”只是一个美丽的神话,但同样也是“男耕女织”的农耕社会形态的反映。

牛郎这个单身贫困青年,他唯一的朋友和伙伴是一头很老又很神的牛,这头老神牛也是他重要的生产资料。神牛有天告诉牛郎:你脱贫改命的机会来了,去湖边取走一件粉红色的衣服,衣服的主人就会嫁给你。命运让牛郎邂逅了七位仙女中的织女(其他六位仙女尚不知在天庭所司何职),牛郎和织女结婚生子组建了家庭,本来他们从此以后可以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然而天帝知此却大为震怒,命王母从速召回织女回天庭接受刑事审判。得知织女被押解回天宫,牛郎骑牛上天追赶,王母用玉簪画出了一道银河,一对有情人只能隔河相望。后来每年七月初七,一群群喜鹊搭成长桥,牛郎和织女通过鹊桥相会。

这个传说,是古人通过想象完成了对宇宙天体的认识,是落魄文人通过虚构穷小子得到仙妻的故事来寄托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更是古代农耕社会的分工形态的反映。

天帝为何要阻挠织女跟牛郎的爱情?因为织女是天庭纺织能手,天庭的分工系统失去织女会出现紊乱。神仙跟人一样,最重要的两件事情也是吃穿。织女作为天庭的纺织技术骨干和首席裁剪设计师怠工脱岗,会严重影响包括天帝在内的众多天庭领导的形象和体面。因此,王母不得不奉命将织女带回天庭,让她继续为天庭纺织制衣,让天庭的劳动分工得以正常运转。

牛郎织女神的相爱分离,成为后世很多文人吟咏的对象。“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七夕,这个起源于劳动技能竞技比拼和向神祈福的节日,因为牛郎织女的原始传说和吟咏牛郎织女的诗词,染上许多美丽和哀愁的色彩。

七夕节日起源于农耕文化,女性在那种文化体系里,只能从事纺织针线手工之类的工作。而今天的社会已经不依赖力气和本能,而主要依赖人的智能和技艺,因而当今的女性几乎能从事男性能从事的一切事务。甚至因为天生自带了温柔品性和敏锐直觉,女性在很多方面比男性更为优胜,例如销售、心理咨询、幼儿教育等等行业和岗位。

在古代农耕社会,随时被玉帝和王母管控的“织女”们,在情爱和婚姻当中根本不可能成为“半边天”。而在现代这个开明发达的社会里,现代女性以她们的聪明睿智,自成一片天地。

“七夕”起源:神话传说不是“骗人”的

相关推荐

  • “七夕”起源:神话传说不是“骗人”的

    七夕传说,还称为“星期”——不是现在所说的星期几的“星期”,而意为“两颗星如期相遇”。七夕最常用的别称是“乞巧节”,这个节日的起源,体现的是古代的女性文化。

    佳句赏析
  • 橘树经冬犹翠绿只因有颗“岁寒心”

    自有岁寒心,齐白石《三吉图》《橘子洲头写生图》《橘枝栖雀》《橘子葡萄柚子石榴图》吉祥纹饰系列橘子外赤内黄,犹如彩色的“矞云”,故得名。

    美文欣赏
  • 《醉梨园·最中国》戏曲盛典 闪耀梨园之都

    黄鹤云,西安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丝路频道以及河南广播电视台、成都广播电视台、武汉广播电视台等近20家丝路城市广播电视协作体成员台全媒体阵容协同播出;同时,央视新闻移动网、中国网正在商演频道、凤凰网、东方大剧院、武汉台黄鹤云、掌上武汉北京时间、优酷、触电新闻、一直播、城市交换云平台等热

    诗词赏析
  • “醉梨园·最中国”全国戏曲名家西安展演拉开帷幕

    黄鹤云,西安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丝路频道以及河南广播电视台、成都广播电视台、武汉广播电视台等近20家丝路城市广播电视协作体成员台全媒体阵容协同播出;同时,央视新闻移动网、中国网正在商演频道、凤凰网、东方大剧院、武汉台黄鹤云、掌上武汉北京时间、优酷、触电新闻、一直播、城市交换云平台等热

    诗词赏析
  • 古赋文篇(《七夕·赋》《再七夕·赋》《寒窑赋》)

    七夕赋,《七夕·赋》——皇甫颇黎(作于2014.8.16)织女下凡本戏水,不意人间遇牛郎。男耕女织把家过,夫意浓浓妻意深。恩爱甜蜜赛鸳鸯,不意王母强拆散。银簪一道化银河,挑儿担女牛郎追。可恨银河茫无边,银河岸边儿女泣。天规千年未曾改,瑶姬王郎玉帝拆。七仙董郎拆拆拆,不羡神仙羡鸳鸯。

    佳句赏析
  • “阿树,阿上,两只黄鹂鸟。”卓依婷唱的这鸟到底是什么鸟?

    自在娇莺,“阿树,阿上,两只黄鹂鸟。啊嘻,啊嘻哈哈,在笑它。”这首经典儿歌想必80,90后都有听过,它就是卓依婷演唱的《蜗牛与黄鹂鸟》。卓依婷年轻时期的清纯美丽,配上干净清澈的歌声,赋予了这首歌更加动听的迷人色彩。

    美文欣赏
  • 关于七夕节的传说故事,很多人都搞错了

    七夕传说,七夕是中国的浪漫情人节,也就是农历七月初七,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七仙女不忍丈夫受害,只得返回天庭,后七仙女将孩子生下送给董永抚养,从此夫妻俩天人永隔,再无相见之日。

    佳句赏析
  • 黄遵宪:兴民权,开民智

    黄遵宪,从收集材料到最后定稿,用了近十年时间,分学术志、刑法志、职官志、礼俗志等十二志,四十卷。主笔/薛巍黄遵宪在去世前一年,黄遵宪在写给梁启超的一封信中回顾了他自己的一生,说“自吾少时,绝无求富贵之心,而颇有树勋名之念。

    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