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佳句赏析 > 七夕和牛郎织女传说的历史溯源

七夕和牛郎织女传说的历史溯源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19-12-03 05:02:39
阅读:

七夕牛郎织女凄美爱情故事传说的起源


文:枯木

七夕和牛郎织女传说的历史溯源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七巧节、女儿节、双七、巧夕等,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节日,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最早源自古人对自然天象的崇拜。


七夕和牛郎织女传说的历史溯源


春秋战国时期,阴阳五行学说比较流行,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组成,并且把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和日、月看成围绕地球旋转,于是把这七个星体合起来叫“七曜”,《尚书·考灵曜》云:“(天地开辟),七曜俱在牵牛初度”。再加上古人对“重日”的崇拜,比如正月初一、二月二、三月三、五月端午、九月重九等日月相重的日子,认为“重日”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时分,人们便在此日祭祀,于是七月七便成了祭祀的节日之一。


七夕和牛郎织女传说的历史溯源


汉代画像石

古人出于对未知的敬畏,对日月星辰崇拜,并且经常观测天象,依据星辰的外形组成进行人格化的命名,用不同星辰代表不同地域的分野,从而依据天象变化来预测地上即将发生的福祸。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小雅·大东》篇中有:“跤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牛,不认服箱。”,《尔雅·释天》:“河鼓谓之牵牛。”,这是最早关于牵牛星和织女星的记载,然而当时并未形成神话。


七夕和牛郎织女传说的历史溯源


汉代画像石牛郎织女


《史记·天官书》:“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将;左右,左右将。婺女,其北织女。织女,天女孙也。",又有“牵牛、婺女,扬州”汉书·地理志》:“粤(越)地,牵牛(牛郎)、婺女(织女)之分野也。”。由于《天官书》、《地理志》等只是研究星宿分野的天象记载,因而未有传说故事,然而可以看出古人将“婺女”“织女”以及“河鼓”“牵牛”从星象上分的比较清楚,然而在民间中经常混淆,经常有用婺女替代织女的诗词文章。


七夕和牛郎织女传说的历史溯源


织女星是夏夜天空中最著名的亮星之一,在织女星旁有四颗暗星,组成一个小菱形,颇似女子用梭子在织布,于是人们形象称之为“织女星”。与织女星隔着银河星系遥遥相对的是牛郎星,也是夏季夜空中十分著名的亮星,牛郎星两侧各有一颗较暗的星(河鼓星),三颗星颇似一根长长的扁担,俗称“扁担星”,牛郎星居中,就好像挑着扁担。随着古人人格化的演绎,逐渐变成牛郎用扁担挑着一子一女,与织女星隔河相望。


七夕和牛郎织女传说的历史溯源


由于地球旋转的缘故,在夏、秋季的上半夜,牛郎星和织女星在天空中的位置较高,比较容易用肉眼看到,因而古人便附会牛郎织女一年一会的故事。事实上牛郎星和织女星相距16.4光年,是不可能“相会”的,然而古人的想象力丰富,不断充实故事内容,逐渐牛郎和织女便成了神话传说,并演绎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七夕和牛郎织女传说的历史溯源


美国大都会美术馆所藏 北宋《宫宴图》(又名《乞巧图》)

关于牛郎织女凄美的爱情故事,从《诗经》中看出已经形成雏形,经过先秦春秋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思想文化大发展,逐渐在民间形成传说和习俗,一直到汉代便逐渐见诸于诗词文章。诸如汉带班固的《西都赋》:“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以及无名氏创作的《古诗十九首》等。


七夕和牛郎织女传说的历史溯源


明代 七夕应节牛郎织女纹方补图

《古诗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是东汉无名氏创作(一说南北朝时期)的《古诗十九首》,其中的《迢迢牵牛星》篇,该诗把牵牛和织女的爱情故事,描绘的凄凄切切,凄美动人。在魏晋时期魏文帝曹丕的《燕歌行》中有:“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其弟曹植的名篇《洛神赋》中有“叹匏瓜之无匹,咏牵牛之独处。”,如此看来,关于牛郎织女神话传说已经历久弥深,最迟在汉代已经根深蒂固。


七夕和牛郎织女传说的历史溯源


明仇英 乞巧图卷(局部)

古人最早把七月七和牛郎织女联系在一起,现存最早记载为东晋葛洪《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古代女子主要是以织布纺纱为业,夏季织女星明亮容易肉眼观测,并且旁边四颗星颇似穿梭织布,出于星辰崇拜,结合“七月七”天人感应之时,因而每逢七夕,她们都会祈求自己能够心灵手巧、获得美满姻缘,便是最早“七月七乞巧”的来历。从《西京杂记》可以看出该习俗很久远,最迟在汉代就已经形成,充分表达了我们组先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七夕和牛郎织女传说的历史溯源


清 陈枚 桐荫乞巧图

而“七夕相会”的最早传说,也应该在汉代就已经形成,然而文字已经轶失,唐代风俗志《岁华纪丽》的卷三引汉代应劭《风俗通》佚文:“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应劭(约153—196年)为东汉文学家,因而“七夕相会,喜鹊搭桥”的故事形成应不晚于东汉。


七夕和牛郎织女传说的历史溯源


清 陈枚 梁诗正书 月曼清游图册

现存最早关于牛郎织女故事传说的资料,为南北朝梁文学家吴均《续齐谐记》“桂阳成武丁,有仙道,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弟曰:‘何事渡河?’,答曰:‘暂诣牛郎。’。”,这是较早记载。而在同时期的文学家任昉的《述异记》中,则形成完整故事:“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纴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



七夕和牛郎织女传说的历史溯源


从以上历史资料可以看出,关于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传说,最早在先秦源自星辰崇拜,随着岁月推移,到了汉代,人们把牛郎织女演绎成凄美的爱情故事,然后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故事轮廓已经非常完整,并且随之产生诸多习俗和仪式,牛郎织女美丽动人的传说也变得家喻户晓。


七夕和牛郎织女传说的历史溯源


明仇英 乞巧图卷(局部)

七夕和牛郎织女传说的历史溯源


明仇英 乞巧图卷(局部)

七夕和牛郎织女传说的历史溯源


明仇英 乞巧图卷(局部)

七夕和牛郎织女传说的历史溯源


明仇英 乞巧图卷(局部)

七夕和牛郎织女传说的历史溯源


明仇英 乞巧图卷(局部)

七夕和牛郎织女传说的历史溯源


明仇英 乞巧图卷(局部)

七夕和牛郎织女传说的历史溯源


明仇英 乞巧图卷(局部)

七夕和牛郎织女传说的历史溯源


明仇英 乞巧图卷(局部)

七夕和牛郎织女传说的历史溯源


明仇英 乞巧图卷(局部)

七夕和牛郎织女传说的历史溯源


明仇英 乞巧图卷(局部)

七夕和牛郎织女传说的历史溯源


明仇英 乞巧图卷(局部)

七夕和牛郎织女传说的历史溯源


明仇英 乞巧图卷(局部)

七夕和牛郎织女传说的历史溯源


明仇英 乞巧图卷

七夕和牛郎织女传说的历史溯源


2019/8/5榆木斋


七夕和牛郎织女传说的历史溯源

#夏天来了##七彩七夕##习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