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文章阅读 >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浅谈中国特色的爱国主义精神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浅谈中国特色的爱国主义精神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7-15 08:35:39
阅读:

端午时节话端午,端午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凝聚着太多太多的民族情感和人文关怀,关于端午的起源,现今最为流行的说法就是为了祭奠楚国先贤屈原投江自尽的爱国壮举。但事实是否真是如此呢?据相关史书记载,端午节祭奠屈原的活动应该是在南宋时才兴起的,此前的端午节和屈原并无多大关系。当然,今日,为想要说的就是纵然端午节祭奠屈原是南宋王朝的造神行动,但其行为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仅不会因此而消磨,反而赋予了端午这一纯粹的民俗以更多的家国情怀,使其意蕴更丰富、更出彩。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浅谈中国特色的爱国主义精神

行吟泽畔的屈原

一:身既死兮神以灵 ,八百里洞庭兮招英魂

屈原,名平,字原,乃楚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所谓“楚国三姓,曰‘屈、昭、景’”正因为其高贵的出身,屈原自幼即抱有非同寻常的志向,他渴望能够帮助楚王实现“一统四海、席卷天下”的宏图伟业。借此来践行自己崇高的品质和理想。

年轻时的屈原深受楚怀王熊槐的宠信,楚国大政几乎出于屈原一人之手,出于对国家的热爱和对君王知遇之恩的感戴,屈原始终秉持“致君尧舜、淳朴风俗”的政治追求,耿介独立,狂狷介行,高蹈出世而不与奸猾佞臣同流合污。

随着时事的流转,当张仪携命(秦昭王的命令)来楚之时,生性耿介孤高的屈原在公子兰、靳尚、张仪等人的多番污蔑和诋毁之下,终于渐渐的被楚怀王疏远,最终被流放与湘江、长沙一带,逡巡踟蹰,深思高举,披发行吟。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流放在外的屈原悲愤交加,于五月初五这天怀石投江,自沉于汨罗以身殉国。而在此前,屈原将其内心所怀的激昂澎湃、热情四射的高远志向和爱国情怀以极具浪漫主义精神的文笔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他独出机杼的将个人的政治诉求和楚地神话相结合。在极为惨痛绝望的现实之外营造出一个绚丽瑰伟、光怪陆离的神仙世界。化悲伤为力量,以精血著文章,终于开辟出崭新的诗歌体式,成了中国政治抒情诗和浪漫主义诗歌的滥觞。

屈原,这位在政治上饱受摧残,一生郁郁仓皇谢幕的爱国志士,以其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造诣将其“生而不遇,死犹不泯”的爱国情怀充分烘托,自其沉江之日起,以其特殊的方式永远活在了每一位华夏先民的心中,代代相传、铭心刻骨。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浅谈中国特色的爱国主义精神

端午节祭奠屈原活动

二: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南宋王朝的造神行动

往事越千年,换了人间。在屈原英灵孤独起舞了1200余年后,遍地锦绣、到处雕梁的北宋王朝在完颜金的铁骑之下轰然倒塌。颤颤巍巍的宋高宗赵构一路狂奔,落拓如丧家之犬。在滨海的临安城里建起了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

缺少什么即呼喊什么,乱世之中不惟需要能够横戈跃马、悍不畏死、驰骋疆惕的武人将帅,同时也需要赤胆忠心、鲠骨介介、凛然傲立的文人士子。

当此神州陆梁、山河破碎之际;内忧外患、衣冠堕毁之时,南宋统治者为了能够尽快的挽回人心,鉴于夷汉民族矛盾十分突出的客观现实,出于维护南宋王朝稳定统治的需求,提出了“明乎三纲五典之重”的政治纲领。于是,理学大家朱熹在洪兴祖屈原之死乃是“忠君”“爱国”思想的表现的理论基础上,对屈原“忠君爱国、殒身社稷”的高尚情操进行了更高层次的提升和炼化。

他一方面强调屈原抱石沉江是出于对故国的眷恋和不舍,另一方面则是对敌人的绝不顺从和坚决抗争。“文死谏而武死战”屈原虽为放逐之臣,但楚国公室的身份使他始终不敢忘怀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国既不在,身何所托的悲恸使屈原深陷国破家亡的彷徨和愤慨之中。另一方面,面对自己饱含深情渴望有所建树的楚国的破亡,以及馋人高张小人当道、贤哲隐匿藏身不出的客观现实,原就悲恸不能自已的屈原更加找不到人生的出路。政治思想的暗昧使得他的人生也失去了希望。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浅谈中国特色的爱国主义精神

屈原雕塑

人生的解脱一者在于精神的升华,再者在于灵魂的超脱,在现实中已然无路可投退无可退的屈原,当他再次面临公子兰投降主义代表着的围攻和诋毁之时,愤而思有所作为的屈原只能将其满腔豪情、一方热忱深深掩抑,以从容激愤的笔触写下《怀沙》之作。然后怀抱巨石自沉汨罗,以死明志——宁赴湘流,葬身鱼腹之中,而不能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尘埃。

正因为屈原身上所蕴含着的浓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爱国主义情怀,使他被同样生活在风雨飘摇之中的南宋王朝的知识分子所认同、期许、钦佩、引为知己、目为偶像。成了“文死谏”的典型代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精神的铮铮傲骨。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在民族矛盾异常激烈的南宋王朝,在列国纷争割据称雄的南宋王朝,无论是国际环境还是国家现状都与战国时代的楚国异常相似的南宋王朝,寻求一位精神领袖使其成为国家文人士子的精神信仰是极为重要而且迫切的。毕竟在同时期,武人的代表者岳飞已经在宋孝宗有意识的渲染和塑造下成为“武死战”的精神核心。此时此刻,再加上屈原这样一位狷介狂直、忧国忧民、劳心瘁力的文人代表,人类社会“文武兼蓄”的层面也就由此构成,国家文健武长的局面也即由此形成。国家的稳定和长治久安无非是“一张一弛的文武之道”的运用。南宋王朝的造神行动无非就是希望通过对“忠君爱国”的精神思想的鼓吹,来实现其“递一世而至万世而为君”的帝王梦。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浅谈中国特色的爱国主义精神

端午节临江祭奠屈原

三:以屈原为核心的端午节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自南宋王朝的有意而为之之后,端午节祭屈原成了民俗活动中最为人津津乐道不可或缺的节目。而当我们抛开南宋统治者的险恶用心,以继承者、发扬者的身份来审视这次造神行为时,屈原矢志不渝、坚贞不屈、追求真理保全自我的精神品格已然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其高洁傲岸、峻拔峭直的品质已经成为中华民主优秀文化传统中不可替代的存在。

正由于南宋王朝这次有意识的造神行动,将屈原浓烈的乡土情结渲染成了独立和完整的爱国思想,是分裂格局的荆楚成为独立意义上的国家而非诸侯,以此来孕育、培养人们形成完整的、神圣的、具体而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思想胚胎。并通过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的祭奠活动不断的深化、熏染,溶于骨髓、刻骨铭心。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浅谈中国特色的爱国主义精神

屈子行吟

往事已矣,当年野心勃勃的南宋王朝已经随风而去,但他所培育起来的端午节却绵远流传,长盛不衰。在屈原抱石沉江为国殉难之际,在其忧愤坎坷、波折不断的一生结束的同时,其光芒四射、辉煌照耀的精神却也随之诞生。正是屈原以身为殉的行动不断的激励着我们去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去探究生命的源起与归宿。

人之于国家到底意味着什么?是两个割裂的个体还是相互依偎的整体,对国家的热爱、对人民的关怀、对天下的责任和对社会的担当,等等一切都因为屈原而被深深烙印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脉骨肉之中。在极具南方荆楚文化特色的屈原经过儒家文化的渐染而熏陶之后,南北文化的河流成就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彩纷呈。家国天下的使命感自此贯穿在每一个有责任、有担当、有智识、有追求的文人士子心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再不是一句简简单单的口号而已。他将鞭策着每一位中国人披荆斩棘、奋勇前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