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文章阅读 > 「人文铜陵」带着镣铐跳舞的桐城派

「人文铜陵」带着镣铐跳舞的桐城派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2-23 19:26:33
阅读:

桐城派,顾名思义就是从桐城发展起来的文学流派,因其早期重要作家都是清代桐城人,故得其名。古时,桐城和枞阳是一体的,建国后才划分开来。因此虽然桐城派的名字中有“桐城”二字,我们却也应该看到枞阳籍文人对桐城派的发展、壮大作出的贡献。所以这一期中,就让小编跟大家聊一聊桐城派里的枞阳籍文人吧~

桐城派

「人文铜陵」带着镣铐跳舞的桐城派

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亦称“桐城古文派”,世通称“桐城派”。它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风靡全国,享誉海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丰碑。

桐城文学是一种地缘文化现象,是指以安徽桐城为中心形成的文学资源的统称。桐城派的散文,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则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他们的许多散文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桐城派的文章因为多宣传程朱理学,而被清朝的统治者们青睐和推崇,虽然桐城文学造诣深厚,却仍然被礼教约束。因此桐城派的发展可以称得上是“带着镣铐跳舞”。


平时人们常说的“桐城三祖”——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今枞阳县人,快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方苞

「人文铜陵」带着镣铐跳舞的桐城派

“学行继程朱之后,文章在韩欧之间。”

方苞(1668——1749),字凤九,一字灵皋,晚年号望溪,祖籍今义津镇方皋庄。他以儒家经典为基础,尊奉程朱理学,日常生活,都遵循古礼。为人刚直,好当面斥责人之过错,因此受到一些人的排挤。1711年(康熙五十年)因文字狱牵连入狱,得人营救,两年后出狱。他是桐城派古文的创始人,主张写文章应讲究“义法”,其中“义”指文章的内容,要符合封建的纲常伦理;“法”指文章的形式技巧,要结构条理,语言雅洁,去除杂质,还原本质,遵守质朴严谨的文风。其所作文章多宣扬封建礼教,有的也很有思想意义。有《方望溪先生全集》传世。

狱中杂记(节选)

康熙五十一年三月,余在刑部狱,见死而由窦出者,日四三人。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曰:“此疫作也。今天时顺正,死者尚稀,往岁多至日数十人。”余叩所以。杜君曰:“是疾易传染,遘者虽戚属不敢同卧起。而狱中为老监者四,监五室,禁卒居中央,牖其前以通明,屋极有窗以达气。旁四室则无之,而系囚常二百余。每薄暮下管键,矢溺皆闭其中,与饮食之气相薄,又隆冬,贫者席地而卧,春气动,鲜不疫矣。狱中成法,质明启钥,方夜中,生人与死者并踵顶而卧,无可旋避,此所以染者众也。又可怪者,大盗积贼,杀人重囚,气杰旺,染此者十不一二,或随有瘳,其骈死,皆轻系及牵连佐证法所不及者。”

刘大櫆

「人文铜陵」带着镣铐跳舞的桐城派

“先生诗文并工,能熔铸古人之异体,才调独出。”

刘大櫆(1698——1780),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今枞阳县汤沟镇陈家洲人。刘大櫆才华出众,20多岁以布衣入京,方苞见到他的文章,极其叹服说:“如苞何足算哉!邑子刘生乃国士尔!”并称赞他是韩愈、欧阳修一流人物,一时名噪京城,士大夫多愿与其结交。

大櫆师事方苞,深得方苞的推许;他又是姚鼐的老师,故为“桐城派三祖”之一。大櫆虽出方苞之门,但文风不同,方苞深于经学,对文章提倡义法,用笔严谨,简明确切;大櫆兼重古文的神韵,才气雄放,波澜壮阔。

论文偶记(节选)

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曹子桓、苏子由论文,以气为主,是矣。然气随神转,神浑则气灏,神远则气逸,神伟则气高,神变则气奇,神深则气静,故神为气之主。至专以理为主,则未尽其妙。盖人不穷理读书,则出词鄙倍空疏。人无经济,则言虽累牍,不适于用。故义理、书卷、经济者,行文之实,若行文自另是—事。譬如大匠操斤,无土木材料,纵有成风尽垩手段,何处设施?然有土木材料,而不善设施者甚多,终不可为大匠。故文人者,大匠也。神气音节者,匠人之能事也,义理、书卷、经济者,匠人之材料也。

姚鼐

「人文铜陵」带着镣铐跳舞的桐城派

“退居讲学,数十余载,以其身为学术之仰赖者,如汉之有伏胜,宋之有欧阳。”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祖籍在今义津镇姚王集。姚鼐自幼嗜学,伯父姚范授以经文,又从刘大櫆学习古文,表现出非凡的天资。

姚鼐在方苞“义法说”和刘大櫆“神气说”的基础上,提出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合一的主张,使桐城派的文论,更具有完整的体系和周密的理论性。姚鼐对传统文论的另一重大贡献是提出富有创见性的“阴阳刚柔说”,这对我国古代散文审美理论和风格特征是一次重大突破。他认为,文章阴阳刚柔的变化,是作者性格、气质、品德的表现,他用阴阳刚柔这个哲学概念来解释文章风格的来源和散文的风格特点,其中包含着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山行

布谷飞飞劝早耕,舂锄扑扑趁春睛。

千层石树遥行路,一带山田放水声。

夜抵枞阳

轻帆挂与白云来,棹击中流天倒开。

五月江声千里客,夜深同到射蛟台。

其他文人

钱澄之

钱澄之(1612——1693),字饮光,初名秉镫,字幼光,晚号田间,又号西顽道人。今石矶乡人。钱澄之一生著作甚丰,不少作品表现了眷怀明室、反抗异族入侵的感情。清初学者唐瓯称他的文章“如泉之流,清莹可鉴,甘洁可饮,萦行不滞,以达于江海,使读者目明而心开。”他的《南渡论》、《闽论》、《粤论》3篇文章,笔力矫健,虽“三苏”也为之逊色。他的诗“冲淡深远,出于自然,度王(维)孟(浩然)而及陶潜”,且在平淡中蕴藏着民族感情。他的著作和诗文不仅记录着他个人的遭遇和感受,还反映了明末社会动乱的政治斗争和人民灾难,既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是极珍贵的史料,对后来的“桐城派”影响极大。

方以智

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号曼公,别号浮山愚者,又号鹿起、龙眠愚者等;为僧后,法名弘智。今浮山镇陆庄人,明代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因家学渊源,博采众长,主张中西合璧,儒、释、道三教归一。一生著述400余万言,多有散佚,存世作品数十种,内容广博,文、史、哲、地、医药、物理无所不包。方以智一生著述400余万言,代表作品有《东西均》《物理小识》《切韵声原》《医学会通》《删补本草》。

王灼

王灼(1752——1819年),字明甫,一字悔生,号晴园,又号滨麓,今石矶乡人,少年时师从刘大櫆。后来设馆歙县,研讲经学,阐明经义。王灼在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考取举人,先任祁门县训导,后任东流县教谕15年。辞官后,又主讲祁门东山书院,从学者达数百人之多。著有《悔生文钞》8卷、诗钞6卷、《枞阳诗选》20卷、《近体诗选》4卷、《明文约选》1卷。

姚莹

姚莹(1785——1853),字石甫,号明叔,晚号展和、幸翁,姚鼐侄孙,祖籍在今义津镇姚王集。莹少时从叔祖学,聪颖过人,作文刚健雄直,长于议论,大有桐城文派家法;作诗“不在声音文字之工”,而重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嘉庆十三年(1808年)中进士,先后任平和、龙溪、台湾、武进等县知县。后由林则徐等推荐,任台湾兵备道,加按察使衔。姚莹任职台湾后,曾与总兵达洪阿一道,率领台湾军民屡次击败英军,炮毁英舰3艘,生俘英军百余人。清廷下令,赏姚莹二品顶戴,赐云骑尉世职。后因诬遭贬至四川、西藏。咸丰元年(1851年)后,历任广西、湖南按察使。在任3年,逝于湖南任所。著有《东槎纪略》、《康輶纪行》、《东溟文集》、《识小录》、《寸阴丛录》、《后湘诗集》、《东溟奏稿》等13种、98卷。

吴汝纶

吴汝纶(1840——1903年),字挚甫,今会宫镇老桥村人。汝纶幼时家贫,刻苦自学,爱好古文辞,鄙弃俗学。吴汝纶是“曾门四大弟子”之一,与李鸿章关系亦密切,先后在曾、李幕府任事,曾、李奏议,多出自他的手笔。

吴汝纶是桐城派晚期文学大师,但不固守“桐城家法”,力主废科举,学习西方科学知识。他大力提倡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知识,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深入探求西方的科学和哲学。常说:“能通西文,然后能尽读西书;能尽读西书,然后能识外国深处。”他爱与西方名流学者切磋,交流新思想、新科学,以为“国于瀛寰,强立竟成。政法到今,变古一新。有拘不化,岌乎危艰”。又说:“非有实在本领,不足与外相抵。”他竭力支持严复的翻译工作,并为其翻译的《天演论》作序言。


尽管人们对桐城派的评价不是很高,五四运动时也将其打入旧文学的行列,但我们不能不承认它在清代文坛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桐城派发源于桐城地区,但它的影响是辐射了全中国的,比如以恽敬、张惠言为代表的“阳湖派”和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乡派”。桐城派因桐城而得名,却不能仅仅将其局限在桐城和枞阳这片区域之内,因为它是一个开放性、包容性很强的文学流派。

枞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在安徽省共计100位历史文化名人中,枞阳县就有11位。枞阳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三千多年的建城史、两千多年的建县史,是我省文化大县之一。当我们谈到枞阳文人时,自然不能因为枞阳划归铜陵之后而对桐城派文化避而不谈。不过小编更希望枞阳的加入,可以带动更多的铜陵人感悟文学的魅力。

最后,小编开心地告诉大家,“人文铜陵”系列写到这里就告一段落啦!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哟~

「人文铜陵」带着镣铐跳舞的桐城派

本文由铜陵新人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