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诗词赏析 > 黄沙万里今何在 绿树葱茏入眼来-- 二师塔里木垦区生态建设纪实

黄沙万里今何在 绿树葱茏入眼来-- 二师塔里木垦区生态建设纪实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19-12-22 03:32:35
阅读:

本报记者边芳

翻开祖国版图,在天山以南,塔克拉玛干沙漠与库木塔格沙漠荒凉的夹缝中,举世闻名的塔里木绿色走廊坚韧绵延300多公里。

曾经,这里是古丝绸之路要冲,水草丰美,驼铃悠悠,商贾云集。

然而,随着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逐步恶化,上世纪90 年代塔河下游河道断流频繁,绿色走廊生态林干枯、植被退化,土地荒漠化,两大沙漠以每年5 米的速度疾速合拢,最窄处不足3公里,生命的绿色被无情的流沙吞噬!

保护家园刻不容缓!

二师塔里木垦区3 个团场和水管单位近6万名职工群众打井挖渠、植树种草、防沙治沙,同心协力在两大沙漠中挤出一条近200公里长的人造绿化带,断绝了两大沙漠“握手”的企图。

犹如胡杨迎风挺立,又似红柳扎根大漠,塔里木垦区生态卫士们用赤热的臂膀阻挡了荒漠化的蔓延,矢志在沙漠中营造绿色家园。

“兵团人扎根新疆沙漠周边和边境沿线,发扬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

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发挥建设大军、中流砥柱、铜墙铁壁的作用,谱写了屯垦戍边、荒原变绿洲的人间奇迹。”今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兵团党委第一书记、第一政委张春贤在塔里木垦区考察时这样赞誉。

8月5日,记者走进二师三十一团生态建设一期工程,只见防护林中胡杨高大挺拔、郁郁葱葱,沙枣遒劲苍郁、婆娑多姿,红柳茂密丛生,绿意纵情蔓延。

从2000 年起,运用节水滴灌技术,三十一团在团部北面建起一道长11 公里、宽200 米,占地3300亩的生态防护林,成为抵挡库木塔格沙漠南移的第一道屏障,有效阻止沙漠前移120米!

在沙漠前沿,在农田、道路边,生态林、防风林、道路林、田间林、营区林组成的5 道生态屏障,已经重重包围塔里木走廊,犹如5 排勇猛的卫士,凛然守候在两大沙漠前沿。

为此,塔里木垦区三代兵团人,已经与风沙鏖战了近60年。

1958 年“五四”青年节,“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歌声响遏行云,来自五湖四海的1247 名共青团员汇聚在共青团旗帜下。此后,这里取名共青团农场,就是今天的三十一团英库勒镇。

“小风天天有,半碗黄沙半碗酒。大风三六九,风吹石头走。风起黄沙旋,白天变夜晚。”每年春夏之交,两大沙漠像唱对台戏,10级以上大风轮番刮起,沙尘遮天蔽日。

第一批来到塔里木垦区的关秀英老人说:

“刚来时这里很荒凉,天天刮风,刚刚还是晴天,大风刮起来两分钟,屋内就要点灯才能看见,拉上窗帘屋里还有细沙钻进来。”

这里的风,是令人窒息的干热风,最多一年竟刮了29场。

遮天蔽日的风沙,掠过胡杨、柳树、梧桐,碧绿的农田满目疮痍。

种树,种树,年年种树——对当地人来说,这是与风沙抗争的最好手段。

每年春季,坎土曼成为手中的武器,沙漠戈壁成为战场,全团上下无论长幼,成群结队去种树。树种下去,来年死了一大半;再种,又死了一半……蒸发量是降雨量的70倍,在极度干旱的南疆沙漠,种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孩子还要难。

有一年春天,为省去来回路途耽误的时间,三十一团六连职工朱灵杰和妻子带着两岁的儿子去种树。傍晚时分,沙尘暴来了,他们的身边却没有了儿子的踪影。循着微弱的哭声,他们在百余米外的树林里找到了儿子。只见儿子死死抱着一棵小树,半个身子已被黄沙掩埋……上世纪90 年代初,黄国才和70 岁的父亲去种树,12 级的大风吹来,地膜和小树无一幸免。父亲坐在沙土里,怀里紧紧抱着一捆小树苗不肯松开。眼看大风就要将父亲和树苗一起刮走了,黄国才大声喊道:“快松开树苗!”可父亲的声音比儿子的还要大:“老天爷啊,我这把老骨头你拿去吧,不要抢我的树苗啊!”黄国才奋力抱住父亲,挪到低洼处俯下身,狂风肆意抽打在两人身上……一棵树,就是一片绿色的希望!

上世纪90 年代初就来到塔里木垦区的谭业颐,在三十一团中学讲坛上悉心耕耘30 年。

每年她都会带学生义务植树,30 年种下了超过90万棵树。90万棵,能从塔里木垦区一直排到她的湖南老家!

“别看这梭梭现在枝干枯黄瘦弱,它们可是这沙漠中耐碱、耐旱的‘楷模’。等它们长大了,防风固沙的功效就会显现出来……”年轻的植树人——在二师三十四团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刘群3年来种植各类树种60余棵。

种得最多的是胡杨。胡杨耐旱、耐盐碱,碱滩、沙包随处都能生长。它是这世间最坚韧的树、不死的树,在沙漠边缘迎风挺立,结成最坚强稳固的屏障,将摧肝裂胆的风沙留给自己,将遮天蔽日的茂密林海献给人们。

胡杨也塑造了塔里木人的性格——再渴再累也要前行,再难再苦也要坚持。

近六十载花开花落、风霜雨雪,植树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护林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树却一棵棵挺立起来,俨然一道绿色长城,横亘在沙漠前沿。

水是生命之源。绿色走廊与塔里木河伴行180 多公里,塔里木河每年来水不均,用水难以保障。二师在塔里木垦区投入上亿元资金,在数十万亩耕地中应用渗灌、膜下滴灌技术,用省下来的水保护塔里木河下游生态。

滴灌技术给塔里木垦区带来了无限希望。

“滴灌耗水量小,能直接将水输送到植物的根部。要不是滴灌,我们这里早就种不成地了。”

职工们说。

8 月6 日,站在塔河岸边,黄绿色的河水似一条巨龙,冲破遮天盖地的黄色,滚滚而来。两岸连绵的胡杨林,郁郁葱葱、生机勃发。

“与去年相比,今年塔河来水早、水量大,不少受旱林带今年都已浇了几遍水。”三十一团林业站副站长程书明告诉记者。

家园在两大沙漠的缝隙中延伸,一个个绿色小岛变成一座座新城。如今,塔里木垦区年均沙尘暴、扬沙、浮尘等恶劣天气发生率已由10年前的10 余次降为3 次至4 次,降雨次数由年平均3次提高到5次,团场每年减灾增效上千万元。

“树多了,风沙也小了。”坐在自家楼房里,关秀英老人说,团场环境越来越好,城镇面貌一新,对现在的生活很满足。

赵殿金,山东人,三十一团四连护林员。

30 多年前,团场组建护林队时,他便将保护野生植被作为自己毕生的使命。每天巡查林带风雨无阻,渴了,喝口凉水;饿了,啃口馒头。

胡杨林成了他一生放不下的牵挂。

赵殿金30余年护林走过的路,竟相当于绕地球5 圈。一次,他在巡查林带时突发脑溢血,从马背上摔下来,就再也没能站起来。

一方坟茔,几株胡杨守卫。活着时像胡杨一般坚韧,死了还要深情守望绿色走廊。

如今,赵殿金守护的胡杨林没有让黄沙向前挪动半步。

守沙漠好比守边关。一个护林员走了,更多的人加入护林队伍。

8 月5 日,58 岁的王显华提着工具,穿行在林间,察看滴灌设施的出水情况。

这片沙漠前的防风林带已经生长了15年。胡杨、沙枣树已有六七米高,撑起片片绿荫,红柳、骆驼刺等灌木绿意葱茏。林间隔离带仍可以看到连绵的小沙丘。

造林之初,王显华就成为护林员,日日守护着新植的幼苗。那时,他住在沙漠边,常常正吃着饭一阵风刮来,碗里厚厚一层沙子;如今,他住在树林边,满目苍翠,空气清新,沙漠后退到200米之外。

“那时候,刮风没个哈数(方言,意为没准),说来就来。10级大风一年六七场。现在树长高了,风少了,也小多了。”王显华说。

一片绿叶预示一线希望。“谁砍胡杨,就是砍我们的腿。”生活在这里,人们对树有着深厚朴素的感情。缺水时先浇树,“宁旱棉花不旱树”。

王显华7 时就出门巡护林带,“害怕有人在林带里放羊,这么多年才长成的一片林子,毁起来快得很!”

沙漠边,戈壁滩,护林员常年走着最难走的路,一辆崭新的摩托车常常3年就报废。

禁牧、禁挖、禁采、禁垦,防火、防盗、防乱砍滥伐,保护天然植被和野生动物——护林员们夏天头顶酷暑,冬天冷风割面,风里来雨里去,熟悉了团场的边边角角,甚至每一条路、每一棵树。

7 月中下旬是黑枸杞的收购旺季。一公斤鲜枸杞七八十元的价格,让一些人利欲熏心,私自采摘野生枸杞,甚至剪下枸杞枝拉回家,生长几十年的野生枸杞顷刻就被毁掉了。

三十一团护林班班长王长河6 时多出门,常常凌晨才回家。白天驱赶采摘枸杞的人,晚上堵截收购商,中午40 摄氏度的高温,王长河仍守候在沙包旁,围堵私采人员。半个月时间,一个屋檐下,王长河和妻子仅见了两次面。

昔日悠悠古道,今日车水马龙;昔日黄沙漫漫,今日鸟语花香。

树成行、林成网、果满枝、草满滩,初秋的塔里木垦区一派秀美风光。像赵殿金、王显华、王长河一样,一代代护林员,守护着绿色走廊的宝贵林木,守护着塔里木垦区的片片绿阴。

塔里木绿色走廊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风沙抗衡的战斗史。

沙漠前沿降水稀少、蒸发强烈,而水资源有限;宜林地多已开发,进一步治理荒漠和沙丘难度加大。

如何在治理沙漠实现生态效益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实现生态治理的可持续发展?植效兼顾、以绿养绿,发展林果业和沙漠经济,是塔里木垦区正在探索的新路。

库木塔格沙漠前沿,千亩人工梭梭林吸引了不少来访者的目光。

2014 年,三十四团九连引进新技术,利用咸水种植梭梭,肉苁蓉寄生梭梭根部,梭梭防风固沙,肉苁蓉产生经济效益,实现生态与经济双重效益。

一寸草防十丈风。记者看到,喝盐碱水长大的一年生梭梭有两米高,已经能够阻挡风沙。

“肉苁蓉亩产可达300 公斤,亩产值6000元左右,效益十分可观!”九连指导员杨万甫告诉记者,这样既解决了缺水问题,又起到了防风固沙作用,还能带来经济效益。去年这片地种植棉花,干热风袭来,棉苗水分被抽干,迅速变成黑黢黢一片。职工们欲哭无泪,只能一遍遍重播,整整6次。

九连试种近百亩黑枸杞,已经结果。“今年第一年,长势不错,明年收益会更好。耐旱耐风沙,又有效益,让我们看到了希望!”职工王经国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种植多年棉花,饱受风沙灾害之苦的王经国,对团场转型发展满怀希冀。

距离枸杞地不远处,是早已被库木塔格沙漠吞没的八连。住房、道路依旧清晰可见,却已是人类不能生存的死地。

在三十一团生态防护林,记者向北行走数十米,绿色戛然而止,一望无垠的沙漠突兀而决绝地阻挡了前行的脚步。

浓郁的绿色原来与沙漠这么近!生命与死亡原来只有一线之隔!这就是塔里木人的家园,这就是塔里木人的生存现实。

希望与毁灭伴生,沙漠永远都是绿洲不散的噩梦。

在这里,人类与风沙的抗争是残酷的,却从未停息……

黄沙万里今何在 绿树葱茏入眼来-- 二师塔里木垦区生态建设纪实

三十三团在沙漠前沿建设的绿色屏障护卫着团场良田(资料片)。胡俊健提供

黄沙万里今何在 绿树葱茏入眼来-- 二师塔里木垦区生态建设纪实

三十一团职工在沙漠边缘植树(资料片)。王栋提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