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诗词赏析 > 被皇帝嫉恨一辈子的杨升庵 回首功名富贵一场春梦

被皇帝嫉恨一辈子的杨升庵 回首功名富贵一场春梦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3-03 10:18:38
阅读:
被皇帝嫉恨一辈子的杨升庵 回首功名富贵一场春梦

700年前,元朝末期。颍州(现安徽阜阳)爆发红巾军起义。为避战乱,一杨姓男子拖家带口,从江西来到湖北麻城。居住多年,又迁居四川新都。

他们在马家镇附近买了地,修了祖宅,过起了种田、经商的小资生活。直到入川第五代杨廷和崛起,才改变了家族现状。

杨廷和可是明朝传奇人物,4岁就懂声律音韵,7岁读书过目不忘,12岁获乡试第一,19岁夺进士第二。文采风流,人也潇洒,美男子一个。从政后,他的仕途,好比火箭般噌噌噌上蹿,最高至内阁首辅,加左柱国。

虎父无犬子,儿子杨慎更是名噪一时。从小就了不得,2岁半识字后“日记数卷”,少年时把唐诗宋词元曲背了个遍,19岁乡试第一,23岁夺得状元。简直就是“文曲星”附体,一路开挂到中年。

神童

生来轰轰烈烈六岁一飞冲天

1488年,冬月初六。北京孝顺胡同,杨慎出生了。杨廷和和老婆结婚十年没有子嗣,中年得子,喜不自胜。

刚出生时,杨慎是个“夜哭郎”,一到晚上就哭不停,太医、巫婆、神婆都试过,没有一点效果。

作为朝廷高官,杨廷和很忙,守夜心烦时,拿出《中庸》解闷。他一手推摇篮,一手拿书,读嗨了还要念出声。说来奇怪,每当杨廷和读《中庸》时,杨慎便不再啼哭,而是睁大眼睛,盯着父亲。

这招管用,杨廷和和老婆每晚给儿子读书,传说杨慎1岁半时已能熟背《中庸》,2岁半识字后更可“日记数卷”。

这个世界上,神童很多,有的一飞冲天,有的黯然失色。杨慎一直在飞,同龄小孩玩泥巴时,他已把唐诗宋词元曲背得滚瓜烂熟。

6岁那年,杨慎回新都探亲。夏天热,他和童伴相约去河边游泳,正酣,县太爷来了,光屁股娃儿跟县太爷撞个正着。

问其姓名,是杨家公子,听闻其善诗,县官便说:“我出一上联,你若能对,我就放你。若对不上,就要打你的板子。”

“前年杨柳当衣架”。

“万里长江作澡盆”。

县太爷震惊,这娃娃以后必成大才。故事流传开去,对诗的地方也被称为“娃娃堰”,新都当地沿用至今。

状元

妙笔龙韬虎略 英雄铁马金戈

父亲高官,年少成名,熟读诗书,学富五车,记忆超群,杨慎就是个活生生的“人体搜索引擎”。

杨慎有个叔父,叫杨廷宣。他去杨廷和家做客时,拿了幅王维的画《迎客松》。

杨廷和高兴啊,叫来内阁首辅李东阳一起鉴赏。正当大人们聊得开心时,杨慎破门而入。杨廷宣来劲了,想考一考侄子的学识有无长进,便出了道题。“一处好景,人说如画一般;一幅好画,人说像景一样。哪种说法正确?”

这道好比“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即使放到现在,也是一道无解的哲学题。杨慎脑袋瓜一转,引用了《列子》中的四句话:“会心山水真如画,名手丹青画似真。梦觉难分列御寇,影形相赠晋诗人。”

完美!杨廷和啧啧称赞,李东阳也拍起巴巴掌。后来,这位明朝大文豪把杨慎收入麾下,当杨慎写出《黄叶诗》后,李东阳直言:“此非寻常子所能,吾小友也。”

不过在当年,有才的青年想要拿到朝廷通行证,只能通过科举考试。在“学霸”父亲的影响下,杨慎也想凭自己的能力,名扬天下。

19岁,杨慎回到新都参加乡试,拿下第一。23岁,京城殿试,夺得状元。本来,夺状元是件光宗耀祖的事,由于父亲的关系,京城流言四起。于是,皇帝朱厚照下了道圣旨。“朕准奏请,七日之后,三月望日起,午门开禁,高建鳌台,等候三日,任人考问,以明是非,以辨真伪,钦此。”

很多落榜者大悦,认为可以羞辱杨慎。没想到,反被啪啪打脸,三日对垒,杨慎轻松过关,坐实状元才学。

青年时代的杨慎,擅长弹琵琶,是位创作型“歌手”。人生得意须尽欢,考取状元后,他时常在夏夜里,约朋友摆美酒,嗨歌。

因为没有城管,在西长安街上,弹到破晓也无所谓。只是才子孤独,无佳人应和。

仕途

高田如楼梯 世事如棋局

仕途初期,杨慎也走得很顺利。获状元后,他进入翰林院任修撰。

在当时,翰林院是最高学术集团,也是朝廷的储才之地。以明朝为例,自永乐年间起,都是从翰林院里选拔内阁大学士。所以说,一旦进入翰林院,即被看作“储相”,前途无量。

对于学霸杨慎来说,这里确实挺适合他,因为可以读遍皇家藏书。在这座“皇家图书馆”工作多年后,杨慎的“搜索引擎”愈发强大,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知。

据《新都杨慎家族传世家语》记录,正德十二年(1517年),朱厚照不知道“注张”的星体为何物,派人询问钦天监和翰林院诸人,大家面面相觑,回答不出来。唯有杨慎,不仅答出来是哪颗星,还把过去的文献给翻了出来。

在后人的评说里,杨慎的博学,在其父亲之上。当然,这位年轻有为的才子,也不甘自己的仕途,一直停留在翰林院内。

那时,父亲已贵为内阁首辅,还是皇帝的老师。在明武宗巡游南北时,常常是父亲在代皇帝治国。但这位“总理”没有过任何非分之想,反而带着杨慎谏言,希望皇帝放弃南巡,勤于朝政。

多次谏言无果,杨慎称病还乡,和夫人回到新都。直到三年后,才回京复职。他复官的第二年,明武宗驾崩了。皇帝没有子嗣,杨廷和便按《皇明祖训》,操办了其堂弟朱厚熜的继位。

落难

昨日香车宝马,今朝禾黍秋风

和武宗相比,世宗朱厚熜没那么自信。由于并非“根正苗红”,所以缺乏安全感。在他继位的第六天,便下令讨论其父兴献王的封号和祭祀典礼的规格,这就是轰动一时的“议大礼”事件开端。

这究竟是个什么事儿呢?说来说去不过是祭祀时名号的问题罢了。在新皇帝看来,自己都是国君了,希望尊称生父母为“兴献皇帝”和“兴献皇后”。但包括杨廷和在内的绝大多数朝臣,认为这有违祖制。

皇帝与臣子的这场“伦理架”吵了7年。刚开始,朱厚熜底气不足,多次打出“人孰无父母”的感情牌,试图博得同情。但臣子脑壳都是一根筋,还搬出圣人来恐吓,“三代以前的圣人莫过于舜,没听说过他怎么尊崇自己的生父瞽瞍。三代以后的贤君莫过于汉光武,也没听说过他尊崇生父南顿君为皇帝。希望皇上向舜帝、光武帝学习,那么陛下的品德就不会有玷瑕,陛下的孝心也可以光大于天下了。”

我天,皇帝岂是吓大的,宫廷里的政治阴谋玩得多了。朱厚熜给臣子点面子,等位置坐稳了再收拾你几爷子。

起初,杨慎没参与进来。待父亲因此事黯然退休后,他才以飞蛾扑火的姿态冲了进去。

挑战皇权,结果是很惨的。新皇登基第三年,明世宗正式下诏,称生父兴献王为“恭穆皇帝”,并将张璁等人召为翰林院学士。

在杨慎眼里,张璁就是“学渣”,考了七次才中进士,靠着谄媚才得以升迁。是可忍,孰不可忍。杨慎和36个同事一起联名上书,若皇帝要越级提拔张璁等人,他们就集体辞职。

皇帝毛了,竟敢威胁堂堂君王,直接停了他们的工资。打脸了,杨慎和同事们继续闹啊,还跑到文华门去哭,去请愿。明世宗怒火攻心,把哭到最后的大臣全部逮捕,并脱掉裤子当众用木棍暴打屁股。

此次打屁股可谓盛况空前,人数总计达到140多人,最终16人被打死。杨慎挺了过来。但十天后,皇帝气还没消,又把他们打了一遍,杨慎差点毙命。

醒来后,判决书来了——永远充军。

他乡

归休已作巴江叟 重到翻为滇海囚

高楼起,高楼塌。

出身于高官世家的杨慎,头顶“天才”的杨慎,被誉为“储相”的杨慎,就这样被发边充军,成为囚徒。

据传,充军之地,本来在山西雁门。杨慎动身前,京城突然流传起了个民谣:“宁充口外三千里,莫充云南碧鸡关”。明世宗听闻后,再怒,随即把充军之地改为云南永昌(今保山)。

几百年前的云南,远不是今天的彩云之南,地广人稀、虫豸出没,荒凉。杨慎自知,安排到这儿,说明皇帝对他嫉恨到了极点。

明世宗确实恨,杨慎充军后,又褫夺了退休在家的杨廷和爵位,削职为民。两朝宰相,突遭横祸,可想而知内心有多崩溃。儿子流放边疆第二年,这位历仕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的元老就患病而亡。

父亲病逝,儿子归家。尽管心怀委屈与怨言,他也寄望于皇帝,希望世宗良心发现,能赦免他。一切,只是痴心妄想。

杨慎在云南期间,朝廷多次颁布大赦天下的诏令,唯独没有“议大礼”事件的相关人员。嘉靖二十七年,因“大礼案”牵扯的140多人,在吏部的一再提请下,赦还归田的有136人。杨慎等8人,属永不赦还之列。

回京的大门,紧闭。杨慎只得留在云南,好在地方官普遍对其优待。此后的几十年,他并未按规定戎装入伍,也未羁于永昌一地,反而足迹遍布云南,纵情山水与诗歌,专心写书,研习学问。

1559年,杨慎客死云南,灵柩被运回四川,长眠于新都城西北。

又过了8年,明世宗驾崩,穆宗继位。他颁布诏书:“自即位至今,建言得罪诸臣,存者召用,殁者恤禄,见监者即行释放复职。”并追赠杨慎为光禄寺少卿。

绝世才子,可谓对得起君王,很难对得起老婆。杨慎灵柩回川后,夫人黄峨独守孤坟十年。

天边归雁,离人已还,西窗剪烛,无人举案。1569年,一代才女黄峨追随杨慎而去。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殷航

绘图罗乐

/人物简介/

杨慎

(1488年12月8日[1]—1559年8月8日),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又号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等。四川新都人,祖籍庐陵。明代著名文学家,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杨慎与解缙、徐渭并称“明代三才子”。诗沉酣六朝,揽采晚唐,创为渊博靡丽之词,造诣深厚,独立于当时风气之外。著作达四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

杨慎于正德六年(1511年)状元及第,官翰林院修撰,参与编修《武宗实录》。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于云南永昌卫。曾率家奴助平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叛乱,此后虽往返于四川、云南等地,仍终老于永昌卫。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杨慎卒于戍所,年七十二。明穆宗时追赠光禄寺少卿,明熹宗时追谥“文宪”,世称“杨文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