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美文欣赏 > 【国学说】解读诗词——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七》

【国学说】解读诗词——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七》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19-12-04 08:30:54
阅读:
【国学说】解读诗词——张九龄《<a href='https://www.edusy.net/tag/ganyushiershou_9918_1.html' target='_blank'>感遇十二首</a>·其七》【国学说】解读诗词——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七》【国学说】解读诗词——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七》【国学说】解读诗词——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七》【国学说】解读诗词——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七》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赏析

读着张九龄这首歌颂丹橘的诗,很容易想到屈原的《橘颂》。屈原生于南国,橘树也生于南国。他的那篇《橘颂》一开头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其托物喻志之意,灼然可见。张九龄也是南方人,而他谪居地荆州的治所江陵(即楚国的郢都),本是著名的产桔区,其托物言志之意,尤其明显。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这两句是说,江南有一种结红橘的果树,到了冬天还是一片苍翠的绿林。

即使是在南国,一到深秋,一般树木也难免摇落,又哪能经得住严冬的摧残呢?而丹橘呢,却“经冬犹绿林”。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岂伊:岂惟。这两句是说,难道是因为地气温暖,自然是不畏风霜的本性所成。

丹橘经冬犹绿,究竟是由于独得地利呢?还是出于本性?如果是地利使然,也就不值得赞颂。所以诗人发问道:难道是由于地气暖的缘故吗?先以反结语一“纵”,又以肯定语一“收”。跌宕生姿,富有波澜。“岁寒心”,一般是讲松柏的。《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张九龄特地赞美丹橘和松柏一样具有耐寒的节操,是含有深意的。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阻重深:喻阻力深重。这两句是说,这红橘可用来款待嘉宾,只可惜阻隔在深远之地。

丹橘不以岁寒而变节,已值得赞颂;它所结出的累累果实,只求贡献于人,更显出品德的高尚。按理说,它的果实佳美,可以用来招待嘉宾,然而却为重山深水所阻隔,为之奈何!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运命:运气,命运。这两句是说,命运如此,仅因蒙受着被阻隔的遭遇,这被阻隔的遭遇如同时令往复不可寻觅。

丹橘的命运、遭遇,在心中久久萦回,诗人思绪难平,终于想到了命运问题。看来运命的好坏,是由于遭遇的不同,而其中的道理,如周而复始的自然之理一样,是无法追究的。这两句诗感情很复杂,看似无可奈何的自遣之词,又似有难言的隐衷,委婉深沉。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阴:同“荫”。这两句是说,人们只说要多栽种桃李,这橘树难道没有绿荫?

最后诗人以反诘语气收束全诗:人家只忙于栽培那些桃树和梨树,硬是不要橘树,难道橘树不能遮阴,没有用处吗?

杜甫在《八哀诗·故右仆射相国张九龄》一诗中称赞张九龄“诗罢地有馀,篇终语清省”。后一句,是说他的是语言清新而简练;前一句是说他的诗给读者留有驰骋想象的余地。读这首诗,我们自然联想到当时朝政的昏暗和诗人坎坷的身世。这首诗平淡而浑成,短短的篇章之中,时时用发问的句子,具有正反起伏之势。而诗的语气却是温雅醇厚,愤怒也罢,哀伤也罢,总是不着痕迹,不露圭角,诗人的修养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作者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七岁知属文,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始调校书郎。玄宗即位,迁右补阙。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母丧夺哀,拜同平章事。是唐代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张九龄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

【国学说】解读诗词——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七》

■ 转自 | 网 络

■ 编辑 | 王富源

■ 审核 | 聂珂君

■ 投稿邮箱 | amexcb@163.com

【国学说】解读诗词——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七》【国学说】解读诗词——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