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美文欣赏 > 张耳陈馀:刎颈之约却变成相怨相杀,势利之交终难长久

张耳陈馀:刎颈之约却变成相怨相杀,势利之交终难长久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4-08 07:28:51
阅读:

《汉书》和《史记》之所以好看,比电视剧更让人欲罢不能,是因为真实的故事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形形色色的人们来来去去,就像电影进入了快播状态让人觉得很爽很过瘾。

司马迁和班固的文笔功底也总是让人忍不住惊叹:几个字几个词,就能刻画一个出鲜活的人物性格,几句话就能完整呈现一个精彩的故事,几页纸就是一个人的一生。蚯蚓君读着读着便心生感慨:历史的车轮一刻不停地向前翻滚,无论是谁,不管他曾经多么的叱咤风云,多么的傲立人世,亦或阴险凶狠,卑微低下,在史官的笔下,也终究不过是寥寥数笔而已。

然而,同样的几笔之下,每个人的命运却有着极大的不同。有人因为忠诚谦逊,建功立业而名垂千古,有人却因为小人利益之徒而被后世所不耻。

就像张耳和陈馀,他们曾经因为忘年的刎颈之交而被世人称赞,也因为齐心协力扶起赵国而被大家崇敬,然而最后却因为分功不均而变成了仇人,最终被人们所羞耻。而像萧何与曹参,两个人在沛县同心拥护刘邦,后来文武分隔,虽然因为争第一名而有了罅隙,但却始终保持着相知相守而成为佳话。

在《史记》和《汉书》里,司马迁和班固都把张耳和陈馀专门放进了同一篇列传来写,目的就是想要呈现出一个戏剧性的对比效果,让他们这种前后不一的处世态度,给后人一个警醒。

张耳陈馀:刎颈之约却变成相怨相杀,势利之交终难长久

《楚汉传奇》张耳陈馀

从忘年交到生死恨,脆弱的友情在势利面前根本不堪一击!

张耳和陈馀都是大梁人,因为贤能,都娶到了当地的富豪之女。陈馀比张耳年少,就把张耳当父亲一样的敬重孝敬,两人因此相约为刎颈之交。后来秦朝把魏国灭了,官府千金悬赏抓张耳和陈馀,两人一起隐姓埋名逃到陈地当起了最卑微的士卒。

张耳年长,沉稳缜密,而陈馀年轻气盛,冲动易怒。陈馀犯错,小吏鞭笞他,他忍不了这种耻辱,准备起身杀了那个小吏。张耳拉住陈馀让他受罚,后来门吏走了,张耳批评他因为这点气就杀一个人,实在是没气量啊。陈馀这才表示自己错了。

陈胜起义反秦后,张耳陈馀联手复立赵国,赵王便封张耳为丞相,陈馀为大将军。到此时,两人始终同心协力,同甘共苦,追随他们的人也越来越多。

然而友情是否如金坚,知己是否知心,往往需要在利益面前才能见分晓。所谓患难见真情,两人在第一次遇到大难时就打翻了友谊的小船。

赵国的李良被陈馀打败后投奔了秦将章邯,章邯因此袭击赵国邯郸城,赵王和张耳走入钜鹿城,被王离围困而不能前进。当时陈馀收复了李良的兵马,获得数万人,驻军在钜鹿的北边。章邯的军队在钜鹿的南边为王离供给兵需粮草。王离粮食多,便急切向钜鹿城发起攻击。眼看赵王快要弹尽粮绝,张耳便多次派人叫陈馀攻秦相救。结果陈馀自认为兵少不足以抵抗秦军,就一直按兵不动。张耳怒了,埋怨陈馀不仗义,便让两个使者去质问陈馀。

两人说陈馀:“你们当初是刎颈之交,今天赵王与张耳命悬一线,你佣兵数万,为什么不肯相救,就算你救不了,也应该共同抗秦,一同赴死才对啊!”陈馀却回他们:“我之所以不一起去送死,是想替他们两个报仇。如今一块去对付秦国,无异于用肉喂老虎,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使者又说陈馀:“现在形势十分危急了,你要以共同赴死的决心,言而有信,才能为自己立起威信,哪里还能考虑那么多后果呢?”陈馀这才退步说:“我思考再多也无用了。”于是派了5000人跟使者回去,结果两个使者和5000人刚到钜鹿城就被杀光了。

后来项羽来解救了钜鹿危机。张耳再见到陈馀时,问他使者去哪里了。陈馀据实相告,但张耳却不相信,坚持认为陈馀不仅没派兵相救,反而把使者杀了。陈馀被问得烦了,也懒得解释,所谓知己却如此不信任,还谈什么刎颈之交,于是脱去相印陈馀上厕所回来后,发现张耳拿走了相印,仍然没有原谅他的意思,就只身和手下几百人走了,在河上打鱼围猎为生。

张耳陈馀:刎颈之约却变成相怨相杀,势利之交终难长久

巨鹿之战

蚯蚓君读到这,真心感到可笑。自古以来,男人重义不计生死,更何况是刎颈之交。首先陈馀背信在先,虽然他为大局考虑不予发兵相救,但作为私人之情也该有所行动,何须还等到他人当面质问才不情愿地给了5000人。然而张耳也有不对之处,都说知己知彼,他对陈馀没有丝毫的信任,反而还真收了相印,真是愧对好友之称啊!两个人在利益面前,都暴露了自私的一面,也不怪友谊的小船也就说翻就翻了。

赵王被解救后,继续留在赵国。张耳跟随项羽入了关中。刘邦把关中让给了项羽,项羽把赵国分了一部分给张耳,让张耳做了常山王。旁人劝项羽,张耳和陈馀是一起扶持赵国的,功劳是一体的。项羽却认为陈馀没跟他一起入关,就只封他为南皮三县的侯。

陈馀本来就对张耳心有怨气,如今又功等而赏不平,张耳为王他为侯,他心中的怒气就更难平了。于是陈馀说服齐王田荣借兵给他把张耳打出了赵国。张耳兵败,投奔了刘邦。刘邦当年还是农民的时候,就经常跟随着张耳游混,现在张耳来了,刘邦十万分高兴,对他特别的优待。张耳后来在汉朝得以善终,儿子张傲还取了刘邦的女儿为妻,几世封侯,也算是一大幸事。这都是陈馀无形中促成的。

再说张耳走后,陈馀全面收复赵国,赵王感激陈馀的忠诚,封他为代王。陈馀觉得赵王势单力薄,便派夏说代为丞相留守代国,自己则留下帮衬赵王。

刘邦当汉王的第二年,从东边攻击项羽的楚国,他请赵国一同出兵。陈馀对张耳的恨还没有放下,要求刘邦杀了张耳才愿意出兵。刘邦找了一个长相张耳的人头给了陈馀。结果刘邦彭城兵败,陈馀发现张耳是假死,更是怒火中烧,干脆背汉而去。刘邦看陈馀不过心胸狭窄之人,不足成大事,就让韩信张耳一起去攻打赵国。最后,赵国被灭,陈馀被斩首于泜水之上。

张耳陈馀:刎颈之约却变成相怨相杀,势利之交终难长久

张耳陈馀最终为世人所羞

司马迁对这两人的评价是:

张耳、陈馀,世传所称贤者;其宾客厮役,莫非天下俊桀,所居国无不取卿相者。然张耳、陈馀始居约时,相然信以死,岂顾问哉。及据国争权,卒相灭亡,何乡者相慕用之诚,后相倍之戾也!岂非以势利交哉?名誉虽高,宾客虽盛,所由殆与大伯、延陵季子异矣。

这大意就是当初两人贫贱时,彼此信任,誓同生死。结果有了地盘后,却争权夺势,互相残杀,恨不得杀掉对方。为什么前后会有如此大的反差呢?这都是因为他们都是基于权势、利害而交往的啊!所以他们名誉虽高,宾客也多,但终究不能与吴太伯和延陵季子相比了。

读罢此传,蚯蚓君就在想,张耳和陈馀的年纪隔了一辈,又没有共同经历过真正的大苦大难,而且张耳陈馀的性格也相差甚大,张耳沉稳,陈馀气盛,到底是什么让两人相约成刎颈之交的呢?冥思苦想了很久,蚯蚓君终于想到了关键句:

馀年少,父事耳,相与为刎颈交。

父事耳,用现在的话翻译,就是像父亲一样尊重伺候他。

刎颈交,本是说廉颇蔺相如“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后来多用以“刎颈交”表示友谊深挚,可以共生死的朋友。

所以蚯蚓君大胆的认为,是张耳比较享受陈馀对他这种尊重伺候,多舒服啊!而且在交往过程中,陈馀大多时候是听命于张耳的马仔,因此一激动,两人就约了刎颈齐生死。然而这种不对等的友谊确实难长久的,所以第一次陈馀没听话发兵时,张耳的老心脏就受不了,觉得陈馀变心了,任凭陈馀再三解释,他也不相信,还顺势收了陈馀的兵权。

再说陈馀,他这个人信儒学,儒学里面就说:父父,兄兄,子子,天下一也!所以对张耳恭谨事父能说得过去。但他毕竟心胸不够豁达,又是势利之人,所以面对赴死抗秦救张耳有犹豫,面对分封不公有怨气,最后竟然要杀了张耳才解气。

真的太可怕了。

所以!与人交往,切忌利益之徒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