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美文欣赏 > 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张廷玉,为何没得到梦寐以求的文正谥号?

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张廷玉,为何没得到梦寐以求的文正谥号?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4-03 07:33:25
阅读:

文/蓝梦岛主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张廷玉堪称清朝最成功的汉臣,他历经康、雍、乾三朝,历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官至首席军机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可谓是位极人臣,登峰造极。

更难能可贵的是,张廷玉还是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所谓配享太庙,就是死后神位与皇帝一起被供奉在皇家太庙之中,享万世香火。在中国古代,能够配享太庙的无一例外都是功高盖世的名臣,比如唐朝的长孙无忌、李靖,明朝的徐达、常遇春等。

纵观整个清朝近300年历史,配享太庙的一共有26人,但其中的25人都是满蒙贵族,唯一享此殊荣的汉臣,就只有张廷玉一人。


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张廷玉,为何没得到梦寐以求的文正谥号?


(张廷玉像)

回看张廷玉的一生,编《明史》,修《清实录》,著书立言,名垂青史,同时又深受雍正帝的信任和器重,封爵拜相,风光一时,本应该非常圆满了。但是,张廷玉却也有一个毕生最大之遗憾,那就是死后没有得到他梦寐以求的“文正”谥号。

谥号是对古代历史人物一生功过是非的盖棺定论,分为“美谥”、“平谥”,和“恶谥”。以帝王为例,汉文帝就是“美谥”,表赞扬;明思宗就是“平谥”,表同情;周厉王就是“恶谥”,表斥责。

自唐朝以后,文官的最高谥号就是“文正”,这是所有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殊荣。对于历朝历代的文官来说,宁愿不封爵,不拜相,只要能获得一个“文正”谥号,便就死而无憾了。


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张廷玉,为何没得到梦寐以求的文正谥号?


(张廷玉剧照)

比如,明朝时期的著名内阁首辅李东阳,他在弥留之际时,同僚杨一清曾去看望,当时,李东阳已经病入膏肓,既不能言,也不能动,但当杨一清承诺会给他争取到“文正”谥号时,李东阳却激动到从病榻上跳起来,跪地向杨一清叩谢。由此可见,这个“文正”谥号是有大多的魅力。

诚然,“文正”谥号属实难得,纵观整个历史,也只有27人有幸获此殊荣,其中宋朝9人,元朝6人,明朝4人,清朝8人。这里说明一下,唐朝时的“文贞”其实与后世的“文正”地位相同,宋朝以后,为了避宋仁宗赵祯的名讳,遂改“文贞”为“文正”,而历史上第一个谥号“文贞”的人,正是唐初名臣魏征。

27人,这是个什么概念呢?也就是说,史上谥号“文正”的人,还不到状元总数的三十分之一,实在是稀有珍奇。凡是获此殊荣者,都是震古烁今的名臣,如范仲淹、司马光、方孝孺等。


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张廷玉,为何没得到梦寐以求的文正谥号?


(文正公范仲淹)

对比于其他各朝,清朝难免有“文正”泛滥之嫌。清朝只有张廷玉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却有8人死后谥号“文正”,分别是: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其中,除了刘统勋和曾国藩勉强算是名副其实,其他各位都略显牵强。既然清朝的“文正”这么不值钱,张廷玉死后为什么没能获谥“文正”呢?

显然,张廷玉比曹振镛之流更配得上“文正”谥号,他之所以未能获此殊荣,是有历史原因的。

信任并器重张廷玉的是雍正皇帝。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雍正帝在弥留之际,特地指定张廷玉与庄亲王允禄、大学士鄂尔泰等同为顾命大臣,并下遗诏恩准张廷玉日后配享太庙。


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张廷玉,为何没得到梦寐以求的文正谥号?


(乾隆帝与雍正帝画像)

纵然如此,张廷玉在乾隆朝却并不受待见。张廷玉晚年,不仅被乾隆帝削去了爵位,还一度被剥夺了配享太庙的资格。只是最终,乾隆帝考虑到让张廷玉配享太庙是雍正的遗愿,这才不得已加以恢复。

对于配享太庙这件事,张廷玉本身很在意,他在告老还乡时还曾逼迫乾隆帝留下凭证,保证他死后可以配享太庙,并因此惹怒乾隆帝。除此之外,让张廷玉梦寐以求的还有“文正”谥号,之所以没有获得,那是因为他死得太晚了。

张廷玉得宠于雍正朝,却病逝于乾隆朝,雍正帝临终下遗诏恩准张廷玉配享太庙,但并未提前指定张廷玉的谥号,所以,张廷玉的谥号是乾隆帝给的。乾隆不待见张廷玉,自然不会给他“文正”谥号,勉强给个“文和”,已经算是恩赐了。

参考资料:《清史稿》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