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文章阅读 > 二十七,始发愤,六国灭,罪赂秦——唐宋八大家 苏洵

二十七,始发愤,六国灭,罪赂秦——唐宋八大家 苏洵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7-28 03:38:22
阅读:

二十七,始发愤,六国灭,罪赂秦——唐宋八大家 苏洵

知名的《六国论》有四部,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各写一部,明代李桢写一部。单从文章论述的观点来看,苏洵所著《六国论》是最片面的——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但恰恰是这篇《六国论》入选了我们的中学语文课本。难道仅仅是因为这是四篇《六国论》中最文采飞扬的一篇吗?苏洵到底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呢?让我们带着疑问来了解一下苏洵这位亲手打造了唐宋八大家中三位大师的北宋文人吧。

二十七,始发愤,六国灭,罪赂秦——唐宋八大家 苏洵

苏洵(有点像刘德华)

《三字经》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说的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在宋朝,科举制度已经非常发达和完善,而苏洵居然能玩到二十七岁才开始发奋读书,自己成名的同时还能顺手教育出苏轼、苏辙这样同样有才学的儿子来,其家学渊源必然异于常人。让我们先来看看苏东坡的爷爷是个什么样的人吧。

苏家是四川眉州的大户,苏洵的父亲苏序就是个很有意思的人物。据说苏序从小性格比较顽皮,不喜读书,略知大意而已。长大后容貌英伟,为人慷慨,乐善好施,不求报答。

首先,苏序有商业头脑。他在乡下郊居时,田不多,全种稻谷。苏序拿米换稻,储藏起来,有三四千石之多。之后灾年,苏序就拿出自己的储藏,先给族人,然后给妻子娘家人,再给佃户和穷人,使他们都安全度过凶岁。

然后,苏序胆子很大。当时四川比较迷信,经常忽然就冒出个什么神怪来,老百姓就要给他们修庙供奉。苏序经常趁着酒劲带村仆去庙里砸神像,砸到小神靠托梦找他求情,恳请留点香火。

还有,苏序做事很靠谱。二十二岁时,李顺造反,围攻眉州,苏序拿着武器天天在城头打仗。正好这时,苏序的父亲病逝,族人们都非常悲观,只有苏序临危不乱,该办丧事办丧事,该守城守城。

有这么一个罩得住的老爸,苏洵自然吃喝不愁,对仕途也没什么兴趣。跟老爸一样,马马虎虎读了几年书之后,苏洵就开始各种游山玩水。仗着自己聪明,又有很多见识、阅历,苏洵很瞧不起同龄人所写的文章。而转折来自他二十五岁时母亲史氏的去世,此时的苏洵才第一次切身体会到了生离死别,他回望自己所经历的岁月,简直一事无成。于是,苏洵去报考乡试,想考个举人。但是这次,一向认为读书很简单的苏洵落榜了。深受打击的苏洵再搬出自己先前所写的文章自信研读,发现自己真的很差劲啊。于是他烧了自己所有的文章,搬出《论语》、《孟子》、韩愈等经典著作开始苦读,发誓读书未成,不做任何文章。我想此时,苏洵的老爸苏序正在偷着乐吧,“二十七、始发愤”,教育孩子,要有“让子弹飞一会”的勇气。

二十七,始发愤,六国灭,罪赂秦——唐宋八大家 苏洵

苏洵玩到快三十岁才开始发奋读书,玩是放开了玩,读书也是真投入。有一年端午节,苏洵起床就去书房读书,连早饭都没吃。他媳妇就把一盘粽子剥好了送入书房,边上还放了一碟糖给他蘸着吃。中午苏洵读完书出来,嘴边一片乌黑,原来专注之下,他把砚台里的墨汁当砂糖,蘸着粽子给吃了。这篇故事告诉我们,端午节吃粽子不是韩国发明的。

二十七,始发愤,六国灭,罪赂秦——唐宋八大家 苏洵

苏洵一边用心读书,一边亲自当老师教育自己的孩子。有一个放浪不羁又能真抓实干的爷爷,有一个游历丰富又决心苦读的父亲,难怪苏轼、苏辙都能一鸣惊人,誉满天下。

北宋嘉祐初年(1056年),年近五十的苏洵带二子进京应试,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衡论》、《权书》、《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刘向、贾谊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苏洵。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苏洵,苏洵文名因而大盛。在这次应试中,苏洵的儿子,二十二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也都高中进士。很多落榜考生不满,认为苏洵走后门,于是传看苏洵父子文章,发现果然比韩寒父子要强很多。结果考生们的质疑,反而助长了苏洵父子的名气,天下皆知三苏的文章才学了。

二十七,始发愤,六国灭,罪赂秦——唐宋八大家 苏洵

再回到文章开头所说的苏洵《六国论》。之前介绍唐宋八大家的韩愈、柳宗元时,我们就说过,唐朝饱受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之苦。之后的五代十国,更是军阀割据,百姓苦不堪言。最后大军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北宋王朝。为了消除唐朝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带来的种种弊端,宋太祖加强了中央集权,重用文官集团治国。为了防止别人按照自己的套路抢自己的饭碗,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解除了经过实践检验的能打的将领们的兵权,从此武将实行派遣制,兵不识将、将不识兵。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稳固了赵家在国内的统治,但是面对比之前任何朝代都更加强大的外敌时,每天祈祷世界和平的书生们就有些力不从心了。

“斧声烛影”之后,赵匡胤的弟弟即位,之后宋太宗赵光义发动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争,但最终以失败告终。从此宋朝对北方游牧民族在军事上一直采取守势。更加让文人们不能容忍的是,每年宋朝还要给辽国很多钱和好东西,称为“岁币”,另外还要“赏赐”西夏国很多财务。这些打着和平旗号的贿赂,助长了辽和西夏的嚣张气焰。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苏洵写了《六国论》,开篇明义:六国的灭亡,就是因为他们想靠贿赂秦国来换取和平。

如此看来,你还觉得苏洵的《六国论》观点片面吗?这恰恰是苏洵写文章不只为做学问的鲜明写照。大胆直率地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充分有力的论据加上文采飞扬的论述,成就了唐宋八大家中的第三位——苏洵。

《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欢迎关注公众号“爱悠唯”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少为孤儿、仕途坎坷、遭佛家诅咒——唐宋八大家•韩愈

学霸少年得志,缘何落得独钓寒江雪——唐宋八大家•柳宗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