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文章阅读 > 究竟是贤德之人,还是刻暴少恩,揭开人性看看真实的吴起

究竟是贤德之人,还是刻暴少恩,揭开人性看看真实的吴起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7-03 07:45:19
阅读:

吴起是战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著有《吴子兵法》,他在楚国实行了一系列变法,终因触及了旧贵族利益惨遭杀害。

可是司马迁对他的评价是: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於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那么吴起究竟是个怎么样的人呢?让我们揭开人性这层神秘的面纱,来看看吴起。

究竟是贤德之人,还是刻暴少恩,揭开人性看看真实的吴起

一、吴起与士兵同甘共苦,真贤能吗?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有个士兵身上长了疽,吴起亲自将脓血吸出。士兵的母亲听到这感人的一幕居然痛哭流涕,她说:“往年吴将军替他父亲吸吮毒疮,他父亲在战场上奋勇杀敌而死。如今同样的场景再现,怎不叫我伤心落泪,不知道儿子什么时候也会阵亡了。”

可见,对于吴起的爱兵如子,老百姓并不买账。缘何?吴起对待士兵殷勤有加,并非是觉得士兵为他冲锋陷阵而将他们视为兄弟手足。

只是希望以此得到士兵的拥护,能够勇猛杀敌,为自己捞取更多的政治资本,所以才会对士兵关心备至。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项羽,他对待士兵也是关爱有加。

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史记.淮阴侯列传》

因为他们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士兵为了他个人目的去卖命,披着仁义的虚假外衣,却是为了达到个人的目的。

所以最后贤能的谋士和良才都倒戈相向,投向了刘邦的阵营。也许人心容不得半点伪善。

倒不如像陈胜吴广振臂一挥:

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

刘邦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

虽然此二人是彻底的功利主义,但是让人觉得更坦诚,有福同享,利不独享,更显得真诚和可爱,倒也有可圈可点之处。

究竟是贤德之人,还是刻暴少恩,揭开人性看看真实的吴起

二、吴起对于德能说,却不能做

吴起就是有点端着架子,有次魏文侯和吴起坐船沿河游览,魏王看到江山如画,一时兴起:“太壮美了,这都是我魏国的瑰宝呀!”吴起听了,立即神情肃穆道:“一个国家最宝贵的在于德,不在于险。”魏王为之肃然起敬。

可是让我们来看看吴起自己又是如何做的,他真的能够担负起“德”这个字吗?

当初吴起效力于鲁国,恰逢齐攻打鲁,鲁王知道吴起善于谋划作战,想启用吴起。可是因为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鲁王不免为此有所疑虑。

吴起为了这个得之不易的机会,他毫不犹豫杀死了他朝夕相对的妻子,以此明志。说明在吴起的字典里只有“名利”二字,完全没有人伦情理,这不免让人心寒。

《论语》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在春秋时代夫妻关系是极其重要的关系,是“人伦之始,王化之基。”儒家学派把夫妇之道放在君臣、父子、夫妇三纲之首,吴起曾经跟着曾子学习儒家学说,就算是普通人也很难做出这有违人伦的事情,可是吴起,这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军事家却这么做了,真是令人唏嘘和不胜感慨。

究竟是贤德之人,还是刻暴少恩,揭开人性看看真实的吴起

再者,吴起家累千金,一心想名扬天下,可是天不遂人愿,最后名未扬,家却败光了,同乡人都笑他,吴起恼羞成怒,杀了嘲笑他的三十多人,然后就逃跑了,

与其母诀,齧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吴起仕途不畅遭人讥笑后两个反应:杀了讥笑他的人,第二抛弃年老的母亲,一走了之,不久,他母亲死了,吴起也没有回去奔丧。

想当初苏秦因为游说各诸侯无果,回到家中,受到亲朋好友妻妾的嘲笑,他的反应是:头悬梁锥刺股发愤图强,最后持六国相印,反观吴起的这种反应,不仅无德而且无能。

吴起为了追求功名利禄,不惜杀掉自己结发妻子,远离生养自己的母亲,连母亲过世都不曾回家,他的老师曾子也痛恨他的行为,与他断绝师生之谊,因为乡亲的耻笑就奋起杀之。

这样的人,如此对待母亲、妻子、老师和乡亲,哪里称得上贤能,他一生追求的就是“功名”二字,即使表现出来的“贤能”,都是为了他换取名声的资本,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沽名钓誉吧。

吴起的一生为了追求名利,可以抛弃夫妻之情、父母养育之恩,老师的教导之义,令人扼腕。

究竟是贤德之人,还是刻暴少恩,揭开人性看看真实的吴起

三、吴起终于死在追求功名的道路上

  • 1、吴起自视过高,田文曾经给予警示

魏武侯刚刚上任就任命田文为国相,吴起非常不悦,亲自找田文论理 他提出三个问题,论军功,论谋略,论管理能力,欲和田文一比高下,田文的回答都是:“不如先生。”

接着田文说:“魏王还年轻,声望不高,没有自己的亲信大臣可以依附,在百姓也没有建立起威信。处在这个时候,您认为魏王是将朝政大事交给您还是我呢?”

吴起若有所思,大呼原来如此。遗憾的是他并没有真正领悟君臣相处之道,高高在上的君主最缺乏的就是安全感,而且由于一路披荆斩棘让他们内心充满了猜疑,所以他们最害怕的就是做臣子的功高盖主,怕臣子的才能和威望威胁到自己的王位,说穿了,忠心更甚于才能。所以历史上才有那么多马屁精能得到王上的专宠,比如:秦桧、和珅,因为他们甚得君心。

究竟是贤德之人,还是刻暴少恩,揭开人性看看真实的吴起

  • 2、不懂人性,被同僚倾轧

魏国的国相公叔,他还有一个身份就是魏王的驸马,但是他嫉恨吴起的才能,怕有朝一日被吴起取而代之。

于是他便在魏王面前诋毁吴起,说吴起心高气傲,绝对不会甘心屈居于魏国,如果魏王不信,可以试探一下,假意说要把公主嫁给吴起,看他做何表示,如果他同意,说明没有二心,如果反对,必有异心。魏王深以为然。

同时公叔故意请吴起到家中做客,公主故意当着吴起面呵斥公叔,吴起领教了公主的威严,当魏王提出要将公主嫁给他时,自然婉言谢绝了,所以魏王对他有了猜忌之心渐渐疏远了他,吴起害怕了,只好逃离魏国,跑到楚国去了。

在此次pk中吴起之所以败给老奸巨猾的公叔,是缘于他缺少对人性的了解,在朝堂之上,能力不如人自然会遭到同僚的鄙视和排挤,但若能力超群收到大王的重用同样会受到同僚的倾轧。

在严防同僚的暗箭之时,王上的明枪也是枪枪锁喉,自古君王猜疑心重,翻脸比翻书快,可是吴起似乎不懂君主的心意,更不懂得人性。

人主亦有逆鳞,说之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

吴起触及到魏王的逆鳞,就是引起了魏王的猜忌之心,而公叔也是利用了王上的这种心态达到了排除异己的目的。

这种例子比比皆是,李斯就是借此除掉颇有实力的同学韩非子,庞涓也是凭此陷害自己的同学孙膑,李斯和庞涓都是深谙人性和懂得揣摩君主的心思,不过他们最后还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因为人在江湖,哪有不挨刀,在名利场上混,迟早会被名利所负累。

他们都不及越国的范蠡看得透彻,急流勇退,做个逍遥自在的陶朱公。

究竟是贤德之人,还是刻暴少恩,揭开人性看看真实的吴起

  • 3、吴起到楚国改革,最终被旧贵族势力杀害

被赶走后的吴起自然不会停止追赶名利的脚步,他来到了楚国。

吴起为了建功立业,帮助楚王,在楚国大刀阔斧改革。他改革的内容主要有两条:淘汰并裁减无关紧要的冗员;停止疏远王族的按例供给,来抚养战土。

由于吴起一系列的改革,楚国的国力瞬间得到强大,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吞并了陈国和蔡国,打退韩、赵、魏三国的进攻;向西又讨伐了秦国。

正当吴起以为可以功成名就之时,支持吴起改革的楚悼王死了,吴起的命运也变得岌岌可危了。被吴起停止供给的王室大臣发动骚乱,攻打吴起,吴起逃到楚王停尸处 附伏在悼王的尸体上。攻打吴起的那帮人趁机用箭射吴起,同时也射中了悼王的尸体。这可是大不敬之罪。太子即位后,下令将射箭之人全部处死,因此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

可是对于吴起,新上任的楚王却没有任何表示,《史记》也没有任何记载,似乎楚王对于吴起对楚国的功绩一股脑地抛之脑后,对于高高在上的王,每一个俯伏在朝堂上的臣子只是一粒棋子。

而且楚王觉得吴起这么死了就可以平息旧贵族势力的怒火,同时因为吴起顺便削弱了旧贵族势力,也算死得其所。

吴起,一生抛弃亲情和仁义,只为了能够扬名各诸侯国,最后得到如此结局,也真是具有讽刺意味。但是吴起的军事才能和谋略还是值得后人钦佩和学习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