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文章阅读 > 太湖石壮王府山

太湖石壮王府山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6-30 00:44:41
阅读:


南阳唐王府博物馆


太湖石壮王府山


人类和石头有着与生俱来、密不可分的

深厚感情。

远古人类取随手可及的石头作为武器,

进行防御和狩猎。

旧石器时代的人类生活,

是在打制石器的辅助下度过的,

新石器时代,

人们掌握了磨制石器技术,

生活为之改观。

太湖石壮王府山


太湖石壮王府山


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的华夏文明起源传说,

从女娲补天,精卫填海,

到大禹治水,愚公移山,

都有与石头密切相关的动人故事。

太湖石壮王府山


中华赏石文化的形成,

基于人类与石头的亲密联系,

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大约起始于商,

而后经历漫长的岁月变迁,

赏石文化逾发成熟。

太湖石壮王府山


当赏石运用于假山造景之后,

具有“瘦、皱、漏、透”之美,

形状各异,

姿态万千,

通灵剔透的太湖石成为主流,

最终闻名于世。

太湖石壮王府山


在园林中兴建假山,

源于国人的天地观念,

居山水之势,

藏天地之气,

是中国数千年的居住理念。

太湖石壮王府山


中国园林中叠山为景的艺术手法

起源于秦汉时期,

那时的上林苑,

釆用太液池所挖出的土堆成小岛,

象征东海神山,

开创了人工假山的先例,

但此时尚未体验到石头的险峻之趣。

太湖石壮王府山


自汉初造园聚土为山之后,

逐步发展为叠石筑山。

汉景帝时,

粱孝王筑兔园用石头壮景:

“园内有百灵山,

山有肤寸石、落猿岩、栖龙岫”。

汉茂陵(今陕西兴平县)富商袁广汉

造的私园亦:

“构石为山,高十余丈,连延数里。”

太湖石壮王府山


至魏晋南北朝山水诗和山水画的兴盛,

以及文人追求自然之美,

对园林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

此时叠石艺术更趋精巧。

《洛阳伽蓝记》说到北魏张伦造景阳山:

“有若自然,

其中重岩复岭,

嵌銎洞壑,

迤俪连接。”

后来园林造山多模仿真山,

如北齐的华林园是五岳四渎的蓝本;

唐安乐公主定昆池叠石是仿华山所造。

太湖石壮王府山


同所有的事物一样,

王公贵族士大夫们始终引领时尚潮流。

唐代身居相位的牛僧孺平生酷爱赏石,

他在府第归仁里,

和南郭别墅陈设的太湖石极其丰富,

诗人白居易称他“休息之时,与石为伍”,

甚至到了“待之如宾友,亲之如贤哲,

重之如宝石,爱之如儿孙”的地步,

其爱石之深,

影响到民间,

成为私家园林的引领者。

太湖石壮王府山


北宋末年,

徽宗爱石成癖,

他所筑的艮岳

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巧、

以石为主的假山。

因皇帝酷爱叠山造园,

臣下便借此以筹办“花石纲”为名,

一方面为宫苑添景,

二来捎带中饱私囊,

横征暴敛之下,

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而太湖石也因“花石纲”而名扬四海。

太湖石壮王府山


短命的元朝贵族们也是衷情于园林景观的,

当时的假山以盘环曲折、迷似回文为特色,

现存出自元朝高僧维则之手的狮子林

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为后世留下了可资考证的范本,

其间的太湖石仍是主流。

太湖石壮王府山


太湖石成为皇家园林的布景石材之后,

便成园林石中的上品。

太湖石或形奇、或色艳、或纹美、或质佳、

或玲珑剔透、灵秀飘逸;

或浑穆古朴、凝重深沉,超凡脱俗,

叫人赏心悦目,

神思悠悠。

怪不得南阳唐王府建造园林之时,

不计路途遥远,

从千里之外远远拉来,

叠就这中原异景。

太湖石壮王府山


南阳老城区密集民宅的抱拥里,

隐藏着一座已有六百余岁的王府山,

是以太湖石为主叠就的假山,

亦是现存最高的明代假山,

原为明唐藩王府后花园一景,

其历史漫长,

古韵悠远。

假山山势巍峨,

在南阳城中鹤立鸡群,

登高一望,

全城一览无遗,

令人惊叹,

目前是南阳唐王府仅有的遗存。

太湖石壮王府山


《明史·诸王传》所载明初的诸藩王,

唯南阳唐王府有假山。

太湖石壮王府山


六百多年前的大明王朝定鼎之后,

太祖朱元璋基于江山永固,

大封同姓王于天下,

以藩屏帝室。

其二十三子朱桱封为唐王,

封国南阳。

《明实录·太祖实录》载:

“洪武十九年九月辛未,

皇第二十三子桱生,

贤妃李氏出也。”

《明史·诸王传》曰:

“唐定王桱,

太祖第二十三子。”

太湖石壮王府山


永乐二年(1404),

南阳卫、府奉旨为唐藩建造王城,

因无闲地,

便迁南阳卫指挥使司于宗庙街(今共和街),

以南阳卫所改建为王府,

王府后院建为花园。

唐王府居于明南阳城西北隅,

是城中之城,

其时府城墙也才高7米有余,

而王府山高18.6米,

自然鹤立鸡群了。

太湖石壮王府山


南阳地气很旺,

自古以来人杰地灵名人辈出。

唐王和他的子孙们在这方肥沃的土地上,

生活优越自不必说,

繁衍生息的速度本应该很快。

至明嘉靖时,

南阳城内分封诸王府苑已经达到九处之多,

再加上郡主、县主、乡主府邸,

城中居民皆为王府亲眷和达官贵人。

太湖石壮王府山


至于军、民人等,

城内几乎无立足之处,

只好居住于城外,

南阳老城的东关、南关即形成于此时。

太湖石壮王府山


明清时期,

南阳水路通畅,

王府叠山所需的太湖石便车拉船运从太湖载来,工程历时两年有余,

方堆砌成了假山和府苑。

假山构思大体依照元代山水画,

垒石技法则为明代所特有。

而今王府山前的油坊坑,

却是当年工程所需溶化石灰的坑塘,

留下做了花园的荷池。

太湖石壮王府山


国人喜爱山的层层叠叠,

山势的恢弘壮阔,

山中草木的温润之美。

以山石造景,

便是藏名山大川与自然神韵于园圃。

山石的自然特性往往给人以抽象的意境,

足以引起人们对自然大观的无穷遐想。

明代造园大师计成

在《园冶》一书中讲“片山有致,寸石生情”;分析园林中的山石

除兼备自然山石的形态、纹理、质感外,

还有传情的作用。

太湖石壮王府山


王府山之构筑追求诗境画意,

效法自然,

营造野趣,

建成之后达到了

“无补缀穿凿之痕,遥望与真山无异。”

当年由京师派驻的造园大师们釆独山之石筑基,收集散落于乡间的汉墓条石封合收顶,

山体中空,

采取穹形洞壑的叠砌方法,

砌成拱形,

顶壁一气,

酷似天然峭壑,

体表以太湖石采用土石混合筑山法,

几乎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

太湖石壮王府山


清朝朱若极总结明代叠山技术中,

有一段论述山的“掇山”,

列举了

园山、厅山、楼山、阁山、书房山、池山、

内室山、峭壁山、山石池、金鱼缸、

峰、峦、岩、洞、涧、曲水、瀑布17种形式。

这些技法在王府山上大多都可以找到影子。

太湖石壮王府山


江南现存的

苏州拙政园、常熟的燕园、上海的豫园,

都是明清时代园林造山的佳作,

都属假山典范。

而这些,

与王府山之巍峨壮阔,

尚有不及之处。

太湖石壮王府山


历经六百年风雨的王府山现存高度18.6米,

底部直径21米,

占地面积346平方米。

清光绪《新修南阳县志·疆域》云:

“宫墙北有唐府石山,

螺旋中通,高出雉堞,岿然独存。”

假山腹内中空,

有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四个石窟,

石窟内怪石嶙峋,

状如溶洞。

石窟之间有暗道曲折贯通,

盘旋达于山巅。

登山有蚰蜒小道,

绕山三匝,

迳六十级石阶达于山巅。

山径沿途有栈道、回廊相连,

并依山就势建有亭、阁,

供唐王登山游玩时休憩。

太湖石壮王府山


历史往往是丰满的,

却又是骨感的。

明崇祯十四、五年(1641-1642),

李自成两次攻陷南阳城并屠城,

南阳城内的建筑悉遭焚毁。

王府山因是用砖石建成,

故其主体幸存下来。

清光绪《新修南阳县志·疆域》记县署:

“明季毁于寇,

唯存退食堂三间,

幕庭、六曹房、仪门、醮楼皆毁。”

县署如此,

其它建筑不难知矣。

太湖石壮王府山


明亡之后,

百姓以惯常的叫法称旧唐王府后花园的假山

为“王府山”,

而王府前的通淯街亦称为王府街。

太湖石壮王府山


有清一朝,

临洮道胡延年曾登台凭吊并赋诗一首:

中原遍地角声催,将士宵奔城郭开。

玉马东流沉汉鼎,金戈倒指付秦灰。

牧童日落遥驱犊,野雉朝昏近绕台。

兄弟翦桐嗟盛事,不堪此日已蒿莱。

太湖石壮王府山


清顺治十年(1653),

南阳分守道戴明说于万安寨(东关)迁府庙学,建于唐王府旧址,

庙学周边及王府花园自此成了民居之地。

明伦巷、油坊坑街、共和街西段等

背街小巷皆形成于清朝。

此时的王府山因无人管理,

沦为无主之山而频遭毁坏。

太湖石壮王府山


《重修武侯祠碑记》说起茅庐后的山景:

“城之西北隅,

为前唐藩旧址,

有山石尚存荒烟蔓草中,

爰捡取其什一,

驾牛车而运至其所,

…叠石成峰,

为‘梁父岩’。”

那是清康熙五十年(1711),

南阳知府罗景重修武侯祠时所为之。

太湖石壮王府山


南阳地貌为一盆地,

自古以来百姓于此安居乐业,

享受成都人之“巴适”感觉,

家中置盆景大概是旧时有修养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

王府山石亦有相当一部分散落于百姓家,

真可谓:

“昔日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了。

太湖石壮王府山


1961年秋,

南阳人民广播电台

辟有介绍掌故的专栏节目“卧龙钟声”,

讲到王府山时说:

过去的王府山远比现在高大,

山巅原是宽敞的平台。

夜幕降临,

平台上环插巨烛,

宫女们在烛光下歌舞,

唐王在宫女的歌舞中饮酒作乐。

当然,

这些都是故事家口中的说道,

与真实的境况想必是有一定的差距。

太湖石壮王府山


据南阳地方历史考据家郭文学先生考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

王府山东侧临街道处时为三窦,

实为三个登山道口。

三窦之间有墙相隔,中、南窦皆有门,

平日紧锁,

传闻说是为防止有人到此“寻无常”(自缢),惟北窦无门。

入南门是暗室,

出暗室有石阶,

拾级而上绕行山中,

路径明灭相间。

中门是石窟,

室顶高旷,

不见天日,

有径登顶。

北门内则是大石挡道,

石块的顶部与室顶有山罅,

可容人通过,

登山者须脚蹬大石上的窑窝,

匍匐翻越石块,

然后沿山外围的小道环山盘旋而上。

三条路径于山高约三分之二处合为一途,

继续上行,

穿过一带廊庑达于山巅。

廊庑位于山巅的北侧,

廊庑前是人行通道,

人行道紧贴山体,

廊庑的外墙即护墙。

廊庑内有十八尊铸铁罗汉,

罗汉神态各异,

通高约一米,

沿外墙一字排列。

清代,

王府山石窟内建有神庙,

门额题曰“朝天门”,

窟内有神像,

四时香火不断,

后废祀。

铸铁罗汉可能是神庙废后的遗物,

毁于全民大办钢铁之时。

1959年的一天,

郭文学在北门大街(今工农南路)上,

亲见搬运站工人用架子车把罗汉运走。

装运时,

因人力车中部窄狭,

无法装载,

车的两端无栏板,

工人们便把罗汉装在车的两头,

一车装了两个,

不知运至何处。

文化大革命中,

王府山曾一度被一叫作

“宛城闪电”的群众组织占据,

筑为武斗工事。

文革结束后,

人民公园拆走一部分山石点缀园内景观,

王府山遭到严重毁坏,

体积大为缩水,

成了濒危建筑,

再也无法登临山巅。

太湖石壮王府山


早先老的第四小学在南阳市老城区,

是我七九年和八零年就读的学校,

因与王府山有撒丫子跑两分钟的距离,

成了我们一帮捣蛋孩子常去的地方。

那时在山东北角二层处

蹬着凸出的石尖攀爬上山,

穿洞而过后,

面南有已几近成为滑梯的青砖护阶,

只好掂了脚尖捏脚登顶。

山巅处,

一小块平坦地建有坍塌五之有一,

陷落三成瓦顶的青砖六角小筑。

太湖石壮王府山


不久之后很快步入了改革开放的时代,

城中掀起翻新房子的热潮,

这些儿时记忆里的物什在不久之后即荡然无存。

太湖石壮王府山


九十年代初,

时任南阳市(卧龙区)常务副市长水福源

是一个有着文化情结的人,

他关心历史文化建设,

拨出专项资金拆迁安置周边居民,

腾出空地,

并对王府山进行整修,

于山东南复建石栏台阶以登顶,

王府山为是改观。

太湖石壮王府山


至2010年,

又吸引民间资本,

陆续耗资五百余万元

对王府山进行了大幅度的环境整治,

其间清理垃圾近400车,

对山体原日本飞机轰炸坍塌部位进行了加固,

报请省文物局批准,

复建配房二十间,

遵循明代园景铺设地坪修整院落,

移栽花木藤蔓以渲染景色,

值今已逾十载,

几见唐府旧貌。

太湖石壮王府山


太湖石壮王府山


至于有关王府山的传闻种种,

有说唐王平日无事,

常立于王府山上,

鹰视全城,

倘一见到民间娶亲,

就将新妇抢去,

享受三天“初夜权”。

如新妇性烈不从,

或丢入老虎洞中喂虎,

或弃于地洞里活活饿死。

此事不见史载,

仅凭常理推断,

感觉不可思议,

想那王爷常居之地,

敢以人饲虎或饿死这种骇人听闻的事情发生,

叫常读诗书,

且信天地阴阳的人是何感想,

安敢夜行否?

如何近山游览乃至近园乎?

想来大概是说书的人编排的故事罢了。

太湖石壮王府山


太湖石壮王府山


太湖石壮王府山


太湖石壮王府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