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文章阅读 > 商鞅变法:“土地改革”促进了百姓的积极性,让秦国腾飞

商鞅变法:“土地改革”促进了百姓的积极性,让秦国腾飞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19-12-11 07:50:09
阅读:
<a href='https://www.edusy.net/tag/shangyangbianfa_1725_1.html' target='_blank'>商鞅变法</a>:“<a href='https://www.edusy.net/tag/tudigaige_2877_1.html' target='_blank'>土地改革</a>”促进了百姓的积极性,让秦国腾飞

夏、商、西周,一直强调的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一句话,所有的土地都是国家的。全国的百姓,无论你是诸侯,还是贵族,或是庶民,都只有土地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不得私自转让、交易。地里的产出,要大量上交,留一点生活资料就行了。

这样的生产关系,简单、纯朴,但是毫无刺激性,老百姓根本没有干活的积极性,过一天,算一天,吃一天,活一天。

这样的制度,一直在延续,从夏商延续到了西周,又从西周延续到了东周,还从周王室延续到了诸侯国。

终于有一天,西部土地上,站出来一个人,给他的主子建议:“改革,必须改革!”这个人就是商鞅,他的主子就是秦孝公。

商鞅提了若干建议,但效果最好的一个改革建议是:”废井田,开阡陌“。翻译过来,就是搞土地改革,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

为什么这一条就这么重要呢?效果为什么这么好呢?


废公田,鼓励开垦私田,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


商鞅变法:“土地改革”促进了百姓的积极性,让秦国腾飞

有人说了,你商鞅好大的胆子,敢废国家的公田,难道秦国君主同意吗?不仅同意,而且很乐意。

商鞅的看法是,当大家都毫无精神地种着公田时,人的积极性就完全丧失了,社会的发展也基本停滞了。只有改变策略,调动大家积极性,增加田地,情况才可能变化。于是,”废井田、开阡陌“政策出台了。

政策一出,形势马上发生变化,就这一条“谁开垦的就归谁”,让百姓一下子就兴奋起来了。很多百姓还有所质疑,真的吗?如果这样,开垦越多,岂不是收益越多?商鞅回答:确实如此。

但,受到生产力的影响,每个家庭的开垦数量还是一定的,毕竟不能夜以继日地去开垦,而且开垦也是要投入成本的,也是要投入大量精力的。虽然困难重重,但大家的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了,并且前所未有的高涨。想一想都是美事,只要多干,就可能多收,这事再好不过了。

那官家是不是就要赔账了?老百姓都开发自己的私田去了,公田谁种?公田不需要人种,分下去,让百姓种。只要百姓开发土地成功,让荒地变成了良地,官府只要把握一点,按比例收税就可以了。

无论何时,百姓的积极性有了,一切都好办了,社会这台机器也会良性地运转下去了。


土地改革,改变了秦人对政府的信任度


商鞅变法:“土地改革”促进了百姓的积极性,让秦国腾飞

商鞅的土地改革,看似只是在进行土地政策的调整,实际上是在重新树立秩序,让老百姓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获得更多产出。

无论在哪个朝代,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民众对政府的信心,如果民众对政府信任,满怀信心,那就会更加主动地去劳作。

先进的土地制度,让十个、百个....百万个秦国老百姓,统统被激发起了信心,国家的前景一下子变得明朗起来了。

秦国的雄起不是偶然,是抓住了整个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只要百姓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一切都好说。

而作为农业社会的战国时代,如果农民问题解决了,将会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这样的国家想不强都不行。

其实,为了让百姓相信自己的改革,相信政府是说话算数的,商鞅还是做了些事的,比如“徙木立信“,出自《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什么意思?商鞅要变法,为了让百姓相信,在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声明谁能扛到北门,就给十金。结果没人去搬木头。然后继续往上加钱,加到50金时,有个人站出来说:”让我试试!“这一试,此人就得到了50金,生活马上发生变化了。从此,老百姓非常相信政府了。

这故事流传很广,对于商鞅的变法促进作用非常大。

秦朝百姓相信政府”废井田,开阡陌“是真的后,全国一片欣欣向荣,秦朝开始变得强大。


秦朝的农业发达了,军队也有钱了,兵强马壮,开始征战四方


商鞅变法:“土地改革”促进了百姓的积极性,让秦国腾飞

秦朝的农业改革成功了,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大量的赋税被征收。国家有钱了,百姓富足了,军队建设不缺钱了,训练军士,喂养军马,都变得容易了,于是秦国开始腾飞了。

到了嬴政的时代,秦国的综合国力已经远远超过其它国家,于是,数十代秦人的梦想再一次开启,统一全国的步伐正式开始了。

也许曾经的齐国、楚国都很强大,但到此时,统统不是秦国的对手,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方式,蚕食了一个个诸侯国。

韩国离得最近,先成了秦国征服的对象。其后,赵国这个硬骨头,在前前后后十多年时间里,才完全征服。至于魏国,攻克并没有那么难,没多长时间就解决了。到这里,秦国解决了全国一半的诸侯。

接下来,就是对楚国下手了,楚国的实力曾经也很了得,但三年时间已经足够。剩下的燕国,实在不足为虑,是在攻击他国的间隙,顺手就把燕国灭了。燕国实力本来就弱,实在没有威胁。

最后,是秦国和齐国的大战,齐国,这个春秋和战国时期,屹立四五百年不倒的大家伙,终究还是没能扛得住,成为了秦国最后一个消灭的国家。

从表面看,是西部的秦人太勇猛,实际上是秦人的改革太成功,变法形成的作用,让秦国变强大,而且能应付年年战争,这实力绝对不一般。

而变法的那么多内容中,”废井田,开阡陌“成为了绝对影响国家腾飞最重要的政策。

商鞅变法:“土地改革”促进了百姓的积极性,让秦国腾飞

对于一个农业国家来说,进行符合形势的土地改革太重要了,它会决定一个国家的走向,以及一个国家的消亡。秦国幸运的是,做到了成功的改革,提高了生产力,最重要的是提升了大家的信心,这比什么都重要。

相关推荐

  • 商鞅变法:“土地改革”促进了百姓的积极性,让秦国腾飞

    卫鞅变法,夏、商、西周,一直强调的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一句话,所有的土地都是国家的。全国的百姓,无论你是诸侯,还是贵族,或是庶民,都只有土地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不得私自转让、交易。地里的产出,要大量上交,留一点生活资料就行了。

    文章阅读
  • 商鞅变法究竟是好是坏,如何看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

    卫鞅变法,导语:秦秦朝能一统天下,结束战乱时期,可见秦国的实力是很强的,可是从周幽王被杀之后,一直在不断的经历着战乱,先是春秋五代十国,再然后是七国争霸,秦国从最开始的无名之辈,到最后战败其他国家,结束战乱时期,从历史发展角度上来说,对中国的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秦孝公时

    文章阅读
  • 跟着李白学历史: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平原君欲封鲁仲连,李白李白与杜甫齐名,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其实李白的诗中也有历史。他说:“与其富贵而被人驱使,不如贫贱而得到自由”。

    佳句赏析
  • 卫鞅变法如此成功,究竟是什么思想让他得以裂变秦国?

    卫鞅变法,上期说道,卫鞅通过三次会见,成功取得了秦孝公的信任取得孝公信任的卫鞅本想立即主持变法。忽然他转念一想,这大规模的变法,会不会把自己拉进舆论中心呢。

    文章阅读
  •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杀神白起被逼自杀

    凭君莫话封侯事,作者:扬正战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可歌可泣的时代,它饱含着国家强盛衰败,此起彼伏的道理。当时赵将廉颇凭借自身的老谋深算阻秦三年,秦国由于长途跋涉,远处作战,于是畏惧战事持久,最终不得不再一次起用了白起。

    佳句赏析
  • 商鞅变法提升秦国军力,秦王为何要杀商鞅?

    卫鞅变法,商鞅变法提升秦国军力,秦王为何要杀商鞅?

    文章阅读
  • 历史上商鞅变法的真相是什么?

    卫鞅变法,我们在上学的时候应该都学过商鞅变法,秦国也正是通过商鞅变法强大起来,最后战胜其他六国完成了统一。这在当时也只是一个选择题,不过商鞅最后的下场也是非常惨烈,自己出的政策却被自国人给害死了。

    文章阅读
  • 鲁仲连和平原君是什么关系 平原君赵胜为何要封鲁仲连

    平原君,平原君以贤明而闻名于众诸侯国,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国四君子之一。“买丝绣作平原君,有酒谁浇赵州土 。”平原君又以赡养门客出名,传说他的门客三千,识得人才的平原君让三千食客能够各行其是,发挥自己的优势,为三千贤才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也为自己留下了千古美名。

    佳句赏析
  • 商鞅变法的结果如何 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

    卫鞅变法,商鞅变法的结果要分为两个方面看待。商鞅变法使秦国摆脱了积贫积弱的现状,走上了国富民强之路。从这一点说,秦孝公已经达到了当初让商鞅主持变法的目的。商鞅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鼓励了百姓耕种的信心,并且提高了百姓的生产积极性。

    文章阅读
  • 商鞅变法,秦国为何增加几十万大军?

    卫鞅变法,公元前361年,秦国太子秦渠梁正式即位,是为秦孝公。周武王与卫文公都是姬姓,区别在于一个代表姬姓正统,可以用姓+名,另一个是姬姓旁支,只能用氏+名。

    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