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文章阅读 > 中医人物志|第10期:陶弘景——与医药结缘的“山中宰相”

中医人物志|第10期:陶弘景——与医药结缘的“山中宰相”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3-26 16:06:15
阅读:

中医人物志|第10期:陶弘景——与医药结缘的“山中宰相”

中医人物志|第10期:陶弘景——与医药结缘的“山中宰相”

中医人物志|第10期:陶弘景——与医药结缘的“山中宰相”

中医人物志|第10期:陶弘景——与医药结缘的“山中宰相”

陶弘景生于江东名门。祖陶隆,于南朝宋时侍从孝武帝征战有功, 封晋安侯。父陶贞宝,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陶弘景自幼聪明异常,喜爱阅读,四五岁常以芦荻为笔,在灰沙上学写字,十岁读葛洪《神仙传》,便立志养生,十五岁著《寻山志》。弘景博学多识,读书逾万卷,于六经诸子史传无所不通。十七岁时便与江学文、褚炫、刘俊等为宋朝外明四友。齐高帝做相时,引其为诸王侍读,除奉朝请,朝仪大事多取决于他。然他虽身在朱门,却独居一室,闭影不交外物,唯以读书为务。

陶弘景在刘宋末年的政治舞台上见证了—系列的腥风血雨,并且以命相搏,亲自参加了一场反击萧道成篡宋的政变,以这场政治暴风雨作为洗礼,步入了成人时期。

中医人物志|第10期:陶弘景——与医药结缘的“山中宰相”

这一事件令陶弘景心寒,此时他己产生了跳出红尘,隐居山林的念头,奈何父命难违,加上壮志未酬,只能继续辗转仕途。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始终不适合官场的尔虞我诈。如此积年累月,他渐觉彻悟,遂萌生隐居修行之志。

公元492年,陶景弘36岁时上表陈诚,以表自己解宫归隐之意。表中大意是:我听说无论尧帝之时,还是汉朝,都有养生的风气。我为官已久,哪能留恋荣华富贵, 所学也不是为了功名利禄。因此常想回归山野,享受田园生活,领略自然之美。我这就要离开朝廷了,临行之际,不胜符恋,只好上表以明我心。齐武帝虽不舍,但仍应允了他,送给他大量的布帛及养生之物。他离开京城时,众官员都在路上为他送行,这也是南朝开朝以来从未发生过的事情。

没想到,陶弘景在红尘饱受冷落,投奔山林却声誉鹊起。他来到了句曲山(茅山),就在那里潜心修炼,继续研究学问,从此开始了他的逍遥生活,学道、写书、炼丹……乐得自在。他拜陆修静弟子孙游岳为师,成为上清派传人,隐居句曲山华阳洞,后来成为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

中医人物志|第10期:陶弘景——与医药结缘的“山中宰相”

公元502年,梁代齐而立。梁武帝萧衍早年便与陶弘景认识,即位之初,国号未定。弘景引诸谶记,皆成“梁”字,上书武帝,告之“梁”是运符,武帝遂立国号为梁。

梁武帝深知陶弘景的才能,欲聘弘景入朝为官,辅佐朝政,亲手写诏召之,并赐以鹿皮巾,后屡加礼聘。于是陶弘景画了一张画,画上有两头牛,一头自在地吃草,一头带养金笼头,被拿着鞭子的人牵着鼻子。梁武帝一见,便知其意。

后来,梁武帝只好时常将国家大事写成信件,派人送到句曲山请教陶弘景,陶弘景看在多年好友的份上,也时常写信给梁武帝,指点政事。于是,朝廷与句曲山间音信不断,陶弘景虽身在方外,却俨然成了朝廷决策人物,当时人们都称他为“山中宰相”。

中医人物志|第10期:陶弘景——与医药结缘的“山中宰相”

中医家,为中医创造联结,为患者创造联结,了解更多中医学习,敬请微信搜索“中医家”公众账号

陶弘景在几十年治学的过程中养成了遇到疑难就去调查研究的良好习惯。一天,他读到《诗经•小宛》的“螟蛉有子,蜾蠃负(抱)之, 教诲尔子,式谷似之”几句,就很不以为然。

《诗经》的旧注说,蜾蠃 (一种细腰蜂)有雄无雌,繁殖后代是由雄的把螟蛉(青蜘蛛)的幼虫衔回窝里,叫那幼虫变成自己的样子,而成为后代。恰好一个朋友也来问这是怎么回事。他就先去查书,书中说的跟《诗经》旧注的一模一样。 他想:这些书尽是我抄你,你抄我的,査书足查不出什么名堂了。我何不亲自到现场看个究竟呢?于是,陶弘景来到庭院里找到一窝蜾蠃。经过几次细心的观察,他终于发现,那螟蛉幼虫并非是用来变蜾蠃的,而是蜾蠃衔来放在巢里,等自己产下的卵孵出幼虫时,把它们作为食物。蜾蠃不但有雌的,而且有自己的后代。蜾蠃衔螟蛉幼虫做子之谜,终于被陶弘景用调査研究的办法解开了。

从这件事,他就得出一个结论:治学要重视调查研究,不能因为别人怎么说自己也跟着怎么说。由此可见 他治学的严谨。

中医人物志|第10期:陶弘景——与医药结缘的“山中宰相”

在医学方面,陶弘景十分喜爱医药学,他读了很多书,也不拘于书中的言论,亲自走到自然中去寻找药物,并以实际的观察来印证书中的内容。

他最大的贡献就是编写了继《神农本草经》之后的第一部药学专书《本草经集注》。该书在描述的内容、所载药物的数量及分类方法等方面,都比《神农本草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陶弘景对南北朝以前的本草学进行了整理、总结、创新,使中国本切学走上系统化,为后世历代主流本草所宗。后世主流本草,无论是总论或各论方面,都是沿袭陶弘景所创范例向前发展的。

中医人物志|第10期:陶弘景——与医药结缘的“山中宰相”

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本草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始见著录于梁阮孝绪《七录》。而其经过历代辗转传抄,谬误积累甚多。对《神农本草经》存留文本进行整理和补充,对药物学进行更全面的总结,己经成为医学发展的迫切需要。因此,陶弘泉便以其独具的才识,担当起继续发展《神农本草经》药物学的使命。陶弘景在《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写成《本草经集注》,其载药七百三十种,内容丰富,条理分明,是药物学领域的重大贡献。可惜此书亡佚已久,现仅存发现于敦煌石窟的《序承》残卷,约仅为原书七分之一。

中医人物志|第10期:陶弘景——与医药结缘的“山中宰相”

《本草经集注》的特点:

—是改进了药物分类法体系,按照自然来源与属性分类。他把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无实等七类,前六类又分为上中下三品;同时又首创“诸病通用药’,分类法。这种纵横交错的分类法颇便于临床治疗时应急寻检,也有利于医药知识的普及。

二是对药性的鉴别更加深入细致。《神农木草经》把药区分为酸、苦、甘、辛、咸五味,为了与阴阳五行的概念模式相应,不免有牵强之处。陶弘泉不盲从药味,而比较注重药性。他特别注意区分药性的寒温,细分则有寒、微寒、大寒、平、温、微温、大温、大热八种。 他在《本草经集注》中采用了简明的标记药性寒温的方法,并注意鉴别药用植物的形态以了解药性。

三是注重药物的加工炮制与制剂法则。如指出麻黄去节,桃仁、杏仁去皮尖等。四是阐发了药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当用药性相须相使的相配,这是一般原则;但是在需要去除某些药物的毒副作用时,又不妨配用相恶相反甚至相畏相杀的药。

中医人物志|第10期:陶弘景——与医药结缘的“山中宰相”

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是继《神农本草经》之后,对本草学做了比较系统、全面的归纳和总结的一部划时代的药物学著作,是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本草经集注》问世以后,对后世医家的影响很大。例如唐代的《新修本草》,宋代的《证类本草》等都是以它为蓝本,按照它的体系发展而成。除了《本草经集注》,陶弘景还著有《药总诀》等。

古代医药并不分家,是本草学家,在医理上也必然精通其道,陶弘景正是如此。他首先整理葛洪的《肘后方》为《补阙肘后百一方》,并著有《效验方》。此外,陶弘景在其他学科如天文历算、养生学方面也都有所研究,据称还制有“浑无仪”,可惜已无可考。在养生方面,著有《养性延命录》《养生经》。据记载,陶弘景—生著作很多,宋代贾嵩《华阳隐居内传》记有陶氏著作三十二种,二百三十三卷之多。

陶弘景既热心医术,又志在修道,自然对养生学用力极深。他十分重视道教养生学的研究,主张道士的修炼应从养神、炼形入手。为总结道教在养神、炼形方面的修炼经验,撰写了《养性延命录》一书。强调养神当“少思寡欲”“游心虚静,息虑无为”,调节喜怒哀乐情绪,防止劳神伤心;炼形则要“饮食有节,起居有度”,避免过度辛劳和放纵淫乐, 辅以导引、行气之术,方能延年益寿,长生不老。

《养性延命录》是陶弘景系统总结归纳前人养生理论和方法而撰集的一部重要道教养生著作。此书收入明代《正统道藏》洞神部方法类,题为“华阳陶隐居集”。《养性延命录》在系统归纳总结前人养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养生理论和方法,堪称魏晋之际道教医学养生学集大成的著作。

陶弘景认为养生既是修道。他在《养性延命录》中引经据典,从贵人重生的道教生命哲学观出发,反复论述了养生在修道中的意义和必要性,强调养生与修道是统一的,即所谓“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必须做到“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这种将养生与修道视为一体的思想对道教影响甚深,为道教确立“生道合一”的基本教理奠定了基础。

中医人物志|第10期:陶弘景——与医药结缘的“山中宰相”

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还突出强调了“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积极预防养生思想。他高举“我命在我不在天”的道教生命哲学大旗,认为人之夭寿、性命之长短操之在我。修道之人如果平时能加强身心修养, 注重生活禁忌,善于运用各种手段、方法进行调整,就能使身心处于健康状态,防止疾患萌生。陶弘景认为对疾病的预防要从身心两个方面入手,综合地采用存神、服气、导引按摩、服饵、食疗、房中等手段。他所提炼出的这一整套养生理法,具有养神与炼形并重、形神兼养的特点, 是对以往道教养生经验和思想的概括和总结,为道教最终形成性命双修、动静结合、合修众术的医学养生模式打下了理论基石。唐代著名道医孙思邈就将上述养生大要刊载于其不朽医著《备急千金要方》中,成为医道两家奉行的养生要则。

陶弘景的养生思想还讲求饮食卫生、起居宜禁。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饮食是否合理、得当直接关系到个体生命质量的高低。道教养生家历来重视饮食调养和饮食卫生之道,陶弘景谓:“百病横夭,多由饮食,饮食之患过于声色。声色可绝之逾年,饮食不可废之一日。为益亦多,为患亦切。”合理调配饮食有益身心健康,而暴饮暴食则损人年命。

道教养生学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养生以不伤为本”,故道门对养生禁忌十分重视。陶弘景认为养生的关键在于“避众伤之事”,众伤之事包括大乐、大愁、多视、多睡、贪美食、夫妇同沐、大汗勿脱衣、新沐当风、久忍小便、夜卧覆头等衣食住行各个方 面。对这些伤身害体之事的认知和规避,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日常养生禁忌。《养性延命录》中所总结的养生禁忌多是摄生、护生的经验之谈,值得当今社会人们的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借鉴。

《养性延命录》中还体现了服气疗病的自然疗法思想。服气,也称食气、行气,是道教徒常用的一种养生保健手段。在修道者看来,气对人体十分重要,“气者,体之充也”,气是生命之本,人体所内蕴的生命之道也与气密切相关。“道者,气也。保气则得道,得道则长存。”人体之气与天地之气是贯通的,如果能通过吐故纳新的呼吸锻炼,呼出体内浊气,吸纳天地自然之清气,便可获得补益,健生益寿。

陶弘景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在方外山林中他度过了一生八十个年头的后四十年,为浮躁的社会展示了一种相对镇定安详、逍遥适意的生活方式,虽非完美,却也别有情趣。

主 编:陆 翔

责任编辑:苏雪贞

美术编辑:朱丽莉

全球中医会议/培训整体解决方案的领航者,了解更多中医学学习、交流培训,可应用市场下载“中医家”,黄煌、李赛美、吴雄志等众多名师在线交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