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文章阅读 > 消逝的起凤桥,但它曾见证了通城的传奇

消逝的起凤桥,但它曾见证了通城的传奇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19-11-23 17:34:06
阅读:

明朝初年,南通的商业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人口规模也达到了1.5万户、约8万人左右。但是,城内外的交通还不很便利,比如繁华的南濠河两侧,除了长桥之外再没有别的陆路通道可以衔接。

消逝的起凤桥,但它曾见证了通城的传奇

感于乡人的舟船之累,天顺年间(公元1457年~公元1464年),南通人崔广建造了起凤桥。大约是认为崔广修桥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所以当时老百姓将这座桥叫作“积善桥”,后来又改叫“丰乐桥”,“起凤桥”名称的出现则是清朝中后期的事了。

那时候,由濠河往通扬运河有一段曲折的水路,起凤桥就架设在这段水路上。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受“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思想的影响,南通城仍在大规模修建地下人防工事,这段水路便是在这一时期被填没的,起凤桥也随之消失。

上了一点年纪的南通人应该还记得,当初,起凤桥的位置就在今天的端平桥东南、电视塔西,不过,在拆除的时候,它已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现代桥梁了。从诞生到消亡,在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起凤桥不知被翻修、重建了多少回,也不知经历了多少回的秋月春风,而桥下的那层层波浪又见证了多少回是非成败、多少位英雄人物。

南宋末年,远离南通的都城临安已经没有了往日“暖风熏得游人醉”的景象,文弱而儒雅的皇帝也已没了“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心境,因为蒙古骑兵的铁蹄已经踏过了长江。但是,偏居于海之头江之尾的南通却依然宁静,这使它成为逃亡者选择的最佳路径。

消逝的起凤桥,但它曾见证了通城的传奇

南通文天祥祠 位于东华塔陵园东侧

宋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二月,文天祥从镇江元军大营逃脱,经瓜州、扬州、泰州终于来到南通。在他的《<指南录>后序》中,文天祥十分详细的记载了他在南通境内过如皋、通州,然后从水路去浙江、福建的过程。直到今天,通州市石港镇还留有“渡海亭”一座,后人以此来纪念这位“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臣。

那时候的文天祥“趋行在更、狼狈道途”,身边除了“相从患难二十年,屡频危殆”却始终不离不弃的庐陵(今江西吉水)人金应外,再无他人相随。金应是一位将军,曾任承信郎、江南西路兵马都监。史书记载,他“性烈而知义”,在那个动荡的乱世,他是文天祥唯一的追随者。

然而,到南通仅仅十来天,金应便一病不起,这年三月十一日终告不治。翌日,悲痛不已的文天祥将金应草草葬于南通城西一个叫“雪窖”的地方。大约200年之后,在雪窖北边几十米的地方建起一座桥,这就是起凤桥。

当初,文天祥本打算待局势稍定,便把金将军的墓移到他的老家庐陵,然而,此一去文天祥再也不曾有机会回到南通。在后来的数百年间,只有起凤桥以及桥下的流水陪伴着金将军的坟茔,在那些夕阳西下的黄昏,在那些月黑人静的夜晚,是它们慰籍着这颗客死他乡的孤寂的魂灵。

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此时,距离起凤桥建成又过去200年了,本就十分简陋的金将军墓早已倾没于水中。此情此景让南通人王猷定于心不忍,于是,请知州彭士圣进行移葬,王氏还写了一篇文章以记其事。后来,又经过近百年的风雨侵蚀,金应的墓再次荒芜不能识别。

消逝的起凤桥,但它曾见证了通城的传奇

狼山脚下的金将军墓

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福建处士刘南庐寻至墓前,竟打算典当衣物来雇佣人工重新安葬这位民族英雄,幸得南通画家丁有煜资助,才将墓移到狼山脚下,这就是现在的“金将军墓”——如今,它已是狼山景区的一个著名景点了。

青山埋忠骨,夕阳红几度。算来金应的墓迁到狼山脚下又快300年了,不过,南通城里的老百姓一直铭记着这位将军,当初他下葬的地方后来便叫作“将军巷”。如今,那条狭长的巷子和巷口的起凤桥虽不复存在,可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在此新建的居民小区依然谓之“将军园”。

消逝的起凤桥,但它曾见证了通城的传奇

如今的起凤街

起凤桥消逝于南通人的视线又是30年了,然而,原先桥下那段水路填塞之后新建的街道还叫“起凤街”,街南的那片居民区还叫“起凤园”——这烙印着旧时风貌的名称记录下了那段腥风血雨的历史。在那段英雄的历史里,有铁马冰河的雄心,有吹角连营的梦想,有壮志难酬的遗憾,也有身后寂寞的漫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