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文章阅读 > 文天祥到底是为何而死的?文天祥为何对弟弟降敌体谅认可?

文天祥到底是为何而死的?文天祥为何对弟弟降敌体谅认可?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19-11-23 16:17:22
阅读:

一首《过零丁洋》,让后世人认识了宋末爱国大诗人、民族英雄文天祥。《过零丁洋》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文天祥心中坚持的大义,也让我们认识到了人的一生有许多事情比生死更为重要。


文天祥到底是为何而死的?文天祥为何对弟弟降敌体谅认可?


他自幼读书勤勉,顺利的考取贡士、进士,乃至于成为状元。虽然科举之路顺遂,但并不代表他的官路也畅通。文天祥在仕途上,可谓是跌宕起伏。他考取状元不久,还没有正式上任为官,自己的父亲便去世了,于是他只好回家守丧。

文天祥青史留名不在于在朝为官,而在于对于元军的坚持抗争之上。南宋末年,国家积弊,元朝对江南大片土地宋朝廷任其为右丞相兼枢密使,作为使臣到元军中讲和谈判,与元朝丞相伯颜在皋亭山针锋相对争论。可悲的是这边文天祥在于伯颜据理以争,却因为南宋朝廷的背后一击,抽走了守在文天祥身后的大军,而使得文天祥被伯颜关押。

后来文天祥被江湖义士救出,此后仍然拥戴南宋小皇帝,与陆文秀等人坚决抗元。敌强我弱,文天祥最后还是被元军俘虏。当初元军对文天祥很是重视,只要他答应降元,高官厚禄,家人团聚都可以实现。然而他却毅然决然的放弃了自己的小义,而选择了民族大义,慷慨赴死,被斩于菜市口。

用鲜血书写英勇和忠贞的文天祥的两个弟弟,一个降了元,另一个则逃避现实、退隐不仕。哥哥那么忠烈,弟弟却做出了“有损”其英名的“丑事”。文天祥有三个弟弟:文壁、文霆、文璋。其中文霆早卒;文壁小文天祥一岁,1278年冬天元军猛攻文壁驻守的惠州,他开城投降,年底文天祥被俘;小文天祥13岁的文璋,随文壁投降,后隐居不仕,在他大哥被杀35年后去世,享年69岁。

元初,就有人指责文天祥的弟弟不够忠烈,还赋诗讽刺:“江南见说好溪山,兄也难时弟也难;可惜梅花如心事,南枝向暖北枝寒。”文天祥号文山,文壁号文溪,溪山指兄弟两人;南枝与北枝也指两人,因为文天祥曾写过“江上梅花都自好,莫分枝北与枝南”的诗。如果有时空隧道,我很想去问一下那位作此诗的南宋遗民:“你为什么不牺牲?”中国人面对英雄,在不断的感动中,道德崇拜也往往升级。

文壁自述投降的理由是:其一,不绝宗祀,文天祥两个儿子一个早死,一个于战乱中失散,文壁把自己的一个儿子过继给了文天祥;其二,文天祥母亲身死他乡,一直没有安葬,需要举灵柩归乡;其三,不同于元军刚侵南宋时的投降派,文壁降元之时,南宋实际上已经灭亡,抗争的结果只能使全城百姓跟着倒霉。这样的托辞当然无法让道德审判者满意,但是他的哥哥体谅他。

1281年,文天祥写信给文壁过继给自己的儿子:“汝生父(文壁)与汝叔(文璋),姑全身以全宗祀,惟忠惟孝,各行英志矣……”文天祥以“孝”明确体谅、认可了文壁的选择。文天祥不是为了清誉牺牲一切的道德狂,他自己尽忠殉国,并不要求别人一定跟他学。后来,他写信给三弟文璋,只是劝勉他不仕而已。文璋也就采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终生不当元朝的官,得享天年。国难之下,文天祥三兄弟,或殉国,或投降,或归隐,作出了迥然不同的人生选择。这可能更加反映出人性的复杂和真实,而文天祥的宽容体谅,更让我们在他高高的道德圣像之外,看到了一颗有情有欲的柔软的英雄心。

没有了下一篇

南安军

【原文】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梅花岭上的南北路口,凄风苦雨把征衣湿透。

越过梅岭谁与我同路,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

山河将存在万古千秋,城郭却哲时落入敌手。

饿死家乡是我的愿望,梦里采蔽在首阳山头。



注释

⑴梅花南北路:大庾岭上多植梅花,故名梅岭,南为广东南雄县,北为江西大庾县。

⑵采薇:商末孤竹君之子伯突、叔齐,当周武王伐纣时,二人扣马而谏,商亡,逃入首阳山,誓不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

【作品鉴赏】

《南安军》叙述了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表明自己的态度:决心饿死殉国,完成“首丘”之义的心愿

一二两句略点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作者至南安军,正跨越了大庾岭(梅岭)的南北两路。此处写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梅岭的梅花在风雨中摇曳,濡湿了押着兵败后就擒、往大都受审的文天祥的兵丁的征衣,此时,一阵冰袭上了他的心头。

颔联两句,上句是说行程的孤单,而用问话的语气写出,显得分外沉痛。下句是说这次的北行,本来可以回到故乡庐陵,但身系拘囚,不能自由,虽经故乡而犹如不归。这两句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而两“出”字和两“归”字的重复对照,更使得声情激荡起来。


文天祥到底是为何而死的?文天祥为何对弟弟降敌体谅认可?


《南安军》以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

颈联两句承首联抒写悲愤。上句化用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名句。而说“山河千古在”,意思是说,宋朝的山何是永远存在的,不会被元朝永远占领,言外之意是宋朝还会复兴,山河有重光之日。下句是化用丁令威化鹤歌中“城郭犹是人民非”句意,是说“城郭之非”只是暂时的,也就是说,宋朝人民还要继续反杭,继续斗争,广大的城池不会被元朝永远占据。这两句对仗整饰,蕴蓄着极深厚的爱国感情和自信心。

最后两句表明自己的态度:决心饿死殉国。他出之以言,继之山行,于是开始绝食,意欲死在家乡。而在绝食第五天时,即已行过庐陵,没有能死在家乡。又过了三天,在监护人的强迫下,只好开始进食。诗中用伯夷、叔齐指责周武王代商为“以暴易暴”,因而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以至饿死的故事(见《史记·伯夷列传》),表示了蓄不投降的决心。“饿死真吾事”,说得斩钉截铁,大义察然,而且有实际行动,不是徒托空言,感人肺腑。这首诗化用社甫诗句,抒写自己的胸怀,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显示出民族正气。这首诗逐层递进,声情激荡,不假雕饰,而自见功力。作者对杜甫的诗用力甚深,其风格亦颇相近,即于质朴之中见深厚之性情,可以说是用血和泪写成的作品。

作者介绍

文天祥

文天祥到底是为何而死的?文天祥为何对弟弟降敌体谅认可?


文天祥(1236.6.6-1283.1.9),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官到右丞相兼枢密史。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

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祥光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作品。


文天祥到底是为何而死的?文天祥为何对弟弟降敌体谅认可?


  • 本 名
  • 文天祥
  • 别 称
  • 原名云孙
  • 字 号
  • 宋瑞,一字履善
  • 文山、浮休道人
  • 所处时代
  • 南宋
  • 民族族群
  • 汉族
  • 出生地
  • 吉州庐陵
  • 出生时间
  • 1236年6月6日
  • 去世时间
  • 1283年1月9日
  • 主要作品
  • 《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
  • 主要成就
  • “宋末三杰”之一
  • 官 职
  • 右丞相、少保
  • 封 爵
  • 信国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