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文章阅读 > 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诗人——王昌龄

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诗人——王昌龄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1-22 15:53:33
阅读:
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诗人——王昌龄

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诗人——王昌龄


文/钟百超

王昌龄(698—756),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因其七绝《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和《长信秋词五首》之三(奉帚平明金殿开)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而被后人称为“七绝圣手”。

虽然生活在盛世,王昌龄却是一个极具悲剧色彩的诗人。早年贫贱,家庭困顿,仕途坎坷,晚年又死于非命。大约二十岁,离开家乡,先在嵩山学道,后来到长安求仕无果,西出长安,投笔从戎,踏上出塞之路,先后到了泾州、萧关、临洮、玉门关等边地一带,然而未能实现“封侯取一战”的理想。最后,被迫放弃投笔从戎的理想,回到科举道路。

开元十五年(727),时年30岁的王昌龄应进士试,一举登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在唐朝,从秘书省校书郎起家的诗人有张九龄、白居易、李商隐、元稹等。

可是,王昌龄却不甘心做一个小小的校书郎,开元二十二年(734),三十六岁,又应博学宏词科,并一举中第,授氾水尉。在唐朝,进士及第后的许多读书人都会被委派到县一级任县尉,协助县令处理地方政务,并负责召兵练武、平乱、征役、侦缉、巡逻、捕盗、治安、关寨查缉、罪犯预审等工作。担任过县蔚的有房玄龄、杜易简、苏味道、张旭、张若虚、高适、白居易、李益、孟郊、柳宗元、温庭筠等。

在氾水县当县尉五年后,开元二十七年(739),时年四十一岁,因为替遭贬职的宰相张九龄说话而获贬岭南。开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龄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此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由于吃了海鲜导致痈疽复发而死。可以设想,如果王昌龄没有去襄阳,孟浩然可能会活得更长一些,也会创作出更多的诗歌,只是命运如此,也不能怪王昌龄。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

开元三十年(741)回长安后,再贬江宁县丞。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据说,从长安赴江宁任所,故意迟迟不去报到,在洛阳一住就是半年,每天借酒销愁。到江宁后,又曾去太湖、浙江一带游览,以消极怠工的方式表示不满。天宝七载(748),五十一岁,贬为龙标尉,以致“两窜遐荒”。

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王昌龄为避战乱,离开龙标,过辰溪,经武陵,扁舟沿江东去。可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辗转回老家途中,经亳州谯郡时,竟为太守闾丘晓所杀,享年六十岁。被杀的原因,众说纷纭。但不管何种原因,一个人死于非命,终究是人生的悲剧。

王昌龄从进士高第之后,先后担任秘书省校书郎、汜水尉、江宁县丞,而官终龙标县尉。由于消极面对现实,以致于政治上无所作为。一个出生卑微者,理当珍惜眼前的职位,恪尽职守,徐图发展,可不知为何,却非要跟自己的命运过意不去,实属可惜。

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诗人——王昌龄

王昌龄凭什么被称为“七绝圣手”?从他的边塞诗,我们便可略知一二。他的边塞诗,首推《出塞二首》之一的“秦时明月汉时关”,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而传颂千古。

开元十三年(725),李白出蜀,而王昌龄则开始漫游西北边地,对边塞生活有了深刻的体验,为创作边塞诗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二首·其一》)

一首诗的优劣标准是什么,是艺术性还是思想性?诗歌固然是艺术的产物,但更是思想的产物。思想性的灵魂是立意,立意高低决定诗歌水平。王昌龄这首诗,首先体现在立意。一个诗人,身处边关,要么描写边塞风光、戍边战士的艰苦生活、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要么反映思乡的情思,或者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等。

这首《出塞》诗,站在历史的高度,从民族的生死存亡,边关的长治久安出发,自然要比一般的边塞诗具有更加厚重的历史感和现实感。从这首诗的首二句,我们至少能提出两个问题,为何自秦汉以来,边患不已;为何征人总是不能回家,是因为战死沙场,还是因为常年受到外族的侵扰而不得不长期驻守,最终因为无人换防而不能回家。

作为一个诗人,无论哪一个原因都是不能接受的。一个民族,如果连自己的边关安定都不能保障,百姓又如何安居乐业,而所谓的盛唐,又如何体现其强盛。正是基于这样的忧患意识,便有了后面的两句。但是,这两句也是发自内心深处最为无奈的呼唤,边塞的安定,只寄托于像卫青、李广这样的将领,也是可悲的,可是到哪里去找这样的将军。

因此,这首诗,表面上看是表达国难思良将的愿望,其实是对当时当政者的讽喻和谴责。既充分体现爱国情怀,又反映了深刻的人文关怀。因而,这样的立意是最能触动人心的。

从艺术上讲,这首诗从“边关”和“明月”这两个意象切入,容易从内心深处触发读者的两种情感,从而产生共鸣的效果。一是爱国,一是思乡。这两者又始终困扰着华夏民族,因而,边关安全吗,征人能回家吗,这些问题关涉到千家万户,是最为深沉而悲痛的话题。因此,王昌龄这首诗的成功之处,在于借助意象,调动读者的情绪。

全诗气势恢宏,慷慨悲凉,以朴素无华的语言,简短的篇幅表达了最为深沉的情感,被推为唐代七绝压卷之作,确实是名至实归。一首诗歌,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存亡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便有了高度。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七首·其四》)

这首诗,把“青海”、“雪山”、“孤城”和“玉门关”四个简单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构成一幅气势雄浑、辽阔苍凉的画面。“云”这个意象,既实指客观存在的云,也虚指唐代西部和北方的强敌吐蕃和突厥。因而“暗”字,便有了双重含意,既指云层厚,遮挡住阳光,把雪山都变成一片黑暗,又间指外族对边塞的骚扰和入侵。

通过这个画面,我们看到,在辽阔的边疆,外族入侵依然困扰着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如何破解这个困局,使边疆得到安定,是摆在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首二句表面上是写景,实际是作为背景,起到衬托的作用,并为下文埋下伏笔。通过写景,暗着感情,一个“孤”字,将戍边生活的孤寂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画面之中,构思可谓独特精巧。

末两句笔锋一转,将读者带入战争画面,用“百战”予以概括,“百战”说明外族不断入侵,战争频繁不止,以“黄沙”渲染战争的残酷和激烈,同时暗指戍边将士的大无畏精神,以“穿金甲”,既说明将士的装备精良,又彰显将士们如同金子一般的爱国情怀和顽强斗志,因而便有了“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

这首诗,气象阔大,慷慨激昂,以“不破楼兰终不还”收束全诗,如同光芒万丈,照彻古今,而成为一个民族的座右铭。一首诗的高度,就从此奠定了。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从军行七首·其一》)

这首诗,笔触细腻,章法有致,前三句通过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描写环境,旨在营造一个萧瑟、孤独、苍凉的气氛,然后笔锋一转,思念亲人的情怀喷薄而出。

首句点明所处的地点是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次句不仅点明时间是秋天的黄昏,而且还交代了处境,即一个人孤零零地独坐在戍楼上。一个人独坐在戍楼上,而此时恰好是秋季,任凭凉风从湖面上吹来,这是静景。“独”字虽然可以衬托内心的孤独寂寞之感,但毕竟不露痕迹。就在此时,传来羌笛的声音,仿佛拨动人物的心弦,于是,思亲感情的突然触动,犹如羌笛之声,从远处而袭来。

最后一句采用曲折运思手法,借助万里之遥的思妇之口,委婉地将征人的思乡情怀表达出来,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思乡的愁绪,可谓妙笔生花。

王昌龄的边塞诗,意境开阔,构思精妙,充满爱国精神和人文关怀。在创作手法上,擅长造景写意,以景喻情,情景交融,以最简练的笔触,表达最深挚的感情,体现了盛唐的风貌,这既是时代的产物,也是胸怀理想的最好写照。

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诗人——王昌龄


王昌龄的送别诗,与众不同,既无恭维应酬之词,也无离别愁绪,善于利用不同的艺术构思,表现最诚挚而深厚的友情。诗歌结尾,将当前的离别宕开一笔,而把笔墨落在别后的情景,更有一番韵致。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

这首诗首句写吴地夜中的雨景,“夜雨”有两个特征,一是寒冷,二是与江水相连,暗含雨势之大。次句写送客的时间和地点,一个“孤”字,将分别的愁绪与楚山结合在一起,而显得更加孤寂。接下来,应该是友人之间的祝福和安慰,可是王昌龄不落窠臼,笔锋一转,托友人向洛阳的亲友转达问候,一句“一片冰心在玉壶”,充满了温情,与前面的基调迥然有别。此时,仿佛楚山的孤,已不是孤独,而是冰清玉洁、孤介傲岸。这种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情致,构成这首诗最唯美的风景,而成为千古传颂的送别诗。

 

留君夜饮对潇湘,从此归舟客梦长。岭上梅花侵雪暗,归时还拂桂花香。(《送高三之桂林》)

这是一首充满浪漫色彩的送别诗,首句造景,点明送别的时间和地点,夜色茫茫,诗人与好友面对着浩瀚的潇湘江流把盏辞行。次句写情,尚未出发,便想着归期,不知何时重逢,只有在悠悠的梦乡里盼望着友人从桂林返航的归舟。一个“长”字,既道出了归期的漫长,也加深了思乡之情。末两句将别离的愁绪戛然中止,宕开一笔,写别后的美好情景,境界顿时开阔,以虚笔描写桂林的景色,漫山遍岭的梅花开得灿烂夺目,岭上的积雪也黯然失色。归来的时候,襟袖里还沾着馥郁的桂花清香,这是多么美好的意境。“梅花”和“桂花”这两个意象,既象征友人的无畏精神,也昭示其高贵的品质。一首送别诗,本来是凄凄切切的,可是,在王昌龄的笔下,又是如此浪漫,充满绚丽的色彩。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送魏二》)

首句以“醉”字领起,有两个用意,一是陶醉于友情;二是陶醉于橘柚的香气。陶醉于友情好理解,为何因橘柚而醉。橘柚即丹橘,长在南方,具有耐寒的特性。因此,这里诗人借“橘柚”表达友人具有坚强不屈的精神;次句写送友人到船上的情景,这里采用了曲折委婉的手法,不直接写友人冒着冷雨上船,而是借助风雨入舟,达到写友人入舟的效果。“引”和“入”字尤为传神,既状写了秋风秋雨特点,又蕴含友人被风雨牵引上船的情致。而“凉”字也别有神韵,既指天气凉,也暗含诗人心中对友人的不舍和对离别的伤怀。

后二句笔锋一转,不写惜别之情,而是用虚笔勾勒了友人别后的情景,月夜泊舟潇湘,即使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这里,诗人从“月”和“猿”这两个意象着手,刻画一个友人对月思念,听猿惆怅的情景。而一个“长”字,既状写猿声的长,也表示友情的长。

这首诗虚实结合,借助大胆的想象,加大了诗歌的张力,扩展了意境和内涵,使主题的升华有了着落点,并获得更大的空间。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送柴侍御》)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到龙标时的作品,友人柴侍御将要从龙标前往武冈,于是写下这首诗,为他送行。这位柴侍御为何离开龙标前往武冈,到底离开多久,我们不得而知,但从这首诗,我们得知他们有着深厚的感情。

这首诗首句便以沅水领起,以一个“接”字,把龙标和千里之遥的武冈连在一起,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这样似夸张,又不像夸张的手法,旨在为下文铺垫作势。因而,送别不再有伤感,自是顺理成章的事。更为欣慰的是,不仅水相连,山也相依,那么,云雨相同,明月共睹,亦在情理之中。这种想象,使诗句有了灵性,有了温度。

王昌龄在他创作的诗歌理论《诗格》中,提到“直树一句,第二句入作势”,“直树两句,第三句入作势”和“直树三句,第四句入作势”这三种创作手法,强调以写景衬起,而后才正式入作。换言之,王昌龄的送别诗,从氛围渲染开始着手,层层推进,当氛围渲染到高潮时,戛然而止,迅速跳脱,然后宕开一笔,突兀而起,柳暗花明,境界立见。


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诗人——王昌龄


王昌龄的宫怨诗,一方面洗尽六朝宫廷诗浮艳色情之污秽,又发扬其华美艳丽、精雕细琢的表现手法,被誉为成功利用七言绝句写宫词的第一人。他以悲天悯人的情怀,新颖精巧的构思,深婉蕴藉的笔触,多角度描写宫女内心的痛苦寂寞和悲惨命运,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长信秋词•其三》)

这首诗,以“扫地”这一个最为寻常的事件开始,持帚洒扫之后,手执团扇,就地休息。这个画面看似普通,没有特别之处。可是,“团扇”就别有深意。“团扇”既指圆形的扇子,又指班婕妤曾作的《团扇诗》,喻失宠之可悲,可谓一语双关,因而这首诗是借用班婕妤的典故,描写失去恩宠宫女日常生活的一个细节。“且将”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徘徊”,不仅指来回走动,更有心情不定之意。因此,看似平淡如水的画面实则暗流涌动,蕴含着多少辛酸。最后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引出无尽的悲叹。“玉颜”与“寒鸦色”相比,本不在一个档次,可是,玉颜居然比不上一只寒鸦的姿色。“寒鸦”,也可以有两种解读,一是现实当中的寒鸦,二是被皇上宠幸的妃子。显然,后者的可能性更大。而一只“寒鸦”居然能够把日影带来,更令人心酸不已。“日影”是一个比喻,指君王。这里,既有嫉妒,也有不甘。因而,最后两句用巧妙的比喻来揭示宫女的怨情。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春宫曲》)

首二句以“桃”和“月”起兴,桃花,既表示春意正浓,也暗喻歌女承宠,有如桃花沾沐雨露之恩而开放;而月亮这一意象,更含有盼望恩爱团圆之意,而这里借月亮,含有希望得到承恩宠幸。

后两句借用汉武帝宠幸卫子夫,遗弃陈皇后的典故,暗指皇帝沉溺声色,喜新厌旧。“新”字为点睛之笔,有新就必然有旧,因此,“新”字所包含的意蕴超越了字面本身,成了无形的对比,而“赐锦袍”这个细节,更把“新承宠”刻画得入木三分,不得不让人心生嫉妒和怨恨。这种暗中反衬和对比手法,在旧欢和新宠之间造成巨大的反差,取得更好的艺术效果。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长信秋词·其一》)

这首诗开篇就采用点染手法,“梧桐叶黄”,既表明时令,又含人老珠黄之意;“霜”也有两种含意,一是表明时令,即深秋,又同样含双鬓染霜之意,即人到暮年,无可奈何。首二句以景托情,渲染一个色彩缤纷的深秋,以此反衬一种凄清心境,并为下文埋下伏笔。

后二句,以“玉枕”比作被遗弃的嫔妃,并与秋叶作比,秋叶尚且有颜色,而嫔妃却无颜色,在对比中加深苦痛和自卑,使幽怨更加绵长,而最后的结局,只能在孤眠不寐中卧听宫漏了。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西宫春怨》)

这首诗,同样以夜晚作为背景。良宵美景,百花飘香,这个时候最容易生发感情和联想,深居宫中的嫔妃此刻有着怎么的心绪,一个“欲”字将她想出去,又犹豫不决的矛盾心态形象地刻画出来。一个“恨”字,更将感情升华,恨自己失宠,恨她人得宠。

于是,在百无聊赖之中,唯有抱起云和琴,想以此打发时间,排遣愁恨。可是,她欲弹辄止,只好凝望明月,暗自出神。在朦胧的夜色里,树影婆娑,把昭阳宫都隐没了。“云和”这个意象,也别有韵味,既指手中的琴,也暗指夫妻恩爱,琴瑟和谐,这里暗含宫女渴望得到恩宠之意。“朦胧树色”这个意象,指代新承宠的宫女,能以自己的姿色,把皇帝迷住。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暗中的对比,反衬被弃宫女内心的苦闷。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

在王昌龄的宫闺怨诗,这首《闺怨》脍炙人口,尤其是最后两句“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成为经典,千古流传。

起笔开门见山,以素描的笔法,描写一个不知愁的闺中少妇,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化着浓妆,登楼远眺的情景。正因为不知愁,所有才有凝妆的打扮。可是,这“凝”字,绝不是仅仅是打扮的凝重,也一定蕴含着心情的凝重,这就为下文预设了伏笔。

第三句以“杨柳”点染整个画面,通过“忽见”二字道出了少妇久待闺中所表现的心态,看到柳色青青,自然生发许多联想,而一个“悔”字将她的心思全盘倒出。原来,她后悔丈夫从征,不该为了封侯而将自己一个人留在家里,独守空房,也间接表达了她对战争的痛恨。

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诗人——王昌龄

王昌龄的闲情诗也颇有特色,耐人寻味,在写景抒情方面,表现出许多精湛的艺术手法。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采莲曲》)

这首诗描写采莲少女采莲的情景,以“罗裙”指代少女,罗裙与荷叶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出来一样,这种比喻,构思精巧,生动形象,这是衣着的描写;接着是脸部特写,少女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之中,双手把荷花轻轻往两边一分,美丽的脸庞露出来,那种妩媚简直无法言说。不禁想起崔护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更为传神的是,一个“乱”字,将人与花的融合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入在花中,人花同色,怎能看得见。其实,不是看不见,而是以此衬托少女的美,结句进一步渲染,若不是听到歌声,还不知道少女已经撑着船回来了。

这首诗,情景妙合,意与境浑,把人与物巧妙地融在一起,构成一幅浑然一体的画面,有情有趣,生动活泼,与王维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有异曲同工之妙。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龙标野宴》)

这首诗是王昌龄被贬龙标时所写,开篇展示了一幅田园般的图景。“沅溪”、“夏晚”、“凉风”、“春酒”、“竹丛”等意象,构成了人们理想中的生活图式。夏天的夜晚,在沅溪边乘着凉爽的风儿散步,和朋友们携着酒,走到竹林深处,纵情畅饮,何等悠闲和惬意。

在这种欢乐的情景中,又和朋友们一起弹着琴,唱起歌,感受大自然的美和朋友真挚的友情。这样的感情抒发,并非是借此表达远谪的惆怅,而是以青山明月自许,寄托更大的人生追求。“莫道”二字,透露出一种淡定洒脱的人生态度。“青山”这一意象,象征着不老的人生,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而“明月”,更是象征人间美好。青山明月不曾辜负人,人又岂能辜负青山明月。因此,青山和明月此刻变成了诗人精神人格的物化。这样的收束,诗歌意境得到了升华。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听流人水调子》)

这首诗大约是王昌龄晚年遭贬赴龙标途中所作。首句造景,把“孤舟”、“微月”、“枫林”三个意象叠放一起,构成了一幅月下秋思图。“孤舟”表明内心孤独,“微月”表明心境幽暗,“枫林”既表时令即秋天,又暗示客愁。一个人乘着孤舟,两岸尽是黑黝黝的枫林,对着幽暗的明月,虽然未明点“愁”字,却是见于言外的,三个意象营造了一个极其凄清的意境。

次句特写听筝曲的情节。为何要安排这个环节,是实写还是虚构,也许二者兼之。失意和孤独,如何排遣,“分付鸣筝”便是最好的消解,或许弹奏者和自己一样,有着同样的遭遇,因而能一吐块垒。

第三句将画面切换到船外的岭色,此时,正好下着大雨。用“千重万重”渲染雨势,既表明雨的密度,也暗含诗人内心的沉重。这种夸张的手法,使诗歌意境增加了厚度,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虽然没有写雨声,但筝的演奏声和雨声交织一起,便有缠缠绵绵的情致,这一情景,仿佛都是诗人心情的流露。

结句的收束,构思精巧,以“断弦”制造悬念,把诗人不堪的情感与断弦作比,有出神入化之妙。此时的情感如何,诗人用曲笔予以表达,说“泪痕深”,不说“泪如雨下”,这个“深”字,道出了多少辛酸和悲伤,将情感提升到最高点。

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诗人——王昌龄


王昌龄不仅是一位杰出诗人,而且还是一位优秀诗论家。他潜心研究诗歌创作理论,著有《诗格》《论文意》《十七势》等诗论著作。

他提出了“三格说”、景意惬兼,韵味无穷论,“三境说”和“意高则格高”说等等,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诗学思想,奠定了古代意境论基本的思想格局和审美风范。

在《诗格》中,他把境分为“物境”、“情境”和“意境”三类,第一个把“意”和“境”组合在一起使用,形成了“意境”这一概念,可以说,王昌龄是意境说的鼻祖。

王昌龄还继承了“诗言志”传统,提出了诗歌创作感悟生发和立意运思的过程。他说:“诗本志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然后书之于纸也。”

在《诗格》中,王昌龄将诗歌意境的运思营造的基本途径和方式概括总结为“三格”,即生思格、感思格和取思格。

同时,为了实践自己的创作理念,他又开馆授徒,传授作诗方法,培养诗才,时人称之为“诗夫子”。

“宝刀留赠长相忆,当取戈船万户侯。”虽然没有实现取万户侯的夙愿,但是,作为一个诗人,王昌龄是成功的,他的诗歌是中国文化宝库中弥足珍贵的遗产。孟子说,“得志泽加于民”,王昌龄在仕途上不得志,但他诗歌诗论的方式泽加于民,便是一种最大的得志。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以一颗冰心奉献这个民族的诗人,这个民族也定然还他一片冰心。

2018.11.6


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诗人——王昌龄

相关推荐

  • 王昌龄: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简介,王昌龄,字少伯,是山西太原人,他应该和太原王氏有着某种关系。也有说他是京兆人,如果这一记载也是正确的,那么可能是王昌龄家这一支后来迁徙落户于长安附近。

    文章阅读
  • 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诗人——王昌龄

    王昌龄简介,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诗人——王昌龄文/钟百超王昌龄,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因其七绝《出塞》和《长信秋词五首》之三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文章阅读
  • 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

    后宫词,宫怨露湿晴花春殿香,月明歌吹在昭阳。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和王昌龄“奉帚平明”、“闺中少妇”等名作相同,此诗的怨者,不是一开始就露面的。长门宫是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后的居处,昭阳殿则是汉成帝皇后赵飞燕居处,唐诗通常分别用以泛指失宠、得宠宫人住地。

    诗词赏析
  • 温故知新—王维《鸟鸣涧》|周五「名家讲唐诗」

    鸟鸣涧赏析,中国古典诗歌历经先秦汉魏六朝的长期发展所积累的艺术经验和诗歌本身向更高境界飞跃的内在驱动力,正好遇上

    佳句赏析
  • 王羲之集字古诗20首,精彩

    王羲之,杜常《咏华清宫》李白《横江词六首》白居易的《白云泉》苏轼《阳关调•中秋月》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杜牧《金谷园》白居易《夜筝》张旭《山中留客》杜牧《山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程颢《题淮南寺》贺铸《爱孤云》朱熹《春日》张栻《立春偶成》朱熹《劝学诗·偶成》王冕《白梅》卢梅坡《雪梅·其二

    文章阅读
  • 「每日一句」580 重阳佳节与朋友登高饮酒的乐趣

    重阳节饮酒,伍捌零杜牧《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2018726词章赏析这首诗是唐武宗会昌五年杜牧任池州刺史时的作品。

    美文欣赏
  • 诗不在多而在精,王之涣凭六首诗问鼎大唐诗坛

    王之涣的诗,作为一个诗人,不在于写出多少首诗,关键在于写了几首后人背得出的诗。唐代诗人张若虚一生只留下一首诗,那就是《春江花月夜》,结果是“以孤篇压全唐”,够气魄吧!

    文章阅读
  • 后发现墓志铭勘误王之涣生平简历:读《登鹳雀楼》意外收获

    王之涣简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家喻户晓,脍炙人口,诗评家无数也是众口交赞,尤其是诗人王之涣寓情于景,所注入的昂扬向上的激情和热力令人感受深刻。或许太熟悉了,再做释解却说不出新意了,那就分享一下此诗背后的一些轶事吧!

    文章阅读
  • 山西才子王之涣

    王之涣,从条山之巅、黄河岸畔的绛州大地传来一声兼具大唐气韵的嘹亮啼哭,向长安帝都、盛唐诗坛庄严宣告着一位神才诗人——王之涣的诞生。

    文章阅读
  • 王之涣的生平简介 王之涣是怎么死的

    王之涣,王之涣生活唐朝经历武则天、李显、李旦、李隆基,当时算是唐朝的盛世。王之涣和高适、岑参、王昌龄合称边塞四诗人,在当时是一个很有诗名的人。王之涣和他们不同的是他没有做过大官,人生中也没有参加过科举,那么王之涣最后是怎么死的呢?

    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