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文章阅读 > 游王士禛、毕自严故居

游王士禛、毕自严故居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1-20 14:41:16
阅读:

王士禛故里

游王士禛、<a href='https://www.edusy.net/tag/biziyanguji_31865_1.html' target='_blank'>毕自严故居</a>

8月6日,我与家人一起驱车先到桓台新城镇王士禛故里参观。王士禛是清初著名的文学家,是主领清初诗坛几十年的一代诗宗,是一生为官从政的(从)一品大员,是位一生著述500余种、创作诗歌4000余首的可谓著作等身的大学者。他的家族是一个科举连第文人辈出的名门仕宦望族,对于同为淄博故里的这位历史文化名人的故居我这是第一次来游览参观。遥想当年这位名人曾来我家乡与孫宝侗、赵执信游山乐水,品茗唱和,那时的百里之遥是什么样的路况?往返需要2一3天的时间,这位名人却不辞辛劳来我家乡,现在交通如此发达,我60多岁了却才第一次来瞻仰这位名人的故居,真是有些惭愧。

游王士禛、毕自严故居

王士禛的故里有王士禛纪念馆和故居两部分,纪念馆的馆址就是原来王氏家族为纪念明朝万历皇帝嘉奖王士禛的高祖王重光而建的祠堂,现在的忠勤祠即纪念馆占地有一万多平方米,青砖灰瓦,花棂红门,一派明清建筑的典雅风格。忠勤祠内现在展出的各种刻石,据介绍属国家三级以上的刻石就有185块,这里边不仅有二王柳颜虞等历代名家的集字刻石,而且有董其昌、邢侗、祝允明等人的真迹刻石,琳琅满目,堪称祠内珍品。这不由使我想到了聊城傅斯年纪念馆内的那上百块满负岁月蚀痕的牌匾,经历了文化浪潮巨大翻动的这些刻石与牌匾能够完好地保留至今,真是不易啊!

游王士禛、毕自严故居

王士禛故居与忠勤祠相距约有200米的距离,故居门前是华丽庄重的乾隆御笔题写的“一代正宗”的牌坊。故居四个大门分为两套院落,东部院落作为原生活区有5进院落,西部主要为休闲园林区。据史料记载,现在的故居基本是在原址基础上全部于2009年新建,虽是新建,但其结构布局仍是在翔实资料的考据下如实地恢复了故居的历史面貌。故居现占地15000多平方米,院内布局精巧,错落有致,淡雅幽深,整洁清静。我们漫步在舂草池边,徜徉在石帆亭内,不由想到在这块土地上就曾留下当年我家乡的先贤赵执信的足迹履痕,我又很自然地在心中默诵起赵执信的《西城别墅十三咏为阮亭侍郎作》的诗句,眼前美景不免追忆起往昔的故人;追忆故人又倍感眼前美景分外亲切。

游王士禛、毕自严故居

我们缓缓穿行在故居内的庭院葱翠之间,又仿佛走进了300多年前的历史空间,若隐若现地感受到了当年这个庞大院落内那些古人的丝丝缕缕地尚有余温的气息。

游王士禛、毕自严故居

走出王士禛故居,我们一行人又来到因是中国唯一砖石结构而闻名遐迩的四世宫保坊前。我站在巍峨的砖坊下,抬头从上细细地端详这座原新城七十二座牌坊的唯一幸存的建筑。这座牌坊雕刻生动,图案精美,气势宏伟,造型别致,虽然坊体上明显印记着400多年风雨岁月的斑斑驳驳的剥蚀痕迹,但整个牌坊所给予人的那种古朴典雅的历史文化的厚重感仍然是那样强劲地扑面而来,在我的心底激起一阵发思古之幽情的心潮波澜,使我伫立坊下,久久不愿离去。

游王士禛、毕自严故居

游王士禛、毕自严故居

毕自严故居

离开桓台即驱车再直奔毕自严的故居周村西铺村。

游王士禛、毕自严故居

毕氏家族也是我们明清时期淄博的名门仕宦望族,毕氏故居也应该是亭台楼榭深宅大院的建筑群,但是当我站在毕自严故居门前时却不免有些淡淡的失望与落寞。毕自严故居的大门并没有我长久以来想象中的气派,现在的大门只能算是过去民间地主豪绅的住宅,这与当年几代多人为官并在国内位尊显赫的毕氏望族的历史地位相比,多多少少总感到委实有些寒碜的意味。

游王士禛、毕自严故居

现在的毕自严故居黑色门楼的门楣上悬挂着“蒲松岭书馆”金字匾额,如果不是门旁立着那块约有一米见方的“毕自严故居”的石碑,不明毕蒲关系的许多年青人可能就把此处误为蒲氏的别墅了。因为进入院内,一进院落绰然堂是蒲氏教书处;二进院落振衣阁是蒲氏创作处;三进院落万卷楼为毕氏藏书楼又是蒲氏读书处,院内枯木干枝蟠龙虬结的蝴蝶松也因是蒲氏命名而历经风雨挺到今天。这真是名符其实的蒲氏书馆了,哪里还有毕氏故居的遗韵?明朝末年一品大员的府邸说什么也不能为一个普通的私塾先生所独享,这有点戏弄历史的味道。

游王士禛、毕自严故居

紧挨故居也是一处青砖灰瓦的古典建筑,与修葺不久的故居相比,明显地呈现着风剝雨蚀的历史斑斑沧桑。大门垛上挂着“毕自严纪念馆”牌匾,牌匾陈旧,字迹模糊。我走近前去,大门挂锁,望里窥望,院内凌乱,房屋破旧,似正准备施工维修。这处不大的院落是昔日毕氏家族的祠堂。

游王士禛、毕自严故居

我在故居门前远望,周边居民的房舍虽是红瓦白墙,但平平淡淡稀稀疏疏;虽是村庄,但庄内人迹稀少清清冷冷。这与现在那些因文化古迹风景名胜而先后富裕的地方相比,西铺村迄今似乎还不是一个十分富裕的村庄。难道是当年科举连第、富甲一方、一门两尚书、荣受敕封褒奖圣旨达33道之多的毕氏望族的故居,就真的没有给自己的庄里乡亲留些遗泽余惠吗?

游王士禛、毕自严故居

我缓缓走在西铺村庄内那简易的水泥路上,在脑际中细细地从有关史书的字里行间来尽可能多方位地印证毕氏故居的历史原貌,蓦然,一段尘封的旧日画面是那样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1971年初春,我所在单位的文艺宣传队来王村慰问演出,驻地即距西铺村不远的岭子煤矿。那时晚上演出,白天我们几个年青人就外出游玩乱逛。一天,我们几人来到靠近公路的一处村庄外,只见庄外的空地上地摊相接,人头攒动,原是正逢乡村集市。就在人群稠密的集市边沿上,一座巍峨宏大的古建筑群座落在一片高地上,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宏阔的大门高踞在足有十几层的青石台阶上,门两边的石狮体型硕大,雄劲威猛,我还是第一次见到私人宅第的门前石狮是那样的雄大。那时这座古建筑群已是年久失修,满目疮痍,在人为破坏与岁月风雨中正摇摇欲坠,令人惋惜而心痛!当地的老人告诉我们,这座古建筑群就是他们家族的老宅,他们姓毕,是毕尚书的后人。当年的那座巍峨的建筑即毕尚书真正的主体故居与我家乡赵执信的故居一样,处在人祸洪流的巨大冲激下早已是轰然坍塌,荡然无存。稍为幸运的是,故居一隅的绰然堂等几座建筑终于千孔百疮面目模糊地捱到了今天,蒲松岭当年真正读书写作的霞绮轩虽然也风雨飘摇地苦撑到了今天,但它早已是枯脊断壁、荒颓破败,在“蒲松岭书馆”墙外荒落的一隅凄冷地熬日煎月。此时,这段旧日的画面使我在历史的陈迹中终于大致明白了毕氏故居真实的历史方位:门前照壁,狮子大门、二门、过厅、五层家眷楼、霞绮轩、石隐园大门为中轴线,两边为东西两跨院,现在的“蒲松岭书馆”实为故居部分后东院,“毕自严纪念馆”实为部分后西院,并且都已进行了类似脱胎换骨般的大型修建。但现在修建并对外开放的部分只是毕氏当年故居的一部分,并且是较小的一部分,庆幸的是这较小的部分总是在真实的骨架上大致复原了历史的风貌。令人痛惜的是,庞大而完整的故居主体能够雄建稳固地穿过300年的血雨腥风,却真没有想到竟然毁灭于和平年代的40多年前。已堙没于历史尘埃中的毕氏故居主体,与我家乡现已片瓦无存的赵执信故居一样,消失的永远也不能再恢复,永远地令人心痛!

游王士禛、毕自严故居

车徐徐驶离西铺村,转向宽阔的公路疾驰起来,我的思绪由毕自严故居又很快联想到了王士禛故居的真迹。按史书记载,诺大的王士禛故居在300多年间由于火灾、战乱和人为改造,尚有遗迹幸存至今的仅是南院住宅的小部分建筑;当年真是恩荣显赫富丽堂皇的忠勤祠遗存至今的实实在在的也就是那两株古树。但是这次王士禛的故居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故居(含忠勤祠)修建得气势宏大,华丽精美,布局合理,清朗幽雅,尤其是陈列的上百种精美的石刻确实增添了故居厚重的文化内涵,使人在修葺一新的故居中感受到了历史沧桑的真实、文化厚重的醇美。由此,我又联想到昔日座落于博山城里的气势恢宏基本完好的赵执信故居,想到了故居内那七十年代前博山标志性建筑的五起(层)楼,虽历经300年的风雨战火但仍巍然矗立于蓝天碧云之下,如果我们的意识再稍稍悟得早点,那就不会痛失这份珍贵的遗产。我又想到了孙阁老故居仅存的那点历史的真迹,从文化内涵来说,根本就不能与拥有丰厚石刻的王士禛故居相比,就是这点仅存的历史遗迹,已经修复几年了,却不知什么原因而不能最后竣工,让这样的历史文化资源不能尽快地发挥作用,让家乡的孩子们缺少了这现场教育的珍贵一课!但令人欣慰的是,长久惦记于博山人民心中的怡园正在从历史的瓦砾中重新屹立在家乡的土地上,相信它会从今青春长驻!这样走走看看,想想比比,如果所有地区在开掘保护和宏扬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方面都能做到如王士禛故居那样该有多好啊!

游王士禛、毕自严故居

车舒缓地转了一个弯,我的思绪也从那疏疏密密的脑际中踅了回来,途中正在施工的一座仿古建筑恰好从车窗外清晰地移过。重新建设的古迹似是造假;没有文化的内涵近似摆设,但愿这种令人喟叹的现象今后最好不再发生!我回望着远去的那座的仿古建筑突然又莫名其妙生出了这样一个奇怪的念头。

游王士禛、毕自严故居

作者:蒋则文

相关推荐

  • 游王士禛、毕自严故居

    王士禛,王士禛是清初著名的文学家,是主领清初诗坛几十年的一代诗宗,是一生为官从政的修建得气势宏大,华丽精美,布局合理,清朗幽雅,尤其是陈列的上百种精美的石刻确实增添了故居厚重的文化内涵,使人在修葺一新的故居中感受到了历史沧桑的真实、文化厚重的醇美。

    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