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诗词赏析 > 黄鹤楼最初是用来做什么的?带你了解鹳雀楼的历史

黄鹤楼最初是用来做什么的?带你了解鹳雀楼的历史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6-19 02:33:40
阅读: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一诗,仅二十个字就把鹳雀楼写进了天下人的心中。从此楼以诗名,诗以楼传,它不仅高台重檐,黑瓦朱楹,巍峨雄壮,更有气吞山河之势。早在唐宋时期就被誉为中州大地的登高胜地,闻名遐迩,吸引了武术历代名流登临作赋,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形成了独特的鹳雀楼文化。在历史中,历朝历代上至真命天子,下至州官府县,都喜欢修建阁楼,或用来纪念大事,或用来求神拜佛。那么这座闻名遐迩的鹳雀楼最初是用来做什么的呢?又是由谁来主持修建的呢?

黄鹤楼最初是用来做什么的?带你了解鹳雀楼的历史

鹳雀楼的来历

鹳雀楼坐落在山西省永济市蒲州老城西门外的黄河边上。这是一个仿唐建筑,一共是9层,其中台基3层,主楼6层,高达73.9米,真可以说是巍峨状况,气势恢弘,因此被称为“黄河第一楼”。最早的鹳雀楼是什么时候兴建的呢?最早的鹳雀楼是北周时候建的,唐代一个很著名的文人叫李翰,他写过一篇文章叫《河中鹳雀楼集序》,他在这篇文章里面这样介绍:

周大冢宰宇文护,军镇河外之地,筑为层楼,遐标碧空,影倒洪流,二百余载,独立乎中州。

这个“河中”就是河中府,就是鹳雀楼所在的永济市蒲州镇,“”就是指北周,“大冢宰”是一个官名,相当于礼部尚书,“河外之地”就是黄河东边的蒲州这块地方。宇文护这个人本人并没有驻守古蒲州,但是他先后派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叫宇文会,一个叫宇文训任蒲州刺史。鹳雀楼就是在他的儿子宇文训为蒲州刺史的时候兴建的,时间是在天和元年,也就是公元566年。宇文护这个人在北周的地位就相当于曹操在东汉末年的地位,是一个说一不二的权臣,因此李翰在《河中鹳雀楼集序》里面讲的这几句话可以这样理解,就是说这个鹳雀楼是他的儿子宇文训任蒲州刺史的时候兴建的,这个事情毫无疑问是宇文护主持拍板的。

历史上的鹳雀楼是不是重建过多次?鹳雀楼在历史上没有重建过,宇文护主持兴建的鹳雀楼在历史上存在了700年左右。唐代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还有唐代的宋代的其他诗人写的与鹳雀楼有关的作品,他们所讲的鹳雀楼就是宇文护主持兴建的这个鹳雀楼,这个鹳雀楼是在金末元初毁于战火。据当地的学者们介绍,当时鹳雀楼是由金朝的军队所控制,而元兵在黄河对岸。金兵的一个小头目料定自己打不过元军,料定鹳雀楼会被元军占领,所以自己放一把火把鹳雀楼烧了。鹳雀楼在金末元初被一把火烧掉之后700年没有重建,所以元明清三代的诗人他们所写的鹳雀楼他们的作品当中所出现的那个鹳雀楼就不是宇文护当年主持兴建的,实际上就是蒲州老城的西门城楼。

黄鹤楼最初是用来做什么的?带你了解鹳雀楼的历史

因此元明清三代的鹳雀楼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但是由于历史上的鹳雀楼名气太大了,魅力太大了,人们需要这个楼,需要站在这个楼上登高望远,抒情言志,于是就把这个蒲州老城的西门楼当作了鹳雀楼,这是一种借代或者说是一种借景,这种情况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很罕见的。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出鹳雀楼在人们心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因此我们讲鹳雀楼的历史,就可以用两个700年来概括,第一个700年是真实存在的700年,第二个700年就是用蒲州老城的西门楼做替身的700年。在抗日战争时期,蒲州老城的西门楼被日本侵略者的炮弹炸毁,于是鹳雀楼连一个替身都没有了。鹳雀楼只是人们心中的一个遥远的记忆,人们只能通过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这样的作品来想象当年的鹳雀楼的风采了。令人欣慰的是1997年12月,山西省永济市人民政府开始重建鹳雀楼,他们多方筹措资金,用了整整五年的时间,在2002年的时候终于建成了鹳雀楼了。

今天的鹳雀楼是不是在原址上重建的呢?据当地的学者介绍,今天的鹳雀楼不是在当年的鹳雀楼的原址上面重建的。为什么没有在原址上重建呢?一个原因就是黄河改道了。人们登上鹳雀楼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在楼上看黄河,如果鹳雀楼在原址上重建的话,就看不到黄河了,因为现在的黄河离鹳雀楼的原址有7华里。于是永济人就把鹳雀楼的楼址往西边移,移了5华里,也就是说今天的鹳雀楼离黄河有两华里。这个距离是比较合适的,站在今天的鹳雀楼上面就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黄河由北而南,然后又由西而东,黄河在这里拐了一个弯,鹳雀楼就建在这个拐弯处。所以它的地理位置,它的观景效果都是很好的。

这个楼为什么叫鹳雀楼呢?这个楼之所以叫鹳雀楼是因为它楼下的黄河河滩上有许多鹳雀,有白鹳,灰鹳还有黑鹳。鹳雀这种鸟类有这样一个特点,觅食是在河滩上面,但是它栖息是在高处,所以在当时的鹳雀楼上面就可以看到很多的鹳雀,因此人们就称这个楼为“鹳雀楼”。

宇文护为何兴建鹳雀楼

于1997年重建的鹳雀楼是我国目前最大的仿唐建筑之一,它不仅是一处名楼,一处胜景,更是一种标志,一种寓意。因为王之涣《登鹳雀楼》这首千古绝句的代代传诵,令古往今来的人们无限神往,造访者络绎不绝,登上顶楼,凭栏远眺,我们依稀望到了那白日依山的余晖绚烂,黄河入海的蔚然壮观,感受到了古人那登高致远的恢弘气势。那么千百年前宇文护为何要兴建这样一座鹳雀楼,他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黄鹤楼最初是用来做什么的?带你了解鹳雀楼的历史

应该说这个与北周时期的蒲州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想真正地了解鹳雀楼的话,我们还得了解一下蒲州。据《蒲州府志》的记载,蒲州有什么特点呢?其中说:

蒲为郡,被山河之固,介雍豫之交……盖形势居要,所谓得之者雄。

这个“山”就是中条山,这个“河”就是指黄河,“被山河之固”就是依傍着中条山之固,依傍着黄河之险,“介雍豫之交”就是说蒲州介于今天的陕西与河南之间,地理形势非常重要,所谓“得之者雄”,谁得到了蒲州谁就可以雄霸天下了。

蒲州有两个很突出的特点,第一个就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传说当中的尧帝最早就是在这个地方建都的,后来才搬迁到平阳,也就是今天的山西临汾。舜帝也是在这里建都的,因此这个地方就被称为“华夏第一城”。蒲州这个地方在历史上出现了许多名人,我们以唐代为例,这里出了著名的古文家柳宗元,稍后一点还有一个叫柳冕的,还有著名的诗人王维,还有“大历十才子”之一的卢纶,还有杨贵妃。总之蒲州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鹳雀楼就是蒲州的两个著名的文化景观之一。

蒲州这个地方的第二个特点就是每当天下大乱的时候,每当战争年代,蒲州就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我们以春秋战国为例。春秋的时候不是有秦,晋,吴,楚五霸争雄吗?秦国在河西,晋国在河东,所以这两个诸侯国是长期地争锋,争夺的重点就是这个蒲州。战国的时候又秦,齐,楚,韩,赵,魏,燕,七国逐鹿。秦国尤其是野心勃勃,因为它要统一六国,所以它就来一个各个击破,远交近攻。魏国的蒲邑,仍然是它们争夺的一个焦点。秦国要灭魏国就要过黄河,于是它就在黄河上建了第一座浮桥,这浮桥就建在蒲州境内,就叫“蒲津关”又叫“蒲津桥”。

黄鹤楼最初是用来做什么的?带你了解鹳雀楼的历史

公元534年,北方的北魏政权分裂为两个政权,一个是东魏,一个是西魏,东魏拥有河东的广大的土地,尤其是拥有中原的核心中心城市洛阳。那么西魏拥有黄河以西的这一块地方主要是指关中这块地方,这个是不能和东魏比的。所以想要想东方发展的话,必须要拿下蒲州,为此,东魏和西魏长期兵戎相见。三年以后,西魏拿下了蒲州,打通了向中原的重要的通道。

公元550年,北齐取代了东魏。公元557年,北周又取代了西魏,于是北齐和北周又继续兵戎相见,而他们争夺的重点之一仍然是蒲州。这个时候的蒲州虽然在20年以前就已经被西魏占领了,也就是被后来的北周占领了,但是毕竟在河东,所以仍然是悬置在河东这个地方,仍然随时有可能被北齐蚕食掉。所以北周的大冢宰宇文护就开始着力经营蒲州这个地方,他采取了两个措施,第一是在蒲州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以此来赢得当地民众的支持。第二个措施就是在这个地方设置蒲州,就加强了对这方面的行政领导,而且宇文护先后派自己的两个儿子任蒲州刺史,这个鹳雀楼就是在宇文护的儿子宇文训为蒲州刺史的时候兴建的。

宇文护这个人在历史上是有争议的,此人先后杀害了北周的两个皇帝,所以他的名声是不好的。但是也不能说这个人没有做一点对历史有意义的事情,我认为在北方统一的这个过程当中,他还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的。他兴建的这个鹳雀楼绝对不是为了观景,不是为流连山水。他兴建鹳雀楼至少有三个目的。第一就是为了军事防御,第二就是为了镇守蒲津桥,第三就是向北齐宣示,起到一种政治上的宣示作用。

“蒲津桥”的前世今生

古代的蒲州有两个标志性的建筑,一个是蒲津桥,另一个就是鹳雀楼。如果说鹳雀楼是“黄河第一楼”的话,那么蒲津桥就可以称为“黄河第一桥”。当然这个“黄河第一桥”与甘肃兰州的那个“黄河第一桥”内涵不一样。甘肃兰州白塔山下的那个“”黄河第一桥地一座铁桥,蒲津桥就不一样了,它是当年秦国为了打魏国,为了占领蒲坂这个地方而兴建的。蒲津桥它是一座浮桥,兰州的那座桥是一座铁桥,所以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黄鹤楼最初是用来做什么的?带你了解鹳雀楼的历史

蒲津桥见证了黄河两岸的历史变迁,中国有一句老话,叫“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话就是产生在蒲津桥所在的黄河两岸。在秦国兴建的蒲津桥,在北魏的时候经过一次大修,到唐代的时候就破败不堪了。蒲津桥本事连接长安和河东地区的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而在河东地区又有很大的盐池,一个就叫“盐池”,还有一个叫“女盐池”,这两个安驰每年向国家交的盐税就有160万贯,而盐税收入又是当时唐朝政府的主要税收来源。因此这个蒲津桥的作用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所以在开元十二年,唐玄宗就任命宰相张悦为工程总指挥,主持改建蒲津桥,主要就是把这个竹索浮桥改成铁索浮桥,又在河的两岸铸造了8只大铁牛,这8只大铁牛紧紧地拽着这个铁索。《新唐书·地理志》里面记载:

有蒲津关,一名蒲坂,开元十二年铸八牛,牛有一人策之,牛下有山,皆铁也,夹岸以维浮梁。

蒲津桥的改造大大地改变了长安和河东地区的物资和人员往来,当时整个黄河以东地区的人到长安去应考都要走蒲津桥,京城长安的官员他们要到黄河以东地区来公干,都要都蒲津桥。经过了蒲津桥,一般情况下都是要到鹳雀楼上去看一看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蒲津桥和鹳雀楼就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是相辅相成的。在战争年代,鹳雀楼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镇守蒲津关。在和平年代,蒲津关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迎送登鹳雀楼的人过黄河。

唐代以后,由于中国的政治中心的东移,中国的国度长期就在东部的开封,杭州,南京,北京这一带移动,所以长安就慢慢地衰落了。随着长安的衰落,蒲津桥也风光不再,再加上气候的变化以及人来的乱砍乱伐,使得洪水泛滥,黄河经常地改道,黄河河道忽东忽西,蒲津桥多次被水淹,以至于最后消失。

黄鹤楼最初是用来做什么的?带你了解鹳雀楼的历史

今天我们要是去鹳雀楼的话,就会经过蒲津古渡,可以顺便看一看唐代铸的这四只大铁牛。总之从北周到金末元初的这700年,蒲津桥和鹳雀楼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