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诗词赏析 > 过零丁洋:中餐的世界漂泊史

过零丁洋:中餐的世界漂泊史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3-26 08:07:13
阅读:

阅读提示: 一部中餐的世界漂泊史,就是一段移民的融合史,生活的变迁史……

“史密斯夫妇”(Mr and Mrs Smith),这是双椒川菜馆(Pepper Twins)的一道名菜。不久前,因美食鉴赏家布雷特·马丁(Brett Martin)将之评为“年度开胃菜”,并在某杂志刊文推介,使这家馆子的这道菜,在中国也有了不小的知名度。不少中国媒体将“史密斯夫妇”称为“夫妻肺片”。

这家在美国美食点评网站Yelp好评如潮的馆子,仍使用邮政式拼音法,将“四川”拼为“Szechuan”,看似凡事遵循古法,而其“史密斯夫妇”所用材料,却根本没有中国传统夫妻肺片那般繁杂。浏览双椒的网上菜单,发现“史密斯夫妇”的食材标注是“Beef tendon”,翻成中文就是牛腱。更贴切点说,这道菜该叫做“麻辣牛腱”。

和许多流行欧美的中餐菜肴一样,经历了跨洋的漂泊,这道菜早就变了味儿了。这当然与流传到的地方本身的风土人情有关,许多时候也与就地取材的局限有关。一部中餐的世界漂泊史,就是一段移民的融合史,生活的变迁史……

交流,来自全球化加速

过零丁洋:中餐的世界漂泊史

将一道川味麻辣牛腱称为“史密斯夫妇”,确实是神来之笔。布拉德·皮特和安吉丽娜·朱莉主演的《史密斯夫妇》,影片风格性感麻辣,带有SM剧情,在美国知名度可不小。

史密斯(Smith)英文本意为铁匠。可四川人发明的夫妻肺片,最初还真不是铁匠做出来的。其源自20世纪早期成都街头饭摊,有提篮叫卖凉拌麻辣牛杂碎片边角料,引得一些拉车的、穷学生等经常光顾。这些个边角料,人称——废片。

1930年代初,饭摊老板郭朝华夫妇将之精细化后,在半边桥附近开起了馆子,请来大书法家赵蕴玉给题写店名,这时候,“废片”改成“肺片”就显得比较妥帖了——尽管因为口味需要,菜里并没有牛肺切片。

这道麻辣夫妻肺片,追根溯源,恐怕得叫“郭氏夫妇”(Mr and Mrs Guo)。流传到美国,进入大馆子,那牛杂碎片边角料之类就不能再用了,毕竟,两国人民饮食习惯不同——美国人忌口动物内脏者多,店家于是顺势而为,采用牛腱作为食材。

我觉得,在川味小吃中,比夫妻肺片更接近“史密斯夫妇”的,反而是一种小碗红汤牛肉。美食家逯耀东在其《肚大能容》一书中,记载了做法——“将大块牛肉入沸水锅汆去血水后,入旺火锅中煮沸,再用文火煮至将熟,捞起改刀,然后将郫县豆瓣剁茸,入油锅煸酥去其渣成红油,以清溪花椒与八角等捆成香料包,与葱姜入牛肉汤锅中,微火慢熬而成,其汤色泽红亮,麻辣滚烫,浓郁鲜香。”如果那捞起改刀的牛肉采用牛腱,又直接麻辣凉拌而不是重新置入汤中,岂不就是“史密斯夫妇”么?

如果再追根溯源,川菜中的牛肉、辣椒等,要么长期以来不算中国人固有的吃食,要么是来自海外。

在中国,汉族人长期以来视牛为生产工具,绝少吃牛肉。譬如宋代,就禁止一般人杀牛,即使是役牛老了,都必须到县衙请示批准才能宰杀。随便吃牛肉,在许多朝代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水浒》里那些造反英雄以吃牛肉、喝酒为美,显示的本就是一种反抗意识,非常人所能及。

辣椒原产中美洲。随着大航海时代的来临,全球化进程加速,明代万历年间,辣椒传入中国。

至于川人开始广泛吃牛肉的时间,比广泛吃辣椒的时间更晚,要到20世纪中前期。抗战时期,来自美国的飞虎队飞行员来到四川,逯耀东所说的小碗红汤牛肉受到追捧。

但最初推介中餐的美国人,可是要比飞虎队早上百多年,在鸦片战争以前,美国就有人知道中国餐饮之趣。

早在美利坚合众国建国的第六年,1784年2月,“中国皇后”号就从纽约港扬帆起航,开启了首次中国之旅。经历了大半年的时光,直到当年8月下旬,“中国皇后”号终于到达澳门,并在这里获得了清廷官方颁发的通行证,获准进入珠江。

零丁洋上,带着“中国皇后”号进入广州黄埔港的,是一位中国引航员。直到船只抵达广州港前,船上的美国人并没有体验过中国美食。然而,在《来份杂碎:中餐在美国的文化史》作者安德鲁·科伊(Andrew Coe)看来,正是这艘商船,开启了美国人领略中国餐饮的道路。不过,即使进了黄埔港,“中国皇后”号的船长塞缪尔·肖的日常餐饮,仍是西餐。起居亦有定所,去处一般也只能是两广总督接见外国贡使的地方海幢寺,最多还有陈家园附近。但比起英国人马嘎尔尼来,来华目的更多是为了做生意的塞缪尔·肖此行,还是相当令他自己满意的——用美国带来的西洋参,换回中国的茶叶,在中美两地都有利可图。而马嘎尔尼则不同。同样是到华以后仍吃西餐,马嘎尔尼所见是乾隆盛世之下小民的悲催。在法国作家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中,记录了英王钦差马嘎尔尼对大运河边中国小民的描述:“他们每次接到我们的残羹剩饭,都要千恩万谢。对我们用过的茶叶,他们总是贪婪地争抢,然后煮水泡着喝。”

尽管马嘎尔尼对中国的描述,与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所写遍地是黄金的地方,有着云泥之别,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随着“中国皇后”号开通前往广州的商路,美国各地的船只纷纷前往中国。在《来份杂碎:中餐在美国的文化史》一书中,提到了一个年份——1819年。这一年,一个叫布莱恩特的商人,受中国生意伙伴之邀,参加了一次宴席。对于这桌席面,布莱恩特做了较为详尽的记录:

“20道菜肴形态迥异,但用同样精美的瓷器盛着端上餐桌,其中有汤品、胶状菜和五花八门的炖肉丁土豆,还有中国人的至爱美味——幼鸡鸡冠。”令布莱恩特惊讶的是,餐桌上看不见整块的肉或整只家禽。据科伊称,布莱恩特称这些中国菜为“杂碎”(Chop Suey),“杂碎”一词由此风行,用以形容中餐。

1842年,时任美国总统约翰·泰勒委派顾盛(Caleb Cushing)以专使身份来华。临行之际,顾盛发誓称,要不惜任何代价,与中国签订通商协议,哪怕是必须在中国宴席上品尝“杂碎”——搞得似乎中餐很难以下咽一般。1844年7月,顾盛的愿望得遂——中美《望厦条约》签署。

移民带来的吃食

过零丁洋:中餐的世界漂泊史

正是顾盛跑来中国的时候,美国开始建国后又一次大规模的扩张——排挤走英国在北美西部的残余势力,向南取得了墨西哥不少领土。与此同时,去美国西部淘金的热潮开始涌动,之后又有横贯北美的太平洋铁路建造工程。大批华工进入北美。带来的亦是家乡风味。

1849年,据称是北美第一家中餐馆的“广东餐厅”在旧金山杰克逊街开业。没错,馆子名字就叫广东餐厅(Canton Restaurant)。当时的本地报纸称,约有300多名华人聚集于此,共享晚餐。不久,许多白人淘金者也跑来用餐。

类似的例子除了在北美,亦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发生。最初的中餐馆一定是广东风味的。原因在于19世纪中叶走出国门打工的大多是广东人,这一群体被称为“金山阿伯”。随着澳大利亚墨尔本、新西兰但尼丁等地发现金矿,从广东出发的人们坐船出了零丁洋,有的继续向东,横穿太平洋前往美国旧金山,也有人取道向南,奔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新的金山。

比起新大陆来,老欧洲的中餐馆就要来得晚些。许多地方要迟至20世纪以后才出现中餐馆,其最早的老板则未必是第一代移民。法国“中国与卢瓦尔协会”秘书长苗柔柔称,她所在的城市,第一家中餐馆的老板,就是来自马达加斯加的第三代华人移民,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来法国开餐馆。

比起北美、欧洲来,日本、韩国等是中国的近邻,历史上又同处东亚文化圈,自古受到汉文化的恩惠,流变至今,东亚国家的饮食文化有大同亦有小异。比如筷子,中国长期以来形成了上方下圆或者全圆的形状,比日韩等国所用筷子略长,材料上品种繁多,从金属到动物骨,再到毛竹等,应有尽有;而日本多用漆器木筷等,头上较尖,比中国筷子短些;韩国筷子目前则以金属特别是不锈钢的居多,形状多为方扁形。比起中国的调羹,日式的木勺,配合韩式筷子的金属勺几乎是西餐勺子的翻版了。

日本人爱吃鱼生。其用鲷、鲔、魽等汉字来指称一些海鱼。譬如鲔,在如今的日文里是金枪鱼的称谓。然而,在中国古代,在发明这个字的地方,是用来称呼长江里的一种鱼的。如今,这种鱼被称为长江中华鲟。至于金枪鱼,在中国各地的称呼倒也不尽相同:在中国大陆,人们习惯使用中文学名金枪鱼称呼之;在台湾地区,习惯用日语的汉字来称呼,但发音是汉语,称为鲔(音:尾)鱼;在香港地区,习惯用英文“Tuna”的译音,称为吞拿鱼;在澳门地区,也是历史的原因,使用葡萄牙语译音,称为亚冬鱼。

对于一样食材,各国、各地有不同的称谓,有着各种各样历史的、文化的原因。还譬如如今世界闻名、许多国人到了日本旅游也趋之若鹜的日本拉面,其发源地正是我们中国。明治早期,拉面成为横滨中华街常见的食品。1900年代,来自上海和广东的中国人开始在日本卖切面,配以简单的汤底和配料。直到20世纪20年代开始,拉面才开始在日本流行,但当时,拉面在日本已经算比较高级的食物了。原因在于日本本土小麦产量不高,自古没有用面制品做主食的习惯。即使面条传入日本后,当地亦更多采用荞麦做面条。直到二战以后,随着美国廉价面粉大量进入日本,才使得日本的拉面文化逐步形成。然而,日本拉面实则类似于中国的机制切面,在制作上并无将面团拉长了的过程。将切面称之为拉面,是个误传。1871年日本政府将南京街规划为清人居留地,中式小饭馆在此逐渐增多,到1910年时已经有17家,当时的南京街上,有拉面馆子,中国人带有各自家乡地方特色的发音灌入日本人耳朵,渐渐都成了“Ra-Men”。由于看上去都是长长的面条,日本人分不清切面与拉面的不同,一律将南京街的面食称为“Ra-Men”,时日一久,南京街的上海人与广东人,便将面食的名称统一写成拉丁字母组合的“Ra-Men”。

中国地大物博,外国人与不同地方的中国人打交道,往往会造成对一样物事不同的翻译。譬如“茶”之翻译成欧罗巴各国文字。比如翻译成英文的茶——tea,据易中天在《外语与方言》一文中所说,其是闽南话“茶”的音译。而法语的the、德语的tee,都是闽南话“茶”的音译。原来,当年这些国家人喝的茶,都是从中国福建泉州港起锚发货的。而俄语中的чай,俨然有山西话的味道,那是因为清朝时候,沙俄的茶叶都是从由外蒙古而来的山西商人那买的。

中华美食,世界闻名。流传到海外后,往往还攀附名人。譬如李鸿章杂碎。比起1819年布莱恩特在中国吃到的那一桌来,1896年访美的李鸿章,住在纽约华尔道夫饭店,吃饭却只用随身带的厨子。厨子经常做一道烩菜——以海参、鱼肚、鱿鱼、玉兰片、腐竹等烩制而成,称为杂烩。一方面,这源于李鸿章年过七旬牙口不好;另一方面,李鸿章是安徽人,安徽菜本身就有许多烩菜。譬如安徽人朱元璋当小和尚时饿肚皮,要饭的给做的就是珍珠翡翠白玉汤。这一传说,实则正说明了安徽菜讲究烩制。杂烩与杂碎,读音接近。在北美混饭吃的中国厨子于是乎就举起了李鸿章的名头。

还有一道General Tso's chicken,其中的Tso,是用威妥玛式拼音法拼写的中国姓氏——左。左将军鸡?到底啥意思?原来,这道菜的中文名叫做——左宗棠鸡。不过,这道鸡肉切丁上浆挂糊下油锅氽熟后浇辣汁勾芡的菜,根本和那位收复新疆的湖南籍将军无关,而是来自湖南伢子彭长贵。彭长贵曾到中国国民党元老谭延闿家帮厨,学了些手艺。后来被抓壮丁进了国民党军队,起先给连长做饭,直至一路让蒋介石和蒋经国父子都尝了他的手艺。1952年,彭去了台湾,到1973年赴美发展,把彭园餐厅开到了美国曼哈顿。贝聿铭请基辛格在彭园餐厅吃了左宗棠鸡,基辛格很喜欢这道菜的口味。由于基辛格位居美国国务卿高位,出于安全考虑,每次去彭园餐厅吃左宗棠鸡,都需要清场。这引起了美国媒体的关注,在美国广播公司(ABC)的报道后,左宗棠鸡就此在美国家喻户晓,结果全美多家中餐馆的菜单上都出现了左宗棠鸡。李安导演的电影《推手》和《喜宴》中都曾出现此菜。就连如今《生活大爆炸》中的谢耳朵,都被编导设置为喜好这一口。我看这道菜以后改做基辛格鸡,倒也是不错的。

巨大包容性让中餐更美好

近日,在上海主城区淮海东路一家较高端四川火锅店里,推出了一款“芝士虾滑”,其配料芝士,源于一家新西兰奶制品企业的供货。

四川火锅,是典型的中国美食。即便辣椒的原产地不是中国,但它早已经融入了中国餐饮文化,并成为川、黔、湘等省餐饮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奶制品,从来不是中国内地餐饮文化的组成部分。如果说中餐中以奶制品著名的,主要是内蒙古、新疆、西藏,以及老北京的回民小吃。如今,四川火锅里出现芝士虾滑,并形成了入嘴嚼碎时突然爆裂的感觉。

而这家奶企进入中国后,还帮助一个茶铺研发了一款奶盖茶,导致一时风行,许多地方的这家连锁茶铺引起排队长龙。“奶盖茶,现在成了我们中国人的一项创新发明,端起茶杯,必须揭开盖子,慢慢吮。如果用吸管,那就享受不到其中乐趣了。”如今,连这家品牌茶店的卖茶小哥都知道了奶盖茶的研发历史。而记者注意到,最近,沪上好几家外资品牌的咖啡店也开始卖奶盖茶。只不过一家用淡奶油为主制作奶盖,而另一家用奶酪软化后做奶盖。

吃四川火锅,佐以排着长队买来的奶盖茶,已经成了淮海东路一带“90后”白领的新式吃法。那这算中餐呢还是西餐呢?

其实,爱吃北京火锅的朋友,许多都听说过一句话——“金镶白玉板,红嘴绿莺歌”。这两样东西,一为豆腐,二为菠菜。豆腐,据传源自汉代淮南王刘安的发明,至今流传世界,乃至英文里都用了汉语音译“tofu”来指称豆腐。而菠菜,恰恰是外来物种——其源自古代波斯,到唐代才进入中国。越来越丰富的食材,巨大的包容性,让中餐更美好。从目前中餐的食材来说,除了辣椒以外,其实大量品类都来自海外——简单的西红柿炒蛋,那西红柿,又名番茄,在我国北方,至今民间称为洋柿子。其原产美洲,迟至清末才传入中国。玉米、番薯是明朝中后期传入中国的,如果没有这些粮食作物的引进,很难想象中国人口在清代能突破上亿大关,并达到四亿人。另一方面,如果没有玉米的引进,如今的中国白酒里也不会有五粮液等产品。

由于巨大的包容性,中餐得以一步步丰富、扩容,形成了八大菜系、满汉全席,以及之后的本帮菜、东北菜等等新菜品。甚至由于上海、天津等城市开埠以后,引入西餐,一些西餐逐步本地化,并影响到这些城市的餐饮习俗,形成新的特色美味。譬如上海著名的黄牌辣酱油,本身起源自荷兰,后来竟然与一道西餐演变而来的炸猪排搭档,成了一道著名的上海菜。

相关推荐

  • 过零丁洋:中餐的世界漂泊史

    过零丁洋,阅读提示: 一部中餐的世界漂泊史,就是一段移民的融合史,生活的变迁史…不久前,因美食鉴赏家布雷特·马丁将之评为“年度开胃菜”。

    诗词赏析
  • 周世钊:在一师范求学时毛泽东最爱这道菜,每周六都要打“牙祭”

    周世钊,1914年,毛泽东进入湖南第一师范就读。据他的同班同学周世钊和蒋竹如回忆:一师范的食堂每周六都会安排学生打“牙祭”吃红烧肉。

    美文欣赏
  • 为了这片海,为了这片天

    为了这一片净土,最炫民族风老滇山寨是我的爱金马碧鸡坊脚下花正开自创的歌谣是最呀最摇摆拉祜族的歌声才是最开怀为什么再走近“老滇山寨”为了那红红火火的环境为了门前那老虎皮凳子为了餐厅里的"小河淌水"为了看精彩的敬酒表演为了品那一碗"高山流水"为了尝尝没点过的菜肴你给造了酸甜苦辣-由菠萝+芒果+苦瓜+

    文章阅读
  • 阳关曲·渭城朝雨

    渭城朝雨,长途越度闗津☜☞惆怅役此身,歴苦辛,歴苦辛,歴歴苦辛,宜自珍,宜自珍☜By百黑用料食材···········韭菜300克绿豆芽500克配菜···········蒜末一调羹调料···········鸡精一调羹碘盐一调羹白醋两调羹植物油六调羹干红辣椒三五个做法步骤1、☞取新鲜韭菜☜2

    文章阅读
  • 阳关曲·渭城朝雨

    渭城朝雨,长途越度闗津☜☞惆怅役此身,歴苦辛,歴苦辛,歴歴苦辛,宜自珍,宜自珍☜By百黑用料食材···········韭菜300克绿豆芽500克配菜···········蒜末一调羹调料···········鸡精一调羹碘盐一调羹白醋两调羹植物油六调羹干红辣椒三五个做法步骤1、☞取新鲜韭菜☜2

    文章阅读
  • 美食棕榈花

    棕榈花,无条件写作#无条件写作日线上命题写作# 美食棕榈花 文/宁静致远话娱乐棕榈花是棕榈树的花或是花蕾,又名棕榈笋。它是永丰一道独特的美味佳肴。色黄如金,性平味苦,有消炎清火、降血压、预防脑溢血的药用攻效,食之苦中回甘,真乃回味无穷。

    美文欣赏
  • 扶贫攻坚乡村行:“七姊妹”辣椒助力宁远瑶乡脱贫

    七姊妹,位于大山深处的宁远县桐木漯瑶族乡小源村,历来种植一种叫做“七姊妹”的辣椒,世界独有,但规模一直。“七姊妹”辣椒如同手指头大小,呈圆形,果实向上,因一个枝节上长有多个辣椒,最多可达到七个,同时开花、同时成熟,所以得名“七姊妹”。

    佳句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