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诗词赏析 > 人间要好文 韩愈散文独家漫谈(七):《进学解》

人间要好文 韩愈散文独家漫谈(七):《进学解》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3-12 21:16:38
阅读:
人间要好文 韩愈散文独家漫谈(七):《进学解》

人间要好文 韩愈散文独家漫谈(七):《进学解》

文/钟百超

韩愈,继司马迁之后最伟大的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首,不仅有自己的创作理论,而且有丰富的创作实践,现存散文近400余篇,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无所不通,熔铸百家之精华,为古文运动树立了典范,令人叹为观止。

韩愈的散文创作,一则以传承并弘扬儒家思想为己任,二则以古文为抒写工具,使之成为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感染力的作品而垂范千古。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面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谁也不能够力挽狂澜,扭转局势。

儒家地位急剧下降,儒学日渐式微,“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huī)之,天下靡(mǐ)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在“道丧文弊,异端并起”的历史时期,唯有韩愈高举大旗,主动担当起恢复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历史重任,而终于“复归于正”。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这是苏轼对韩愈的最高评价。倡导古文运动,把变革文风与儒学复兴结合起来,既推动了散文的发展,也接续了儒学的千年血脉。

作为一代散文大家,韩愈的散文创作,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品读与赏析大师作品,对于提高我们的创作水平,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进学解》是韩愈劝导精进于学问的名篇,全文采用对话体的形式,借学生之口,间接抒发自己不被朝廷重用的不平,并借此表达剔除奸邪凶恶之徒,选拔优秀人才的愿望。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xī);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畯(jùn)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首段明确主题,即“业”与“成”,通过“精”与“荒”,“成”与“毁”,“勤”与“嬉”,“思”与“随”之间的对比,论述决定“业”与“行”成败的因素。接着,盛赞当今录用人才的举措,旨在消除学生的顾虑,勉励他们发奋读书,精进学问。最后提醒学生在“患”与“不患”之间做出明智选择,暗示学生,只要精心做学问,形成独特见解,就会得到有司的赏识与公平对待。

这里,有必要对“行”的含义作重新阐释,传统观点认为,“行”是德行。其实,“行”与德行无关。在本文,“行”与“业”应是同义关系,指的仍然是学问和思想,“思”理解为“独立思考,成一家之言”之意。因此,所谓“行成于思,毁于随”,就是做学问必须独立思考,成一家之言,而不是人云亦云,甚至抄袭剽窃。这样解释似乎更加合理,符合韩愈的本意。

先生的一番言论,学生该如何做出反应,是一片肉麻的奉承,还是据理力争?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guǐ),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觝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jū)罅(xià)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

沉浸醲(nóng)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

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bá)前踬(zhì)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bì)。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

对先生的劝勉,学生采取欲抑先扬的策略,针对“业”,罗列先生若干勤的例子,以“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予以概括;针对“劳”,列举先生对儒学做出的贡献,并以“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予以评价;至于治学以及创作即“行”方面,也极尽赞美之能事,以“沉浸醲郁,含英咀华”形容其治学精神,以“作为文章,其书满家”渲染其创作之硕果,以“闳其中而肆其外”彰显其文学作品的高度;对先生的为人,以“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予充分肯定。

然后,笔锋陡转,逐一陈述先生的种种不幸遭遇,并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来反诘,言下之意是,即使业精行成,却落得如此下场,又有何用。

这一段,借学生之口,既总结自己的人生经历,又默认过去的所作所为,虽然也有坎坷不平,但仍不改其志。

针对学生的诘难,先生情何以堪,但先生毕竟是先生,一番说辞,如奇峰突起,又峰回路转。

先生曰:“吁,子来前!夫大木为杗(máng),细木为桷(jué),欂栌(bólú)、侏儒,椳(wēi)、闑(niè)、扂(diàn)、楔(xiè),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sōu)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

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yū)馀为妍,卓荦(luò)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

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

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lǐn)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踵常途之役役,窥陈编以盗窃。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

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bēi),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yì)为楹,而訾(zǐ)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xī)苓也。

怎么回应学生的非难?先生先以工匠和医师为例,旨在说明俱收并蓄、量材录用这一事实,普遍存在于各个领域,然后引出宰相“校短量长,惟器是适”的录用人才方法,暗着笔调,支持自己的观点。

接着,又以孟子和荀况为例,昭示这样的真理,一个人能够“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即使遭遇不幸命运,又算得什么。

随即,除了自谦的表白,并对自己的生活方式进行一番自嘲,对于自己“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颇感荣幸。

正是因为“动而得谤,名亦随之”,先生的思想境界反而得到提升,“投闲置散,乃分之宜”,便是随遇而安的良好心态。

末尾回扣主题,以隐含的方式回击学生的指责,认为片面计较个人俸禄、资格、地位等,甚至指摘有司在用人方面的缺点,而不是精进学问,这种做法与责问工匠为何不用小木桩做柱子,或者批评医师为何不用豨苓而是以菖蒲延年益寿,同样是荒谬的。

《进学解》一文,构思精巧,布局有致,先由先生陈述进学之道,次安排学生进行辩解,推翻先生言论,后由先生反驳,升华主题并收束全篇。

《进学解》以师生问答形式,阐述精进学问对于促进“业”和“行”发展的必要性,虽然借学生之口,委婉表达先生之不幸遭遇,抒发不遇之感,但却推翻学生不正确的言论,即并不认为所有这些不幸都是由精进学问引起,反而更加坚定先生的理念,即使遇到更大的挫折,仍苦志学习,不改初衷。

韩愈的文章,大气磅礴,浩瀚奔放,这跟他的豪气与志向固然分不开,更与他对修辞手法的娴熟运用也有密切关系,排比和对比句式,并融入骈偶句,愈加流转飞动,出神入化。比喻生动贴切,举例恰到好处,推理谨言,层层递进,首尾呼应,语言妙趣横生,幽默机智,不乏优美的词语,如“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含英咀华”“佶屈聱牙”“同工异曲”“动辄得咎”“俱收并蓄”“投闲置散”“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等,已成为常用成语。其中,“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无论对当时的学子还是今日的学生,都具有启发作用。

能够独创出成语的人可谓凤毛麟角,而韩愈却在一篇文章中,写下如此众多的好词和警句,不愧为一代文学大家。

2019.7.13

人间要好文 韩愈散文独家漫谈(七):《进学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