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诗词赏析 > 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绝妙诗词十首,沉雄豪迈又不失细腻柔媚

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绝妙诗词十首,沉雄豪迈又不失细腻柔媚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3-07 10:33:49
阅读:

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绝妙诗词十首,沉雄豪迈又不失细腻柔媚

前几天发了曹操的经典十首诗词,有的好朋友说最喜欢曹操的诗和辛弃疾的词,要求上辛词,我也答应了这位朋友,今天应约兑现,上辛词。

辛弃疾是一个爱国词人,也是一个上马能打仗、下马能写诗词的牛人。他出生的时候,北方便已被金人占领。虽然他的祖父辛赞曾金国担任职务,但是,他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拿起武器和金人决一死战,收复失地。后来,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不堪金人严苛压榨,奋起反抗。后来,一个叫耿京的人揭竿而起,率领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抗金,于是辛弃疾加入起义军。他以惊人的勇敢和果断,被迅速提拔,由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当然,人的一生并非一帆风水,总会遇到坎,遇到困难,辛弃疾也不例外。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来就被朝廷里的奸佞弹劾,后来便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退隐后的辛弃疾,仍旧思念报国,于是写下了大量的诗词。这些诗词大多数都是在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严厉谴责了当时皇帝的屈辱求。当然,辛弃疾也关心人间疾苦,留下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诗词。为了让更多的好朋友领略到辛弃疾诗词的,特地甄选十篇经典而又脍炙人口的诗词,以飨各位好朋友。

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绝妙诗词十首,沉雄豪迈又不失细腻柔媚

1、【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解析】这首词是辛弃疾的经典之作,是在南宋淳熙一年左右作的一首词。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这首词写的是,正月十五的晚上,满城灯火,尽情狂欢的景象。元宵节到了,处处火树银花,一片绚烂景色。一群元宵节观灯的女人,她们穿着美丽的衣服,戴着漂亮的手饰,欢天喜地朝前奔去,所过之处,阵阵暗香随风飘来。而这些都不是要寻觅的人,正当愁思之际,偶然间的一回头,却发现自己的心上人,她站立在昏黑的幽暗之处。

这是辛弃疾典型的一首婉约词,从词调来讲,这首词十分别致,它原是双调,上下阕相同,只是上阕第二句变成三字一断的叠句,跌宕生姿。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成大事业者,必皆经历三个境界,而这首词的最后一句,正是那种最高的境界。

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绝妙诗词十首,沉雄豪迈又不失细腻柔媚

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解析】刚才说了,辛弃疾很早的时候,就在家乡历城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再往后,辛弃疾与陈亮在铅山瓢泉会见,这首词就是这个时候会面之后写的。

这首词写了辛弃疾在家中闲居时的苦闷心情,但只能借酒浇愁;然而,就是在深夜酒醉之时,还一次又一次地拨亮灯火,久久地端详着曾伴随自己征战杀敌的宝剑,渴望着重上前线,挥师北伐。带着这样的思念和渴望进入梦中,恍惚觉得天已拂晓,连绵不断的军营里响起了一片嘹亮雄壮的号角声。他把大块的烤牛肉犒劳将士们,让他们分享;军乐队奏着高亢激越的边塞战歌,以助兴壮威。在秋风猎猎的战场上,他检阅着各路兵马,准备出征。将士们骑骏马飞奔,快如的卢,风驰电掣;拉开强弓万箭齐发,响如霹雳,惊心动魄。敌人崩溃了,彻底失败了。然后,辛弃疾率领将士们终于完成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伟业,赢得了生前死后不朽的英名。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意气昂扬、抱负宏大的忠勇将军的形象,他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然而,那壮阔盛大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以及辉煌胜利,千秋功名,不过全是梦境。

辛弃疾的梦境写得酣畅淋漓,将爱国之心、忠君之念及之间自己的豪情壮志推向顶点,结句猛然跌落,在梦境与现实 的强烈对照中,宣泄了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

虽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激烈。结句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体现辛弃疾壮志难酬、心中愤懑不平的感情。整首词抒发了他想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却已年老体迈的壮志未酬的思想感情。

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绝妙诗词十首,沉雄豪迈又不失细腻柔媚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解析】辛弃疾一生抱负远大,渴望收复失地。在南宋他做到了封疆大吏,但他英伟磊落的行事风格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宋孝宗淳熙八年,他被弹劾罢官,回到江西带湖,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这首诗就是那时所作。

这首词写了很多自然景物,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辛弃疾潜心的构思和淳厚的感情。读这首词,可以很清晰的领略到辛弃疾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婉约恬淡境界。也许,这就是一个上马能打仗,下马能写诗之人的特殊心境。

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绝妙诗词十首,沉雄豪迈又不失细腻柔媚

4、【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解析】辛弃疾是一个忠贞不渝的人,他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却一直遭受当权者和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理想的破灭,使他在隐居中更加关注农村生活,写下了大量的闲适词和田园词,这首词就是其中之一。

这首词写了一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可谓是优闲自得。在这五口之家,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的事情要忙着,就算是最小的儿子,也在溪头剥莲子吃。我觉得,辛弃疾这首词的最后一句非常妙,他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表现出只有老人以及尚无劳动力的年龄最小的孩子,才悠然自得其乐。

辛弃疾的这首词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安宁、平静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绝妙诗词十首,沉雄豪迈又不失细腻柔媚

5、【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解析】京口就是现在的江苏镇江,辛弃疾在宋宁宗嘉泰三年六月末,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到了第二年的阳春三月,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每当他登临镇江的北固亭时,就会触景生情,不胜感慨,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这首词写的是,辛弃疾登上北固楼,看到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然后开始感叹,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

三国演义里有这样一个片段,曹操有一次与孙权对垒,见吴军乘着战船,军容整肃,孙权仪表堂堂,威风凛凛,就发出感叹,生儿子就得像孙权一样,要是生的儿子跟刘表的儿子一样,就像猪狗。

英雄任务曹操对敢于与自己抗衡的强者,投以敬佩的目光,而对于那种不战而请降的懦夫,如对刘景升儿子刘琮则十分轻视,斥为任人宰割的猪狗。把大好江山拱手奉献敌人,还要为敌人耻笑辱骂。辛弃疾在这里引用了前半句,没有明言后半句,实际上是借曹操之口,讽刺当朝主议的大臣们都是刘景升儿子一类的猪狗,这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手法,曲尽其妙,而又意在言外。

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绝妙诗词十首,沉雄豪迈又不失细腻柔媚

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解析】这一首跟第五首类似,是一首怀古词。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这个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六岁了。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提出不同的意见,要先收复中原,但未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心里很苦闷。闲暇之际,他来到京口北固亭,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词中佳作。

这首词跟李商隐的锦瑟那首词一样,用典很多。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辛弃疾在词中怀念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三国时期,孙权割据东南,击退曹军;南北朝时,刘裕金戈铁马,战功赫赫,收复失地。不仅表达了 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也表达了对主战派的期望和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辛弃疾借此讽刺当朝用事者韩侂胄(与托宙同音),又像刘义隆一样草率,欲挥师北伐,令人忧虑。

历史上,南朝的刘义隆草率北伐,导致大败的历史事实不容忽视,他以此忠告韩侂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鲁莽行事。在辛弃疾参加抗金的四十三年来,形势不断变化,但辛弃疾一心收复中原的心从来未变。在这首词里,很明显的看到,辛弃疾自比廉颇,表达了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也对宋室不能尽用人才发出强烈的感叹。

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绝妙诗词十首,沉雄豪迈又不失细腻柔媚

7、【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解析】这首词是辛弃疾被弹劾解职之后,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时间在公元一一八五年左右。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来无事,常到博山游览观光,博山风景优美,而他却无心赏玩。因为他国家一日不如一日,自己也无能为力,满腔愁绪无法排遣,感慨之下,就在博山道中的一面石壁上写了这首词。

这首词说的是,少年时代思想单纯,没有经历过人世艰辛,喜欢登上高层楼,赏玩景致,本来没有愁苦可言,但是为赋新词,只好装出一副斯文样子,勉强写一些愁苦的字眼应景。而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经历了沧桑,饱尝愁苦滋味之后,思想感情产生变化,就算没有愁,也会表现出忧愁。

在大家的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少年涉世未深,纯真无知,故作深沉,等到老了,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最终心情抑郁。是的,很多人的抑郁症就是这么得来的,因为,没人诉愁诉苦,憋在心里的话,时间久了,人就抑郁了。所以,有愁苦的时候,一定要倾诉出来,或者出外游山玩水,吃自己想吃的东西,去自己喜欢玩的地方玩,实在不行就算对着镜子说,也要把愁苦说出来。再不然就大哭一场,总归是要把愁苦的情绪倒出来,自然心情转好,有了好心情,你才能更好的做事,更坦然自信的走向成功。

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绝妙诗词十首,沉雄豪迈又不失细腻柔媚

8、【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解析】南宋孝宗淳熙二、三年间,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办案。这一次,他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在这首词中,辛弃疾看到郁孤台下清江里的流水,发出感慨,不知这流水里有多少逃难的人们流下的眼泪。辛弃疾把眼前清江的流水,和四十年前人民在兵荒马乱中流下的眼泪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当时人民受到的极大痛苦。金人南下四十年多年来,广大人民多么盼望着能恢复故土、统一祖国,然而,南宋当局根本不打算收复失地,只想在杭州过苟延残喘、偷安一时的生活。正如林升诗中所言: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辛弃疾看到这涛涛江水滚滚而东流,心里想着,抗金事业必然会克服一切阻力,取得最后的胜利,可见辛弃疾对恢复中原是充满了无比强大而又坚定的信心。

爱国思想,古今有之。辛弃疾的这首词反映了四十多年来,由于金兵南侵,祖国南北分裂,广大人民妻离子散,流离失所的痛苦生活,也反映了辛弃疾始终坚持抗金立场,并为不能实现收复中原失地的愿望而感到无限痛苦的心情。这种强烈的爱国思想,也正是辛弃疾作品中人民性的具体表现。

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绝妙诗词十首,沉雄豪迈又不失细腻柔媚

9、【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解析】宋孝宗淳熙元年,辛弃疾将任东安抚司参议官。这时他南归已八九年了,在建康担任通判。有一次,他登上建康的赏心亭,极目远望南宋的山川风物,百感交集,更加痛惜自己满怀壮志而老大无成,于是写下一首词。

这首词中,辛弃疾借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为背景,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这个时候的辛弃疾,就像一只离群单飞的孤雁,又恰似弃置已久的宝刀,难以抑制自己心中的郁闷,发了无处报国的怨怒心情。这首词中用了三个典故,对四位历史人物进行了不同褒贬,从而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叹惜流年如水,壮志成灰,最后流下英雄热泪。这种情愫跟破阵子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有着一种划时代的苍凉感。这就好比人从二十岁,瞬间变成八十岁的那种感觉。

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绝妙诗词十首,沉雄豪迈又不失细腻柔媚

10、【鹧鸪天•送人】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解析】这是一首送别词,送别词是词里一个大家族。晚唐五代至北宋词,多叙男女离别。既然是送别词,离不开的就是别离。别离时,缠绵悱恻,哀怨凄惋,是人之常情。辛弃疾是一个豪放的人,送别绝不会带给他伤感。他平日对仕途和世事的感慨,一直郁积胸中,恰巧,遇上送别之事的触动,便一涌而发。虽然辛弃疾认为,对功名应该执着追求,并且要树立远大的目标。而在这首词中,却把功名看成身外余事,是对朝廷向金人屈膝求和的不满,对自己的报国壮志难酬的愤怒。

辛弃疾的一生志在恢复抗金事业,收复失地。他做官时喜欢筹款练兵,而且执法严厉,得罪了不少投降派的官员和那些个豪强富家,所以他在朝廷里很多次被弹劾罢官解职。

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看到,辛弃疾想要表达两件事情,第一个事情就是,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有千件万件,不光只有生离死别,还有国家大事;第二个事情就是,江头风波险恶,突显人间行路之难,世事之险。其实,这番话的言外之意就是,国家的分裂,人民的苦难,相比个人的悲欢离合,是更值得关注的事情。想想看,如果国家分裂了,国土丧失了,还有什么悲、什么欢、什么离、什么合?

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绝妙诗词十首,沉雄豪迈又不失细腻柔媚

不一样的文章,不一样的经典,更多内容,请关注【诗词歌赋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