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诗词赏析 > 历史上的“传国玉玺”据说是用和氏璧制成,这个说法对吗?

历史上的“传国玉玺”据说是用和氏璧制成,这个说法对吗?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2-25 00:22:20
阅读:

传国玺的材质话题渊源

其实,在南北朝时,关于“传国玉玺”的材质已经有了两种不同的说法,距离“传国玺诞生”已经五六百年了。

历史上的“传国玉玺”据说是用和氏璧制成,这个说法对吗?


【一般来说,玉中有孔,称之为璧。】

在北魏帝国,崔浩提出:传国玺是和氏璧制作而出的。

北魏·崔浩《汉纪音义》曰:传国玺,是和氏璧作之。

而在南朝人沈约(宋齐梁之际)著《宋书》中则写到,传国玺是蓝田玉所造

宋书·礼志五》:高祖入关,得秦始皇蓝田玉玺,螭虎纽,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寿昌”。

往后的唐代,在当时流传的《玉玺谱》中的说法,也是继承了沈约的说法。

《玉玺谱》:传国玺是秦始皇所刻,其玉出蓝田山。

因为“传国玺”在历史上的传承路线是在南朝这一系,最终也入了隋唐,所以,北魏崔浩的意见可信度倾向于无。

崔浩一辈子都没可能见过传国玺,他说传国玺的故事可信度怎么可能高过沈约?

传国玺的材质争议

从南朝上溯到秦汉去寻找传国玺的材质记载,很可惜,找不到,在东汉时期,卫宏著的《汉旧仪》一书上,记载皇帝的六块玉玺(非传国玺)是白玉所制,仅此而已。

《汉旧仪》:玺皆白玉螭虎纽,文曰“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凡六玺。


历史上的“传国玉玺”据说是用和氏璧制成,这个说法对吗?


如果强行猜测,传国玺大概也是白玉所制

在汉魏之际,是没有“传国玺为和氏璧所造”的故事的,过了几百年,从一辈子没可能见过传国玺的崔浩口中说出来,所谓“信口雌黄”大概就是这种情况吧。

到了宋代,曹彦约著《玉玺本末》来考证传国玺的材质问题。写道:

汉宣帝立玉宝璧祠于未央宫中,刘原父以为受命宝。

“和氏璧”当是据崔浩而言,崔浩《汉书音义》曰“传国玺是和氏璧作之”;

舒元舆云“秦丞相八字刻在荆玉而飞上天矣”,则其玺当为白玉;

徐令言云“其玉出蓝田山”蔡京等云“其色绿如蓝”则其玺当为绿玉;

《石虎别传》曰“武乡长城县韩强在长城西山岩石间得玄玉一方,四寸,与玺同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虎以为“瑞则又有玄玉者矣”。

由此可见,传国玺的材质问题到了宋代,又是各说纷纭。

历史上的“传国玉玺”据说是用和氏璧制成,这个说法对吗?


现代流传

“传国玺”自唐末便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再无现身,同样的“和氏璧”也更早就消失了(汉代都没有记载),所以有好事者(如崔浩)附会传说成:和氏璧被制作成了传国玺。

让两个大“神器”之一的“和氏璧”有了“历史归宿”,这纯属谣传。

当然这种谣传是很有市场的,毕竟,大家喜欢听一些历史八卦,让两大神器结合在一个故事里,符合大家对传说的期待。如果说出真相时,只用

  • 两个字:没了!
  • 三个字:不知道!

大家都会觉得失望,觉得历史冷冷冰冰,索然无味。

所以,有好事者发明一点历史花边故事,给大家一些幻想空间,填补一些“历史空白”,增加“故事美感”……

(严肃脸)“发明历史”真不是现代人才有的事,其实古已有之!

最后我要说的是,对于“历史故事谣传”,普通人没有分辨能力很正常,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有足够的阅读量和知识面,要知道史学圈内的学者也常常会中招,被古人坑,例如:

现代史学家王利器(1912年~1998年)在给《颜氏家训》做集解时,也采信了崔浩的说法,他在注文中也写道:卞和璧,始皇以为传国玺也

哎!专家都信以为真,又何况普通人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