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诗词赏析 > 花朝节的由来、演变及其发展

花朝节的由来、演变及其发展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1-15 01:07:25
阅读:

花朝节起源于祭祀,这同大部分中国古代传统节日的起源一样,比如端午有七种起源,但无一例外,都与民间祭祀有关,现下最著名的屈原说只是其中一种说法。

一、花朝节的起源与变迁

作为我国“岁时八节”之一的花朝节,起源于春秋,兴盛于唐宋而衰落于清末。花神随时代变迁,其形象与内容也有不同。《辞源》“花朝”词条曰:“旧俗以农历二月十五日为百花生日,号花朝节,又称花朝。”《辞海》对此释曰:“旧俗以夏历二月十五日为‘百花生日’,故称此日为‘花朝节’。一说为十二日,又说为初二日。”《现代汉语大词典》等对“花朝节”的解释亦相类似。

花朝节的由来、演变及其发展

花朝节

从词条释义可以看出,花朝节具体时间并不一致,但二月十五说法较为普遍,对于时间上的矛盾,不可视若无睹,应该厘清其原因。

因此我们势必要追溯其源头,大抵可以前推到春秋时期《陶朱公书》:“二月十二为百花生日,无雨,百花熟”。这是对于花朝这一风俗产生时间最早的古籍材料。

到了晋代,周处《风土记》:“浙江风俗言春序正中,百花竞放,乃游赏之时,花朝月夕,世所常言。”除开史料记载以外,六朝诗文中对于花朝的记载也不少,如南朝梁元帝萧绎《春别应令诗》:“花朝月夜动春心,谁忍相思不相见。”江总《传宴玄武观诗》:“诘晓三春暮,新雨百花朝”,由此可见,春秋时期并无“花朝”之名,但具体时间已经确定。

到了晋代,“花朝月夕”已成习俗。南朝梁陈时期,宫廷中亦有此风习。但总体而言,唐代以前的花朝只作为一种风俗存在,并未立节其活动范围小,内容少。

笔者认为花朝最早立节应在唐代。但具体是唐代什么时期,有三种说法,其一是因食命名说。

明谢肇淛《五杂俎》卷二《天部二》载:

唐德宗以前,世上巳、九日皆大宴集,而寒食多与上巳同时,欲以二月名节,自我作古。李泌请废正月晦,以二月朔为中和节。可见唐以前,正月晦、寒食,皆作节也。夫晦为穷日,寒食禁烟,以之宴会,皆非礼之正。而二月十五,自有花朝节,足敌中秋,何邺侯不引此,而另作节名?宜其行之不久也。按:《道经》以二月一日为天正节,八日为芳春节,蜀中以二月二日为踏青节,则安得谓二月无节也?

至少在唐德宗以前,花朝节作为一种节日尚未被重视,但也可以知道,当时花朝已经立节。

清康熙二十六年刻本《仁和县志》卷5《风俗》:

“唐人以十五日为花朝”。

清康熙四十九年武英殿刻本《渊鉴类函·岁时部七·花朝》引《提要录》:

“唐以二月十五为花朝”。

其二为因时命节说。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卷二十《熙朝乐事》载:“二月十五日为花朝节。盖花朝月夕,世俗恒言。二、八两月为春、秋之中,故以二月半为花朝,八月半为月夕也。”

但也有人持反对意见。

《百花生日考》:

“月圆必在十五,花生未必与十五相干……四时之花,此枯彼荣,此开彼落,亦决不能同此生日也,谓之百花生日者,指多数之花而言耳”。

由于花开时间与时令历法有关,各地由于环境、气候不同,加之年代更替时常有气候差异,花期有别,但与十五并无必然关系。所以花朝节作为时令性很强的节日,节期就并不那么统一。甚至相近地方的时间也不相同,如

清康熙间汪灏《广群芳谱·天时谱二》引《诚斋诗话》:

“东京二月十二日曰花朝,为扑蝶会”。

又引《翰墨记》:

“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士庶游玩,又为挑菜节。”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一《二月望》载

“仲春十五日为花朝节”。

其三为因神命节说,花神之说由来已久。《淮南子·天文训》记:

“女夷鼓歌,以司天和,以长百谷禽兽草木”。

《庶物异名疏》记:

“花神名女夷,乃魏夫人弟子,花姑亦花神”。

南宋曾慥辑《类说》卷13《花木录·花姑》载:

“魏夫人李,弟子善种,号花姑”。

又《月令广义·岁令一》载:

“女夷,主春夏长养之神,即花神也”。

《夷坚志》也有关于花神的记载,只不过是引《神仙传》的,有三位红衣女子共游鹤林寺,传为花神,着红衣实际是杜鹃花的形象。

很多地区不是以“春序正中”的二月十五为花朝节,而是以二月十二“百花生日”为花朝节,实际源于对花神的崇拜。

明嘉靖《太仓州志》载:

“二月十二日花朝,儿女裂彩绡,遍系花果树,曰百花生日”。

清姚福均《铸鼎余闻》载:

“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花神生日,各花卉俱‘赏红’。”苏州“虎丘花农争于花神庙陈牲献乐,以祝神釐,谓之‘花朝’”。

又如嘉兴地区以二月十二为花朝,俗呼“百花生日”。

花朝节的起源从根本上来说,与对花神的崇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对植物自然崇拜的拟人化。甚至想使花卉“荣加九锡,尊崇备至”。在文学作品中,也有因为某一美人喜欢某一种花而流传后世,被文人雅士赋予“花神”的称号,并令其司管此花,因此诞生了十二月令花卉与花神,比如息妫为桃花花神,杨贵妃为杏花花神,具源于此。也有男性花神,男花神都是文人雅士中的代表人物,他们对某种花卉喜爱,便咏物赋诗赞美它,因为这种审美情趣与精神气节,也被称为花神。比如李白是牡丹花神、陶渊明是菊花花神。

花朝节的由来、演变及其发展

陶渊明

正如黄周星在《将就园记》中说:“有花神,主祀百花之神,而以历代才子、美人配享焉”。但从具体时间上说,花朝节立节应起源于晚唐,至少在唐德宗贞元五年废正月晦日之节,以二月初一日为中和节之后。花朝节从此在民间广泛流传,因为与中和节时间相差不多,所以花朝节的很多习俗都是吸取自中和节,比如劝耕农桑、祭神祈丰等。甚至出现了“大花朝”、“小花朝”之说,大花朝为二月十五,小花朝为二月初二。

二、花朝节的风俗

花朝节的风俗地方性很强烈,除了吸收中和节的习俗,各地在花朝节当天,也有不同的风俗。比如有些地方会祭祀土地神。

明嘉靖刻本《淳安县志》卷一载:“花朝二月二日,东西坊市为会务以华丽相高,其间有露台,甚奇巧,然亦观上人好尚而为之,乡间于是日祭里社”。《崇阳县志》:“二月十五日花朝,又曰扑蝶会。相传此日是百花生日。是日,女孩穿耳孔,孩童始留发。民间嫁娶、纳彩、问名,均以此日为吉。”《应城县志》:“花朝节宜移植嫁接花果,且为纳彩、问名及给姑娘穿耳的吉日。在湖南攸县,花朝这日,民间男女一岁多的要蓄顶发,十二三岁的则蓄鬓发,名为“禁头”。《大理县志稿》:“十四五等日为花会,又名太平会……乡人争胜陈列古玩,并以花木佳美者,垒集花山为点景之助”。《乌程县志》:“二月二日花朝,士女皆摘蓬叶插于头,谚云‘蓬开先日草,戴了春不老’。”

通常的习俗有

  • 1、踏春出游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二月望》云:“仲春十五日,为花朝节。浙间风俗,以为春序正中,百花争放之时,最堪游赏。都人皆往钱塘门外,玉壶古柳林杨府云洞,钱湖门外,庆乐小湖等园,嘉会门外包家山、王保生、张太尉等园,玩赏奇花异木。最是包家山桃开浑如锦障,极为可爱……”

赏花的习俗自古就有,其后发展愈发兴盛。

  • 2、赏花扑蝶

花朝节还名“扑蝶会”,来源于节时富有趣味的扑蝶游艺活动。

花朝节的由来、演变及其发展

宝钗扑蝶


汪灏《广群芳谱》引南宋·杨万里《诚斋诗话》曰:“东京(今开封)二月十二日曰花朝,为扑蝶会。”清嘉庆年间《如皋县志》记述:“十五日花朝名扑蝶会,好事者置酒园亭,或嬉游郊外。”百花盛开,蝶舞蜂飞,扑蝶嬉闹正当时。
  • 3、花木挂红、花朝赏红

在民间,还未成年的女孩子们在花朝节剪彩帛贴在花木的茎上,或用各色彩纸剪成彩绘粘于花枝,名曰“赏红”;又或者是做成三角形的小旗插在花盆里,用作为此花祝寿。很多妇女将鲜花插在发髻上,用来庆贺佳节。

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云:“是日闺中女郎扑蝶会,并效崔玄微护百花避风姨故事,剪五色彩缯,系花枝上为彩幡,谓之赏红。”
  • 4、饮百花酒、蒸百花糕、喝百花粥

酿酒、饮酒的传统自古就有,所有的民间传统习俗都避不开这两个工序。古人在花朝节喝的酒称为“百花酒”,是花农用百谷混合百花、百果酿制而成,醇厚甘冽。

百花糕最早起源于武则天

《山堂肆考》“花糕”条:“唐武则天花朝日游园,令宫女采百花,和米捣碎,蒸糕以赐近臣。”

花朝节的由来、演变及其发展

百花糕


除了花酒和花糕,花农在花朝节还会熬制百花粥。百花粥的产生与一则美丽的爱情故事有关,相传昔年福建发生水灾,一个养花的男子从福建投奔至南京,途中救起一位姑娘。姑娘自称为茉莉花神,为报救命之恩就嫁与男子为妻,后男子在南京卖茉莉花发了迹,当地人为了纪念茉莉花神,就自发建了一座花神庙。并且在男子与茉莉花神相遇的日子二月十二日定为祭日,入庙祭拜、喝茉莉花粥,每年如此,各地花农纷纷仿效,喝百花粥遂成风俗。

三、由花朝节衍生出的文学作品

明清两朝,花朝节历经千年的演变和发展,花神形象深入民间,并且不断丰富。其中就不乏有文人作家创作关于花朝节与花神的作品。

花朝节的由来、演变及其发展

牡丹亭


汤显祖的《牡丹亭》中就出现了大花神和小花神,而《牡丹亭》的主人公柳梦梅也被民间封为梅花花神。花神的形象随着话本、小说和元杂剧的传播,不断丰盈,也吸引了一些著名的美人成为花神。比如说杨贵妃因为《长生殿》等剧目而家喻户晓。清代蒲松龄的志怪小说《聊斋志异》中也多次出现花神。

花朝节的由来、演变及其发展

红楼梦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为了体现林黛玉的柔美,衬托她百花仙子的气质,就将她的生日定在花朝节。

四、总结

经历先秦时期的萌芽、唐宋时期的兴盛、明清时期的成熟以及清末民初的衰落,时至今日花朝节的内涵及其形式几近消亡,中国的花神文化不同于西方象征爱情的花神文化,它代表着中华民族身为农耕民族的勤劳、质朴,因此花朝节传统和花神文化理应被保护、研究并且发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