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美文欣赏 > 烛之武退秦师详解

烛之武退秦师详解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19-12-31 17:06:09
阅读:
<a href='https://www.edusy.net/tag/zhuzhiwutuiqinshi_18013_1.html' target='_blank'>烛之武退秦师</a>详解

秦晋围郑图

本文节选自 《左转·僖公》 三十年。作者左丘明。左传是是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 。因为作者姓丘,所以本书也称左氏春秋 或春秋左氏转。该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作品中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中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它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名著 。左丘明是春秋末期鲁国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大约与孔子同时代。

《烛之武退秦师》记述的是在秦晋联合围攻郑国之时,烛之武凭一己之力,雄辩滔滔,让秦晋自愿退兵,避免郑国亡国的事件。我们先来看一下全文。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第一句话中的晋侯、秦伯围郑中的晋侯 秦伯 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在古代,“天子” 将土地分给王室子弟,功臣或古代帝王的后裔,所封之地称为“诸侯国”、“封国”或“藩国”等等,统治这个地方的主人被称为“诸侯”、“藩王”等等。

当时周朝天子管辖的疆土北方已到达了今天辽宁,西面至今天甘肃,东到山东半岛,南到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势力所及还可能到达四川重庆一带。面对这么大的国土,在那个生产力不发达交通不方便的年代是非常难以管理的。尤其周朝还要防范商代的后裔卷土重来。为了有效的控制幅员辽阔的疆土和统治商代的后裔,周武王姬发于是把宗室子弟和功臣封为诸侯,并根据亲疏远近及功劳大小分为五等。分别是公、侯、伯、子、男 五个爵位。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当然也要服从天子命令、定期朝贡。

在当时能称为公的只有宋国、杞国、祝国、焦国、蓟国、陈国、虢国七个,这七个除了虢国的开国君主是周文王的弟弟,其它六国的开国君主都是前朝的后裔。其中夏禹的后裔被分封在杞国,商汤的后裔被分封在宋国,黄帝的后裔被分封在蓟国、炎帝的后裔被分封在焦国、尧的后裔被分封在祝国、舜的后裔被分封陈国。其余功臣王族都封为了侯国,像齐国、晋国、燕国。 秦国是驱逐犬戎镇守西陲有功,周天子封秦襄公为伯爵。本文中的秦伯指的是第九代伯爵秦穆公。而晋文侯指的是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国君晋文公重耳。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侯、秦伯为什么围攻郑国呢?理由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贰,指的是二心,不忠心的意思。有两个理由一个是无礼 ,一个是二心。

先说第一个无礼。

公元前637年12月,为了逃避父亲及其宠妃的陷害,本文的晋侯 重耳逃离晋国,流亡在外。途经郑国。《左传》 晋公子重耳之亡(僖公二十三年)记载: 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这里没有给出郑文公不礼的原因。《东周列国志》进行了重新演绎 。《东周列国志》第三十五回晋重耳周游列国 秦怀嬴重婚公子 :将至郑国,早有人报知郑文公。文公谓群臣曰:“重耳叛父而逃,列国不纳,屡至饥馁,此不肖之人,不必礼之。” 郑国国君对群臣说,重耳逆父叛国,诸侯国都不接纳他,逃亡在外,经常连饭都吃不上,这种 此种品行不端没有出息的人,没有必要以礼待之。

郑国大夫叔瞻,这个人也是郑文公的弟弟。劝告郑文公:叔詹谏曰:“臣闻天之所启,人弗及也, “臣下听闻被上天启示的人,普通人是赶不上的。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晋国公子有三件 不同寻常的事,或许上天要立他为国君,您还是依礼款待他吧!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公子,姬出也(25),而至于今,一也。同 姓的男女结婚,按说子孙后代不能昌盛。晋公子重耳的父母都姓 姬,他一直活到今天,这是第一件不同寻常的事。离外之患(26),而天不靖晋国(27),殆将启之,二也。遭到流亡在国 外的灾难,上天却不让晋国安定下来,大概是要为他开出一条路 吧,这是第二件不同寻常的事。有三士足以上人(28),而从之,三也。 晋、郑同齐(29),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有三位才智过人的贤士跟随他,这 是第三件不同寻常的事。晋国和郑国是同等的国家,晋国子弟路 过郑国,本来应该以礼相待,何况晋公子是上天所赞助的人呢?弗听。

而史记晋国世家则是这样写的

过郑,郑文公弗礼。郑叔瞻谏其君曰:“晋公子贤,而其从者皆国相,且又同姓。郑之出自厉王,而晋之出自武王。”晋公子贤明,他的随从都是栋梁之才,又与我们同为姬姓,郑国出自周厉王,晋国出自周武王。郑君曰:“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从诸侯国中逃出的公子太多了,怎么可能都按礼仪去接待呢!叔瞻曰:“君不礼,不如杀之,且後为国患。”叔瞻说:“您若不以礼相待,就不如杀掉他,免得成为咱们的后患。郑君不听。

尽管左传和史记记录情节的不太相同,但是结局是一样的,就是不接待。看到这,大家或许觉得不就是一个礼节的问题,有那么严重吗?这个在现代或许不是问题,因为现在没有那么多礼数了。但是在春秋战国不同。春秋战国是中国礼乐正崩坏的年代。本文发生的年代正值春秋中期,那时礼还是大家都默认的行为准则。礼崩乐坏是一个逐渐的、缓慢的过程。直到战国后期,整个礼乐制度才被破坏得面目全非。 礼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礼在中国古代不仅是道德规范还是一种典章制度。在封建时代,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各种社会关系都需要礼来规范。

对于一国而言,“礼”即是国家的统治秩序。如果郑文公不按礼接待重耳,对重耳来说则是非常严重的政治问题,就是不承认重耳的合法性。重耳在外辗转十余国,就是要结交各个诸侯国国君,游说他们以支持自己的复国大业。但是郑文公不以礼相待。明显是不把重耳放在眼里。是不会支持他的事业的。所以重耳就没有必要去郑国了。

这就是晋侯说郑国无礼的原因。而 贰于楚也则指在此两年之前也就是公元前632 发生了晋国和楚国争夺中原霸权的城濮之战。在这场战争中,郑国夹在两国之间,北面是晋国,南边是楚国,夹在两个大国之间,惹了谁都不行。郑国不得不择强而事,以保全其家。 于是郑国把宝押在楚国的一边。结果楚军大败。晋国称雄。郑国和晋国由此结下仇怨。

其实郑国的这种外交策略现在还在韩国的政坛中被经常提及,他们称之为事大主义。他们奉行的政策是,“事大交邻”,所谓“事大”,即是指侍奉中原王朝;“交邻”则是指与日本等邻国的往来。做到“北不失礼,南不失信。

晋国以新仇和旧恨为借口,联合秦国攻打郑国。那秦国又为何愿意联合呢。

晋侯在流浪的秦国的时候,秦穆公把同宗的五个女子嫁给重耳。那么秦穆公为什么那么看重重耳呢。事情还要从重耳同父异母的弟弟的儿子,也就是晋文公的侄儿太子圉说起。

鲁僖公十七年(公元前643年)的夏天 ,秦晋两国开战,晋国战败,不得已,将太子圉子送到秦国为人质,当时太子圉只有十一岁。秦穆公还将自己的女儿怀嬴嫁给了他。

与其时说嫁给太子圉,不如说是当圉的童养媳。在秦国做了五年人质后,圉因为其父重病准备带怀嬴私自逃归晋国。他告诉怀嬴说:“我被当做人质留在秦国,却对自己国家没有帮助。现在如果父亲大人一病不起,恐怕大夫们会另外立别的公子继位。你愿意跟我一起回去吗?”怀嬴回答他;“您,是晋国的太子,却在秦国受委屈。现在您终于想回去了,这不是非常好吗?我们国君派臣妾来为您拿手巾、捧梳子,只是为了要把您留在这里而已。如果臣妾跟您回去晋国,这就违背国君给臣妾的使命了。所以臣妾不敢跟您一起离开,但也绝不会泄露任何一个字。”于是公子圉就这样逃回晋国了。后来秦穆公又把这个女儿许配给了晋文公重耳。

公子圉逃跑后,秦国方面非常生气。在古代人质逃跑是非常严重的事情。因为在春秋战国时代,两个国家为互求信任,结成政治同盟,便互相交换公子以表诚意。人质私自逃跑等于撕毁和平条约。所以秦国在不久之后就接纳了正在流亡的晋国公子重耳。重新扶植了新的代理人。后来重耳依靠秦国的帮助,回到晋国,杀死了晋怀公圉。史称晋文公

晋侯、秦伯围郑 表面上冠冕堂皇,其实是各自领土扩展,争夺霸权的需要。但是从本质上说秦国与郑国没有根本性的矛盾,灭郑对秦国其实意义有限。这就为后来烛之武出使秦国说服秦王退兵埋下伏笔。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晋侯、秦伯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函陵 , 地名。氾南,指氾水的南面。 这两个地方都在郑国的边境。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佚之狐是郑国的大夫。佚之狐对郑伯说, 国家危在旦夕,假若能让烛之武觐见秦王,秦军就会退去。烛之武这个人在历史上没有更多的记载。南宋著名史学家郑樵撰通志·氏族略三 中说, 烛之武不得氏,以其居于烛地,故言 烛之者 。烛之武没有姓氏 ,因为他来自烛这个地方,所以称之为烛之武

公从之

晋文公答应了

辞曰: “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辞 。推辞的意思。烛之武推辞,说:臣在年轻的时候,尚不如人,现在臣老了,做不了什么了,已无所作为了,

公曰: “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

郑文公说,我没能及早任用你,现在有了要紧的事情来求你,这是寡人的过错。但是如果郑亡国了,对你也是不利啊。

许之

烛之于是武答应了这件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 “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缒的意思是用绳子拴住人或东西从上往下送。从字形上就可以看出,左右一个丝字旁,右边一个追。在夜深的时候,用绳子把烛之武从城墙上放了下去。就是偷偷地离开郑国,不走大门也不白天走,以免被晋国的察觉到。烛之武见到秦伯说,秦国和晋国围攻郑国,郑已经知道要亡国了。假若亡了郑国而有利于于您,那我岂敢来麻烦您呢。就是说如果亡郑有利秦国,我就不会过来麻烦让你听我说这件事了。执事 ,执行事务的人 这里之前秦穆公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越过一个国家,管理一块飞地,把郑国做为秦国的东部边境,这是难以管理和实现的。因为秦国和郑国之间还一个块地方是周天子居住的地方。言外之意说,郑国早晚会落到晋国之手。因为郑国和晋国是邻国。那为何要用灭亡郑国来增加晋国的领土呢。陪做加倍的陪用

邻之厚,君之薄也。

晋国因为取得郑国的国土,势力更加雄厚了,您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舍,舍弃。 东道主,东行道路上的主人。现在的意思则是指主人的意思,已经没有了东行的意思。 行李,指的是外交人员,出使的人。现在的意思随身携带的打包好的物品。因为出使的人会带这些东西,渐渐的就引申为现在行李的意思了。共其乏困,共这里指供给的供。假若放弃攻打郑国,而把郑国作为您东进道路上伙伴,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赐:恩赐的意思 ,有恩于 。并且您曾经施恩惠于晋文公,他许诺把焦和瑕 这两个地方赠送于你。秦国和晋国是以黄河为界。济,过河的意思。版,筑土墙用的夹板。这里是加固城防的意思。他早晨渡过黄河去了晋国,下午就开始加固城防,这是您知道的。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何厌之有 通“餍”,满足。 宾语前置,有何厌之 。晋国,哪有满足的时候。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既东封郑 第一个封做动词用,使......成为边界,第二个肆其西封的封是名字名词,疆界。既想让东边的郑国成为晋国的边境,又想把自己的领土往西延伸。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侵损,削减 que 。如果不是夺取侵占秦国的土地,那又能去哪里取呢。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唯 ,助词,用句首,表示希望。图,图谋 谋划 。夺取秦国的土地以利于晋国,希望您能考虑一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说”同“悦”,喜欢,高兴。秦穆公被说动了 ,很高兴。与郑国结盟。派杞子、逢孙、杨孙三人守卫郑国,于是秦穆公就回去了。

子犯请击之。公曰: “ 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 亦去之。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没有那个人的帮助我成就不了今天,微,没有的意思。夫人,那人,指秦穆公。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敝,本意是指破旧,引申义是败坏,衰败 。因为人家的帮助使我变的更强后而去败坏他,这是不仁的。

失其所与,不知 。

所与:友好、结交 不知的知 通智力的智。失去与秦国的友好,这是不明智的。

以乱易整,不武

以战乱改变现在和平相处的局面,是不武的。

吾其还也。 ” 亦去之。

其,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 秦穆公表示深深的无奈。我们还是回去吧。 于是也退兵了

像左传这种春秋战国时代的著作,非常的简洁。惜墨如金。这是因为在没有发明造纸术之前,书都是写在竹简上的。竹简制作起来非常的麻烦,效率也低。如果字数多了,竹简就变得又厚又沉。运输和传播就成了一个大问题。所以,古人为了便于书写和保存,尽可能的用有限的字数把事件记录下来,至于过程太过复杂就不写了。 不记录过程只记事件。 导致后人无法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所以到了秦汉以后,出现了很多注疏。给这些古代文献做解释的。从秦汉时代开始这些文献如果不注解基本上都无法理解了。而对于现在的我们就更难了。要想看懂古文,不仅要了解文中之外的背景,还要看各种各样的注解。我们这篇烛之武退秦师 只有短短的300多字。可以是要读懂这篇文章,所需要的内容十倍于此。这也是我们写这一篇文章的主要原因。希望借此能帮助大家了解古文,理解古文中的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