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美文欣赏 > 烛之武何以能凭三寸不烂之舌退秦师解秦晋两强之围?

烛之武何以能凭三寸不烂之舌退秦师解秦晋两强之围?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19-12-16 08:37:43
阅读:

在春秋这段风云变幻的历史中,不但涌现出了无数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孕育了一批口悬河汉、舌摇山岳的辩论家与外交家。曹刿这个乡野匹夫指挥千军万马大败气焰嚣张的齐军,而比曹刿更神奇的是烛之武以古稀之年三言两语就把秦军劝回了家。秦军撤围,晋文公率军班师,从而救郑国于水火之中。战争的残酷迫使统治者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在战争最激烈的年代,正是人才辈出的时期,也许这是历史具有嘲讽意义的一面吧。

烛之武何以能凭三寸不烂之舌退秦师解秦晋两强之围?

晋文公登基之后,短短数年,晋国便成为诸侯之长,“尊王攘夷”的事业比齐桓公做得还要红火,城濮之战大败楚国,不但让楚国在数年之间一蹶不振,而且还使中原各个国家叛楚归晋。河阳朝觐周天子,把“尊王”的意识推向了高潮。唯一让晋文公如鲠在喉的是,郑国还没有彻底归顺于晋国。

按照礼制,天子作六军,大国只有三军,晋文公却钻了个法律的空子,在三军之外又设立三行,实际上晋国已经有六军,军力远远超过其他诸侯国。军队是争霸过程中的基石,决不能抱着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和平主义思想。长时期的和平容易让军队滋生懈怠和腐败的弊病,晋国自城濮大战之后便没有发动大规模的战争,晋文公一方面想检验一下军队的战斗力;另一面也想教训一下郑国。

郑国虽然已无当年庄公小霸的强盛气象,但还算一个大国,郑文公在叔詹、堵叔和师叔的“三叔”的辅佐之下,郑国在大国争霸中依然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郑国是中原各国的咽喉,也是楚国入主中原的必经之地,各个大国都对郑国进行拉拢,倘若拉拢不成便进行打压。郑文公当年对晋文公礼待不周,让晋文公难以释怀,不将郑文公羞辱一顿,晋文公觉得恶气难出,这是个人私怨。郑国在晋楚两国之间左右摇摆,经常背叛晋国,郑国的不忠之举让晋国感到愤慨。私怨与公愤夹杂在一起使晋国征伐郑国有了充分的理由。

烛之武何以能凭三寸不烂之舌退秦师解秦晋两强之围?

还有一个让晋文公决定伐郑的理由,河阳会盟之时,秦晋两国缔结军事盟约:任何一国出兵,另一个国家必须出兵相助,两国戮力同心,不可坐视。这是秦晋两国崛起的标志,同时也是秦国的无奈之举。虽然秦国国力有极大的提升,但是晋国堵住了秦国东出中原的必经之路,只能借道晋国才能参与中原争霸。晋国出兵郑国,秦国当然愿意参与其中。

晋军元帅先轸害怕秦国会跟晋国争抢郑国,如果郑国落到秦国手中会影响晋国的霸主地位。先轸是个军事帅才,但是缺乏政治家的长远的眼光,只注重领兵打仗的技巧,却没有战略筹划的大视野。试想,秦国与郑国之间还隔着晋国,即便秦国占领了郑国,又怎么去经营呢?当年齐桓公远征孤竹,向北开地500里,最后还不是把这些新征服的土地都送给了燕国。因为齐国不会瞒天过海之术,送给燕国还可以做个顺水人情,何乐而不为?

筹划妥当之后,晋文公派人通知秦穆公,并约定进攻郑国的时间。鲁僖公三十年(前630),秦晋联军进攻郑国,一路势如破竹,直奔郑国都城而来。跟从秦穆公出征的有百里奚、孟明视、杞子、逢孙、杨孙等人,秦穆公对此次讨郑也是尽心尽力,要不然能带这么多贤臣猛将出征吗?晋军驻军函陵(故地在今河南新郑北),秦军进驻 南(故地在今河南中牟南),两军东西夹攻郑国都城,郑国本身国力不强,怎么能抵得住秦晋两大国的联合进攻呢?

烛之武何以能凭三寸不烂之舌退秦师解秦晋两强之围?

郑文公昔日可以在晋楚之间或者宋楚之间左右逢源,现在秦晋大军已经将都城围得水泄不通,郑文公束手无策。郑国之所以在动荡不安的政治局势中能够保持自立,关键有贤臣良相的辅佐,尤其是叔詹。当初晋文公经过郑国,叔詹主张善待重耳,结果郑文公不听,将重耳拒之门外。叔詹说:“如果不能礼待,还是把他杀掉吧,以免留下后患。”那时候郑文公根本看不起落难的重耳,哪想到,几年之后重耳成为自己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晋文公想剪除郑文公的股肱之臣,于是要求晋文公交出叔詹。郑文公怎么舍得把叔詹交出去呢,这无异于断自己手足。叔詹闻讯便去找郑文公,要求把自己交给晋文公。郑文公拒绝,叔詹说:“臣听说,如果让君王蒙羞,臣子就犯了死罪。现在秦晋大军进攻不止,城破之日,不但大王蒙羞,满城百姓都要遭殃,如果以臣一人的性命能保国家安危,臣愿意赴死。”随后,叔詹自杀身亡,郑国将叔詹交给晋军,晋文公则要求见一见郑文公。看来晋文公这次是非要惩治一下郑文公不可。

烛之武何以能凭三寸不烂之舌退秦师解秦晋两强之围?

举国上下皆无退兵之策,大夫佚之狐进献良策:“现在应该派一能言善辩之士说服秦穆公退兵,秦国撤军,晋国必然也会撤围。”郑文公说:“爱卿去吧!”佚之狐忙推脱:“臣不才,不过臣可以举荐一人——烛之武。此人口齿伶俐,能言善辩,只是一直未能出仕,屈居于养马夫之列。”

郑文公马上派人把烛之武招来,站在眼前的是一位须发皆白,步履蹒跚的老者。烛之武道:“臣才疏学浅,年轻时尚不能建立尺寸之功,而今已是耄耋之年,恐怕难以胜任大王交给的任务。”郑文公一听,这是烛之武的牢骚之词,于是说:“寡人不能举贤任能,所以才让爱卿埋没半生,现在国家处于危难之中,还请您不要推辞。”

烛之武何尝不想建功立业呢?只是一直没有机遇,现在天降大任,正是一展才华的时机,怎能放过呢?倘能退敌,功名爵位不在话下。烛之武欣然从命。秦晋联军攻城日紧,烛之武临危受命,担负着“舌”战秦军的使命,如果不能说服秦穆公退兵,郑国将遭受最严重的一次挑战。趁着夜色,郑国士兵用绳子把烛之武从城墙放下去,

烛之武何以能凭三寸不烂之舌退秦师解秦晋两强之围?

烛之武奔秦军大营而去,侍卫把烛之武抓起来见秦穆公。烛之武见到穆公便开始大哭。穆公问:“老者何人?”烛之武说:“臣是郑国大夫。”穆公说:“郑国将亡,身为朝臣,哭也是正常的。”烛之武说:“臣不仅为郑国哭,也为秦国哭。”穆公一脸愕然与不解。

烛之武说:“战争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每个国家都想从战争中捞取利益,晋国攻打郑国是为了私怨公愤,但是更重要的是为了晋国的霸权,晋国一旦征服郑国便可以执诸侯之牛耳。秦国在这场战争中能得到什么呢?我想不但得不到什么实质性的利益,还大有损失。秦国兴师动众帮助晋国占领郑国,却只是为晋国作嫁衣裳,秦国与郑国相隔遥远,中间有晋国和周王室相隔,试想郑国灭亡之后,秦国从郑国获得多少实惠?”

烛之武何以能凭三寸不烂之舌退秦师解秦晋两强之围?

穆公低头不语,烛之武还没说完呢,机关枪换成狙击步枪了,寥寥数语便中穆公的心思:“秦晋都是未来霸主的人选,现在是盟友,日后必成竞争对手。这场战争分明是帮助晋国壮大实力。晋国所得变为秦国所失,我看大王参加这场战争是十分不智之举。晋国增兵扩将,磨刀霍霍,现在攻打郑国以向东扩张,一旦实力增强,难免不会西进侵秦。大王几次三番帮助晋国稳定局势,扶危济困,但是晋国却常常以怨报德。郑国灭亡不足叹惜,只是以大王之才智却陷入晋国的圈套,老臣深感痛惜啊。”

烛之武掷地有声的几句话说到穆公心坎了,他幡然醒悟。想想也是,自己雄心壮志,一心求霸,身边这么多谋臣居然都没有看透晋国的诡计。烛之武看穆公还没下令撤军,又给加了把火:“如果秦军就此撤军,郑国甘愿做秦国在东方的据点,他日贵国有任何需求,郑国肯定肝脑涂地。”

烛之武何以能凭三寸不烂之舌退秦师解秦晋两强之围?

穆公听完之后,当即下令撤军,晋文公听说秦军偷偷撤军后,也下令撤军。郑国得救,秦晋之间自此变成仇敌。烛之武一席话,一石二鸟。

相关推荐

  • 烛之武何以能凭三寸不烂之舌退秦师解秦晋两强之围?

    烛之武,在春秋这段风云变幻的历史中,不但涌现出了无数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孕育了一批口悬河汉、舌摇山岳的辩论家与外交家。

    美文欣赏
  • 都说秦晋之好,看烛之武怎么瓦解掉他们的联盟

    烛之武,烛之武,春秋战国时期郑国人。闻名于历史的是因为,公元前630年,秦晋攻郑,烛之武智退秦师,保护了郑国。

    美文欣赏
  • 从烛之武退秦师看攻心战略

    烛之武,说起"攻心"。这其实是一种克敌制胜的最佳方法,也一种易于奏效的谋略。《东周列国志》第四十三回所述的"老烛武缒城说秦"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非常了解,这就是一个生动的"攻心"的例证,这篇文章也成为了中学生的一篇课文,让学生们更好的了解古人的战略和智慧。

    美文欣赏
  • 中华上下5000年;一定要了解的人物(建议收藏):烛之武

    烛之武,晋、秦联军围郑都城,他受郑文公命,夜以绳从城上系下往秦营,见秦穆公言亡郑无益于秦,只能增加晋的疆土。

    美文欣赏
  • 烛之武为什么能几句话就劝退秦师,这背后有何玄机?

    烛之武退秦师,公元前630年,中国历史上记载了两件大事,一个是狄人攻齐,这在齐国北部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另一个就是秦穆公和晋文公联合讨伐郑国,虽然说这场仗没打起来,但却成就了一个老人。

    美文欣赏
  • 烛之武“从天而降”,让秦穆公有了“将计就计、一石多鸟”的机会

    烛之武,事情发生的起因,就是——晋国借口与郑国有嫌隙,约同秦国联合出兵郑国。那么,晋国为何要围郑呢?在笔者看来,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当年公子重耳流亡到郑国时,郑文公未加以礼遇,因此重耳怀恨在心,待他回国继位之后,便伺机报仇;二是晋国认为郑国有背弃盟约、站队楚国之嫌,因此出兵讨伐。

    美文欣赏
  • 烛之武妙语退敌

    烛之武,公元前630年,秦国和晋国联合进攻郑国。有个大臣说:“面对两大强国的左右夹攻,我国危在旦夕啦!但是,只要我们能够说服秦国退兵,敌手只剩下晋国,那么我国才能脱险”。

    美文欣赏
  • “不毁乡校”与诉讼鼻祖

    子产不毁乡校,“不毁乡校”与诉讼鼻祖

    美文欣赏
  • 录古记:子产毁乡校

    子产不毁乡校,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子产,是春秋时郑国的国卿,掌握着行政大权。土地都是公有的,这个公有,并不是你有我有大家有的意思,所谓“公”,指的是公家,也就是春秋时代公卿士庶那一套。

    美文欣赏
  • 子产:古之遗爱,国之基石

    子产不毁乡校,“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这是法家最根本,也是最强烈的治国信念。这种的观点,滥觞于春秋时期的子产。我们都知道,随着时代的进步,墨守成规者将难以突破困境,甚至无法生存。

    美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