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佳句赏析 > 苏洵 苏轼 苏辙: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下)韦力撰

苏洵 苏轼 苏辙: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下)韦力撰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19-12-08 13:25:08
阅读:

当年老苏带着两个儿子第一次进京赶考时,就边走边作诗,而后他们将这些旅途之诗合编在一起,称为《南行集》,可惜此书已经失传了。然而有些诗却收在了其他集子内,故而这个时段所作还是有一些留了下来,比如苏辙写过一首《江上看山》:

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

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云霭新画。

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

唯有巫山最秾秀,依然不负远来心。

当时苏轼也唱和了一首。兄弟二人虽然有大量的唱和诗,以我的眼光看,最有名的当为苏轼所作的《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首诗极有名气,木斋在《苏东坡研究》一书中称:“这是能标志苏轼为超一流大诗人的首篇诗作”,而苏辙的原作则为: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渡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

东坡所和的这首诗完全是次韵弟弟的诗作,但无论境界和气度都要比弟弟的那一首好太多。

东坡喜欢作次韵诗,金代王若虚给苏东坡的诗作做了个统计,发现他集中之诗竟然有将近三分之一都是和韵,王在《滹南遗老集》中称:“次韵实作诗之大病也,诗道至宋人已自衰敝,而又专以此相尚,才识如东坡亦不免波荡而从之,集中次韵者几三之一,虽穷极技巧,倾动一时,而害于天全者多矣。”看来,王若虚对次韵之作很不喜欢,他认为这是诗之大病。确如其所言,东坡特别喜欢和别人的诗,比如他喜欢陶渊明的诗作,竟然一和就是120多首。

但这种做法真的不好吗?有很多人并不同意王若虚的这个判断,比如朱弁《风月堂诗话》中录有晁以道的说法:“(苏轼)和人诗用韵妥贴圆成,无一字不平稳。盖天才能驱驾,如孙、吴用兵,虽市井乌合,亦皆为我臂指,左右前却,在我顾盼间,莫不听顺也。前后集似此类者甚多,往往有唱首不能逮者。”晁的评价可谓极高,他认为只有天才才能把和韵之诗作得如此完美。

苏轼的确是不可世出的天才人物,他对写诗只是不同的情绪表达方式,尤其他的那种诙谐,是其他诗人中少有者。其实有些诗作,比如和韵、回文、藏头等,看似游戏,其实是一种智慧的机敏反应,《朝野遗记》中有这么一段话:“刘贡父觞客,子瞻有事欲先起,刘调之曰:‘幸早里且从容。’子瞻曰:‘奈这事须当归。’各以三果一药为对。”

这段话看似随口应答,其实是有玄机含在里面。某次刘贡父请客吃饭时,苏轼有事要提前离席,刘就随口调笑了一句:您别急,慢慢地走。而苏轼马上就听懂了刘话中所隐含之意,于是回答了一句:没办法,这件事我必须急着回去办。从二人的应答看,似乎没什么特别之处,然而细品文意,刘贡父说的那句话里包含了三种水果和一种药材,三果为杏、枣、李,而药材为苁蓉。东坡闻此,给出的回答也同样是三果一药,其三果为柰、蔗、杮,而一药为当归。在这一瞬间,竟然对得天衣无缝,这绝非常人可及者。

东坡也写过回文诗,他有《次韵回文三首》。竟然能把回文诗也以次韵来作,即可看出他对文字有何等的高超把握力。三首中的第一首为:

春机满织回文锦,粉泪挥残露井桐。

人远寄情书字小,柳丝低日晚庭空。

将这首诗一字一字倒过来读,也同样是一首美诗:

空庭晚日低丝柳,小字书情寄远人。

桐井露残挥泪粉,锦文回织满机春。

东坡的这些游戏之诗,被方东树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其在《昭昧詹言》中称:“杂以嘲戏,讽谏谐谑,庄语悟语,随事而发,此东坡之独有千古也。”然而东坡的有些诗作却把一些感想完整地放到了里面,这就是后人批评他的以文为诗,比如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称:“自汉魏以来,诗妙于子建,成于李、杜,而坏于苏、黄。……子瞻以议论作诗,鲁直又专以补缀奇字,学者未得其所长而先得其所短,诗人之意扫地矣。”看来,张戒认为诗歌之妙被苏东坡和黄庭坚给破坏了,破坏的原因之一就是东坡以议论为诗。

明代的屠隆也同意这个观点,其在《由拳集》卷二十三中称:“宋人多好以诗议论;夫以诗议论,即奚不为文而为诗哉?……之数者,苏、王诸君子皆不免焉,而又往往自谓能入诗人之室,命令当世,则吾不知其何说也。”屠隆的观点也很明确,他认为既然宋代人喜欢发议论,那就去写文章,何必要用议论来写诗呢?

然而对于以上的这些说法,也有着完全相反的意见,比如赵翼在《瓯北诗话》中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之后为一大家也。”当然,赵翼说东坡“大放厥词”是一种褒义的夸赞,他认为这正是东坡常人不可及之处。

其实,细读东坡的诗作也确实有这样的特点,比如他写过一首《洗儿戏作》: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整首诗没有写怎么样给儿子洗澡,全篇都在发议论。如果这首诗被举报的人看到,肯定又是罪证,因为他在讽刺那些公卿们都是“愚且鲁”。

他还写过一首《题沈君琴》: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本来这种题目应该是描写某人的弹琴手法如何高妙,然而苏轼却在这里大发议论,称如果琴声是出在琴上,那为什么琴放在盒子里时没有声音?如果琴声是出在指头上,那为何不直接听手指?为此,纪晓岚评价到:“此随手写四句,本不是诗,蒐辑者强收入集,千古诗集有此体否?”

纪晓岚认为这根本就不是诗,他说古代的诗中哪有这种写法。其实这正是东坡的高妙之处,他完全不按规矩出牌,打破了千古以来诗作的固定模式,这正如朱弁在《风月堂诗话》中的评价:“世间故实小说,如街谈巷说,鄙俗之言,一经其手,似神仙点瓦砾为黄金,自有妙用。”

而刘熙载的评价则更具形象性,其在《艺概》中称:“东坡诗打通后壁说话,其精微超旷,真足以开拓心胸,推倒豪杰。”

因为东坡的名气太大了,后世对他的评价用几本书都说不完,我也就不再啰嗦。而我对他的喜爱有很大的成分,是他在面对一场场灾难而显现出的乐观生活态度,他的诙谐给人以难得的快乐,这就正如杨万里在《诚斋诗话》中所讲的那个有趣故事:“东坡尝宴会,俳优者作伎万方,坡终不笑。优突出,用棒痛打作伎者:‘内翰不笑,汝犹称良优乎?’对曰:‘非不笑也,不笑所以深笑之也。’坡遂大笑。盖优人用东坡《王者不治夷狄论》云:‘非不治也,不治所以深治之也。’”连歌伎都能熟读东坡的文章,并且能机警的化用,可见其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是何等之大。

东坡才气之大,可谓古今一人,他在各方面都有着突出的贡献,无论他的诗还是他的词,都被后世称为具有里程碑的地位,而他的散文也同样有着很高的成就,木斋在《苏东坡研究》一书中说:“苏轼在散文方面,丝毫不亚于他在诗词方面的成就。这不仅是由于他的散文数量大,体裁样式繁富,而且在于他在散文里表达了更为丰富、更为深刻的思想内容。”

虽然说后世有“八大家”之目,其中名气更大者,则为韩、柳、欧、苏,这四人又被后世称之为“四大家”,这种称呼方式缘于这四位各有各的特色,李涂在《文章精义》中很形象地点出了这四位大家在文风上的区别:“韩如海,浩瀚恢宏;柳如泉,澄澈隽永;欧如澜,容与闲逸;苏如潮,奔腾倾注,波澜层出。”

对于自己文章的水平,东坡给出了很高的评语,他在《文说》中称: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他的这段话被广泛地引用,以此来说明东坡散文的特质。

其实,他这段话主要表明一个观点,那就是文章应当书写自己的真实心态,不要进行仔细的推敲与雕琢。但他的这个说法只适用于天才级的人物,而一般人写文章,显然难以达到他的这种文思泉涌。那他人应当怎样写文章呢?东坡在《答谢民师书》中给出了这样的意见:“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景,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

在此可以以东坡的《喜雨亭记》为例,该文起首一段即是: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东坡的这种写法打破了前人同类文章中的固有格式。一般而言,这类文章都是先叙事,次写景,后议论,这种写法被称为“唐人模式”,而东坡的该文,开笔就议论,故而木斋认为东坡的这种写法“标志了对前人三段事模式的突破”。而吴楚材在《古文观止》中评价该文说:“只就‘喜雨亭’三字,分写、合写、倒写、顺写、虚写、实写,即小见大,以无化有。意思愈出而不穷,笔态轻举而荡漾,可谓极才人之雅致矣。”

东坡的这类作品中,以前后《赤壁赋》名气最大,而我却偏爱《前赤壁赋》,该赋的第一个段落为: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虽然后世考证出东坡游览的是黄冈赤壁,而非三国时交战的那个赤壁,但这丝毫不影响东坡该赋在后世的广泛流传,因为他的这篇赋作得太美了,比如这第二段: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该段中的每一句几乎都成为了后世引用的名句,这也正是东坡的魅力所在。比如清余诚在《重订古义释义新编》卷八中评价该文说:“起首一段,就风月上写游赤壁情景,原自含共适之意。入后从渺渺予怀,引出客箫,复从客箫借吊古意,发出物我皆无尽的大道理……而平日一肚皮不合时宜都消归乌有,那复有人世兴衰成败在其意中。游览,一小事耳,发出这等大道理,遂堪不朽。”

苏洵 苏轼 苏辙: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下)韦力撰

三苏坐在这里

余诚的这段评价可以看出,他是怎样来理解东坡游览赤壁之心态。而金圣叹则从写作的技巧上来分析该文:“游赤壁,受用现今无边风月,乃是此老一生本领,却因平平写不出来,故特借洞箫呜咽,忽然从曹公发议,然后接口一句喝倒,痛陈其胸前一片空阔了悟,妙甚。”(《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十五)

对于东坡这种写法的价值,郭预衡在《中国散文史》中予以了这样的评价:“苏轼写得自由随便的作品,还有赋体之文。两篇《赤壁赋》都打破了赋之常体,而成为一种新的文体。可以说是游记,也可以说是杂文。其中有叙事,有抒情,有问答,有议论,而且或韵,或散,不拘格套,既不同于骚体,也不同于俳体。……这样的文章发展下去,就是明代公安派的小品文了。”

对于三苏的文论,郭绍虞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中予以了如下的总评:“三苏论文便与欧、曾迥异。其所由不同之故,即在其对文学的态度……盖道学家及柳、穆、欧、曾诸人,其所以学古人者,乃所以求其道。即使于道无所得,表面上总不敢像苏洵这样大胆地宣言为文而学文,所以孔、孟、荀、扬、韩诸人在道学家以之建立道统者,在他(洵)却以之建立文统……他只是论文的风格,不复论及文的内容……这便是三苏论文重要的地方。”

郭绍虞认为,从整体而言,三苏对于文章的观念,跟欧阳修、曾巩很不相同。究竟有怎样的不同呢?郭绍虞在其专著中接着说:“明此,才可知三苏论文,本不重在道,即偶有言及道者,其所谓道,也是道其所道;非惟不是道学家之所谓道,抑且不是柳、穆、欧、曾诸人之所谓道。同一道的观念,在道学家说来觉得朽腐者,在古文家说来便化为神奇。”

苏洵墓、苏轼墓、苏辙墓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城西22公里处的茨芭乡苏坟寺村东南隅,小峨眉山东麓。

关于此墓的经历,杨钟羲在《雪桥诗话》三集卷十一中有如下的记载:“郏县蛾眉山,乃两小山,东西对峙,粲若列眉。苏文忠、文定窆其东山之麓,中奉明允衣冠为虚冢。迨、过六子咸东西祔。甲申,闯贼凭陵,破穴伐木。章邱张笃行于顺治丙戌重为修筑。墓西南百步为广庆寺。前殿供佛,后为祠堂,祀三先生。嘉庆癸酉,豫大饥,僧不能守,近村饥民樵林发屋,遂益破坏。墓有田七顷,给僧,僧无牛具不能耕,亦芜秽不治。道光癸未,吴巢松按试临汝,闻其事,归以告之程梓庭中丞、杨海梁方伯,即捐俸千五百金,复募金数千,属邑宰庀而新之。工毕之日,郏、宝两邑令俱会于新祠,展祀以妥神。士女和会,罗拜庭下者盖万人。巢松有长歌记其事。”

看来,三苏墓中,其中苏洵的墓是衣冠冢。这些墓在明末时遭到过李自成部队的破坏,而后又重新修起。不管怎么样,直到今天,还有可寻访之处,已经觉得是一种万幸。

这程的河南寻访,其中的一站我住到了禹州。在此包下一辆出租车,前往探访三苏之墓。从禹州开到郏县约三十多公里,从郏县到苏坟寺村还有二十多公里的路程,在距离景区还有八公里时,就看到了三苏园的水泥牌坊,沿途有不少的岔路,却未再见到有指示标牌。

司机没有来过此处,他一路上给自己的朋友打电话了解路径,虽然当地话我听不大懂,但从他的表情上看,得到的回答都不确切,我提出插上自己的导航仪,他同意了我的要求。我拿着导航仪的插头在他的车上寻找点烟器或插入点,然却遍寻不着,问他点烟器的位置在哪里,他说自己的车上没有这个装置,这也是我前所未闻的事儿。我觉得这倒是一种彻底的戒烟方式。

苏洵 苏轼 苏辙: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下)韦力撰

三苏园入口处

苏洵 苏轼 苏辙: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下)韦力撰

园区是长长的一溜

苏洵 苏轼 苏辙: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下)韦力撰

门票

三苏园景区门前的停车场倒很是巨大,入口处的建筑有点像北京的关帝庙,我赶到此处时,可能是因为阴天的原因,偌大的停车场上仅我一辆车。门票三十元,司机说若有本地身份证,门票可以降为十元,我说那你可否把身份证借给我去买票,他笑着回答我,禹州的身份证在郏县也算外地,没有用。门票的形式倒很特别,是一张硬卡片,票的背面是八十分的邮资明信片,这倒是人性化的设计,游览之后还可以把它投进邮筒内当明信片使用。这种做法在五六十年代的西方很是流行,可惜现在进入了互联网时代,邮寄信件或明信片,已经变成了古老的交流方式。

苏洵 苏轼 苏辙: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下)韦力撰

墓园的门前

苏洵 苏轼 苏辙: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下)韦力撰

这几棵大树的树龄达到了北宋

苏洵 苏轼 苏辙: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下)韦力撰

三苏坟入口处

苏洵 苏轼 苏辙: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下)韦力撰

进入了院中

苏洵 苏轼 苏辙: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下)韦力撰

享堂

苏洵 苏轼 苏辙: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下)韦力撰

享堂内空无一物

园区很大,我感觉至少有几百亩以上,总体形式是窄长形的纵向排列。我沿着右侧的路一直向内走,首先看到的是巨大的水池,旁边的牌子写明这个水池叫“东坡湖”。从湖的右侧穿过,继续前行,一百余米后是三苏纪念馆,门口的广场上有三苏在谈书论道的塑像,后面的纪念馆当然是新建的,我对此兴趣不大。继续前行二百余米,见到苏东坡的高大雕像,从雕像侧旁转过,再向前三四百米,就看到了三苏的享殿,享殿的建筑格局有点像四合院。在里头走了这么长的路,到这里才遇到了除我之外的第一位游客,他是一位老者,拄着拐杖,正在细细地观看着院中的碑刻。

苏洵 苏轼 苏辙: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下)韦力撰

穿过享堂继续前行

穿过享殿,再往前走就是三苏陵,陵区的占地面积上千平米,里面种满了松柏,从树茎上看这都是几百年前所种植者,而享殿门口的那两排古树年龄更大,有着“锦官城外柏森森”的感觉,并且那几个古树上还钉着保护牌,标明那些树的年龄均为北宋。如此说来,杨钟羲的那段记载也并不完全正确,说明当时大顺军在此处并没有把三苏坟上的树都砍光。从版本上说,北宋刻本流传至今稀若星凤,全国公共图书馆藏书中,宋刻本有上千部之多,但北宋本不足其中的百分之一,但今天看到这么多的北宋古木,也让我觉得很是高兴,这说明在那个时代,这些树就已种植,一直活到了今天。

苏洵 苏轼 苏辙: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下)韦力撰

苏洵墓碑

苏洵 苏轼 苏辙: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下)韦力撰

苏洵墓前不知为何摆放着功德箱

苏洵 苏轼 苏辙: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下)韦力撰

苏轼墓碑

苏洵 苏轼 苏辙: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下)韦力撰

东坡墓全景

苏洵 苏轼 苏辙: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下)韦力撰

苏辙墓碑

苏洵 苏轼 苏辙: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下)韦力撰

苏辙墓全景

我在林区内四处拍照,寂静的树林内仅我一人,除了风声没有听到任何的鸟鸣。在树林的前方一字排开三苏的坟丘,中间的是“宋老泉苏先生之墓”,右侧为“宋东坡子瞻苏先生墓”,左侧为“宋颍滨子由苏先生墓”,三座墓的大小形制以及坟前石供桌上所陈列的石雕件几乎完全相同,三座坟均为无墙裙的土堆,直径都在三米,高约两米多,我在这三座坟前分别鞠了一躬,表明了我的崇敬之情,之后就在陵区内到处拍照。

苏洵 苏轼 苏辙: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下)韦力撰

苏园听语

在东坡坟的前右侧方另立着一块大碑,上面刻着“苏园听雨”,不知是哪位前人来此祭拜三苏时留下的墨宝,他一定是在陵区里遇到了雨,而我今天却遗憾地没能赶上这种美景。正感叹间,猛然听到松林上方唰唰的响声,这种声音不像是在下雨,紧接着落下了一层干枯的松枝碎屑,这种碎屑瞬间撒了一地,我站在原地没动,细看眼前的景象,琢磨是怎么回事,紧接着就有些颗粒打在了我的头上和脸上,这种从天而降的颗粒很是密集,使得整个松林都回响着这种敲打声,声音没过多久大了起来,不一会儿就穿透了松柏的遮盖,几分钟后整个的地下就变成了白色,这时我才想明白,这是天降雪霰。

苏洵 苏轼 苏辙: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下)韦力撰

安静的柏林

苏洵 苏轼 苏辙: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下)韦力撰

这一带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坟丘

今天恰逢谷雨,竟然下起了雪霰,不知道这是不是个吉兆,我站在东坡坟旁边,本来是欣羡古人的苏园听雨,而我今天却变成了雪霰听松,虽然声响肯定比听雨要大很多,但境界上似乎略逊一筹。密集的雪霰给我的拍照造成了困难,因为阴天,来时带了伞,但可惜伞放在了车内,而园区又这么大,从景区的入口走到苏坟前,至少要二十多分钟,其实这么大的景区真正值得看的也就在最尽头的这个陵区,余外都是新造建者,这跟当今的商品包装有一比,我实在没有气力原路返回,于是脱下衣服包裹住相机继续在园区内拍照。

苏洵 苏轼 苏辙: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下)韦力撰

梁氏墓

苏洵 苏轼 苏辙: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下)韦力撰

苏适墓

苏洵 苏轼 苏辙: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下)韦力撰

苏适墓全景

在入享堂前的二十余米路侧,左右两边各有一个小的通道,向左侧走是“宋苏先生讳迟夫人梁氏墓”,而右侧则是“宋苏先生讳适暨夫人黄氏墓”。苏适是苏辙的儿子,不知当年小苏为什么给儿子起的名跟哥哥苏轼名的读音完全相同。两座墓的大小相同,均用青砖围成正方状,是三个台阶高的台地,占地面积约半亩大小。这两人的墓何以不葬在陵区内,我未见有详细的资料介绍。

苏洵 苏轼 苏辙: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下)韦力撰

雪霰中的寺院

苏洵 苏轼 苏辙: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下)韦力撰

广庆寺介绍牌

苏洵 苏轼 苏辙: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下)韦力撰

广庆寺山门

出苏陵从园区的另一侧往回走,沿途是广庆寺和三苏祠。寺庙的面积不大,但保护得很是完整,而其寺前的广场很是巨大,跟寺庙有些不成比例,我冒着雪走进寺内,同样没有遇到游客,静静地在寺内游走着,在雪天中独自漫步,有着一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似悲似喜的心态。广庆寺的后方即是三苏祠,祠堂内有着全国仅存的元代三苏泥塑雕像,然而这些雕像却用玻璃柜包裹得严严实实,从任何角度都无法很好拍照。

苏洵 苏轼 苏辙: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下)韦力撰

躲在山门下避雨

苏洵 苏轼 苏辙: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下)韦力撰

三苏祠

苏洵 苏轼 苏辙: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下)韦力撰

安静的祠堂

苏洵 苏轼 苏辙: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下)韦力撰

祠堂内景

在祠堂的院中,摆列着三个巨大而精美的碑额,旁边没有说明文字,其实也不用说,那碑身肯定已经在那特有的年代化为了齑粉,这三个螭首的旁边还摆放着一个红头的赑屃,而那旁边的介绍文字说这红头赑屃本身也是一宝,细看之下赑屃头上的红顶不是油漆涂染,它的确是原石上的一部分,在雪的映衬下,这块红顶越发显得通红透亮,可跟丹顶鹤相媲美。

苏洵 苏轼 苏辙: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下)韦力撰

古碑残件

苏洵 苏轼 苏辙: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下)韦力撰

红头赑屃

从景区走出回到车上,雨雪一直没停,原路驶回禹州市,行驶了几十公里,也没能让我将这双手缓和过来,此时唯一的想法是让自己的身体暖和起来。最近禽流感越来越严重,河南也成了疫区,有时专家的话真不知道如何去听,前一段他们坚称禽流感不会人传人,但新发现的几例完全没有禽类接触史,这使得专家的口吻有所转变,说现在还不能确定禽流感的传播途径。如果今天的雨雪让我感冒发烧,肯定会被当成疑似禽流感而被隔离起来,在这敏感的时期,哪怕得了伤风感冒都会觉得比得了癌症还要严重。

三苏景区的雨雪把我浑身浇透,此时冻得身体微微发抖,特别想喝几口热汤把身体暖和过来。然而在禹州市的街边,连进了两家饭店都说还未营业,让我六点钟之后再来,当地饭店的这种风俗还真是罕见。总算找到一家粥店,点了盘锅贴一碗稀饭,趁热吃了下去,感觉身体灵动了许多,回到宾馆又特意找服务员要了两床棉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