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诗词赏析 > 以苏轼为代表的宋代词人的——宦海浮沉,以词表达心中的喜怒哀乐

以苏轼为代表的宋代词人的——宦海浮沉,以词表达心中的喜怒哀乐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19-12-07 22:16:48
阅读:

在真宗、仁宗时期的词人,写作羁旅行役之感而寓含宦海浮沉之思,其作品最多的,首推柳永。因为他一生屈居下僚,多次流落至外地,特别有飘泊不定的感觉。若<八声甘州>有句云:

以苏轼为代表的宋代词人的——宦海浮沉,以词表达心中的喜怒哀乐

这是苦于行役的叹息,为什么而流落他方呢?他的<满江红>词表白说“游宦区区成底事”,在<迷神引>词里也说“旧赏轻抛,到此成游宦”,在<安公子>词中说“游宦成羁旅”,可见他所叹息的都是游宦羁旅之愁。

以苏轼为代表的宋代词人的——宦海浮沉,以词表达心中的喜怒哀乐

柳永雕像

然而从他的身世和时代背景来看,政治上只是使他不得意而已,并没有严重的身家迫害,作品凝重沉痛程度自然不及后来派系斗争时期的诸词人。晏殊晚年约有十年在转徙之中,黄蓼园分析以为有逐臣之思:

以苏轼为代表的宋代词人的——宦海浮沉,以词表达心中的喜怒哀乐

此词或许有所谓“臣心”的隐入,但是既无词题,词文又未指明时地,实在不易看出是否有刺小人之意,姑存此说,以之归入为宦游有感之作可也。另外如欧阳修<浪淘沙>:

以苏轼为代表的宋代词人的——宦海浮沉,以词表达心中的喜怒哀乐

这里用“游遍芳丛”来概括当时盛况,包涵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下片“聚散”二句,抒离别之恨。人生聚散匆匆,盛筵难再,因而引起无穷遗憾。

当时同游之人可能是尹洙、梅尧臣、谢绛等,欧公盖有感于几位好友都已经纷纷他调,自己或许也不能免。如此,则此词就是伤感宦途之多波折了。综合上述诸人之作,派系斗争之前的迁谪词虽屡为失意人士写出,然而从词意来看也好,从政治背景来看也好,沉痛悲愤的宦游词并不易见,不得不待政治的大波澜来冲激引发。

以苏轼为代表的宋代词人的——宦海浮沉,以词表达心中的喜怒哀乐

山东菏泽苏轼雕像

在派系斗争中首先受害的就是苏轼,在他的词作中,以宦海浮沉为主题的,从黄州时期之后寖多。前此,只有某些作品偶然流露出微意,如<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歇尾道:“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暗中却有讽刺君王不能识才而使我不得意的意思在。熙宁九年丙辰(1076)知密州时,苏轼作<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以透悟人生之无常,愿与其弟共惜在世的情缘为主旨,具有禅宗的“活在当下”的境界。其词语虽无直接关涉“仕宦”,然“兼怀”二字,是主旨不是怀人而已。

故《坡仙集外传》记道:“神宗读至“琼楼玉宇”一句,乃叹云:“苏轼终是爱君。”即量移汝州。”写神宗倒能由此二句领悟其中寄托之意,细味《坡仙集外传》的传闻,就是暗示“琼楼玉宇”二句有思君之意,这个传说是否为事实尚待证实。然而此词题序为丙辰年(1076)作,时苏轼在密州任上,上述这个传说似指元丰七年(1084)在黄州之时,以致神宗立刻改移苏轼于汝州,如此就有时序上的不符。

以苏轼为代表的宋代词人的——宦海浮沉,以词表达心中的喜怒哀乐

苏轼剧照

又《岁时广记》卷三一引《复雅歌词》谓此词作于熙宁九年丙辰(1076)密州任上,八年后(即元丰七年1084)都下传唱此词,神宗闻之,因而有移官之命。这项说法可以弥补《坡仙集外传》的不足。

但是令人起疑的是,苏轼此词何以完成八年之后,才盛传于都下,神宗才听到此“新行小词”?这与一般记载苏词每出即风行各地的说法不符。则托喻之说,尚可怀疑。在徐州,苏轼写下了一首<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开始有宦海倦游的感叹:

以苏轼为代表的宋代词人的——宦海浮沉,以词表达心中的喜怒哀乐

下片“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三句,怀有不如归去之意。苏轼此时并不是在最险恶的困境,只是一时发发牢骚,当时的他身任太守,正肩负着地方父母的重任,并不是极端的不堪,大概只是因为新党用事,使他不易发挥,偶然感叹一回罢了。

可以认定整首词题材都倾向于感叹“宦海浮沉”的,始于黄州所作。东坡的<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一阕,讨论者特多,词云:

以苏轼为代表的宋代词人的——宦海浮沉,以词表达心中的喜怒哀乐

俞文豹《吹剑录》主张<卜算子>词是苏轼幽居穷处,暗剌小人之作害而君不明,别有寄托之作。朱崇才《词话学》谓:“清常州词派以比兴论词,盖出于此。”这种“考槃说”倒可以将苏轼当时的时、地、境况衬托出来,往这个方向推测即使强作解人,也应当离题不远。

以苏轼为代表的宋代词人的——宦海浮沉,以词表达心中的喜怒哀乐

四川眉山的三苏祠

另外一首则不但不晦涩,并且还直接表达“宦海浮沉”之慨叹,即其<西江月·中秋和子由>词:

以苏轼为代表的宋代词人的——宦海浮沉,以词表达心中的喜怒哀乐

杨湜《古今词话》以为:

以苏轼为代表的宋代词人的——宦海浮沉,以词表达心中的喜怒哀乐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九却主张此词作于倅杭(通判杭州)时,而张宗橚《词林纪事》引楼敬思反驳胡仔之语,谓倅杭时,苏轼尚处适意期,非如乌台诗案之患难,何来“一场大梦”语?且谓:“月明”、“云妨”即“浮云蔽白日”意,“孤光”、“谁共”即“琼楼玉宇不胜寒”意,是黄州中秋作无疑。

以苏轼为代表的宋代词人的——宦海浮沉,以词表达心中的喜怒哀乐

湖北省黄冈东坡赤壁,二赋堂,苏东坡《前赤壁赋》

比对三人看法,胡仔所论较不中理,<西江月>词意悲凉,归于黄州期所作较为合理。楼敬思再引申举证古诗“浮云蔽白日”的涵意,与“明月”、“云妨”用意相同,衡诸文人写作习惯,如此比附是可以接受的。另外,从方位上看,汴京确实在黄州北方,而杭州居东南,“把醆凄然北望”,必须身居黄州才有可能。此词在总的意向上偏于悲凉,词意明显表达孤寂、凄凉的心情,以及对朝廷有所期待的暗示,这无疑是一首“对仕宦不得意”有感的作品。

以苏轼为代表的宋代词人的——宦海浮沉,以词表达心中的喜怒哀乐

这是对坎坷仕途的冲决,全然不以逆境为意,表现一副笑傲人生的态度。此意于词题即已表明,词末遂以“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作结,藉自然之风雨,暗比人生。苏轼黄州时期及其后所作词,泰半与宦海浮沉之感慨有关联,若不是发出苍凉之语,就是解脱超逸之思,否则则以归隐不预世事以为超拔,其实都是他厌倦于仕途之种种反应方式。


参考文献:

《全宋词》

《蓼园词评》

《词话丛编》

《欧阳修词新释辑评》

《吹剑录》

《宋人劄记八种·读书劄记丛刊第二集》

类编草堂诗余

《复雅歌词》

《词话学》

《词林纪事》

《宋诗话辑佚》

《休斋诗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