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佳句赏析 > 以白居易《暮江吟》为例,浅析如何透过表象看本质?

以白居易《暮江吟》为例,浅析如何透过表象看本质?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2-11 00:47:27
阅读:
以白居易《暮江吟》为例,浅析如何透过表象看本质?

诗言志,词传情,字里行间都流露着诗人的心声。但是,很多人赏析诗词都只看表象,单纯的从诗词意象去揣摩作者的情感是不准确的。欧阳修曾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那么鉴赏诗词的正确方式究竟是什么呢?情书君以“诗魔”白居易的一首小诗为例,与大家一同分享。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情书解诗: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乐还是悲?

“一道残阳铺水中”,首句白居易选用意象“残阳”,“残”字缺矣,带有悲哀,落寞之意。残阳便是将近日落,繁华落幕,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古往今来,以“残阳”入诗的名句有很多,比如毛主席在《忆秦娥·娄山关》中写道“残阳如血”,夕阳的颜色鲜红,如血一般。李商隐在《菊花》中也写道“实是怯残阳 ”,菊花也害怕夕阳西下,意味着凋零。宋代词人元好问在《岐阳三首》中也写道“残阳何意照空城”,惨淡的夕阳为何照耀着寂静的空城?“残阳”被赋予了悲情色彩。很多人只看这两个字便认定白居易在写悲情,但情书不认同,“一道残阳铺水中”,重点在动词“铺”上,为何作者不用“照”、“映”、“射”呢?“铺”,很形象,很柔和的一个动词,将夕阳余晖描写的淋漓尽致,正如在一个平静的江面,夕阳西下,余晖像画卷一般在江面展开,很慢,很轻柔,完全没有残阳落幕的那种悲凉之意。

“半江瑟瑟半江红”,很多人初看这句诗,也先入为主,认为诗人在写悲情。“瑟瑟”,人们最先联想到的便是西风萧瑟,凄凉寂寞之感。同样是白居易写的《琵琶行》,开篇第一句便写道“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这句诗中“瑟瑟”是拟声词,形容风吹叶落的声音,确实是凄凉孤独之感。唐代诗人李建勋在《竹》中写道“最怜瑟瑟斜阳下, 花影相和满客衣”,最吸引人的是竹子在斜阳下轻微颤动,和着花草,影子投在人的衣裳上。这里的“瑟瑟”是作动词。“半江瑟瑟半江红”,这句诗中“瑟瑟”是名词,指碧绿色,意思是夕阳在水面铺开,江水一分为二,一半是碧绿色,一半是红色。诗人将黄昏时分在江边看到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丝毫没有凄凉落寞之意,反之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感觉。

“可怜九月初三夜”,不少人看到“可怜”二字,又生凄凉之感。我们不禁会想到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写过“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这里确实是可惜,哀愁之意。宋代诗词大家晏几道《清平乐·蕙心堪怨》中也曾写道“可怜如梦难凭。都把旧时薄幸,只消今日无情”这里也是可惜,幽怨之境。但是白居易却一反常态,与众不同“可怜九月初三夜”,这里的“可怜”却是可爱的意思,这正与前两句描绘的宁静唯美的画面相呼应,感慨九月初三是个多么可爱的夜晚,完全没有孤独惆怅之感。

“露似真珠月似弓”,这句诗中有一个通假字,“真珠”是“珍珠”的意思。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剔透,九月初三的月亮,形状正如弓一般。这句诗描写的是晓月初升时的景象,诗人此刻心情应该是舒畅的,不然笔下的露水就不会像珍珠而是像泪珠了。这首诗有一个隐藏的时间线索,从黄昏落幕到晓月初升,描绘的是一种欣欣向荣、生机盎然的心境。

纵观全诗,虽然诗人选用了“残阳”、“瑟瑟”、“可怜”这一系列看似悲伤的意象,实则诠释的却是一种宁静淡泊从容的心境,毫无寂寞凄凉之感。

以白居易《暮江吟》为例,浅析如何透过表象看本质?

赏析诗词,我们如何才能透过表象参透本质呢?

一、了解诗词创作背景

没有经历过世事,写不出动人的诗篇,赏析一首诗词前必须先知晓诗词的创作背景。白居易这首《暮江吟》约作于唐长庆二年(822),这年七月白居易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经襄阳、汉口,此诗当作于赴杭的江行途中,描绘在一个黄昏时分看到江边的景色。此时的白居易厌倦了庙堂之上的纷争,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甘愿去偏远地区任职,不卷入“牛李党争”,官职虽降,但内心却是开心的,如释重负,所以写这首诗的心境是开阔的,所见所感并没有悲伤惆怅之意。很多人偏执的以为诗人在感慨人世沧桑,芳华易逝,这样的理解是不够客观的。

二、纵观全诗,分析意象的多重含义

中华文字博大精深,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含义也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片面的去理解文字的字面意思,先入为主。很多人不解,怎样分清字词在诗句中究竟表达的是哪一层意思呢?这就需要纵观全诗去分析理解。比如白居易这首《暮江吟》,如果没看到最后一句,“露似真珠月似弓”,还有前面几句描写的景色,以及时间从日暮到晨曦这样的过渡,也很难参透诗人究竟想要表达的喜悦还是悲伤。

以白居易《暮江吟》为例,浅析如何透过表象看本质?

结语:

诗词的创作技巧有千百种,但是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不能权威的去评判谁对谁错,只能通过更多的实证,更加全方位的去鉴赏文学作品,力求更接近事实的真相,探索诗人的内心世界。诗词如诗,生活亦如此,我们不能肤浅表面的看待问题,想要深入了解,就必须全方位,多角度的去剖析问题本身。透过表象看本质,你觉得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