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佳句赏析 > 从长庆科场舞弊案看牛李党争的起源以及晚唐政治走向

从长庆科场舞弊案看牛李党争的起源以及晚唐政治走向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1-07 22:17:41
阅读:

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大唐朝发生了一起十分严重的科场舞弊案,在当时,这只被看做是又一场激烈的朝堂争斗,但时过境迁,大家才发现,正是这次争斗,引发了此后四十年的朝局死结,甚至影响了大唐国运。

从长庆科场舞弊案看牛李党争的起源以及晚唐政治走向

大唐盛世

当年,礼部侍郎钱徽做了科举主考官,也就是所谓的“知贡举”,右补阙杨汝士为考官,两人一正一副,主持当年科考。

科举被认为是朝廷的抡才大典,历来为皇帝所重视,但碍于起步时间短,制度不完善,唐朝科举腐败现象十分严重,其中最为人诟病的就是主考官权力过大,几乎是一言九鼎,经常是考试尚未开始,名次就已经定下,也正因为这个原因,请托办事的大有人在。当年,宰相段文昌和翰林学士李绅(锄禾日当午那位)就找到钱徽,要求录取两个关系户。

钱徽看到两位大人的担保信,既没有说答应,也没有说不答应,但放榜之日,段文昌和李绅推荐的候选人一个都没中,反倒了大臣李宗闵的女婿苏巢、杨汝士的弟弟杨殷士以及宰相裴度之子裴撰等金榜题名。

堂堂宰相,被人这么打脸,自然不能善罢甘休,段文昌直接找到穆宗皇帝,弹劾钱徽录取不公,穆宗询问翰林学士李德裕、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那位)、李绅,他们也都说段文昌揭发是实情。穆宗派人复试(复试主考官是大诗人白居易),结果原榜十四人中﹐仅三人勉强及第,钱徽、李宗闵、杨汝士都因此被贬官。

从长庆科场舞弊案看牛李党争的起源以及晚唐政治走向

司马光认为,这件事情是“牛李党争”的开始!“自是德裕、宗闵各分朋党,更相倾轧,垂四十年。

“牛”是牛僧孺,“李”是李德裕。

说起“牛李党争”,又不得不说唐宪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的制举案,在这次科考中,考生牛僧孺、李宗闵等人,针砭时弊,史书记载他们:指斥时政之失,言甚硬直,无所回避。宰相李吉甫认为这件事情是举子们故意针对自己,跑到唐宪宗那里哭诉,宪宗也认为此事有影射朝局的嫌疑,于是将主考官免职,牛僧孺、李宗闵也不受重用。这件事情被看做是“牛李党争”的起源,但此时的牛僧孺、李宗闵等人初入官场,羽翼未丰,争斗尚未开始。

七年后,李吉甫去世,牛僧孺、李宗闵等人开始受到重用。 长庆元年,李宗闵做到中书舍人,大家都认为他前途无量。与此同时,又有一位青年才俊崭露头角,年纪轻轻已经是翰林院学士,他就是李吉甫的儿子——李德裕!

年轻的李德裕、牛僧孺、李宗闵,被看做是新一代朝堂领袖,以他们的才学,如果勠力同心,共谋社稷,中兴大唐也未可知,但元和制举案的旧恨加上长庆科举舞弊案的新仇,让双方你来我往,斗的不可开交,直到公元850年李德裕病死崖州(今天的海南海口)。

此前四年,李德裕从宰相的位子上,被连续贬官五次,从繁华的长安城到天涯海角的崖州,花甲之年的他再也受不住折腾,一病不起。李德裕的死,标志着旷日持久的“牛李党争”彻底结束。

“牛李党争”究竟争什么,该如何看待这场争斗,一直是后世唐朝历史研究者争论的焦点,学界往往以出身论来作为这场斗争的分野,认为牛李党争是新兴的官僚阶层与传统士族阶层的一次争斗,也有人认为,双方的斗争与出身无关,完全是一场权斗,孰是孰非,日慕乡关带大家捋一捋!

从长庆科场舞弊案看牛李党争的起源以及晚唐政治走向

(1)牛李派系构成

“牛李党争”之所以被认为是庶族士子与士族子弟之间的争斗, 与双方领军人物的出身有很大关系,牛党领袖牛僧孺出自安定鹑觚,也就是今天的甘肃灵台人,寒门子弟,进士出身,进士在唐朝科举中录取率非常低(每次录取三十个左右,录取率约为百分之一),许多人终其一生,都摸不到进士门槛,所以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牛党另一位领袖李宗闵同样是进士出身,不同于牛僧孺,李宗闵出自李唐皇室,其先祖李元懿是唐高祖李渊之子,但由于年代久远,家道早已中落,说是寒门子弟也不为过。

李党的代表人物李德裕就幸福多了,他出身赵郡李氏,祖父是御史大夫李栖筠,父亲是当朝宰相李吉甫,可谓含着金汤勺出身,李德裕自幼便胸怀大志,苦心攻读经史,尤精《汉书》、《左传》,但不喜欢科举考试,《旧唐书.李德裕传》记载他:“耻与诸生同乡赋,不喜科试”,后以门荫入仕。

所谓门荫入仕,就是凭借祖先的功勋循例做官,本质上是魏晋时期贵族政治的遗留产物,大唐开国后,推崇科举,面向天下读书人开科取士,但几百年积淀下来的政治传统,非一朝一夕所能完全改变。李德裕不管水平如何,总是沾了祖先的光。

由于入仕途径不同,后世据此认定,“牛李党争”是一场出身差异导致的庶族科举子弟与士族门荫子弟的斗争,这种说法看似合理,其实并不科学。

据统计,牛党的核心人物的确皆为进士及第,但李党除李德裕、郑覃外,其成员亦基本上是进士出身。单单从入仕途径区分,并不具有说服力。而据《剑桥中国隋唐史》记载,牛党 41 人中郡望出身者 20 人,非郡望出身者 5 人,而李党共 22 人,其中郡望子孙 12 人,非郡望出身者 7人,双方的出身也都类似,认为牛李党争是寒门士子与士族子弟的斗争好像也站不住脚。

从长庆科场舞弊案看牛李党争的起源以及晚唐政治走向

(2)牛李党争的焦点

四十年的争斗,最集中的一点,就是科举!

唐朝的科举制度源于隋朝,其目的在于面向天下选拔人才,尤其是太宗皇帝继位后,深感士族势大,长期以往,尾大不掉,因此对科举制度十分重视,但在考试科目的设置方面,却依然沿袭了六朝以来的文风,崇尚骈俪文风,追求文词华美。这种文风,对于治世理政毫无帮助,但其时大唐风调雨顺,国力强盛,纵然科举方式有些偏差,也不至影响国本,还诞生了李白、杜甫等震铄古今的诗坛巨匠。

安史之乱以后,社会动乱,民生凋敝,朝廷急需军国人才。 科举尤其是进士科作为朝廷选用人才的重要途径, 必然要求去华务实,改革就变得迫切起来。

士族出身的李德裕,对旧有的科举制度抱有天然的敌视态度,在他看来,以“诗词歌赋”为主的进士考试华而不实,对为官治世毫无帮助,还助长了读书人浮躁轻薄的不良风气,所以屡次上书,要求改革科举考核方式,但文宗皇帝对李德裕的建议态度暧昧,不敢轻易动刀,“甘露事变”后,夸夸其谈的李训被斩首,险些酿成大祸,逃过劫难的文宗皇帝有所醒悟,但依旧犹犹豫豫。

武宗即位后,李德裕得到重用,他的许多设想也都有了付诸实践的机会,不仅改革了科举,还把士子考试和选官分割开来,有效避免了进士不愿意去地方做官的老传统,除此以外,李德裕还花大力气打击进士圈子文化。

从长庆科场舞弊案看牛李党争的起源以及晚唐政治走向

说起圈子文化,还要多花些笔墨。

诞生于隋朝的科举,延续到唐朝产生了两种看似奇怪,实则影响深远的社会关系:座主与同年。所谓座主,就是当年的主考官,要说封建社会,考生读书都是自学成才,考官不过是考试过程中的一面之缘,说不上深情厚谊,但唐朝科举腐败到家,人为操作太多,许多考生开考前都要先行到大臣府上投稿,以换取推荐支持,而主考官,更是考生追逐的焦点,发榜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拜会考官。

白居易晚年写了一首名为《重题》的诗: “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言。岂止形骸同土木,兼将寿夭任乾坤。胸中壮气犹须遣,身外浮云何足论。还有一条遗恨事,高家门馆未酬恩”,这里的高家门馆,指得就是他的座主高郢,大诗人尚且如此,社会风气可想而知。

而座主也把这种关系发挥到极致,例如唐宪宗时,崔群任宰相,他的老婆李氏劝谏他趁着在位,赶紧置办庄园田地,为子孙后代着想,崔群笑着答道: “余有三十所美庄良田,遍在天下,夫人复何忧?”夫人曰:“不闻君有此业。” 群曰: “吾前岁放春榜三十人,岂非良田耶?

而同年,指的就是同年参与科考并登榜的举子,这种关系与今天的同学类似,但紧密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譬如一家子,肺腑亲弟兄”,每年科举发榜后,高中的举子们都要遵循旧例,搞一场声色犬马的“曲江宴”,这种诞生于玄宗年间的宴会,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官方发文的形式允许士子嫖妓,大诗人孟郊46岁那年中了进士,挥笔写下“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他要看的,可不是长安的花花草草!

从长庆科场舞弊案看牛李党争的起源以及晚唐政治走向

士族出身的李德裕,对日渐糜烂的科举深恶痛绝,为了打击进士圈子文化,他不仅禁止考生感谢座主,还于任上,取消了“曲江宴”,除此以外,李德裕还改良了科举考试方式,加大经学比例,在他看来,以“诗词歌赋”为主的进士考试华而不实,对为官治世毫无帮助,还助长了读书人浮躁轻薄的不良风气,发展到后来,他甚至极端的建议朝廷不再使用寒门士子:然朝廷显贵,须是公卿子弟何者? 自小便习举业,自熟朝廷间事,台阁仪范、班行准则,不教而自成。寒士纵有出人之才,登第之后,始得一班一级,固不能自熟也。

而牛僧孺李宗闵之流,对李德裕的做法极力反对,在他们看来,“进士为士林华选”,李德裕的仕途来的太过容易,所以他才能站着说话不腰疼,对于这些寒门出身的士子而言,没有大臣的支持,没有座主的提携,没有同年的帮助,官场之路举步维艰,多了一个助力,就多了一个活命或者升迁的机会,这种沟通感情的做法是李德裕等士族子弟无法体会的,在不改革朝廷制度的前提下,将板子打到考生身上,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让寒门学子失去了唯一的翻身机会。

况且他们历经千辛万苦才取得今时今日的地位,如果按照李德裕的改革方案,他们数十年的努力将大大贬值,所以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

从长庆科场舞弊案看牛李党争的起源以及晚唐政治走向

除了科举,在其他方面,牛李两党也是各持己见,试举一例!

唐文宗大和五年,吐蕃维州守将悉怛谋举城请降,维州大概位于今天的四川汶川,是大唐与吐蕃交锋的前哨,吐蕃苦心经营多年,才将维州夺去,并据此窥视成都平原,唐朝多次派兵,试图夺回维州,都以失败告终,悉怛谋主动献城,可谓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外放西川节度使的李德裕大喜过望,赶忙收容了悉怛谋及维州百姓,占领了维州城,并飞章奏闻京城。文宗召集百官商议,朝臣多支持李德裕的做法,唯有宰相牛僧孺不以为然,他进言文宗:“吐蕃之地地阔万里,维州之失并不能动摇吐蕃王朝的根基,而唐蕃立盟未久,便首先失信,与国无信,非大国所为。况且,现今吐蕃数万精兵牧马蔚茹川,若吐蕃向东发兵,不三日就可抵达咸阳桥,一旦长安危急,得到百千维州又有何用?

文宗认为牛僧孺说的有道理,责令李德裕将维州和悉怛谋及其部属皆送还吐蕃,吐蕃也没客气,就在交接地,将悉怛谋及降唐的百姓,全部屠杀,这便是血腥的“维州事件”。

从长庆科场舞弊案看牛李党争的起源以及晚唐政治走向

(3)争斗的实质

牛李党争看似只是政见不同的朝堂之争,实则隐含了深刻的利益取舍,李德裕出身士族,无论是入仕途径还是升官难度,都大大弱于进士出身的牛僧孺,所以他更多把注意力放在治国理政上,而牛僧孺李宗闵之流,出身寒门,官场的每一步都来之不易,他们需要快速编织圈子来支撑自身的权力需求,这才是是双方对待科举不同态度的真实原因,当然,李德裕也不是不明白寒门子弟的难处,他曾在任上提出“奖拔孤寒”的口号,以拉拢那些出身低微寒门士子,在他死后,寒门士子对他表现出了极大的同情,时有“八百孤寒齐落泪,一时回首望崖州”的诗句。

如果说科举还牵扯到双方的身世背景,那么其他问题,就是完完全全的权力之争,例如前文提及的“维州事件”,牛僧孺力主放弃,看似理由充分,但十八年后, 牛党完全掌控权力,牛僧孺又开始筹划收复维州,可惜此一时彼一时,维州地势险要,哪是你想要就有的。

从长庆科场舞弊案看牛李党争的起源以及晚唐政治走向

再比如说河北三镇事件,作为安史之乱的发源地,朝廷上下都知道河北三镇地位的重要性,当河北藩镇自愿献出幽州,归附朝廷时,牛僧孺却说: 即使河朔藩帅自愿献地归朝,亦有害无利,不如不纳,可代为捍边。表面上看,牛僧孺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其实是害怕由李党中人收复河北三镇,壮大威名,影响了牛党在朝中的地位。

这种为了反对而反对的处事方式,让本就混乱不堪的晚唐朝政更加腐败,一方获胜,立马将自己的主张付诸实践,等到另一方得势,又把前任的政策完全推倒重来,来来回回,不仅没有解决问题,还造就了无数烂尾工程,让底层官吏百姓无所适从!

一直到宣宗继位,总算分出了个胜负,这位以装傻充愣著称的皇帝,是个“进士迷”,私下自称“ 乡贡进士” ,他一上台,就废掉了李德裕,牛党获得了全面胜利,延续四十一年的“牛李党争”画上了句号。

“牛李党争”结束了,但这场争斗中所涉及的问题却没有得到任何改观,科举依旧是上下腐败的游戏,朝廷政策仍然是摇摆不定,一切又回到了从前的样子!

三十一年后,一个叫做黄巢的落第考生,自称冲天将军,兵进长安,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建元金统,并大肆屠戮唐朝宗室百官。

这可以看做是“牛李党争”的尾声!

参考:《旧唐书》《资治通鉴》《新唐书》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