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文章阅读 > 老成都街名趣谈,祠、庙、堂、所背后都有故事

老成都街名趣谈,祠、庙、堂、所背后都有故事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19-11-20 14:59:36
阅读:

据说,以前的老成都全城有三十六条大街,七十二条小巷。成都在西汉末年,便是国内五大都市之一。且蜀人好文,闾里题署,皆有考究。随着人世代谢,古今变迁,街名也有所变改。拙文拟就成都街名的来由,根据历史明文记载或父老传说,作一简介,不仅使后生能"数典",亦可给旅游资"谈助"。

老成都街名趣谈,祠、庙、堂、所背后都有故事

1902年的成都一景

一、文庙街:全国普遍修建文庙,专祀孔子,始于唐代。唐以前,则皆奉祀周公。汉景帝(公元前156-141年)时,文翁(本名文党翁,江西人,汉代人修史,省略"党"字,于是以文翁之名流传)为蜀郡守,创建周公礼殿,为保护书籍,用石料修筑,号称"石室"。此殿历两汉、三国、西晋各代,东晋桓温伐蜀时,都还亲自看见过.这条街原名文翁坊,是以街口立有纪念文翁的牌楼而得名。后经战乱,殿毁而坊亦圯,唐人于其故址建孔庙,兴学宫。学宫各代相承,清代为锦江书院。清末改学堂,为成都府中学。辛亥革命后,称成都联合中学。之后,改为石室中学。解放后为成都市第四中学。文庙迄今未毁尽,现以文庙的方位,分为前、后、西三街。

二、文圣街:成都古时为蜀都,设郡守。唐玄宗幸蜀,升为南京,郡守也随之升为京尹。同城又设成都县令,到了宋代,又将广平县衙移入城内,改广平为华阳县。从此,成都城内便有一个郡(后又改为府)衙和两个县衙。郡有郡学,县有县学,郡、县又各建自己的文庙,郡守、县令各率其直属的学生到郡、县文庙内祭奠孔子。这样,成都便有三座文庙。成都东南属华阳县,文庙建在石室巷(旧名何公巷,因明朝成都教授何公夫妇殉职,在学署内掩葬而得名)口。成都西北属成都县,文圣街便是成都县文庙所在地。令人不解的是白家塘辖区还有一个文庙街。文庙固系大祀,不象佛庙道观,可以随便修建。成都是一府两县所在地,只能有三座文庙。为什么多出一个文庙街来,有待实地考询。

三、武圣街:神是人封的。武圣和文圣一样,亦随朝代的变迁而变换。在唐代,对武将的祀典,以姜(尚)太公为首。南宋孝宗(公元1163年)以后,供奉岳(飞)忠武王为武圣。到了清代,不再供奉岳飞了,改祀关(羽)壮缪侯。但公遭在人心,关羽虽因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的流行而受人敬仰,而岳飞更以光复中华的民族英雄而受人尊崇。进入民国,关、岳并祀,在南门三巷子立关岳庙。与文圣街接近的武圣街,是专祀关羽的关庙。

四、大慈寺街:学佛人多言玄奘法师在成都大慈寺受戒,但无充分根据。文献记载,大慈寺建于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是年,唐肃宗迎其父玄宗回长安,这座佛庙是肃宗敕建的。匾额御书"大圣慈寺"四字。规模极大,占东门小半城。旧时传说,此处原是佛寺,肃宗虽在甘肃灵武即皇帝位,而削平"安禄山之乱"则是以成都为复兴基地,想当然是受佛力的庇护。于是将旧寺扩建,并御题匾额,希后代加以保护。其后,果然生效,他的后人唐武宗李炎崇道教,灭佛教,史称"会昌灭法"。因大慈寺的匾额是他先人御笔,不在除毁之列。直到宋朝,房屋甚多,竟成了大市场,壁书,壁画更使海内名流倾倒.寺庙大部毁于战乱的明朝末年,文物壁画也随之付之一炬。今天尚能看到的殿宇,是清康熙(公元1662-1722)年间重建,其规模已远远不能与昔日相比了。

五、喇嘛寺街:清时,班禅、达赖每年要遣使向中央政府进贡,路经成都即住此寺中。尼泊尔、不丹、廓尔喀的使者路过成都,亦在此寺接待。寺中所奉之佛为宗喀巴,非释迦牟尼,与西藏、青海、蒙古相同。

六、和平街:旧名骆公祠街,再前为子龙塘街。相传为蜀汉赵云故第所在地。我曾亲见塘坎砌青石,大书"汉赵顺平侯洗马池"八个字。池上有亭馆假山,种梅树百株,为当时土大夫宴集之地。清同治年间,太平天国欲取西蜀,清廷擢升湖南巡抚骆秉璋为四川总督,辅以湘军系统的文人刘蓉来川镇摄,率军消灭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于大渡河畔。骆以镇压农民起义有功,官拜协办大学士。死后,在子龙塘侧建祠(相传骆死之夕,有陨石坠于龙塘),遂改街名为骆公祠街。骆秉璋是个大刽子手,将该街改为和平街是顺乎民心的。但是,若把它恢复为子龙塘街,以纪念蜀汉名将赵云,一定会更受群众欢迎。

老成都街名趣谈,祠、庙、堂、所背后都有故事

七、康庄街:旧名康公庙街。元末,战乱中,省城残破极重。明太祖朱元璋封其第十三子为蜀王,先遣一姓康的太监来成都修造藩府,积土垫地,烧砖筑城,耗财甚多,太祖误认为他吞蚀公款,处以死刑。等到诸藩就国之后,各个藩府年年都在闹培修费。唯独成都没有这项报销,并且雨再大也不受水淹。这才发觉康太监修的蜀王府,奠基的工夫用得深,钱虽花在看不见的地方,却可一劳水逸。于是,特为康太监建祠,以示昭雪。这个掌故据说庙内有碑文记载,我不曾见过,通志似亦未有记载。民国时庙毁,街名也因之而易。

八、鎣华寺街:相传彭县鎣华山有一个学佛的人,心极慈悲,乘驴行而不施鞭策。成正果后,善男信女为他立庙,号"鎣华祖师"。成都亦立了庙,在东较场附近。清末,该庙被军队占为兵营,哥老会众又在外东三官堂街购地新建一庙,石柱为楹,以为奉祀。成城中学创办时,租其正殿为礼堂,至今如故,这就是现在的成都第十九中学。

九、三官堂街:三官堂为道观,亦称"三元宫"。道家以天、地、水府为"三元",又号"三官",街以建三官堂得名。至于三元巷则是科举时代,希望出状元、会元、解元,乃祝愿之意,与神庙无关。

十、五岳宫街:"岳"为山之尊。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汉文帝名刘恒,汉代人避讳,改称常山),中岳嵩山,合称五岳。古代以三公之礼,祭五岳之神,所谓"五岳祭秩皆三公"(韩愈诗),那是很庄重的。是街为五岳宫所在地,今庙毁街存。

十一、纯阳观街:纯阳观是供奉"八仙"之一吕洞宾的道观。唐末,进士吕岩(洞宾)弃官学遭,道号"纯阳子",取道书"有一分阴气,不得成仙;有一分阳气,不得成鬼"之意,初仅邯郸有吕洞宾祠,清末慈禧专权,满汉文武大臣及国人皆以为非。慈禧乃假托自己系纯阳下凡,应享受万民烟火,一班谄佞之臣也纷纷上书大拍马屁。于是慈禧下令全国大中城市皆修"纯阳观",列入祀典,则遍天下都有纯阳观了。成都的纯阳观规模甚大,占地四条街,有房产上百间。

十二、城隍庙街与城隍巷:祭祀"水"与"庸"(与墉同)的典礼,《札记》有记载."水"即隍,即池。"庸"即城。古代的城墙濠沟,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防御工事,所以古人造神以祀之,称城隍。成都有三座城隍庙。郡城隍庙(即府城隍庙),在东大街,街未以庙命名。成都、华阳两县各有各的城隍庙。城隍庙街的城隍庙属华阳县。成都县的城隍庙所在地,则称城隍巷,以示区别。

十三、报恩寺街:即宋公桥街,又名茗粥街。明朝初年的大文学家宋濂(字潜溪),曾经教过太子和诸王读书,他是宰相李善长的亲家。后因李善长出了祸事,宋受株连,判为死罪,后得到马皇后的解教,谪贬四川夔州,不久遂死,蜀王是他的学生,将宋濂的尸体迎来成都,葬于静居寺侧,并改静居寺为报恩寺(又称潜溪祠)祭祀宋潦,以表学生报答师恩的诚意。清代,为华阳县的书院。号潜溪书院。有小桥,称宋公桥。桥头有不少慈善人家施茶,施稀饭,故人们又称之为茗粥街.

十四、昭忠祠街:昭忠祠是清代专祀内外各战役中死烈的文武官吏的祠堂,经朝廷批准,才能入祠。

十五、忠烈祠街:忠烈祠建于民国初年,是专为纪念辛亥革命、保路运动中牺牲的烈土而设的祠堂。当时的军政府没有"稽勋局",负责调查审核,合格者才能入祠。该祠由专制时代的"会府"改建。会府是省城的大官们聚会朝拜皇帝的地方,供奉着木刻九龙牌位,上写:"当今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十一个金宇。是街旧称会府街,后改称忠烈祠街。

十六、奎星楼街:中国的旧星象家说,奎里是"二十八宿"之一,一共有五个星点,经常疏散排列。如五星相聚,则为文教昌明之象。又说,北斗七星,第一颗称魁星,所以科举时代中了状元,谓之"大魁天下"。"奎""魁"读音相近,于是奎宿与魁星也分不清了,奎星楼,魁星阁也成了一回事。"魁"从斗、鬼声,是谐音字。于是世俗塑造的魁星佬,都是凶神恶煞的鬼象,还手持朱笔,摆出一副点状元的架势呢!

十七、惜字宫街和字库街:北齐颜之推所著《颜氏家训》说:文字是"古圣贤心迹".所以串纸不可秽用,废弃的字纸,应于焚化,可见敬惜字纸的风气,由来已久。惜字宫是供奉传说中的汉字发明者仓颉的庙宇。焚化字纸,别有字库。惜字宫街和字库街,皆因此得名。

十八、放生池街:佛教徒讲究放生,以修来世.他们购地凿池,将水产动物放生干池内,让它们自由成活。放生池外,筑墙高隔,前面的街墙上有石刻对联;"放乎中流随物性,生之者众见天机。"地上亭榭的联文是:"荷芰夏尤佳,巍淼漫漫三十亩;龟鱼晓无数,堂堂策策百千头。"池今已平。

十九、黉门街:黉门是学宫,旧时称士子考上秀才为"身入黉门"。清末停科举,两湖总督张之洞怕传统的国家从此衰废,奏请清廷的文化较高的省份创办"存古学堂"一所,取秀才应考,八年才得毕业.四川省在成都南门外买得杨昭勇侯赐第为堂址,招生开学,命这里为黉门街。民国改"存古学堂"为"国学院",街亦易名为国学巷。

二十、慈惠堂街:慈惠堂创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堂门有全金大匾额,书"慈惠堂"三大字,是省会办的慈善机关。有田数百亩作为办堂的基金,政府每月有津贴,收养孤贫四百余人,以一候补道员负责主办。民国十四、五年(1925-26年)间,改官办为绅办,于是恭请"五老七贤"中的尹仲锡先生为总理,全权负责承办。尹承办二十多年,采取措施变单纯消费机构为若干个生产机构,在原来的基础上,创造出价值百万元以上的财产田八千亩,街房无算。抗日战争中,纳养沦陷区的难民、难童及弃婴达八千余人,尹先生劳瘁至死。之所以把这条街列入以祠庙命名类,是因为堂创立以前,是一道观,庙内塑有灵官神像,俗极为灵验。凡遭纠纷事件,官府还判不明息不了的官司,只要说一声到灵官神前赌咒,无理的人惧怕神仙显灵,便默默认输了。

二十一、帘官公所街:科举时代,各州县学子赴省城考举人,谓之乡试。明朝初年的正副考官,是聘请名士担任,官职高低,在所不计。以后认为这样不够威严隆重,便由皇帝钦差大主考、副主考,赴各省主持乡试。虽然主考官不管行政事务,专阅试卷,决定去取,但悬像四川这样的大省,有一万多名考生,连试三场,各作文十三艺,如此大量的试眷,断非两位主考官在个把月内可以看得完的。这就必须有同考官先行分阅,选拔优异的文卷上呈,谓之"荐卷"。正副主考再就"荐卷"审阅,然后会同公议,择优录取。这些同考官,是从外地"实缺知县"中,选择资历高、负文名的人,临时调来当差的。到省城时,便招待在帘官公所内,由总督对他进行一次考试,从中选取内帘官十三房,专阅试卷。外帘官无定额,负责办理收卷及校对、誊录(考生的本卷初不直呈,必由外帘官雇人誊抄一道,以免考官从字迹上认出是何人的试卷而循私舞弊)等事务。那么这些考官为什么称为帘官呢?因为考官进场阅卷以后,便垂帘与外界隔绝,免生弊窦,因而称为"帘官"。帘官公所用现代话说就是接待考官的招待所。

老成都街名趣谈,祠、庙、堂、所背后都有故事

二十二、燕鲁公所街:河北省简称燕(亦称冀),山东省简称鲁,燕鲁公所是在这两省合建的会馆。规模较大,式样也好。清代,皇帝派来主持乡试的正、副主考官到成都,地方行政官员为他洗尘、饯行和做生,都在这里举行。迎、送倒容易理解,为什么还做生呢?未必每科的正、副主考官统统都生在那一个月内吗?这里面有个公开的秘密。那时,凡是钦差大臣,不管是从成都过路,还是专程来省内查案,公毕回京,地方上的大官们,都要送他点礼,塞他点包袱,望他回奏时说些好话,这叫"包荒"。那么,只管审卷衡文的主考官,不问致事,地方宫怕他什么呢?怕就怕在他官衔上带有"钦差"二字。他虽不问政事,但回京后必然要向皇帝销差。万一皇帝随便问起:"你们把某省的民情吏治所见所闻奏来我听。"这中间是否公道正直便难说了。所以,便借做生为名,馈送寿礼。据说每人所得也不过几百两银子、但比过年时给灶王爷敬麦芽糖,请他"上天言好事"所花的钱要多得多了。

二十三、江南馆街:前清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归一个总督管辖,称谓"江南总督"。因江苏并不在长江之南,又改称"两江总督"。但江南之名,流传既久,所以三省人合建的会馆仍叫江南会馆。开始时,三省会馆各了各,这条街便叫三道会馆街。以后台为一所,统称江南会馆,街也因馆而易名。过去本省的人不能做本省的行政官员(武官则可),叫做"避籍"。人死外乡,必归葬故里。一时不能归葬,只好将灵柩停放在会馆里,有的停放达十年之久。所以经常有会馆闹鬼的传闻,而又以江南馆最甚。各个会馆都要选本省历史上乡望最高者当神供奉,有的不只一尊。如山西馆供关羽,燕鲁公所供孔、孟二夫子。而江南会馆的神位极多,戏台多达七座。随时都在办神会--演戏。名谓乐神实为乐人。冠盖云集,在成都堪称"冠军"。光绪(1875-1908)年间,江苏盱眙人吴棠任四川总督,特遣人从江苏昆山训练一部唱昆曲的科生,来成都供官场宴乐,号"舒颐班",取开口而笑之义。这个班子以后便永远留在成都,与川剧融合,对川剧的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二十四、湖广馆街:即现在的东风路二段.解放前的智育电影院,就是这个会馆改建,今为红旗剧场。

二十五、陕西街:为陕西会馆所在地。清代以来,四川的大商业,多由"陕帮"垄断,财力雄厚,会馆宏敞,街道也宽。今馆废,街亦因不在交通线上而冷落了。

二十六、贵州馆街:贵州省以贫瘠著称,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之说,所以会馆也小。后来贵州人李世杰、丁宝桢先后任四川总督,为了争体面,对旧会馆扩而大之,戏台、耳楼都盖得很精整。辛亥革命时,巡防军哗变,四川藩库所存的几万两白银,遭乱兵洗劫。军政府成立,尹昌衡任都督,经费无着。川剧名旦杨素兰,捐田六十亩助军。当时的袁世凯政府,曾颁发勋章(嘉乐章)表示奖励。杨素兰受勋之日在贵州馆演出《游园》。尹都督多喝了几杯,竞将杨拉下台来,追其伴酒,台上台下,一片喧闹。警察总督杨维认为尹昌衡失仪,扣他一个月的薪俸,作为处罚。

二十七、天样寺街;天祥寺供奉的是文天祥。广东沿诲一带,是文天样抗击元军之地,蜀人也建寺庙祭祀,使我悟得浩然正气的人物,如苏东坡所说:"其神在天下,如水之在地中,无乎不是。"祀文天祥的祠庙,北京和外地称"文丞相祠"。"文信公祠",或"文忠烈公祠"。唯独成都直呼"天祥",更显得亲切。

二十八、四圣祠街:街建曾参、颜回,子路、子由庙。帝国王义利用宗教对中国实行侵略,毁祠建教堂、开医院。光绪年间的一个端午节,在东教场撒李子,说是吃了这李子必能生儿。一些无知妇女,争相抢食,人便越涌越多。此时洋人杀了中国娃娃的话在群众中传开了,激起公愤,齐奔教堂,连同医院一齐捣毁。这就酿成了"教案"。总督参官赔款巨万,道歉再三,另兴土木,规模胜前。虽经沧桑巨变,人们仍以四圣祠呼街名,足见民心不可悔,众志不可夺。

二十九、川主庙街:各省各地旨有"土主庙",奉祀开辟本土有功的或附会与此地有关的名人。四川许多地方奉大禹为"川主",重庆为古巴国,祀巴满。成都的川主庙则祀李冰。

三十、小关庙街:成都的关庙不少,少城内更多。在大城除山西馆奉关羽外,还有老关庙和小关庙。过去军人强占庙产变卖,把老关庙卖给豪家建宅第,改老关庙街为玉泉街,取《三国演义》"关云长玉泉山显圣"之说以留痕迹,故今仅有小关庙街了。

三十一、玉皇观街:原是道家的庙宇,供玉皇大帝,很宽广。清末办学,往往利用庙宇改建。"客籍学堂"就是利用这所庙宇改建的。当时各省的府厅州县都在办学,学生各以其籍贯就学。省城的大官都是外省人,所以特办一所客籍学堂,收少爷公子们读书。后来改名"宾萌学堂"。"宾萌"二宇出自墨子,"宾"训宾,"萌"训民,较"客籍"典雅.这个学堂民国初年停办,又在此地创办四川省立第一中学,后迁到少城西胜街新校舍,此处又办宾萌公学。宾萌又停,改办尚志学院。现在是市二中的校址。

三十二、马王庙街:马王庙在成都之所以有点名气,是因为门首有一副很精彩的对联。联文是:

卜王通其昌乎,歌天马来从西极;

此房星之精也,有苍龙见于东方。

三十三、文殊院街:旧佛院毁于明末战乱,清代逐渐恢复。清末罗思举任四川提督时,以护法神自任,募款大修,四十八根大石柱,从淮州(金堂淮口镇)运来,因城门窄狭不能通过,在北门城墙拆豁口,才得辇入城内。文殊院石幢上刻有罗思举的名字,因风化看不清了。这座庙可算是成都保存下来的最完整的一座佛庙。

三十四、三圣街和三圣祠街:四川人崇敬刘(备)关(羽)张(飞),偏州下邑,都建有庙。省城旧时还有三义庙,在提督街,也是奉把刘、关、张的。

三十五、张爷庙街:张飞是杀猪匠出身,出自宋人平话。《三国演义考证》一书,更有详细记载。所以各乡县的屠宰行业,都建有张爷庙,专祭张飞。成都的张爷庙也是屠宰业所建。

三十六、坛神庙:旧时里巷,经常有"庆坛"(庆乐坛神)之典,男觋、女巫,持幡跳掷,以湖南一代最盛行。坛神庙与其它庙观不同的是,庙内没有塑神像,用大红纸一张,写了一些神名。据说祖师为赵公明,出自《封神榜》,所以有赵玄坛之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