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文章阅读 > 中国历史上有那么多“神医”,为什么唯独孙思邈被称为“药王”?

中国历史上有那么多“神医”,为什么唯独孙思邈被称为“药王”?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10-05 12:15:49
阅读:

孙思邈早期曾经在今陕西耀县城东的北五台山隐居,后世人为纪念他,便改称此山为“药王山”,并在此处修建了药王祠,迄今尚存药王大殿,受世人香火不断。另有,明隆庆六年雕刻的《千金宝要》和《海上方》,在这上面载有重要药方近千位。

中国历史上有那么多“神医”,为什么唯独孙思邈被称为“药王”?

历史上有那么多优秀的从医者,为何只有孙思邈被誉为“药王”呢?孙思邈除了医术之外又给后人留下了怎样宝贵的精神财富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随笔者走近隋唐神医孙思邈。

关于“药王”孙思邈离世时的年龄,史学界总共有六种说法,在这六种说法中,药王的寿命从101岁到165岁不等。虽说,史学家们对于药王活了多少岁莫衷一是,但是,不论哪种说法孙思邈都活过了一百岁,算是古代罕见的高龄老人了。

孙思邈既为从医者,本身又是百岁老人,所以,他的医学理论非常有说服力。时至今日,孙思邈的医书仍被奉为经典,对于中医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天才离不开努力与天赋,孙思邈七岁入学,每天背诵数千字的文章,“日诵千言”。等到孙思邈过了弱冠之年时,已经能将诸子百家的学说融会贯通,对杂学知识也有涉猎,被当时的人们称作“圣童”。

中国历史上有那么多“神医”,为什么唯独孙思邈被称为“药王”?

虽说,孙思邈博学多才,但是,他却对入仕兴致缺缺。他觉得:入仕做官难免会太过世故,受到拘束。所以,年轻的孙思邈拒绝了多次朝廷的封赐,连隋文帝让他当国子博士,孙思邈亦告病不出,婉言拒绝了皇帝的好意。李世民登基后,将孙思邈召进皇宫,发现已年逾花甲的孙思邈容颜体态、精神面貌竟与年轻人不相上下,认为孙思邈是仙人。

于是,李世民对他说道:“见到你我才相信世间有得道之人,像羡门、广成子这样的仙人一定也是存在的,绝不是坊间的虚言。”所以,为了留住孙思邈,唐太宗许其高官厚禄,却再次被孙思邈拒绝了,李世民万分惋惜。唐高宗即位后,想让孙思邈入宫做官,同样未被允。并且,听说孙思邈隐于市井,高宗从珍藏中挑了一匹良驹作为礼物送给孙思邈,还赏了他一所豪宅,可孙思邈仍不为所动。

因为,孙思邈高尚的气节,当时的名士都很敬仰他的为人,包括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的许多文人都以侍师长的礼数对待孙思邈。

中国历史上有那么多“神医”,为什么唯独孙思邈被称为“药王”?

某次,卢照邻请教孙思邈:“为什么神医能够治疗别人束手无策的疑难杂症呢?”孙思邈的回答颇具哲理,亦能看出他在医学上有很深的造诣:“治国者需掌握天道变化,借此参政于人事,殊不知医者也需掌握天道变化的规律。万物有五行,一年有四季,它们之间又是怎么轮替的呢?”

并且,他还说道:“天道之‘气’,和顺的时候会表现为雨水;愤怒的时候会表现为狂风;凝结时会表现为霜雾;张扬时会表现为彩虹。这是天道的变化规律,人体之中也有类似的变化规律。人的行为以四肢五脏为主,每天早上活动,晚上休息,吐出积郁的废弃,吸入新鲜的空气。人身体所散发出的‘气’流转在身体周围形成营气与卫气。这两种气若内敛就可以彰显于志,展现出精神面貌;这两种气若外放就可以发出声音,这就是人体变化的规律。”

中国历史上有那么多“神医”,为什么唯独孙思邈被称为“药王”?

不但如此,他还认为“自然界的阴阳,与人身体中的阴阳没有本质的区别。人的身体阴阳失衡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症状,例如:人气血上涌时会浑身发热;气血不顺畅时会通体冰凉;气血积郁在身体中会产生瘤及赘物,气血下沉则形成痈疽;气血奔腾时会让人体力不支气喘乏力;气血枯竭时人就会失去精神。这些症状都是显而易见的,就像自然界一样,天地万物无不如此。”

最后,孙思邈还对从医者的诊病方法做出总结:“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想要治愈病人,首先,要有敢于战胜病魔的信心,是为“胆大”;其次,还需要如履薄冰步步为营的谨慎,是为“心小”;所谓“智圆”,说的是遇见突发状况时不拘一格,随机应变;所谓“行方”就是不争权夺利,保持正直的言行,心中包含广阔天地。

这就是孙思邈心中合格的从医者。

中国历史上有那么多“神医”,为什么唯独孙思邈被称为“药王”?

实际上,孙思邈的“医道”又何止给从医者提供了思想方针?仅从为人的角度上来看,想要成为一个有担当成大事的人,想必亦不离此道。

孙思邈是我国古代医德医术堪称一流的医学家,尤其他对医德的强调更是令后人倾佩。后世从医者,无不以其作为医德之标杆,孙思邈的事迹亦在史学界被传为佳话。在孙思邈所著的《千金方》中,在向世人阐述医理之前孙思邈首先提出了“大医精诚”的思想,将医德规范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立题。

他一生勤于著书,晚年隐居于故里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五台山(药王山)专心立著,直至白首之年,未尝释卷。

参考资料:

【《药王祠》、《旧唐书·孙思邈传》、《医仙妙应孙真人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