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文章阅读 > 胸怀抱负的宋神宗,为何未能挽救得了内忧外患的宋王朝?

胸怀抱负的宋神宗,为何未能挽救得了内忧外患的宋王朝?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8-07 06:16:59
阅读:

文/纳兰谈史

公元1067年,北宋帝国迎来了新的掌门人,这位二十岁出头雄姿英发的青年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焦点,他就是北宋的第六位皇帝神宗赵顼。

此时的北宋王朝早已看不到太祖、太宗时期那番荣华富足的盛世了,而是到了内忧外患形势严峻的危急时刻。内有帝国三冗三费问题的严重加剧以及农民运动的死灰复燃,导致国家财政入危机加深,外有辽和西夏的虎视眈眈,宋军羸弱对外屡战屡败。宋神宗很清楚国家内忧外患财政赤字的境况,也非常渴望能够建功立业名垂青史,这位二十岁的有志青年开始了他的革故鼎新之路。

胸怀抱负的宋神宗,为何未能挽救得了内忧外患的宋王朝?

但凡历史上力挽狂澜挽救社稷之举,无非就是两种方式。一者为更朝换代,打碎旧机器建立新机器,二者为变法图强,比如历史上有名的商鞅变法,从成本和可实现性角度来说,第二种方案自然成为了统治者的不二选择,似乎其中都饱含着极强的赌徒心理。

庆历新政下的阴影

宋神宗变法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王安石变法,是一场统治阶级自上而下的救亡图存运动。王安石变法是在庆历新政失败二十多年后搞起来的,也大大借鉴了庆历新政失败中的教训,庆历新政侧重于吏治改革走不通,王安石就决定直接跳过吏治改革搞经济改革,结果却在吏治争斗中大跌跟头,遭到了朝野大批官员的弹劾反对。

反对者里不乏有当年庆历新政中的改革骨干,如范仲淹的死党欧阳修、富弼等人,此时都立场鲜明的反对王安石变法。连范仲淹那么牛的人都失败了,更何况你小小的王安石?反对派在嘲讽王安石的同时,也对庆历新政失败的前车之鉴依旧历历在目,包括当年那帮意气风发坚持到底的改革派也已经幡然醒悟,新政不过就是瞎折腾,只会把帝国越搞越乱,而且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搞不好不仅仕途没了,小命都要搭进去,还不如老老实实安享当下的荣华富贵,当年的改革家们饱经沧桑后少了几分昔日的壮怀激烈,多了几许老成稳重。

胸怀抱负的宋神宗,为何未能挽救得了内忧外患的宋王朝?

改革执行上的问题

有改革就必然有阻力,这阻力多数是既得利益者给施加的。既然宋神宗铁了心不顾反对的声音搞改革,官员们依旧打心眼里排斥这损害自身利益的新法,虽然不敢在明面上破坏新法,但是在基层上执行时还是能够动动手脚的,只要新法失败,皇帝自然就会知难而退,王安石的下场也是可想而知的。

王安石变法的政令一出,各地方基层成为了落实政策的主阵地,而朝廷到地方之间却早已结成了一张环环相扣的政治关系大网,反对派的势力遍布全国地方,所以导致了新政一系列政策在地方上迟滞进行,甚至是被歪曲执行,加之各项法规并没有十分具体完善的说明,伤农现象十分普遍。拿青苗发为例,本意是防止农民被乡绅官吏盘剥的惠民政策,政府在农荒之时低息助农,规定仅有两分利息,但在地方上执行时各种费用加在一起竟高达八分利,比以往农荒时费用更高,不仅未能惠民,反而成为了官僚士绅相互勾结坑害农民的害民之策,也令改革派丧失了群众基础,这都是执行过程中的失误之处。

胸怀抱负的宋神宗,为何未能挽救得了内忧外患的宋王朝?

政策内容中的超前

改革失败当然是每一个改革者都不希望发生的事情,但是往往会事与愿违,更多的还是政策出现了问题。改革派绞尽脑汁研究出来的切合时弊的改良方案到底有什么问题呢?

在改革的诸多条例中,都暴露出了新法超前的部分,在封建制度的土壤中,保甲法、青苗法虽然看似切中时弊,但是却忽略到了国情,在国民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国家官僚体系结构复杂的现实条件下,王安石试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自然是得不到大众理解的。

还有是王安石的“三不足论”,严重与宋朝的祖宗之法相悖,否定的不只是先皇政策,而把矛头直指宋朝的太祖、太宗所创建的国法家规,不仅令赵家皇族对其恨之入骨,连支持他变法的神宗皇帝也因此产生了动摇变革的想法,最终新法迫于流产。

王安石变法虽然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但归根到底还是避免不了具有时代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他的变法目标与理念相互矛盾,既想短期内缓解帝国庞大的财政赤字,还想让利于民,这就不可避免的要触及到一定官僚与地主的利益,最终地主集团的反击令王安石的改革招架不住,不仅丧失了广大的群众基础,还扩大了对立阶级,王安石最终在轰轰烈烈的党争中出局,变法也就不了了之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