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文章阅读 > 苏轼:一生三起三落,做不好权贵,却活成了人民心中的爱豆

苏轼:一生三起三落,做不好权贵,却活成了人民心中的爱豆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7-25 04:20:36
阅读:

余光中曾说:“旅行,我不想跟李白,他没有现实感;我也不想跟杜甫,他太苦哈哈;只有东坡刚好,他很有趣。”

东坡,自然是苏轼。

苏轼当然有趣。他写诗作赋,也爱做菜;他访禅问道,又懂养生。但他也很矛盾。他爱民如子,却不体上意;他潇洒豁达,却屡屡被贬;他品茶、啖肉,快意人生,却时有思乡的孤独之感;很多人爱他,恨他的人也不少……

他如此丰富,如此立体,他的一生,本来就是一首跌宕起伏的诗,而贯穿始终的,是一颗至情至性的心。因此,人们爱他,哪怕隔着千年的时光,也不觉得他遥远。

这样一个多彩多姿的人物,很少人三言两语能将他讲清楚,江晓英一本薄薄的《苏东坡:最是人间真情味》,却用优美的语言,还原出一个真实生动的苏轼,我们熟悉的,或不熟悉的那一面,都能在其中读到。

其中最令人感叹的,莫过于他仕途的三起三落,波澜迭起。然而,也正是这复杂多变的命运,让我们见识到一个真性情的苏轼,一个一心为民的苏轼。

苏轼:一生三起三落,做不好权贵,却活成了人民心中的爱豆

网络图片

一、以文才爆红京师,因耿直祸至乌台

看苏轼的一生会发现,节操、真诚、正直,是他一生奉行的品德,他从不随人俯仰,也不趋炎附势,一切,都按自己的本心来。他曾经赞美自己的弟弟子由:“子由为人,心不异口,口不异心,心即是口,口即是心。”其实,这何尝不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只是,这圈粉无数的高尚品格,却恰恰是他仕途不顺的由来。

1058年,苏轼以一篇《行赏忠厚之至论》的“高考作文”刷爆了朋友圈,在京师高层的圈子里一夜爆红,先后得到了宋仁宗和英宗的青睐。他在凤翔做了两年地方官后,又被调到国家图书馆工作,这对年轻而毫无背景的苏轼来说,已经够得上前景光明了。

然而,神宗继位,王安石主持“熙宁变法”,推祟学术垄断,对反对派集体棒杀,而国家贫弱的问题丝毫不见好转,苏轼于是一连三道奏折反对变法。

原本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深谙权术的人,都会先考虑明哲保身,毕竟这是最高领导的指示,鸡蛋碰石头的结果,不遭大祸也至少会免职。但苏轼考虑的不是个人,而是社稷,清醒认识到变法弊端的他,又怎么可能藏而不言呢?

外放的八年间。眼见得百姓深受变法之苦,他仍然藏不住怨言,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因此爆发,他差点送命,最后被贬至蛮荒之地黄州。

苏轼:一生三起三落,做不好权贵,却活成了人民心中的爱豆

乌台诗案被拘(网络图片)

这一去,便会低下头做一个官场老油子吗?他挥笔写下:

“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

借用少年贾昌斗鸡而得唐天子宠爱的典故,暗讽小人得志。这分明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呀!

这是苏轼仕途的第一次起落,原因主要是反对新法。

二、富贵不能使他折腰,再渡劫又到杭州

1085年,神宗去世,新继位的哲宗刚刚十岁,垂帘听政的太皇太后本就反对变法,趁机启用旧党,苏轼在任登州太守5天后,被召回京城,短短八个月时间,他连升三级,从七品官员升至正三品翰林,后来又兼任经筵侍读,成了哲宗的老师,很有希望拜相。

按理,这样的时局变化是有利于苏轼的,只要他肯稍作改变,愿意按在位者的意愿来做事,青云直上指日可待,可苏轼,依然是那个耿直的苏轼。

司马光拜相后,完全废除新法。而此时的苏轼,却发现新法有些方面还是利民的,尽数废除也不恰当,于是他又提出了反对意见,这下,旧党也容不下他了。

苏轼深知自己难以在京城立足,再一次请求外放,事隔十五年,他又回到了杭州。

苏轼:一生三起三落,做不好权贵,却活成了人民心中的爱豆

网络图片

这就是苏轼,富贵不能移,贫贱不能屈。对他来说,对百姓有利的就要维护,对百姓不利的就要废除,这是考量任何事情的根本原则,哪怕是权力与富贵,也动摇不了他心中的这杆秤。正如他在《乞将台谏官章疏降会有司根治札子》中所说:

“夫君子之所重者,名节也,故有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可杀不可辱之语。”

《宋史•苏轼传》则说道:

“轼稍自韬戢,虽不或柄用,亦当免祸。”

但若是这样,苏轼也不再是苏轼了。

这便是苏轼的第二次起落,原因却与第一次背道而弛,是为了反对废除新法。

三、天涯海角任我游,心安处即是故乡

如果能在杭州待下去,对苏轼未尝不是一件幸事,他在那里和百姓相处如鱼得水。但,朝廷要用他的才干和品德,来钳制宰相,一纸诏书又将他召回了京城。

令人感叹的是,人生的起落并没有磨灭苏轼的本性,多少人在权力面前,愿意放下尊严,放弃自我,但他不愿意顺杆往上爬,不愿意成为别人手中的棋子。

于是,他顶着龙图阁学士(宰相)的帽子,被外放去干知府的活。只是,他没有想到,这次外放,最后变成了流放。

1094年,高太皇太后已逝,哲宗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力顶老爹曾经的变法主张,再度启用新党。而历朝历代,新旧更替的第一件事,就是清除异己。

哲宗推崇新法,自然就恨反对新法的高太皇太后,连带着也恨苏轼,他将他贬到与辽国相望的定州,继而是更远的英州、惠州,最后是蛮荒的海外孤岛儋州(今海南)。圣旨一道接一道,官职一降再降,连他签署文书的权力都剥夺了。此时,苏轼已经是一个62岁的老人。

这该是最好的报复手段了吧?苏轼的政敌们没有想到的是,如此处境的他,依然乐呵着呢,他到处漫游,时而到寺院闲坐:

“闲看树转午,坐到钟鸣昏。敛收平生心,耿耿聊自温。”

时不时提着个酒壶,到处去串门,顺便写个景:

“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

“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

苏轼:一生三起三落,做不好权贵,却活成了人民心中的爱豆

网络图片

有的人面对苦难,早成了懦夫;但偏偏也有人,越经历磨难心越宽,任何时候都可以快意人生。

这就是他的三次起落,一切都有前因,也历尽了后果。

三年后,徽宗即位,天下大赦,年过花甲的老人终于可以回家了。然而,刚到常州,他就一病不起,一代文豪,就这样走完了自己的人生,终年65岁。

四、笑看人生多起落,一心爱民民爱我

苏轼的一生,可以说是历尽曲折,颠沛流离,不光在新旧党争中受尽磨难,还在“乌台诗案”中入狱,几乎丧命,出狱后一贬再贬。悲伤吗?孤独吗?绝望吗?是的,可他没有像屈原一样自杀,也没有像陶渊明一样选择归隐,他到一处,就安心于一处,也造福于一处。可见,他是怀着兼济天下的信念的。

在登州五天,苏轼就废了官府低价收盐,居民高价买盐的“榷盐法”,也加强了那里的边防力量;

在密州,密密麻麻的蝗虫成灾,“男神”几个月奋斗在灭蝗第一线,终于将“犯罪团伙”打击成“散兵游勇”;

在黄州,他救助贫困人家的婴儿,避免他们被卖或被杀;

在杭州,他开仓赈灾,开医馆救人,修水利,治理西湖,灌溉农田,挖泥筑堤,建塔圈水,于是有了美美的生态成果——苏堤(苏堤春晓)和三塔(三潭印月);

苏轼:一生三起三落,做不好权贵,却活成了人民心中的爱豆

修筑苏堤(网络图片)

在定州,他一个笔杆子管军队,既维修军营,关爱士兵,又整顿军纪,加强操练,还从家乡引来水稻,解决民众的吃饭问题;

在孤岛儋州,他救病医人,兴办教育,培养出海南第一个进士姜唐佐,蛮荒之地上终于有了文明的火种;

……

他为百姓不知付出了多少,但他仍觉得不够:

“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肌肤。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此种情操,让百姓深深铭感,他走的时候,

“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与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穆尔说:

“生命是单程路,不论怎样都不会走回头路。你一旦明白和接受这一点,人生就简单多了。”

苏轼恰好明白这一点,他一生颠沛流离,考中,被贬,起用,被贬,调任,被贬……他只勇往直前,权力、富贵、名利,他都视如粪土,他只做自己喜欢的事,把热血洒在走过的土地上,把热情给了他深爱的老百姓。

他一路走来,历史的尘烟也挡不住他的光芒,不管是文人墨客,历代政客,还是如你我的普通人,他圈粉无数。

正如江晓英在《苏东坡》前言中所说:

“东坡先生在中国人心中,用‘喜欢’来表达似有不足,以‘甚爱’喻之倒更妥贴。”


江晓英《苏东坡:最是人间真情味》

苏轼:一生三起三落,做不好权贵,却活成了人民心中的爱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