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文章阅读 > 《唐雎不辱使命》:夸张但具有艺术可信度

《唐雎不辱使命》:夸张但具有艺术可信度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6-19 18:05:38
阅读:
《唐雎不辱使命》:夸张但具有艺术可信度《唐雎不辱使命》:夸张但具有艺术可信度《唐雎不辱使命》:夸张但具有艺术可信度

专题撰文/记者刘黎平

看点:

《唐雎不辱使命》:

史实不太可信,艺术上极其可信

《唐雎不辱使命》这篇文章的可信度有多大?我们不妨从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从历史的层面进行分析,唐雎凭借匹夫之勇震慑不可一世的秦王,并且要挟其保存安陵君的地盘,这从当时的军事力量对比而言,近乎渺茫。然而,这不是我们的学习重点,我们重点要从写作的角度进行分析和学习,为什么这篇文章可能吹了牛却能千古流传?它在艺术上为什么成功了?

从史实而言,它是不太可信的;从艺术而言,它又是极其可信的。

《唐雎不辱使命》原文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都说写作文有一套模式,其实哪怕在经典里,这个情况也存在。《唐雎不辱使命》一文中,使者唐雎以匹夫之勇,要挟秦王,仅凭一句“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然后“挺剑而起”,把秦王唬得“长跪而谢之”,答应保留安陵君的地盘。

其实,这套程序也不是唐雎第一个玩,例如:春秋时,齐桓公大会天下诸侯,结果居然被鲁国的曹沫用刀架着脖子要挟,被迫退还所侵占的土地。

渑池之会,秦王忽悠赵王奏乐,轮到他奏乐时,却耍赖了,这还了得,蔺相如不答应了,挽起袖子要和秦王干仗,同学们请注意了,蔺相如说的就是要血溅秦王,有效距离就是“五步之内”。

还有一则大家熟悉的案例,就是那位善于自荐的毛遂。毛遂随平原君去楚国搬救兵,一帮人耗尽无数口水,问题没有任何进展。毛遂憋不住了,拿一柄剑,沿着阶梯走上去,一副要跟楚王单挑的样子,结果楚王妥协了,简直是神剧。

因此,唐雎的手法,在他之前已经有人玩过几票了,而且次次成功。基本上是手执利器在近距离内行事,并且执行人气势凌厉威猛。

其实,写作模式的重复,也是时代思维模式、行事模式的重复,我们今天看来是不真实的,在当时却是真实的。当然,我们也要分析《唐雎不辱使命》与前面几篇的不同之处。

诀窍:犀利的人物对话、场面的逼真增强了事件的可信度

就挟持诸侯国君而言,与曹沫、毛遂、蔺相如这一系列孤胆英雄相比,唐雎的故事更加丰满,而丰满之处就在于对话,以对话凸显人物的性格。

唐雎强,秦王也不弱,两强相遇,看谁扛得住。你看看秦王的气势,一上来就猛轰唐雎,要从气势上压倒唐雎,开口就是“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至于唐雎提到的布衣之怒,秦王一声冷笑,你们小百姓能怒到哪里去,无非是脱了帽子,赤脚,用脑袋撞地,你能咋地?

寥寥几句,秦王的气场就出来了,而且他绝对并不是吹的,“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可能性在他手下已经发生若干次了。

秦王的气场上来了,唐雎怎么跟上去,并且要有压倒优势?文章的转折就在这里,精彩与否,全在这里用功夫。

唐雎列举专诸、聂政、要离的案例,一则这是三起布衣之怒成功的例子,二则是天象异常:长虹贯日,彗星袭月,仓鹰击殿。无论是成功率,还是气势,都压倒了秦王。对话双方,其个性,其脾气,均得到张扬。语气和神态,太逼真了,本来在史上并无依据的事,但是因为场面的逼真,语气的逼真,让读者身置其中,现场感增强了真实性,因此,也就被人们接受了。

就文章的接受角度而言,受众往往在乎的是艺术的逼真,未必是历史事件的可信性,正因为如此,一些失实的历史小说往往能被广大人民所接受。没其他原因,故事讲得太精彩了,其中也包括对话太逼真了。再如《三国演义》里的“舌战群儒”,史上没有的事,因为描写得太惟妙惟肖了,也就被民间当成史实接受下来了。

写作心得

精彩的对话往往胜于景物描写

先秦和两汉的历史典籍,往往将对话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甚至忽略其他相关的描写。因为对话能凸显人物的个性,能增强戏剧性,而且最直接。

例如《唐雎不辱使命》,唐雎一路来见秦王,主宾双方见面就是对话,秦王宫殿如何,仪仗如何,威仪如何,都省去了,简直如同广播剧,上场就是吵架,见面就是面红耳赤、杀气腾腾,凸显秦王和唐雎的矛盾,围绕这跟主线,其他都是浮云。

同学们如果有机会阅读《战国策》其他篇目,或者《史记》,也会发现这个特点。例如苏秦游说诸侯,并不怎么描写各诸侯国首都的风景和场面,一开始就是开门见山:苏秦说赵王曰,苏秦说齐王曰……

读者其实最关心的是苏秦游说的过程和结果,如果过多铺陈景色、场面,会让读者的注意力游离,从而厌倦,全程没有尿点才是先秦两汉典籍追求的最高目标。

所以,写作文要充分把握好对话描写,人物的性格、内心,都在这里得以显现。

阅读心得

文字符合当代人心理

就算夸张也不会被视为吹牛

《唐雎不辱使命》之所以被读者接受,除了对话场面的逼真生动,人物性格得以凸显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它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情绪,是符合当时人们的心理需求的。

唐雎面对的是暴秦,秦国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不免使用高强度的暴力,除了消灭六国的军队,同时也有滥杀百姓的现象,激起了天下的反抗。唐雎的形象,其实集中了人们反抗暴秦、不畏强权的诉求,同时唐雎的胜利也体现了人们的美好愿望。所以,不管史上有没有发生这样的事,从文学角度而言,唐雎的形象立稳了脚跟,永远流传了下来。

因此,文章的真实性,也在于心理的真实性,想要文字受欢迎,就得了解时代的心理,作文也应如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