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文章阅读 > 魏武帝曾下过三诏令,这三道招贤令,为何被后人称为“贻害千年”

魏武帝曾下过三诏令,这三道招贤令,为何被后人称为“贻害千年”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19-12-05 20:52:48
阅读:

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为了招纳天下贤才,曾经先后下过三道诏贤令。按理说,曹操下令招贤,而且还先后三次,可见得他对天下贤才的尊重,可是,后人一提起这三道招贤令,却一点儿都不买曹操的帐,反而要说这三诏令“贻害千年”。曹操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什么本来的好事儿,到他这却来了个翻转。接下来,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魏武帝曾下过三诏令,这三道招贤令,为何被后人称为“贻害千年”

魏武帝曾下过三诏令,这三道招贤令,为何被后人称为“贻害千年”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今天,我们大都受《三国演义》的影响,看曹操时,一定要戴上一幅“奸臣”的有色眼镜。而《三国演义》里被画上“大花脸”的曹操,绝对和真实的曹操是有很大出入的。真实的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军事家,他在天下大乱的情况下,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统一了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有效地恢复了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除此之外,曹操还是个书法家和文学家,有着一股诗人的浪漫情怀,他的作品也流传至今。

为何这样一个有作为,有担当,有权谋的曹操,会被冠以“奸臣”的标签?您往下看,就知道了。

魏武帝曾下过三诏令,这三道招贤令,为何被后人称为“贻害千年”

建安十五年,十九年,二十年,曹操先后下了三道诏令,小编查了一下,这三道诏令加上标点,一共要209个字。诏令目的就是诏告天下,当今天下未定,正是急需要人才的时候,所以,只要是贤才的,都可入我门下,为我所用。

求贤令这种文体,还有发布求贤令,征招天下贤才这种行为,古来有之。曹操同志也发了,还连发三道,这不挺好的吗?没错,格式上都没问题,问题就出在内容上了。

魏武帝曾下过三诏令,这三道招贤令,为何被后人称为“贻害千年”

小编先说正常的求贤令是什么样的。求贤作为一项诏令,却不能只是求贤,一味求贤,那是寻人启示。正常的求贤令,首先要向民众传达求贤者的正确的治国理念,要传达国家正确的思想精神。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传递出正能量。其次,还要诏告天下,我们是正义之师,正义之国,行的是正义之事。不然,贤才找你干啥,弃明投暗吗?最后,才要告诉大家,我们要找的,是德才兼备的人,只有德才兼备才能算得上贤,这一点,从古至今,从不打折扣,因为历代君王都是这样干的。

魏武帝曾下过三诏令,这三道招贤令,为何被后人称为“贻害千年”

再看曹操同志的求贤令,小编先将“关键”的地方摘抄几处。“今天下得无盗嫂受金,未遇无知者乎?”,“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前两道诏令,直言只有要本事,做坏事的也要,第三道诏令更是直白,“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真有能治国用兵,品质败坏都行。

不能不承认,曹操的这三道诏令,有其当时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紧迫情况。正逢乱世之秋,生死存亡之时,唯才是举,也有其不得已而为之的前提。而且,其初衷也是为了网尽天下名士,为治理乱世之能臣。但是,曹操同志却干得太露骨,甚至偏颇了。三道招贤令,弄得时人三观尽毁,而本来“德”字排第一的招贤令,从曹操同志起,一下子就变成了“无德之人”的遮羞布。从此后,历朝历代那些想称王称帝的人们,都不用再考虑什么名不正言不顺,拿曹操同志举例子就行了。估计,曹操同志也没想到,他的三道惊世骇俗的招贤令所造成的“恶劣”影响,真正是“遗害千年”了。

魏武帝曾下过三诏令,这三道招贤令,为何被后人称为“贻害千年”

古人有云:德不胜位,必有殃灾。曹操的三诏令,虽然在短时期内,找到了一些治国的“歪才”,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整个历史角度来看,等于用茅厕的砖头盖楼房,他所建立的魏国政权,是有很大的瑕疵的。所以,不管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应该牢记,德才兼备,才是真正的贤才。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张洪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