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文章阅读 > 为什么说《桃花扇》是彻底的悲剧?

为什么说《桃花扇》是彻底的悲剧?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4-03 22:58:29
阅读:

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里说:“吾国之文学中,其具厌世解脱之精神者仅有《桃花扇》与《红楼梦》耳。”他认为《桃花扇》和《红楼梦》都窥视到了人生痛苦的本质,并寻求解脱之道,属于彻底的悲剧。《红楼梦》侧重写人生,《桃花扇》兼具政治与历史,前者的解脱出于自我顿悟,后者则是由旁人指引,不过它们在哲学意义上同属于彻底的悲观主义

为什么说《桃花扇》是彻底的悲剧?

孔尚任(1648-1718)著《桃花扇》

人生在本质上是充满痛苦的

悲观哲学家叔本华认为“生存意欲”是人生痛苦的根源,人就是意欲的奴隶,受到意欲的驱使,不断地去摸索和劳作。意欲满足则无聊,不满足就痛苦,在无聊与痛苦之间,只存在转瞬即逝的快乐,人生的本质就是“生存意欲”在求满足而已

在“生存意欲”之后,还有“男女爱欲”,它的威力比“生存意欲”还甚。前者求生存,后者求繁衍、求延续生存,因此“男女爱欲”无尽,而“生存之欲”有限。

“生存意欲”为形而下,满足的是个体;“男女爱欲”为形而上,诉求于种族。

要想摆脱痛苦,只能否定意欲,可是否定意欲就意味着否定了人生,因此,要直面人生,就得承认它在本质上是痛苦的。文明的进步丝毫不能缓解意欲的压迫,但有一种东西能够使人暂时摆脱意欲的束缚,进入到纯粹知识中——这种东西就是艺术。

为什么说《桃花扇》是彻底的悲剧?

“生命是一团欲望,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三种悲剧的划分

艺术能给人带来美感,使人忘记物我之间的利害关系,得以纯粹地观照外物。其中第一种美感叫作“优美”,这种美感能使我们的内心回复到宁静的状态;另一种美感叫作“壮美”,它能够使“生存意欲”破裂,消隐了起来。过去我们总是服侍于“生存意欲”,求生欲使我们舍弃自我,甘心为奴,不能认识人生的本质。而“壮美”却打破了这种幻想,使厌世情感超过了求生欲,让人摆脱意欲的统治,能够自由地观照人生。

悲剧就是一种产生“壮美”感的艺术品,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能够感发人的恐惧与悲悯之情,感染人的情绪,使人的生活之欲消退,进入到纯粹认识中去,让精神受到洗涤。

基于此,叔本华把悲剧分成了三种:

第一种是在极恶之人的交构下,造成原本美好的事物被破坏。

第二种是指在既定命运的作用下,主人翁总是无法避免的要走向毁灭。

第三种是由于剧中人物的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造成缺憾,这种悲剧的发生是自然而然的。

对于前两种悲剧而言,分别出自偶然性和必然性,遇见极恶之人的交构从而酿成悲剧,这是比较偶然的现象;而受命运的愚弄,产生悲剧,这又是必然现象。唯有第三种悲剧既是偶然又是必然,而且是自然而然第三种悲剧意在说明不幸不是例外之事,而是人生所固有的基调。当你生存在一个悲惨的世界中时,个体的悲剧总是免不了的。

《桃花扇》融合了三种悲剧,并且在总体上属于第三种悲剧——侯方域想要置身于国事之外,寻个清净安乐之处,结果总是不免要坠入时代的大悲剧里。

《桃花扇》是一出怎样的悲剧?

《桃花扇》正文有四十出,讲述的是南明弘光政权的兴亡史,故事始于崇祯十六年,终于弘光元年,实际跨度仅三年而已。开头的《试一出》发生在康熙二十三年,由一名九十七岁的礼赞出场介绍故事内容,他自称:

“昨在太平园中,看一出新出传奇,名为《桃花扇》,就是明朝末年南京近事。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实事实人,有凭有据。”

“离合之情”就是男主角侯方域与女主角李香君的聚散离合,是个人之小悲剧;“兴亡之感”是弘光政权的兴起与覆灭,是亡国之大悲剧。在大悲剧的背景下,小悲剧不断上演,这就是我们说的“第三种悲剧”——生存在亡国、亡天下的年代,悲剧总是无法逃脱的,它的发生,实乃自然而然,不可避免。

不过侯方域和李香君并非一开始就瞥见人生的这个真谛,他们一直在抗争、挽留、幻想,直到最后一出,经张道士点化,方一念顿悟,寻得解脱之道,这便是《桃花扇》的伦理学之价值。

为什么说《桃花扇》是彻底的悲剧?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

个人卷入时代的悲剧之中

跟《红楼梦》一样,《桃花扇》出场人物众多,叙事线条复杂。如果说《红楼梦》以五十四回为分水岭,那么《桃花扇》也大致以二十出为分界。前面讲述的是侯方域与李香君从相聚到分离的始末,并叙述了弘光政权的兴起。后二十出头则讲了弘光政权的灭亡,侯方域与李香君再度重逢,却终悟一切皆如梦幻泡影,最终遁入空门。

侯方域最初并不关心国事,认为在衰落之世,还是能够寻得个安居之地。他一出场就说:

“暗思想,那些莺颠燕狂,关甚么兴亡!”

那时正是崇祯十六年二月,亡国前夕,侯方域却还幻想着什么时候能回归故乡洛阳,结束流亡生活。他的好友吴应箕说:

“昨见邸抄,流寇连败官军,渐逼京师。那宁南候左良玉,还军襄阳。中原无人,大事已不可问,我辈且看春光。

国家危在旦夕,江南的士君子们仿佛若无其事,还在消遣春愁,可悲可叹。之后他们一起去听柳敬亭说书,柳敬亭给他们讲了一个《论语》的故事,说孔子整顿鲁国朝政,乐官们纷纷逃窜,各自投奔了不同的国家,只有四个人选择退隐江湖,最后他说:

“您嫌这里乱鬼当家别处寻主,只怕到那里低三下四还干旧营生。俺们一叶扁舟桃源路,这才是江湖满地,几个渔翁。”

这其实是在暗示摆脱痛苦人生的解脱之道,人生犹如迷津,四处都是桃花阵,哪里都是痛苦,想通过满足欲望来“别处寻主”是不可能的,因为欲望总是接连出现,怎么可能平复得尽呢?唯一的办法还是找到桃花源头,才能寻得解脱。因此,柳敬亭最后告诫侯方域说:

“重来访,但是桃花误处,问俺渔郎。”

后来,确实是柳敬亭引导侯方域入道,在南明灭亡后,他也最终退隐江湖,变成了一名渔翁。不过,当时的侯方域还在迷津之中,他在江南“闲居无聊,欲寻一秦淮佳丽。”阮大铖想趁机拉拢他,便请杨文骢做媒,为侯方域娶了青楼李贞丽的女儿李香君。新婚之夜,侯方域赠与李香君一柄宫扇,做为订盟之物。

谁知李香君知道嫁妆出自阮大铖之后,坚决不肯收,这使得侯方域开始知道名节的重要性,他说:“节和名,非泛常;重和轻,须审详。”从这时起,侯方域与李香君逐渐卷入弘光政权兴亡的悲剧之中。个人的遭际不可避免的受到时代大悲剧的左右。

侯方域与李香君的聚散离合

婚后,侯方域过得十分美满,当他再次找柳敬亭听书时,柳敬亭却告诫说:

“相公不知,那热闹局就是冷淡的根芽,爽快事就是牵缠的枝叶。”

果然,侯方域本是好心修书力阻左良玉引兵南下,却反被阮大铖污蔑为通敌造反,只能仓皇逃出南京,与李香君从此分别。之后便是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吊死煤山,发生了“甲申国变”,悲剧的大基调已经形成。当时,侯方域面对三镇内讧,知道天下大势已去,不仅哀叹:“不料局势如此,叫俺怎生收敛。”他也察觉出大悲剧即将来临了。之后,他又跟随高杰驻防黄河,本以为能够“遂了三年归志”,结果却是清兵南下,中原沦陷,只得孤舟南逃。

为什么说《桃花扇》是彻底的悲剧?

《桃花扇·守楼》

彼时的李香君因拒绝改嫁、守楼不下,导致血溅宫扇,她也只得哀叹:“桃花薄命,扇底飘零。”之后又被抓入宫中,不得自由。侯方域回来时已是人去楼控,独有山人蓝瑛在里面作画,于是侯方域在画上题诗:

“原是看花洞里人,重来那得便迷津,渔郎诳指空山路,留取桃源自避秦。”

仿佛醒悟了柳敬亭的指点,想要寻个桃源以避开乱世之大悲剧。之后,侯方域与吴应箕等皆被阮大铖投入监牢,他们与柳敬亭再次相遇,大家步月狱中,悟了天下崩坏的现实,想要一起“避乱秦人,同话渔船。”距离悟道解脱已不远了。

《桃花扇》的解脱之道

弘光元年五月,清兵大举南下,南京城即将沦陷,百姓都争相逃亡。李香君自宫中逃往栖霞山,侯方域等也在老礼赞的带领下,同去栖霞山避乱。

栖霞山上住着个出家的张道士,他一出场就道破了人生虚幻而痛苦的真谛,说:

“世态纷纭,半生尘里朱颜老;拂衣不早,看罢傀儡闹。恸哭穷途,又发哄堂笑。都休了,玉壶琼岛,万古愁人少。”

原来人生就像一个傀儡在哄闹,它时而发笑、时而恸哭,却没有毫无意义,倒不如出家前往“玉壶琼岛”,超脱出痛苦之外,获得解脱为好。

悲剧思想是共通的,莎士比亚也有类似的悲观主义人生观,他在《麦克白》里写道:

“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指手画脚的拙劣伶人,登场片刻,就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下;它是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和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

如果我们能看破人生的虚幻,那么就离解脱不远了。

为什么说《桃花扇》是彻底的悲剧?

在最后一出,当侯方域历经离合兴亡之后,他一登场就说:“久厌尘中多苦趣,才知世外有仙缘。”这说明他已经挣脱了“生存意欲”的束缚,厌世感已经超出了求生欲,得以观照人生。之所以未能完全顿悟,是因为香君尚在,“男女爱欲”还未断绝。

当侯方域在水陆大会上与李香君重逢时,他对人生幸福又充满了幻想,想要“夫妻还乡”,重新回到“生存意欲”的欺骗中,在悲惨的世界里谋幸福。不料,张道士却撕裂桃花扇,喝道:

“当此地覆天翻,还恋情根欲种,岂不可笑!”

对此,侯方域认为“男女爱欲”无法超脱,反驳说:

“男女室家,人之大伦,离合悲欢,情有所钟,先生如何管得?”

不料,张道士大怒道:

“呵呸!两个痴虫,你看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

连家国君父都没了,天下也已经沦亡了,这么一点男女之情又如何守得住呢?张道士明言,要求得解脱,首先得直面人生的痛苦,而不是在男女之欲的掩饰下继续逃避。如果侯方域与李香君还乡了,那么他们只是继续苟活而已,或者剃发易服,或者含辛茹苦,就像那些逃往各国的乐工一样,在迷津中“别处寻主”,终究没有直面人生的痛苦,而是想规避它、逃脱它,到最后只是又迎来一次新的悲剧而已。在悲惨的世界中,个体的幸福是无法达到的。

最终,《桃花扇》打破了“夫妻双双把家还”的大团体惯例,而是写侯方域与李香君双双顿悟,选择了出家。这样,《桃花扇》就跟《红楼梦》一样,把悲剧写得非常彻底,将痛苦感描绘得淋漓尽致。这种悲剧的目的不是要教人躲避痛苦,而是要求人正视痛苦,并从痛苦中寻求解脱的办法,对此它们开出的药方就是“修行”,就是出世,用这个办法来拯救人生。

至于这个药方是否有效,那便是另一个人生哲学问题了。

相关推荐

  • 为什么说《桃花扇》是彻底的悲剧?

    桃花扇,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里说:“吾国之文学中,其具厌世解脱之精神者仅有《桃花扇》与《红楼梦》耳”。他认为《桃花扇》和《红楼梦》都窥视到了人生痛苦的本质,并寻求解脱之道,属于彻底的悲剧。

    文章阅读
  • 沈阳市崇文中学2018中考喜报

    郭子敬,热烈祝贺我校2018中考再创辉煌!我校参考473人,720分以上5人720分以上总人数位居铁西区前三名。

    诗词赏析
  • 谁说明代的秀才手无缚鸡之力?文武双全的明朝四大才子的传奇人生

    唐顺之,“你看看人家”,如果郭芙蓉熟悉明代历史的话,她估计会天天对着吕秀唠叨,用武力威逼吕秀才练武。卢象升天赋异禀,膂力过人,每次和人开战都冲在最前面,是实战派砍人专家,被农民军称为“卢阎王”。

    文章阅读
  • 我的家国之思

    国之丽,在历史文化的积淀下我们所感受到的节日对于我们来讲注定与众不同,而对于一名军人,其实春节具有现实意义是团圆。

    诗词赏析
  • 烟雨夜读 | 腾蛇乘雾游八荒

    腾蛇乘雾,文 | 烟雨客知道可以飞越八荒的腾蛇,是在曹操的龟虽寿中。不管后人怎么看,曹操,这位雄才大略的一代王者,将在历史的坐标中,拥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无论是军事思想,还是文学造诣,他所开创的诸多领域,至今依然风范千秋。龟虽寿 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文章阅读
  • 泰山:一览众山小,人生快意莫过于此

    梼杌闲评,总有一段路,需要一个人走,那就勇敢地漫步,华丽地走向巅峰。泰山有着丰富的人文,走进泰山,就是走进中国历史,摩崖石刻碑文碑刻林立,巨大的高山古建筑群,可以说泰山文化博大精深。

    文章阅读
  • 浩然文史:济南“学霸”张养浩的开挂人生

    张养浩,济南府作为山东省会,更是人文荟萃之地。时值七月,无数学子正满怀期待地选择着自己的大学,又有无数后来人即将奔赴高三的前线。

    美文欣赏
  • 为你解读《陶庵梦忆》这本书中“繁华如梦”的人生哲理

    陶庵梦忆,引子:张岱《陶庵梦忆》大抵作于明亡以后,然所忆及皆为“前朝旧事”,如其序文言:“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呓”,此书以思忆之笔,描摹了张岱心中的“人间”,种种俗世喧嚣,多为城市热烈之美,是中国文章史之一大现象也,追忆所至,更多的是带有张岱历经沧桑之变后的反思,故《陶庵梦忆

    文章阅读
  • 陶渊明最著名的十首古诗,看破世俗,洒脱恬淡

    陶渊明,陶渊明 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喜欢喝酒,“寄酒为迹”抒发自己不愿和腐朽的统治集团同流合污的心愿,表现出诗人恬淡旷远的襟怀、孤傲高洁的品格,也正是因为如此它的作品才虽平淡质朴却诗意盎然。 陶渊明最著名的十首古诗,看破世俗,洒脱恬淡!

    文章阅读
  • 奇人陶弘景,不爱当官喜问道,“山中宰相”的传奇人生

    陶弘景简介,记得读大学的时候老师推荐读李渔的《笠翁对韵》:“天对地,雨对风。其中有这么一句“入山逢宰相,无事即神仙”印象特别深刻。

    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