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文章阅读 > 航空少年意外转入气象学,与风共舞六十载

航空少年意外转入气象学,与风共舞六十载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4-01 19:34:31
阅读:

【图文由“中国科学家”(ID:Chinses_Scientises)公众号原创,转发请申请授权。】

他是浪漫严谨的听风者,也是执着可爱的风的使者。作为中国现代著名气象学家之一,他为我国大气科学和气象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从事气象科学研究和高等气象教育事业六十余载,他为我国气象事业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桃李满天下。

他就是我国著名气象学家和气象教育家,黄士松。

航空少年意外转入气象学,与风共舞六十载

从航空到气象,他是来自中国南方的风筝少年

1920年10月27日,浙江金华一个普通的经商家庭,黄士松出生,乳名胜波。那时秋风已经稍显冷冽,然而和乐的家庭氛围给他带来满满的温暖。父母叫他胜波,意为战胜波浪。他也并为辜负家人的期望,未来的他,将带着这份家人的希冀,一路披荆斩棘,与风共舞。

从小学到金华私立初级中学再到省立金华中学高中部,他一直成绩优异,勤奋好学。1938年,他高中毕业,满怀科技救国的雄心壮志,考入重庆的国立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

但是他并没有修完航空工程的学业,一件事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人生有拐点,每一次仿佛都源于偶然,其实是必然。

他在画图作业时不小心被锋利的笔尖刺破了手指,由于没有在意,最后引发感染。校医帮他剖开伤口排出脓液,但是因为感染严重连骨头都跟着烂掉了一段。

这件事引起他深刻的思考和自责:这样的手连机械操作都不方便,又怎么能给国家造飞机呢?

正在他情绪低落时,有个地理系的同乡建议他转入地理系学气象。

学气象?这个提议勾起了他小时候放风筝玩耍的记忆,那时总是放不好风筝,因为风太大了风筝太单薄,自己的风筝三番五次地被吹走。如今一想,其实是天气情况不适合放风筝。同样的道理,飞机在空中飞行时,必须依赖于当时的天气,再高明的航空师也离不开天气预报。

由此说来,其实气象学比航空学更重要,更有意义。凭着对气象这种朴素的认识,他决定转到地理系的气象专业,从此一生和气象结缘。

航空少年意外转入气象学,与风共舞六十载

就读中央大学期间同学合影(自左至右:顾震潮、陶诗言、黄士松、陈其恭)

舍弃大好前程毅然回国在祖国的大地上做风的使者

毕业之后,他先是到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后又被选派至美国芝加哥大学气象系实习。实习期间,他为了深造进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气象系,师从国际著名气象学家J. Bjerknes。

航空少年意外转入气象学,与风共舞六十载

1945年冬芝加哥大学气象系的中国学生(自左至右程纯枢、郭晓岚、丘万镇、左五陈其恭、左七叶桂馨、谢义

1949年,新中国诞生之际,他在UCLA的博士学位初试刚刚通过。国家建设急需优秀人才,南京大学校长潘菽教授亲笔签署聘书,邀他回国任教。

凭着对祖国的深沉的热爱,他毅然舍弃博士学位,1951年2月离美回国,到南京大学气象系任教。

航空少年意外转入气象学,与风共舞六十载

1951年3月1日搭威尔逊总统号邮轮离开美国回国

自从回国后,他就一直从事高等教育事业,为我国气象事业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任教期间,先后讲授过《天气学》、《动力气象学》、《中长期天气预报》、《大气环流》等课程,并撰写出《天气学》讲义和我国第一部《大气环流》讲义。

他是一位学术造诣很深的学者,更是一位诲人不倦、教书育人的好老师。

在任教期间,他既重视书本教学,又重视天气预报实践,不仅领导建立了南京大学天气预报台,还带领学生到校外气象台、站进行生产实习。

对待不同程度的学生,他有着不一样的教学方式。本科生课堂上,他深入浅出,注重理论和实际结合;研究生学位课的讲授中,他除了会对理论较深的章节进行精辟、透彻的论述外,更重要的是安排学生阅读大量学科前沿相关文献,组织讨论,以此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与创新意识。

在生活上,他爱护学生,关怀学生,学生有什么困难,他总是想方设法帮助解决。

在学术研究上,他从不以导师傲居,学生提出不同看法,他总是虚心听取,并和大家一起讨论磋商。

航空少年意外转入气象学,与风共舞六十载

黄士松指导学生画天气图

他那治学严谨、平易近人的优秀品德和作风,深深感染了他的学生,受到大家由衷的尊敬和爱戴。因他在高等教育事业上的突出成绩,1991年,国务院颁发给他"为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做出突出贡献"的证书与政府特殊津贴

他还对南京大学气象系的学科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成立了副热带灾害性天气研究中心,并形成了一支能力强、作风好的科研梯队;在他任气象系系主任期间,注意提高教师的素质,培养造就一支优秀的学术梯队。

航空少年意外转入气象学,与风共舞六十载

与青年教师一起研究问题(左起伍荣生、黄士松、包澄澜、余志豪)

六十载潜心研究气象学,慧眼识风云

他从事气象事业长达六十年,在副热带高压变动规律、大气环流形成机理、暴雨台风灾害性天气过程以及东亚夏季风体系结构等诸多领域进行了创造性研究,成果卓著。

航空少年意外转入气象学,与风共舞六十载

1964年7月在兰州参加全国天气与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自左至右,前排肖更海,黄士松,汪国瑗,蒋金涛,后

在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系统研究中,他首次于国际上指出了副热带高压的三维细微结构特征与影响因子及其在大气环流中的作用。

在对大气环流形成机理研究中,他首次指出赤道和极地之间的热力梯度在大气环流中的决定性作用,并指出极地海冰异常对短期气候影响与热带海温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在对暴雨、台风等灾害性天气过程的研究中,他揭示了江淮气旋发生、发展过程、环流背景及中尺度结构,并指出了华南前汛期暴雨的特征和形成过程,解释了台风移动发展规律及其影响因子。

航空少年意外转入气象学,与风共舞六十载

在日本气象厅作学术报告介绍"论东亚夏季风的体系结构"

在对东亚季风研究中,他提出了一个东亚夏季风体系结构。又先后主持完成国家攀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等多项国家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发表了近百篇论文,撰写了多部专著。

1978年,他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年,又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978、1979、1980、1983及1991年,五次获得江苏省科技成果奖或科技进步奖;1990年,获国家气象局科技成果奖。

1978年,他担任《华南前汛期暴雨科学实验研究》的总技术指导,研究成果于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978年至1983年,他被聘为《青藏高原气象研究实验》顾问组顾问,其中关于青藏高原对周围大气影响的研究成果,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航空少年意外转入气象学,与风共舞六十载

1979年1中国气象学会代表团访问美国,右四为黄士松

1983年至1987年,他担任《热带环流和预报研究》课题组的学术指导,为开展我国热带天气研究作出了很大努力。

航空少年意外转入气象学,与风共舞六十载

热带环流系统和预报项目技术组(前排左三为黄士松)

六十载的风云变幻里,他用热爱和付出,与风共舞出一部生命的华章。

2017年11月11日,黄士松先生驾鹤西去,随风仙逝,享年98岁。

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风的事业,那杰出的贡献、高尚的人品、精彩的人生为后人树立了典范。虽然他已经随风而去,但他对气象学的研究成果将永远留在一代代科研人的心中,他也将是中国气象史上永远的追风者。

参考文献:

[1] 《云卷云舒——黄士松传》陈云峰著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黄士松:慧眼识风云》科技日报

[3]《云卷云舒松为骨,风起风行士无双——深切缅怀著名气象学家黄士松先生》余志豪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4]本文图片来源于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