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文章阅读 > 陶渊明:在最低的境遇,活出最高的境界

陶渊明:在最低的境遇,活出最高的境界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3-30 05:57:03
阅读:


1

陶渊明出生于东晋末年。

这是一个乱到连穿越都要回避的朝代。

东晋的前身是西晋,西晋是篡魏国而来,魏国,是曹操逼迫汉献帝退位而来。无君无父,伤天害理而得的天下是做不久的,所以晋朝很快就经历了八王之乱。政治不稳,内战频繁,官员之间相互陷害残杀是常事,叛乱层出不穷。

陶渊明:在最低的境遇,活出最高的境界

陶渊明铜像

动乱的年代,出仕的文人常常要被迫战队,所以往往不得善终。

嵇康被曹操杀害,张载死于辞官回乡途中,死后穷到连灵柩都买不起,陆机和陆云则是被冤杀,唯有阮籍借酒装疯保全了自己。

然而,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混乱的年代的陶渊明,不仅平安的度过了一生,还奇迹般的保全了自己的真,没有被迷乱,失落自己,不得不让人心生敬意。

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宦之家,曾祖名叫陶侃,

陶侃,出身贫寒,靠一人之力硬是在注重门第的东晋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最终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可谓位极人臣。可惜的是,陶侃的儿子没有继承爵位,所以在他死后,陶家迅速衰落了下来。

到了陶渊明这一代,其家境可以用清贫来形容了,虽然家境衰落,但从小听父亲讲曾祖的传奇故事长大的陶渊明,自然也想像曾祖一样建立一番功业。所以在二十九岁时,陶渊明第一次出仕了,担任江州祭酒,成为了王凝之的下属。

陶渊明:在最低的境遇,活出最高的境界

王羲之

王凝之是王羲之的儿子,作为当时最有影响的琅琊王氏家族的一员,陶渊明是抱着很大希望的,他以为在王凝之的门下,一定能施展自己的抱负。

可现实却和他想的完全不一样。

出身名门的王凝之深信天师道,相信人和神能够互通,其迷信到了打仗都不出兵,反倒请神借鬼的程度,陶渊明自是完全不能苟同。所以没过多久,陶渊明就辞职了。

如果说,之前担任州祭酒,多少有点因解决生活困境的味道,那么在之后的十三年里,陶渊明接下来又陆续出仕刘裕、刘敬宣几个幕府就带有想有一番作为的意味了。

2

公元400年,陶渊明投身于桓玄幕府,陶渊明一度是对桓玄很有希望的,认为他一定能成就一番事业,然而让他想不到的是,桓玄的目标居然是篡位,不想成为政治牺牲品的陶渊明发现后立刻辞了职。

东晋末年的特点就是你打我我打你,你篡位我再篡你的位。篡位成功后的桓玄很快就暴露出了他残暴的本质,所以他没当几天皇帝就被刘裕讨伐,这一次,想为老百姓做点实事的陶渊明相信了刘裕,决定转投刘裕幕下,担任参军一职。

起初,陶渊明以为刘裕的起事为义举,但他很快发现刘裕虽然出身下层,但很有野心,关键是够心狠手辣,他的目标是篡位,他讨伐桓玄,掀起内战的目的就是想把已经被废的晋安帝毒死以傀儡代之,下毒的人不肯,自己喝了毒酒死了,不甘心的刘裕居然还找了另外一个人把他活活勒死了。

皇帝死了,刘裕拥司马德继位,为晋恭帝,不到两年,刘裕就把晋恭帝给杀了,接连杀害晋朝两任皇帝,刘裕终于篡位成功。

陶渊明:在最低的境遇,活出最高的境界

陶渊明醉归图

这样一个恶贯满盈的人,陶渊明又怎么可能为他做事呢?

所以,很理所当然的,陶渊明辞职了。

美好的愿望被残酷的现实接连打击,陶渊明已经对官场彻底失望了。然而,已经有五个儿子的陶渊明总要养家糊口,他的一个亲戚见他实在太穷了,便推荐了一个官给他做,就这样,陶渊明第五次出仕,出任彭泽县令。

可是,陶渊明才当了几个月的县令,上级就派了督邮前来检查公务。

督邮这个官,代表太守督察县乡,宣达政令兼司法等,不是什么大官,但权力倒是不小。因为权力大,所以最易资深腐败。

彭泽县的督邮刘云,就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贪官,听闻彭泽县来了一个新的县令,立马整装出发,准备收受贿赂。然而,正当陶渊明准备接见刘云的时候,却被一个小史叫住了。

“大人,你就准备穿着便装去见督邮大人吗?”

“为什么不行?”

“当然不行啦,见督邮大人,您得穿上正装,备好礼品才能去见他。”

陶渊明:在最低的境遇,活出最高的境界

归去来兮辞

小史的一句话,让陶渊明彻底对官场失去了信心,他仰天长叹一声:罢了罢了,我堂堂男儿怎么能为五斗米折腰,我还是回乡里去过我的小日子去吧。过了几天,陶渊明便留下了自己的辞职信《归去来兮辞》,告别了官场,正式开始隐居。

3

在桃花源记里,陶渊明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想象中的世外桃源:每日坐在被草木和树木围绕的庭院里,丛林里一阵阵清风吹过,看着自己喜欢的书,耳边时不时的传来一阵林鸟欢鸣,没有战乱,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笑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只要想一下就觉得美极了,可是现实中,陶渊明过着一种真正的躬耕生活,付出的是饥寒劳苦的代价。

归隐两年后,陶渊明的家就被一场大火烧没了,陶渊明只能带着全家迁到栗里,在栗里的生活更加困难,房子是四面漏风的草屋,没有棉衣,到了冬天经常受冻,碰到灾年,甚至要亲自出去乞米。

陶渊明:在最低的境遇,活出最高的境界

看着如此落魄的陶渊明,有人看不下去了,专程前来拜访他,劝他出仕,认为他放着好好地官不当,带着全家人挨饿受冻,这根本就不是高尚的行为,但陶渊明听了只是摇了摇头,说:“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就像陶渊明出仕并不是为了追求高名一样,他隐居也不是为了获得一份清高的好名声,他是真的不想违背自己的本心。

坚守了正道,艰苦的守住了心中的节义,只为获得心中的那一份安宁。

隐居的生活虽然异常贫困,但陶渊明内心里是快乐的。

陶渊明:在最低的境遇,活出最高的境界

陶渊明

日落后,劳作了一天回到家,洗洗手,擦擦汗,坐下来小喝一杯的时候,陶渊明是快乐的。

炎热的夏日,伴着徐徐的微风,在窗户底下睡一场午觉的时候,陶渊明是快乐的。

盛夏之时,耕种完毕,时不时的会会好友,一起登高吟诗,再八卦一下文坛、政坛的一些新消息陶渊明是快乐的。

秋冬收获以后,清闲之时,看一看《山海经》,《穆天子传》,独到兴起时,随书中人物出入往古、周游世界的时候,陶渊明是快乐的。

这就是陶渊明,在生活面前,不论经历了什么,始终保持了内心的一份真。

陶渊明:在最低的境遇,活出最高的境界

桃花源记

《中庸》说:诚之者,择善而固执者。

说的是,一旦有了一个你认为是最好的选择,就应该知止,并把它坚持住。古往今来,面对诱惑,有多少人能始终如一的坚守自己的本心?就连名士朱敦儒都在晚年被迫做了秦刽儿子的老师,可陶渊明无论是面对极度的贫困,还是亲人的不理解都始终坚守自己的本心,平静而又坚定的固守着自己的气节,他是一个真正高尚的人。正如林语堂评价的:“他没有做过大官,很少有权利,也没有什么勋绩,除了本薄薄的诗集和三四篇零星的散文外,在文学遗产上也不曾留下什么了不得的诗作,但至今还是照彻古今的炬火,在那些渺小的诗人和作家心目中,他永远是最高人格的象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