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文章阅读 > 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天行有常,不为尧存

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天行有常,不为尧存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3-19 22:33:14
阅读:

荀况(约前313~前238)中国战国时期杰出的哲学家、教育家,名况,字卿,汉人避宣帝讳,又称孙卿,亦称荀子。

战国末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先后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的祭酒。打破“儒者不入秦”的惯例,面见秦昭王陈述自己的政见。称秦“百姓朴”“百吏肃然”,近“治之至也”(《荀子·疆国》)。又赴赵与赵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前,阐明其用兵主张,“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兵”,“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议兵》)。后又回楚,由春申君用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被免官,从此定居兰陵,从事著述,直至离世。

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天行有常,不为尧存

韩非、李斯都曾是其学生。在思想上、批判地总结了先秦各家的思想精华,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是先秦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否认传统的天命观。把自然界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叫做“神”。由这种无形的机能所形成的自然界叫作“天”。

宇宙万物非神所造,而是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故“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礼论》自然界的运行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以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远。”《天论》提出天人应当相区别。“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同上)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有自己的职分和规律天道不能干预人事,社会治乱的根源应从社会自身去寻找。

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天行有常,不为尧存

进一步提出“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同上)既注意到要尊重客观规律,又看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但其宇宙观有循环论的色彩。肯定“天地始者今日是也”(《不苟》),开天辟地的情况与今天的情况是一样的。

在认识论上,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指出“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解蔽》)把人的感官称为“天官”。把思维器官称为“天君”,或“心”。认识从“缘天官”开始,“缘耳而得声”,“缘目而知形”,然后经过心的“征知”,对感觉印象进行分析,辨别和验证,形成概念和判断。“天君”可以纠正在复杂的主客观条件下“天官”所产生的错觉。认为“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同上),强调“解蔽”的重要性,反对认识的片面性和主观性。强调要获得全面的正确认识。须“兼陈万物而中具衡”(同上),使“心”“虚壹而静。”但却夸大了心的作用,认为“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同上)。

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天行有常,不为尧存

并由此推论出君子是“理天地”、“治万民”的主宰。在人性论方面,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反,主张性恶论,认为“性者,本始材朴也”(《礼论》),“其善者伪也”(《性恶》)。要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才可以为善,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并由此建立起礼治和法治相结合的政治观。

在社会历史领域提出了“明分使群”的社会起源说。坚持儒家的“正名”之说,强调尊卑等级名分的必要性。主张法后王,效法文、武、周公之道。在经济上提出强本节用、开源节流和“省工贾、众农夫”的主张。

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天行有常,不为尧存

在名实关系上,确认“实”是第一性,“名”是第二性。要“制名以指实”。提出“同实同名”,“异实异名”和“稽实定数”的制名原则。坚持了“名也者,所以期累(异)实也”(《正名》)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对建立古代的逻辑学作出了贡献。所作散文说理透辟,结构谨严。其《赋篇》对汉赋的兴起有一定影响。著有《荀子》,《汉书·艺文志》著录《孙卿子》33篇。刘向《孙卿书叙录》定为32篇。唐杨惊改名为《荀卿子》,简称《荀子》。今本《荀子》即杨倞据刘向辑本重新编排的。

文献摘自——《人类文化遗产宝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