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文章阅读 > 蒲松龄“代笔门事件”始末,一段与诗坛盟主王士禛的失败友谊

蒲松龄“代笔门事件”始末,一段与诗坛盟主王士禛的失败友谊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1-14 22:44:21
阅读:

蒲松龄“代笔门事件”始末,一段与诗坛盟主王士禛的失败友谊

1673年7月22日,山东新城王士禄去世,他是大诗人王士禛的亲兄,也是高珩的亲表哥。这件丧事不小心成了蒲松龄的人生拐点,蒲代笔写《祭新城王西樵先生文》,很快为人传诵,自此开始卖文求生,并进入了创作《聊斋》系列故事的勃发期。

按照当时蒲松龄的资历,怎么可能高攀得上王氏家族。他代笔写祭文,是因为高珩,蒲松龄是高珩侄女的舅父,所以两人互称“亲家”。蒲松龄与高珩的友谊还立足于通俗俚曲的共同爱好。1675年,35岁的蒲松龄写《琴瑟乐》,高做了详尽点评。

这里所说的“通俗俚曲”,实际上就是指的民间说唱散文,比如早先的鼓子调、货郎旦,再到17世纪流行的是北方的鼓书、子弟书,南方粤语地区的木鱼歌等等。不过文人创作说唱作品,只是偶尔为之,小试牛刀,并无持续的影响力。蒲松龄是唯一创作了相当数量说唱散文的作者。

蒲松龄“代笔门事件”始末,一段与诗坛盟主王士禛的失败友谊高珩书法

王士禄去世时,高珩任刑部侍郎,正值回乡度假期间,而蒲松龄刚刚参加完第四次乡试,他们在农历四月同游崂山。跟蒲松龄一样在70多岁才成为贡生的李渔,这一年在杭州出版了他毕生的得意之作《闲情寄偶》。

这次考试,蒲松龄本来是十拿九稳。一方面,他对自己的才能很有信心,另一方面,他手里有孙蕙和高珩的举荐信。没想到,他再次遭受惨败。距离他19岁成为全省头名秀才已经过去了16年。

可是这不算什么,据王士禛《香祖笔记》记载,1699年广东乡试,佛山102岁的秀才黄章来应试入场时,让他的曾孙挑着灯做先导,上写“百岁观场”四个大字。如果当时有吉尼斯世界纪录,黄章应是参加乡试的最老考生。

这里所说的孙蕙,乃是蒲的学长、扬州知县。1670年秋至1672年回乡考试之前,蒲松龄一直在扬州担任孙蕙的师爷(其实就是一文案)。文学史上对其美其名曰:负笈南游。孙蕙是一个相当好色、油滑、老练的官僚,从很多诗文中可以看出,蒲松龄对他没什么好感,他之所以接受这个差事,只是因为一点:收入比塾师高。他已经做了三个孩子的父亲。

可就是在这趟行程中,他认识了青楼歌姬顾青霞。据考证,蒲松龄笔下涉及顾青霞的诗歌至少有6首,后来《聊斋》中的连锁,则完全取材自顾青霞。很长一段时间,可以说她都是他的梦中情人。可偏偏是他的领导孙蕙,最后将顾青霞纳了妾。而他一直常伴孙蕙左右,其中的煎熬不难想象。

电视剧《聊斋新编》中的连锁

但是孙蕙对蒲松龄的了解是非常准确的,他认为,考官的判断力没什么问题,问题出在蒲松龄身上,他太放纵写小说的才能了。正是这种才能,妨碍了他的科举之路。

自从王士禄的祭文被人传诵之后,蒲松龄俨然成了著名文人,在老家淄川一带相当混得开,但凡婚丧嫁娶需要执笔的事,都有活找上门。不少小说史家把1672-1679年归为蒲松龄的“七年困窘”时期,实际上并不准确。这个期间他坐过两家馆,时间都不长,重要的收入来源其实还是代笔。

康熙十八年(1679),蒲松龄离家50里,到显宦毕家坐馆,待遇相当可观:年薪20两银子,不包括逢年过节的礼物。当时聘请他的男主人叫毕际有,做过刺史,毕家与新城王士禛家有姻亲关系。蒲松龄在毕家待了30年,年逾古稀才撤帐回家。

到毕家坐馆的同一年,蒲松龄细想过孙蕙的劝告,打算放弃写小说,专攻科举。于是他将已写好的若干故事编集成册,勉强定名为《聊斋志异》,并写了“自志”,第一次表明这本书是“发愤之作,是孤愤之书”。高珩给他写了序。我们知道,一本书既写了自志,又请人写了序,通常都表示这本书已完成,可以找人刻印了。

蒲松龄“代笔门事件”始末,一段与诗坛盟主王士禛的失败友谊1766年青柯亭本《聊斋志异》

不料这本书编好后,蒲松龄进入毕家坐馆,毕家从上到下都喜欢看这本书,都支持他继续写小说。毕际有甚至动手帮他写过一些段落。于是《聊斋志异》创作又进入新的勃发期。

前面说了,毕家与新城王士禛家有姻亲关系,所以后来蒲松龄能真正结识翰林院侍讲学士、诗坛盟主王士禛,全是因为这层关系。王士禛听毕家人说过《聊斋志异》是在7年后,即1686年初夏,王士禛回到新城,派人给蒲松龄送了两封信,王士禛的信没有保存下来,蒲松龄的回信收录在《聊斋诗文集》(现存中山大学图书馆)。

蒲松龄在信中说:“《聊斋志异》)被人借走了,一直要不回来,等到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一定寄给您看。”王士禛后来果然收到了书稿,四次认真阅读,选了《小猎犬》等几个有趣短章,收进他的《池北偶谈》。

也就是这一年,孙蕙去世,其姬妾大多散去,顾青霞却留在孙家。不到两年,顾青霞香销玉殒,终年不过23岁。

我们无法得知蒲松龄当时的心情,要知道,王士禛是他一生中结识的唯一一个懂货的大人物。但是我们可以确定的是,蒲松龄有点后知后觉:一个名人向你索读书稿,是多么宝贵的恳求对方写序的机会啊!可是要等15年,蒲松龄才会反应过来。

蒲松龄“代笔门事件”始末,一段与诗坛盟主王士禛的失败友谊王士禛(1634-1711)

康熙四十年(1701)春,蒲松龄托人带给王士禛一封信,恳请他给《聊斋志异》写序。在此之前短短两年时间,王士禛一路青云直上,从翰林院侍讲学士升到左都御史,接着任刑部尚书,位列九卿,成为台阁重臣。王士禛回了一封信,把《聊斋》天上地下夸了一通,就是不提写序的事。

王士禛婉拒写序当然是有原因的。首先是因为当时诗文乃是正宗,志怪小说不能登大雅之堂。其次是《聊斋》里写到政治变故,身为台阁重臣,王士禛不得不考虑写序将带来的政治风险。这两个原因恰恰就是蒲松龄生前没办法顺利刻印《聊斋志异》的原因。他和王士禛的联系自此中断,直到王去世。

1711年5月11日,王士禄去世38年之后,蒲松龄又为他的弟弟王士禛写了一篇祭文《代毕韦仲祭王司寇》,这次是为他的学生、毕际有之子毕盛钜代笔。

微信订阅号:羚羊邦(lingyangbang)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