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文章阅读 > 中华书脉-神坛上的王羲之(中)——人生履历

中华书脉-神坛上的王羲之(中)——人生履历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1-11 06:51:53
阅读:
中华书脉-神坛上的王羲之(中)——人生履历

上一次我们对书坛神人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作了介绍,那么这次,我们就来说一说王羲之人生中经历的那些事:

俗话说,“英雄不问出身”……但是王羲之的出身是真的牛啊。王羲之出生在东晋最为显赫的门阀大族——琅琊王氏。东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睿正是在王敦、王导兄弟的扶持登上帝位,建立新王朝,史称东晋。王氏作为东晋开国功臣,自然是论功行赏,尊贵无匹。当时朝堂王导为相、王敦为将,除了这二位以外,王氏家族的叔伯、兄弟、子侄纷纷占据要津,连带着七大姑八大姨,东晋的一半政权,几乎都被琅琊王氏这一家子垄断了。

公元303年某天,那是一个重大的日子——一代书坛巨星王羲之出生了。一时间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那是都没有的。不过,王氏一族的欣喜热闹,那是可想而知。

王羲之出生在这样的家庭,无疑是令人羡慕不已的。然而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又有几家是真能够真正过上令人羡慕的安稳生活呢?

王羲之的出生,赶上了“八王之乱”的尾巴。不过还好,有沂蒙山与沂河水作为屏障的琅琊王氏(也就是今天的山东临沂)暂免于战火,王羲之一家总算没有受多少影响。不过当时整个北方生灵涂炭,这样的安定又能维持多久呢?没过几年,北方基本上都已被胡人所控制,当时的中原腹地也已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王氏家族为保衣冠,提出了南渡江东的决策。正是这一决策,彻底改变了当时晋朝与整个王氏家族的命运。滔滔江水,万船南行。在举家南迁之前,王氏把老宅捐给了寺院。如今山东临沂的普照寺,便是旧时王氏的遗址。

中华书脉-神坛上的王羲之(中)——人生履历

衣冠南渡

那个年代,不仅是王朝更迭的年代,也是南北文化逐渐融合的年代。江南历来都是一个多故事的地方。江南之美,既成全了魏晋风流,也成就了一代书圣王羲之。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举家南迁的琅琊王氏和当时的另一世家大族谢氏定居在秦淮河一代。他们手里捧着书卷,穿着象征尊贵家族的“乌衣”。当时的人以衣饰来区分三六九等,你穿什么并不是你能随意而为的。什么人穿什么衣服,那是有明文规定的,也是社会礼仪的一部分。你不按规矩来穿衣服,那不好意思——你犯法了。

在当时,只有世家大族的子弟才有资格穿王羲之他们这种深色的衣服,也就是诗里所提到的“乌衣”。当时这帮穿着“乌衣”的贵族小子时常在这里来往穿梭,自此,这条小巷又得了个“乌衣巷”的美称。离这不远的秦淮河上有座小桥,时人称“朱雀桥”。乌衣巷,朱雀桥,那是魏晋文明中的一幅经典画卷。千载之后,还在为人侃侃而谈。

中华书脉-神坛上的王羲之(中)——人生履历

乌衣巷与朱雀桥

而王羲之也是在这样一幅古香古色的江南画卷之下,开始了自己的读书写字生涯。在前面的一篇中我们已经提到过,王羲之一家子几乎都是大书法家,在他六岁的时候,父亲王旷就把爱若珠宝的《笔论》传给了他。王羲之在父亲的指导下努力练字,过着快乐的生活——但是这种快乐只持续了一年。公元309年,王旷率领3万兵马赴山西收复被匈奴人占据的上党郡,却全军覆没。父亲王旷也从此下落不明。

或许他已经死了,或许他正孤单地流落于世界某个角落。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是,王羲之再也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

那是小王羲之第一次感受到,温润如江南烟雨,原来也可以冷得彻骨。

父亲这棵可以依傍的大树倒下了,但是年幼的王羲之却没有停下自己努力的脚步。他愈发勤奋地跟着姨母卫夫人读书练字,后又随叔父王廙学书学画,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美学观念。可以说,王羲之各体皆通,又为书学注入了独特的美学观念,与这两人的悉心栽培是脱不了关系的。

埋着头学了几年,王羲之掐指一算,是到了自己该雄起的时候。

公元315年,王羲之“芳龄”十三,当时东晋一位大V周顗在府里开party,宴请当世名流。王羲之作为琅琊王氏的优秀后生、书法界新兴小王子,亦在受邀的范围之内。王羲之很兴奋,这是他人生中参加的第一个大型party。但是王羲之没有表现得太明显,稳重是他的出场台风。

于是就有了这样一幅画面:周顗的豪华别墅里,车水马龙,霓虹交错。达官显贵们尽情蹦迪,或卖力演讲,力求在众人之中脱颖而出。

而王羲之呢,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泰然自若地坐在席上。既不演讲,也不蹦迪。任你们充你们的名流,我王羲之偏偏独做一股泥石流。

或许是看腻了那些跳梁小丑一般的表演,周顗反而觉得王羲之这股“泥石流”很有味道。当时,刚好压轴大菜“牛心炙”(也就是烤牛心)端了上来,周顗端到王羲之面前,说:“王羲之小朋友,这第一口烤牛心是你的了。”

蹦迪似乎在一瞬间停止了,所有人的目光都跟聚光灯一样打在王羲之身上。

中华书脉-神坛上的王羲之(中)——人生履历

一些烧烤爱好者可能不明白了:吃个烤牛心咋还万众瞩目了呢?我天天在烧烤摊上烤大腰子呢,也没见人多看我一眼。

其实烤牛心在东晋是一道非常高大上的菜,一般人是吃不到的。就像在西晋初期的时候,猪颈肉那是只有皇帝才能吃的,平常人要是偷着吃猪颈肉,对不起,犯法了。

同理,烤牛心在东晋也是十分尊贵的人才配享用的。周顗请王羲之这个孩子吃第一口牛心,无疑是把他推到了一个极为尊贵的地位上。这件事很快在社会名士圈中传开了,大家都一致认为,能吃到周大V家第一口烤牛心的人,将来一定也是一等一的牛人大咖。从此没有人不知道王羲之,没有人不谈论王羲之。古人有“一战成名”,王羲之“一吃成名”,虽然出场方式没有别人那么帅气,但是王羲之做到了。

作为贵族社交圈里一股独特的“泥石流”,王羲之不仅以这种独特的气质博得了所有名流的眼球,并且他还以这股独特气质为自己找了个好婆家……不对,是好岳父。

事情发生在吃烤牛心的三年之后。那年王羲之十六岁,花季少年一个。当时的太尉郗鉴有个宝贝女儿,正到了出嫁的年纪。郗鉴听说琅琊王氏的弟子个个又帅又有文化,就派门生送信给王导说,我想去你家挑个女婿。

王导大手一挥说:“你来挑吧,看上哪个带走就行了。”就好像让对方去厨房挑一颗白菜一样轻巧。

中华书脉-神坛上的王羲之(中)——人生履历

郗鉴也有心挑颗“好白菜”,俩人一拍即合。这可慌了王氏的子弟们,到底是年轻人们,比不得王导淡定。听说太尉要来,一个个都急着打扮,或走偶像风,脸上糊满厚厚的三层粉;或走型男范儿,露出自己的八块腹肌……太尉看得眼花缭乱,于是决定退出选秀大厅先静静。

也就是太尉决定先静静的时候,在王家随便这么一转,刚好看见了东院的王羲之。

此时的小王同学在干啥呢?他正四仰八叉地躺在自己床上,一手捧着书,一手摸着自己吃得饱饱的肚皮,那画面太美让人没眼看。

王羲之这股泥石流果然引起了太尉的瞩目。此人丰神俊朗,仪表不俗,偏又如此特立独行,像是春日里的一股微风,轻而易举撩动了太尉的心弦……太尉下定决心:我一定要把女儿嫁给这个小伙子!

人在家中卧,妻从天上来……短短三年之内,王羲之先后经历了两次大场面。不仅赢了名气,娶了媳妇,还与郗家的小伙子们打得火热,收获了相伴一生的知己好友。后来,他还在岳父的举荐下出仕为官。真是什么都全了。

总有人说王羲之好运,但其实好运的背后,都是有所准备的。

自己又有家庭背景,还有这么个位极人臣的岳父提携,王羲之是想不当官都难啊。公元326年,24岁的王羲之正式出山了,起家秘书郎。秘书郎属秘书省,主要负责呈递尚书奏事、管理文书图籍、编撰国史等这些事,就跟现在秘书处的小职员差不多,只不过他待的这个秘书处是国家级的,直接帮皇帝办事。虽然官职不算高,但是有潜力,可以为后期打怪升级刷刷副本,做做准备。所以东晋时期的很多士族子弟都会将其作为仕途的第一站,以作历练。

此外,对于热爱书法的王羲之来说,在秘书省工作能够接触到大量的珍贵文书图籍,还能与珍贵的书法名品来个近距离接触,真是非常享受的工作了。

中华书脉-神坛上的王羲之(中)——人生履历

会稽风光

在秘书处待了三年之后,公元328年,王羲之调动工作,迎来了他的仕途第二站——会稽王府。会稽是个好地方,不仅经济发展好,而且风景秀丽,有山有水。最适合富贵文人游山玩水,陶冶性情。所以东晋时期的士族子弟们都纷纷涌入会稽,在此买房买车,长期定居。王羲之跟会稽也有着说不清的缘分,让他流名千古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正是在这个地方写成的。著名的“兰亭集会”也成为整个中国文化史上烁古耀今的一次活动……当然,那是二十多年后的事情了。

我们先把目光重新调回到二十六岁的王羲之身上。当时王羲之去会稽做什么工作呢?任会稽王司马昱的王友。王友,就是王之师友。既是老师,也是朋友。属于王府的高级顾问。这个职位一般都是找出身又好、又有文采、又有品德的人来担任,而且不接受应聘,只能靠内推形式入职。王羲之的硬件条件都很符合,就去会稽王府上岗了。

在会稽王府的这段时间,王羲之的工作很清闲,基本上就是每天和司马昱在一起愉快地玩耍。顺便还能游山玩水、练练书法,这一时期不仅是王羲之书法水平进步飞快的一个时期。也为后来司马昱执掌朝政,王羲之担任军政要职提供了契机。

中华书脉-神坛上的王羲之(中)——人生履历

司马昱

两年后,王羲之又升官了。于公元330年被迁为临川(今江西抚州)太守。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省长,可自行任免所属地区食邑二百石以下的官员,是地方上能够独当一面的主官。这一年王羲之二十八岁,可以说是年轻有为了。

手上有了实权,王羲之终于能够如愿以偿,为百姓做些事情了。到任之后,王羲之撸起袖子,说干就干。东晋时期的政治状况对民生的波及影响太大,王羲之在临川,也只能在经济上下点功夫,改革弊政,让临川人民的日子过得好一点。王羲之在这里时,不仅维护了临川社会的安定,也为当地的发展作出了很多积极的贡献,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

中华书脉-神坛上的王羲之(中)——人生履历

江西庐山

美丽的江西也是一个适合旅游的地方,王羲之平日处理政事,清闲了还能去旅旅游,爬爬庐山。除了政绩颇丰、足迹遍地以外,王羲之在这里也没有片刻扔下过自己的学问。北宋曾巩曾写有《墨池记》一文,就是借王羲之在临川的墨池遗址,说到王羲之一生刻苦用功学书才能有此大成,以勉励后人临池之志。此外,王羲之与好友周抚、庾翼等人也一直保持着书信的往来。周抚是东晋的名将,也是王羲之的好基友。虽然二人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一个在江西,一个在巴蜀,但是俩人长期“飞鸽传书”,感情只增不减。王羲之草书有著名的《十七帖》,其中二十一帖都是写给周抚的。

中华书脉-神坛上的王羲之(中)——人生履历

写给周抚的《积雪凝寒帖》局部

王羲之的另一篇经典行书之作《奉橘帖》也是于这一时间留下的。时值深秋,王羲之看到房子旁边的橘子熟,非常高兴。他亲自摘了三百个打包寄给朋友,并附信一张:“橘子三百个在此,你尝尝鲜。多了再没有了啊!”后来“小王”王献之同学有经典的《送梨帖》,有了水果一定要快递两箱给朋友尝尝。可见王氏这种热情家风的传承。

中华书脉-神坛上的王羲之(中)——人生履历

《奉橘帖》局部

言归正传,我们回到王羲之的主线任务上。公元334年,王羲之又应庾亮召赴武昌,任征西参军。一年之后,又升任长史。长史大概相当于征西将军府的二把手。王羲之在武昌期间,还参加过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南楼理咏。

据《世说新语》中记载,当时,武昌征西府聚集了一批贵胄子弟与名士,除王羲之外,还有他的从弟王兴之、王胡之,当时的清谈名士殷浩,文学名士孙绰等。不打仗的时候,这几位才子便经常聚在一起雅集吟咏。说是一个秋高气爽的夜里,失眠的王羲之拉了弟弟王胡之、殷浩等人一起“登南楼理咏”。聊得正嗨,听到有“嗒嗒嗒”的木屐声传来。这里要科普一下,木屐可不是日本人的专属。在隋唐以前的中国,木屐是非常流行的一种服饰。李白诗中有经典的“脚著谢公屐”,说的就是南北朝谢灵运发明的一种改良晋代木屐之后的一种方便登山的木屐。

话说这几个才子正在那里吟咏清谈呢,听见了领导庾亮的脚步声。几个人慌了,怕不是领导被我们的谈笑声吵得睡不着出来兴师问罪了?赶紧要散伙回去,不料庾亮叫住了他们:“别走啊!我老爷子对这个也感兴趣啊,你们倒是带上我玩啊。”说完以后,自己往马扎上一坐,撸起袖子准备侃大山。几个人面面相觑,原来领导也失眠啊!于是诸人“咏谑”,不亦乐乎。

中华书脉-神坛上的王羲之(中)——人生履历

魏晋名士清谈

此事被后人传为一段佳话,后世也常用“南楼咏谑”、“庾公楼“等来表示吟咏清谈之地。王羲之这一时期参加的活动不在少数,《世说新语·赏誉》中还记载,庾亮曾与手下孙绰等人“共游白石山”,估计我们的王羲之也在其中。此间王羲之还经历了老丈人去世、叔父王导去世、姨母卫夫人去世等事情,王羲之来往奔丧。哀痛之余,留下《姨母帖》等千古流传的书法名作。另外,王羲之写给孔子26代孙孔坦的著名的《孔侍中帖》也是在这个时期。碍于篇幅这里我们不再一一介绍,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查阅一下。

中华书脉-神坛上的王羲之(中)——人生履历

《姨母帖》局部

中华书脉-神坛上的王羲之(中)——人生履历

《孔侍中帖》局部

大约是同在武昌的这几年里玩得不错。公元340年,庾亮老爷子去世,临终前向朝廷举荐了王羲之,说他“清贵有鉴裁”,王羲之于是被任命为宁远将军兼江州刺史。这一阶段是王羲之仕途的高升期,后来王羲之一路做到了右军将军,世人都称羲之为“王右军”,这个称呼即来源于这个官职。

但事实上,王羲之虽然也参加这些名流的清谈活动,其主要目的却为了适应做官这个大环境。他心里是并不喜欢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际,他深深地明白,扯淡是没有用的。

有一次,他跟当时的名臣谢安一同游览建康(今江苏南京)冶城。冶城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冶炼作坊遗址,建在一座小土山上。两人登高望远,王羲之指划着远处的山河说:“你看这大小山头,连绵起伏。如今天下的形势也是如此,我们必须整顿军备,不能再天天扯淡啦。”

一通慷慨陈词换来的却是好友谢安无情的嘲笑:“老老实实干工作又能怎样?你看看商鞅,积极地变法,最后还不是挂了。”

王羲之的心灵受到了伤害。

中华书脉-神坛上的王羲之(中)——人生履历

东晋名士谢安

后来王羲之发现,来自谢安的打击还算是轻的。殷浩那边就更要命了。

当时的东晋廷分为两派,一派的首领正是王羲之的朋友殷浩,而另一派的首领是桓温。自从南渡以来,东晋就一直怀着一个伟大的梦想:北伐!打回中原去!

当时的情境下,谁能完成北伐,打回中原去,谁就是神,是王朝的救世主。当时殷浩和桓温一直在争夺的,正是北伐的主导权。王羲之是不支持北伐的。以他对东晋朝廷目前实力的了解来看,眼下并不是北伐的好时候。作为朋友,他觉得自己有义务提醒一下殷浩。他就写了一封信,大意说:现在国家经济状况不好,需要修生养息,等到实力足了我们再北伐,肯定能成功。

殷浩断章取义,说:对,我也觉得我们北伐肯定能成功。

公元352年和353年,殷浩先后两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后遭桓温弹劾废为庶人。一时间朝堂之上风云大变,王羲之也被压得喘不上气来。

他的退隐之心,这一刻已经萌生了。

很多人大概忘了,公元353年,不单是北伐失败的一年,也正是“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创作的那年——永和九年。

政治上的苦闷既然无从排解,不如纵情山水也好。

从前我们读《兰亭序》,只感叹书法之美,人文之雅。如今结合那个时代的大背景再来看,方知原来也是深深无奈过后的须臾平静。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选自王羲之《兰亭序》

中华书脉-神坛上的王羲之(中)——人生履历

兰亭雅集

永和十一年,也就是公元355年,北伐失败的两年后,王羲之正式称病辞官。

王羲之不想做官,不是这一时半会的事情了。但其辞官的直接导火索,却是他和王述的矛盾。

没有仔细读过《晋书》的朋友,可能对王述不太熟悉。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王述这个人与王羲之年纪相仿,山西太原人士。虽然也是个名门望族吧,但是其影响力远不能和山东这一帮姓王的相比。再加上王述在年少时给人感觉不太聪明的样子,在王羲之高谈阔论、众星捧月的时候,他还在犄角旮旯里籍籍无名。但是这个人好像偏偏还没什么原则,很擅长钻营。王述过去很受王导赏识,本来是王导的门人,但后来王导势微之后很快就转投司马昱。做学问,他说不上来一句;这局势一变,他这个墙头草倒是倒得不慢!由此来看,王羲之看不上王述,好像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王羲之万万没想到,就是这个打死他也看不上的人,后来居然一跃而上做了他的顶头上司!

这两人有嫌隙不是一天两天。王羲之又没有办法摆脱王述,心一横,辞官回家去了。

去他大爷的,老子不伺候了!

从此,官场再无王羲之,神坛上却多了一代“书圣”。

纵情于山水之后,王羲之终于有了大把的时间去游山玩水,或文学创作。晚年安居的王羲之又经历了一些事情,譬如祖坟一再于战乱之中被毁。在种种情绪交织之下,《丧乱帖》等传世名帖应运而生,这些法帖都在书法发展中造成了不朽影响。而王羲之在世人心中的地位,也随之越来越高,越来越高。

中华书脉-神坛上的王羲之(中)——人生履历

《丧乱帖》局部

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方式。

你无力挽留这个世界的地崩山摧,至少你还可以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歌舞升平。

据闻,王羲之在辞官之后,跪在王氏先祖的坟前发了重誓,此生不再入仕。甚至临终都不忘交待他的儿子们:我死了以后,你们也绝不能代我接受朝廷的追封!

公元361年,“书圣”王羲之去世。年五十九岁。朝廷追赠金紫光禄大夫,他的儿子们遵照王羲之生前所嘱,辞之不受。

“王与马,共天下。”琅琊王氏显赫一时,位极人臣的不计其数。却独一个王羲之,以这样决绝的方式,告别了朝廷,也成全了自己。

中华书脉-神坛上的王羲之(中)——人生履历

下期预告:

下一期文章将为您带来

“一代小圣:王献之(上)”

本文已在本心书法APP中发布,

各大应用市场搜索“本心书法”即可下载。

微信搜索“本心视界”关注订阅号,获更多书法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