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文章阅读 > 9本小书话中国(一茶一饭里生长的历史)

9本小书话中国(一茶一饭里生长的历史)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19-11-21 23:17:45
阅读:

曾几何时,

绿茶是东方树叶,而红茶代表西方文化?

医生追着病人看病?

病人比医生还能解释自己的病情!

从“公主的故事”就能看懂中国法律的历史?

这些真实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的故事,

作为人类生活的轨迹,

经由不同的角度与层次,

信手拈来都是文明。

9本小书,品味久远日子里的中国文明史。

9本小书话中国(一茶一饭里生长的历史)

文明小史丛书

《生津解渴:中国茶叶的全球化》

《粥的历史》

《说地:中国人认识大地形状的故事》

《救命:明清中国的医生与病人》

《奢侈的女人:明清时期江南妇女的消费文化》

《公主之死:你所不知道的中国法律史》

《慈悲清净:佛教与中古社会生活》

佛教与素食

《海客述奇:中国人眼中的维多利亚科学》

1.《生津解渴——中国茶叶的全球化》

描绘出中国茶叶在近代世界史上所扮演的角色,显现出它足以傲视咖啡、可乐等西方产品的多彩多姿的一面。

中国茶叶传入西方的历史可上溯到17世纪。

如果从世界各国对茶(te)这个字的发音来看和“丝路”相提并称的“茶路”,亦即茶自东方传播到西方的路径,也显示出中国茶叶的全球化过程。

日本的茶道源于中国。中国人把茶饮视为是生活艺术,所以饮茶艺术中没有宗派之分。

9本小书话中国(一茶一饭里生长的历史)

⭐︎明代刊行的《茶经》。陆羽《茶经》将茶饮赋予人文意义。

在全球化进程中,虽然以茶叶为饮料的习惯源于中国,经陆路与海路传播至世界各个角落。但在东方与西方,却由于本身传统文化的不同,环境的相异而产生不一样的饮茶文化。

9本小书话中国(一茶一饭里生长的历史)

⭐︎19世纪茶叶运输做出贡献的快递船。

如果我们认为红茶文化是象征着西方追求物质享受的文化,那么,绿茶文化可以说是象征着东方追求精神宁静的文化。

9本小书话中国(一茶一饭里生长的历史)

⭐︎喝下午茶的习惯,已成为英国特有的“红茶文化”。图为英国维多利亚女皇(1819-1901年)举行的下午茶宴。

9本小书话中国(一茶一饭里生长的历史)

2.《粥的历史》

历史是无处不在的,看似无奇的饮食也有渊源历史。

饮食,是一切文明的基础。它最牢固,也最顽强。

我们这个文化一向不吝于自承好吃,我们的先民如是,而我们亦如是。

吃,对于我们远远不只是充饥,

而是融于言行,关乎礼仪,近乎信仰。

一碗粥,可能是日常一顿早餐,

也可能是异国游子的依依乡愁;

可以让穷人裹腹、豪门斗富,

也可以是文人的清雅珍味、养生良品。

一碗粥里有多少历史?

喝粥纯粹是为口腹之欲,还是文化的折射?

9本小书话中国(一茶一饭里生长的历史)

粥的本体是无情之物,但它碰上的确实有情之人,而属于粥的文化则正在这场遇合中现身。

南宋理宗朝,有一位名叫林洪的知识分子,写了一部名叫《山家清供》的食谱来记录他日常饮食的品类,豆粥也在其中。


他认为豆粥是“山居可无此乎?”的食品,做法得之于苏东坡《豆粥诗》中那句“沙瓶煮豆软如酥”的诗句。至于像晋代石崇那种“豆粉羼粥法”,是专门用来夸示的法子,在意境上无法与自己那种“山舍清淡徜徉以候其熟”的雅致相比。

从粮食的种类到食物的烹调,再到食物形象的赋予,历史上的粥从来就不是一碗水米混融而已。粥的历史,包涵的是人们的生活经验、心态情感,甚至是对健康生命的护卫与渴求。

9本小书话中国(一茶一饭里生长的历史)

3.《说地:中国人认识大地形状的故事》

每次知识的变革都是将过往认知撕裂,重构知识体系的过程。

就像获得任何知识的过程一样,学习历史知识也没有速成班。

对现在人来说“地球是圆的”是无可置疑的常识,但在明末清初,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大地为方形”才是毋庸置疑的常识。

何以要将可能引发的地圆说传入中国?

如何说服中国人相信并接受这一新观念?

地圆说如何利用“西学中源”的三皈依法,转化为中国古已有之的概念

在何种情况下,知识的争议可以达成共识?

地圆说的争议所牵涉的不仅是现象和如何解释,也牵涉到了中国如何在新的世界观中定位。

传教士VS士人

“地与海本是圆形,而合为一球,居天球之中,有如鸡蛋,蛋黄在蛋清内。而有人认为地为方,乃是说大地安定而不移之性,并非谓其形体为方。”

——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

9本小书话中国(一茶一饭里生长的历史)

⭐︎南怀仁所绘的世界地图。

第一,若地为圆形,那么在圆弧下端的人必将倒立。只要有常识的人,稍用常理,便会对地圆的说法笑得喷饭满桌。

其次,如果地为圆形,那么海水必将倾泻流溢。

——杨光先《孽镜》

9本小书话中国(一茶一饭里生长的历史)

⭐︎《图书编》中两种互斥的宇宙观。

本书追溯了从明末到清中叶“地圆说”传入中国的历程,并呈现不同时期地圆争议如何因各种结构性因素和不同势力间的较量,而显示不同的风貌。让我们从跨文化知识交流的角度,重新理解十七、八世纪中国进入现代世界的历程,以及知识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9本小书话中国(一茶一饭里生长的历史)

4.《救命——明清中国的医生与病人》

医学不只是抽象的观念,也是活生生的实践,更是医生和病人共同谱写的故事。

在缺乏正规训练的时代,

如何称为一名医者?

如何说服他人自己是个好医生?

病人如何与这些不知从何处而来的医生打交道?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医疗方式?

在那里,医生这个职业不太有权威,病人对自己的身体与病情,却是充满意见;

在那里,医生不能好整以暇地坐在诊疗室中,等待病人上门挂号,反而得巡回各地,为了看病四处奔波;

也是在那里,医生需要面对不同医疗人员的挑战,并且透过各种手段,努力赢得病人及其家人的信赖。

9本小书话中国(一茶一饭里生长的历史)

⭐︎传统中医以把脉来诊断病情。

透过吴楚和孙一奎留下的文字,进入一个似乎与现代医疗情景迥异的世界。

走方医

十八世纪,有人愿意正视走方医在医学上可能的贡献,并企图解释何以这样的传统如此风行,源远流长。这个人叫作赵学敏,他写下一本《串雅》,详细记录走方医种种不为人知的知识与技艺。

在他看来,走方医掌握的秘方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但生存之道说穿了只有三个字:贱、验、便。

“贱”,指的不是他们身份低贱,而是药房便宜;

“验”,是他们的药效快速;

“便”,则是说在山林偏僻之处,或是仓促之际都能方便得到。

比起高挂道德旗帜的医者,赵学敏注意到的是多数病人的需求。

9本小书话中国(一茶一饭里生长的历史)

⭐︎宋代著名的“村医图”。

9本小书话中国(一茶一饭里生长的历史)

⭐︎串铃卖药图。

有知识的病人

在明清两代,自行研读医籍进而通医的例子,不在少数。这形成了一个有趣的局面,也就是病人对自己的身体和疾病,往往早就有一套解释,不一定信仰医生。许多对医学理论怀有兴趣的病人,哪怕只有粗浅知识,很可能就对医生的治疗方法提出质疑或挑战。

因此,在医生眼中,病人有知识不见得是好事。清代有位医生就坦白地感叹说,还好农村的人们大多不谙药性,给什么药就吃什么药。

在医生的期待里,病人若能“唯唯听命”,或许是再好不过了。

9本小书话中国(一茶一饭里生长的历史)

⭐︎清末报刊中医疗纠纷的场景,一群妇女正在拆下医生的招牌。

9本小书话中国(一茶一饭里生长的历史)

⭐︎在欧洲传统中,嘲弄医生的图像所在多有。

由两位平凡医生的行医事迹开始,为读者展现三百年前复杂而多样的医疗情形,从一个又一个的吉光片羽中,尝试捕捉当时医生与病人的活动与互动,希望为当下医患关系的改善提供历史的镜鉴。

9本小书话中国(一茶一饭里生长的历史)

5.《奢侈的女人——明清时期江南妇女的消费文化》

跳脱父权观念的思维,呈现明清时期妇女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文化。

女人的衣柜里永远少一件衣服,这一消费行为的经济意义是什么?

女人爱买奢侈品又折射出怎样的女性消费文化?

“奢侈的女人”并无贬抑妇女之意,这里的“奢侈”并非负面之词,旨在反映妇女的消费所具有的特殊意义与重要性往往超越男性消费。

本书以中国奢侈风空前高涨的明清时期的江南妇女为研究对象,论述了妇女在明清时期盛行的奢侈风气中的重要性,分析了妇女的奢侈品消费对两性关系、流行风尚及产业结构的影响。

明清江南妇女服饰的时尚消费

讲求新奇。

明中叶一度盛行“马尾裙”,由朝鲜传入。这个舶来品因为新奇而广受欢迎,不止是妇女,就连武臣与朝官亦多有爱用者,乃至“营操官马因此被人偷拔鬃尾”。

讲求复古。

明清的史料中,经常还可以看到男女服饰相仿相混的现象。明季的松江府有男人模仿女人发型,如男子十六岁方留发,长发披在肩上,与当时妇女无异,颇似现代的“披头”发型。

9本小书话中国(一茶一饭里生长的历史)

⭐︎清代妇女的流行穿着——短臂马褂,当时称为“时式”。

清中叶江宁城内有许多苏州人开设的名品店,又称作“星货铺”,就是以卖女性用品为主,所谓“闺中之物,十居其九。”其中的女用精品包括手绢、鼻烟、风兜、雨伞、纱绉衣领、皮绒衣领、棠木屐、重台履、香裹肚、洋印花巾袖、顾绣花巾袖、云肩油衣、结子荷包、缂丝荷包、珊瑚荷包、珍珠荷包、结子扇套、缂丝扇套、珊瑚扇套、珍珠扇套、妆花边、绣花边、金彩鬼子栏杆、貂勒、缎勒、义髻、闹妆、步摇、流苏、袅躲……

9本小书话中国(一茶一饭里生长的历史)

⭐︎明末清初南京名妓董小宛。她与明末四公子之一冒辟疆的爱情故事素为人称道,而且她的服饰亦是当时妇女效仿的对象。

9本小书话中国(一茶一饭里生长的历史)

6.《公主之死——你所不知道的中国法律史》

从一个女人的婚姻悲剧窥见中国法律“儒家化”进程。

丈夫出轨、家庭暴力、流产致死,完全是一个女人悲剧婚姻的曲线。

一千五百年前的事了,为什么兰陵长公主的死,宛如历历在目?

一场两性地位的法律论战,

关于责任与背叛的“世纪审判”。

通过本书,一窥中国法律的“儒家化”进程,以及汉唐期间女性法律地位状况。

男性暴力

在魏晋南北朝,尽管丈夫不能随意殴伤杀妻,但仍有暴力丈夫逍遥法外的例子。

曹魏时代的一名官员桓范,由于不满自己的职位调迁,经常在家里大发牢骚。有一次他的妻子仲长氏忍不住分析他的性格,说他“既不愿做人家的下属,又担不起人家的长官”。桓范一听说中自己个性的要害,恼羞成怒,拿起大刀,用刀环猛戳她的肚子。仲长氏当时正好怀孕,受伤流产,不久就死了。桓范随后宣称自己也生病,便没有到新职上任。而他殴妻致死,却也未遭到任何起诉和惩罚。

9本小书话中国(一茶一饭里生长的历史)

⭐︎桓范所用的刀,可能就如图所示。

9本小书话中国(一茶一饭里生长的历史)

⭐︎ 虢国夫人游春图卷。唐代女性的生活空间比较宽广,行动比较自由。

9本小书话中国(一茶一饭里生长的历史)

⭐︎武则天为了增加女性在公共领域的曝光率,四度举行先蚕礼,还邀请官夫人和后宫女眷一块儿参加。

9本小书话中国(一茶一饭里生长的历史)

7.《慈悲清净——佛教与中古社会生活》

古代社会生活中的佛教图像。

透过细腻的历史索引,本书将带你走入中古社会的佛教世界,探访这一当时百姓心中的圣洁曙光。

中古时期佛教披靡盛行:

“夫释教者,以清净为基,慈悲为主。”

“佛之立教,清净无为。”

中古后期的断屠日

  • 现代人生活丰裕,每天餐座上少不了有鱼有肉,很难想象在唐朝统治的二百九十年里,由于受到佛教斋月和斋日的影响,每年有一百天以上将近三分之一的日子,普天之下断屠,不准屠杀动物,也不许撒网捕鱼,在市场上是买不到鱼肉的。

9本小书话中国(一茶一饭里生长的历史)

⭐︎五代・乐舞图

9本小书话中国(一茶一饭里生长的历史)

⭐︎晚唐・女子剃度图

宦官的传寄

《旌异记》这本书中记载了在北魏孝文帝以后所流行的一则灵验故事,主角是一名宦官。这名宦官的姓名不详,为自己的残缺感到惭愧。在初夏的时候,他带了一部《华严经》入山,在那里日夜诵读,同时不停地忏悔自己的罪业;到六月底时,竟然有奇迹出现:他的头发胡须都长出来了,回复一个完整的男子汉了。

9本小书话中国(一茶一饭里生长的历史)

⭐︎中唐・男子剃度图

9本小书话中国(一茶一饭里生长的历史)

8.《佛教与素食》

我们的确可以放心使用“佛教的中国化”这样一个概念。

佛教还在继续其改造中国社会的艰巨工程。

一提起佛教,自然就联想到素食,对中国人而言,所谓的“出家人”就是“吃斋”的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除了济公等少数传说中的人物外,“酒肉和尚”一直到现在还是骂人的话。

佛教僧侣一定就得吃素吗?

我们中国佛教僧侣从什么时候开始全面素食的呢?

原因又是什么呢?

本书将一一为您揭晓答案。

事实上,除了中国佛教外,其他的佛教,例如藏传佛教、东南亚一带的南传佛教、日本佛教等等,并不忌讳吃荤。

古印度早期佛教

早期佛教强调不杀生,反而鼓励祭祀食肉,反对为食肉杀生。然而,由于坚持托钵乞食,僧侣无法挑剔食物,因此,早期佛教对于素食与否并非那么在意(佛陀从来就没有禁止过肉食)。后来,素食在印度社会逐渐成为一般大众的一个伦理判准,为了招徕信徒,相抗衡的一些宗教,如婆罗门教、大乘佛教与耆那教,不得不开始强调素食。由此可见,素食这一观念在印度历史上有其演变的过程。究实而言,它也是中国佛教最后会走上素食一途的重要因缘之一。

僧侣全面素食是在佛教传入中国将近五百年以后,梁武帝下禁断酒肉诏令之后才开始,后期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佛教徒的普遍戒律。经过梁武帝这番剧烈的改造后,不杀生、慈悲等观念已经和素食完美地结合起来,并透过中国的佛教僧团具体地呈现出来。

9本小书话中国(一茶一饭里生长的历史)

⭐︎清任熊绘的传戒图,生动地反映出受戒时的情形。画中戒师端坐于莲座之上,座下分站受戒僧众,皆为中华人物形象。

9本小书话中国(一茶一饭里生长的历史)

⭐︎农业生产是寺院经济的重要活动,僧人亦常是生产与诵经相结合。清任渭长绘僧犁图,即表现了僧人从事农业生产的景象。

9本小书话中国(一茶一饭里生长的历史)

9.《海客述奇——中国人眼中的维多利亚科学》

中国人对于科学精神的最早的接触和品鉴。

看科学技术从一个文化到另一个认识结构完全不同的文化的传播过程。

西学——千年未有之变局。(曾国藩)

19世纪70年代,因为种种机缘,或出使或游历,或避祸或考察,中国有了第一批出国留洋的读书人。

在西洋,他们遭遇了进化论挑战西方信仰的疯狂;

观看了奇妙变幻的化学实验;

听说了不知所谓的元素周期律……

铿密斯脱利(Chemistry)=化学

毓阿罗奇格尔家定司(Zoological Gardens)=万兽园

罗亚尔阿伯色尔法多里(Royal Observatory)=天文台

罗亚尔苏塞意地(Royal Society)=皇家学会

波斯阿非司—得利喀纳福(Post Office-Telegraph)=邮电局

播犁地土母席庵(British Museum)=大英博物馆

面对这些格格不入的现代科学,这些身份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生活经历不同留洋之人是怎样一种心境呢?

9本小书话中国(一茶一饭里生长的历史)

⭐︎十九世纪中叶英国人想象之中科学向中国传播的情形。

9本小书话中国(一茶一饭里生长的历史)

⭐︎伦敦报纸报导郭嵩焘到任时刊登的漫画。

中国士人对科学技术的反应成了两种迥然不同的文化最初接触、相互搏击的一个特别令人注目的关节。

罗亚尔阿伯色尔法多里(天文台)

李圭,光绪三年奉命出洋,他的第一个受益是认识到地球是圆的

“地球如球,环日而行,日不动而地动,我中华明此理者固不乏人,而不信是说者十常八九。圭初亦颇疑之。今奉差出洋,得环球而游焉,乃信。”

9本小书话中国(一茶一饭里生长的历史)

⭐︎在十九世纪中,望远镜已经成为伦敦市民休闲的玩意儿之一。

罗亚尔苏塞意地(Royal Society)=皇家学会

王韬在同治七年(1868年)春天初到伦敦时,几乎把英夷番邦描写成了天堂

“(伦敦)每夕灯火不专假膏烛,亦以铁筒贯于各家壁内,收取煤气,由筒而管,吐达于室。以火引之即燃,朗耀光明,彻宵达曙,较灯烛之光十倍。晚游寰阓,几如不夜之天,长明之国。”

王韬是十九世纪有数的几个见多识广的中国人,而煤气灯竟然把他震住了,可见其景象之灿烂了。

9本小书话中国(一茶一饭里生长的历史)

⭐︎伦敦蓓尔美街(Pall Mall)在十九世纪一O年代后期第一次使用煤气照明。

《海客述奇》讲述的是一个伟大过程的一个片段、一个方面。透过这些人的眼睛,看看维多利亚英国得以傲视同侪称霸全球的科学以及与之相联系的观念,看看这些科学观念从一个文化进入另一个认知结构完全不同的文化时最初的情形。材料全部取自他们的日记,读者可以透过自己的咀嚼,尝到原味。

9本小书话中国(一茶一饭里生长的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