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文章阅读 > 郫县雅称“鹃城”:“望帝春心托杜鹃” 传说发生与此

郫县雅称“鹃城”:“望帝春心托杜鹃” 传说发生与此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1-08 23:28:29
阅读:
郫县雅称“鹃城”:“望帝春心托杜鹃” 传说发生与此

望丛祠

郫县的很多地名都有一个“鹃”字:位于县城北大门的鹃城村、新政府附近的杜鹃路……其实,郫县还有一个名字,叫鹃城,也叫杜鹃城。 这“杜”字,是人们加上的,与望帝杜宇氏有关,“望帝春心托杜鹃”的传说,就发生在郫县。

鹃花开鹃鸟啼古蜀国百姓开始播种

清同治年间所修的《郫县志》记曰:“杜鹃城在县北郊。”

在郫县县城以北一里许,有一个叫鹃城村的地方,这里就是杜鹃城遗址所在地。整个遗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550米,东西宽约400米,现存三面不连续的城垣。

根据考古调查与试掘结果,该城的始建时代,不早于西汉,可能是西汉郫县治所,距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不过,在《蜀王本纪》、《华阳国志》等历史文献中,杜鹃城为古蜀国望帝和丛帝两代蜀王的都城。

古蜀国的第四朝执政者杜宇把国都迁到郫邑,这里土地肥沃、风调雨顺,从此,他的族人们过上了居有定所、不愁吃穿的农耕生活。

那个时候,农耕文化刚刚开始,人们还没掌握四季变更的规律,也没有先人总结下来的经验,他们怎么知道春种的时间呢?鹃花和鹃鸟成了一个信号:每当平原上的鹃花开了,天上的鹃鸟飞来,在田地里唱起“布谷、布谷”的歌声时,大家就知道,该播种了。

因为农耕对于古蜀百姓的重要性,鹃花成了古蜀国的国花,被绣在执政者的大袍上,而可以通天的鹃鸟,也被绣在旗帜上,成为了部落的图腾。

望帝让贤隐居西山化作鹃鸟飞回故国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河上望丛祠,庙前春雨来时……何处杜鹃啼不歇……”李商隐的诗中,温庭筠的词里,都有望帝化作杜鹃啼春的故事。

这来自一个浪漫的传说。望帝十分亲民,还手把手教百姓种植庄稼。

由于蜀国常闹水患,这让靠天吃饭的百姓十分苦恼,望帝也为此十分伤脑筋。于是,他贴下皇榜,征集治水之人。一个叫鳖灵的人毛遂自荐,并提议将郫江的进水口,改道有山石的地方——玉垒山。

见鳖灵成功制服洪水,受到百姓的拥护,已年老的望帝决定,把地位禅让给他,自己隐居西山,也就是现在的青城山。

于是,鳖灵成了古蜀国新一代帝王丛帝,国号开明。

然而,已让贤的望帝,依旧心系百姓,于是,他化作鹃鸟,每年春天都飞回故国,用“布谷”声提醒大家该播种了。这只鹃鸟啼叫着,嘴巴都流出了血,鲜血滴在地上,开出了红彤彤的鹃花。

“这鸟儿是望帝杜宇变的。”百姓也十分思念教民务农的望帝,于是把鹃鸟当作了他,并在前面冠上了一个“杜”字。

望丛祠经数次被毁又重建当地百姓以歌声祭祀二帝

望帝杜宇教民务农,丛帝鳖灵劈山治水,两位帝王深受古蜀国百姓爱戴。在如今的郫县,仍有很多关于望帝和丛帝的印迹。

郫县县城内,就有三条以望丛二帝命名的街,望丛东路、望丛中路、望丛西路。在望丛中路西端,有一个望丛祠,是祭祀望帝和丛帝的地方。

望丛祠本只葬了丛帝,而望帝则葬在玉垒山,百姓祭祀时常常两头跑。直到东晋,时任益州刺史的刘季连,顺应百姓要求,把祭祀望帝的庙堂和墓地,搬到了与丛帝的庙堂旁边。

之后的上千年里,两座祠堂时分时合,时废时兴。

北宋初期,丛帝陵的顶端竟然被夷平,被用来修筑台观。多亏了一个叫张俞的人,丛帝陵才得以重建。

张俞是益州郫(今四川郫县)人,虽然满腹经纶,却屡举不第,隐居在家中。他的家就在望丛祠旁边。见丛帝陵如此被人糟蹋,他十分生气,找到郡守反映此事,丛帝陵得以重建。

可几年后,祭祀丛帝的祠堂开明祠又被当地一许姓豪绅强占。张俞再次进言,并鼓动进士杜常等58人在庭上据理力争,费了好大一番力气,终于收回庙产。

每年农历三月三的春祭以及端午节,望丛祠都热闹非凡。旧《郫县志》中就有记载:“端午日,游人如蚁,农民竞田歌,声闻数里。”在这些特殊的节日里,百姓都不忘到先祖坟前,以田歌和香烛来祭祀望丛二帝。

华西都市报记者 吴冰清鸣谢:郫县党史地方志办公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