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诗词赏析 > 为什么总拿王朗和华歆比?《世说新语》德行12、13

为什么总拿王朗和华歆比?《世说新语》德行12、13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1-04 16:04:37
阅读:


《世说》这两则都是关于华歆与王朗的比较,文意似要扬华抑王,然而……

12、王朗每以识度推华歆。歆蜡日尝集子姪燕饮,王亦学之。有人向张华说此事,张曰:“王之学华,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远。”

王朗常推崇华歆的见识度量。华歆曾在年终祭祀的时候召集子侄一同宴饮,王也学着这样做。有人对张华说这件事。张华说:“王朗学华歆,都只是学些外在的皮毛,因此他和华歆的距离反而更远了。“

华歆字子鱼,魏平原高唐人(今山东禹城西南)。历仕汉魏。

王朗,本名严 ,后改为朗,字景兴。魏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曹魏重臣、晋武帝司马炎的外公。

张华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人,魏晋时期名臣。并编纂了中国第一部博物学著作《博物志》。

对于这一句对王朗和华歆的比较,《笺疏》引清代李慈铭评论:

华守豫章,兵至即迎;王守会稽,犹知拒战。华党曹氏,发壁牵后;王被操征,积年乃至。此盖所谓“学之形骸之外,去之更远”者也。二人优劣,不问可知。晋人清谈如此。

大意是:

当年华歆奉汉献帝命守豫章,孙策的兵一到,他马上开门迎接,于是被奉为上宾;而王朗守会稽,还知道坚守抵抗一阵。华歆为曹操党羽,为曹氏发壁牵后,立下大功;而王朗被曹操征用,还一直拖延很久才去。这大概就是张华所谓“学之形骸之外,去之更远”吧!王朗幸好没有学到华歆骨子里那套不忠不义,实际人品优于华歆。晋人可真会胡说八道啊!

“发壁牵后”是华歆的主要事迹了,大约和高贵乡公之于贾充差不多。

《曹瞒传》记载:汉献帝与妻子伏皇后想借岳父伏完之力诛杀曹操,事迹败露,华歆率兵入宫搜捕伏皇后,在墙壁夹层中找到伏皇后,并亲自动手揪着伏皇后的头发把她拖出来,带去见曹操并处死。

为什么总拿王朗和华歆比?《世说新语》德行12、13


13、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讬,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逃难,有个人想搭他们的船,华歆立刻拒绝了。王朗说:“船还很宽敞啊,让他上来吧。”后来有贼兵追来了,王朗想丢下那个人。华歆说:“我就是因为想到这种可能性才不让他搭船,现在既然已经让他上来了,怎么可以在这种时候丢下他?”于是一直带着这个人。世人根据这件事来评价华歆和王朗的优劣。

刘孝标注提到,在华歆的孙子华峤写的《谱叙》里,这个故事的版本是:他们一群人逃难,遇到一个人独行,想和他们一道,大家都默许,只有华歆说:“现在我们是逃难啊,生死都不可测,无缘无故的带上一个陌生人,待会儿遇到什么事,要怎样应对呢?”大家都不忍心,于是带上。结果中途这人掉井里了,大家就不想管他。华歆说:”都是一起上路的,现在丢下他于道义不合。“于是大家又回去把那人救上来,再道别。

并不关王朗什么事。

不管是哪个版本,至少华歆看上去真的很不错啊!然而《笺疏》里的小型翻车现场这就来了。

先引了章炳麟的评论,大意是:在汉魏废兴之际,陈群做的事远没有华歆过分;魏帝受禅的时候,陈群还面有慼色,可当时也有人讥讽陈群。而对华歆,完全是各种赞誉。就连不满哥哥曹丕称帝的曹植,说到华歆也是各种夸奖。可见华歆的虚伪造作,沽名钓誉这一套玩得有多厉害!

另外,华歆的后世美誉,很多来自于他孙子华峤写的《谱叙》。幸好是范晔写的《后汉书》,而且参考了《曹瞒传》,才让这一段发壁牵后流传下来。如果是华峤来写,那肯定是要略去不表的了。

然后余嘉锡自己又说:后汉到六朝的这些士人啊!都是喜欢修饰行容举止,精于言辞,注重小节,不识大体,只为了获得好名声。等到声望高了,大家都来景仰,就算做出卖国求荣的事,别人也会为他狡辩。华歆、王朗、陈群就是这事的始作甬者。

看《三国志》里王朗一会对孙策俯首称臣,一会又说自己仿佛遇见了舜虞那样名主,真是无耻之极。只是王朗做恶不如华歆多而已。


这样两个人的优劣?还有什么可比较的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