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诗词赏析 > 细读法分析陶渊明《归园田居(一)》

细读法分析陶渊明《归园田居(一)》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6-16 18:52:50
阅读:

一、新批评的细读法

新批评派是20世纪英美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使得文学研究首次全面深入地引进20世纪心理学研究方法,在语言上,强调以文学作品为本体,引入“语义分析”,开创“细读批评”之先河。新批评的理论认为诗歌文本是由悖论、隐喻、反讽、象征等形成的语言的张力结构,作品的含义隐藏在作品的形式和结构之中,要通过仔细地挖掘作品细节来达到深度的理解。为此,新批评派创造发明了“细读法”,勒内·韦勒克从四个层面来研究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们分别是:(1)声音层面,括谐音、节奏和格律;(2)语义单元层,决定文学作品形式上的语言结构、风格与问题的规则;(3)意象和隐喻,所有文体风格中可表现诗的最核心的部分;(4)象征和神话层,在于象征和象征系统中的诗的特殊“世界”,可以由意象和隐喻几乎难以觉察地转换而成。[1]新批评学派的细读法为诗歌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笔者尝试使用细读法分别从以上四个层面分析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以期带来一些新的认识和感悟。

细读法分析陶渊明《归园田居(一)》

二、细读陶渊明《归园田居(一)》

归园田居·其一

作者: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抛开历史现实和陶渊明本人的身世处境,从诗歌本身的语言结构出发,不难发现,这首诗写出了田园风光的温馨美好,诗人归隐田园山林的自在惬意,余韵悠长,透露出一种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诗歌无论从语音抑或结构上都具有韵律美,善于捕捉意象和运用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千百年来,传诵不休。

(一)声音层

《归园田居·其一》为五言诗,较为轻巧短促,读起来朗朗上口,不会有拖沓之感,符合诗人抛却俗世繁琐事,重归平静简单的田园的轻松愉悦的心情。用韵上,每句句末压“an”韵,一韵到底,形成了鲜明的节奏,读来流畅自然,仿佛这就是陶渊明归隐田园时轻松跳跃的步伐,富有音乐性。古今之人快乐的样子应该不会相差得很远,现代人也许不会作诗,但快乐了就想唱歌,喜悦也是有节奏带音乐感的。

从句式上看,第一到三联直白地讲出自身性情、过去俗世里挣扎的无奈以及如今归田的原因。第四联状语后置,将谓语放于句首,起到强调的作用,诗人的动作反映内心,“开荒”、“守拙”,诗人乐于做这样的事。第五联定语后置,以达到押韵的目的。第七联使用叠词,“暧暧”、“依依”,增强了节奏感,更给这个小村庄增加了美感。诗歌以对偶句为主,句式整齐,一气呵成,节奏轻快优美,是诗人心中快乐的外化。

(二)语义层

标题“归园田居”直接表明诗歌写作背景和内容,是回到田园居住时写的诗,从哪里回呢?接着从诗中寻找答案。“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我小时候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意愿,性情原本就喜欢这大自然的山山水水。“世俗”指的是官场,世人都求入仕为官,而我宁愿纵情山水。“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一个“误”字,表达了陶渊明对官场的厌弃,假如再给他一次选择的机会,他不会浪费这三十年的大好时光在污浊的官场中挣扎,白白辜负了田园山色。“尘网”,世俗像一张大网,将人紧紧缠绕,绑去了诗人的自由身,自由心。“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被困的鸟儿想念旧时的山林,关在池中的鱼儿想念从前山谷河流。“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我在南野开荒耕作,回归田园,“守拙”的“拙”是相对于在官场经营的“机巧”而言。“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房子不多,有树有花有炊烟,狗吠鸡鸣,一幅安静和平,充满温情的乡村风情画跃然纸上。“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此上句写远景,远村模糊,下句写近景,近烟依稀。视角转换自然,写得如真如幻,读来如在画中。“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家里打扫得很干净,往来客人不多,日子过得安然自在。“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长久在樊笼里,处处被束缚,如今终于可以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了,这句话说得平淡,但包含着诗人无限的感慨,感慨过去的无奈,感慨如今的得来不易,与前文“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相呼应,总结全文。

(三)意象和隐喻层

本诗的意象非常多,包括:丘山、尘网、羁鸟、旧林、池鱼、故渊、南野际、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人村、墟里烟、狗吠、深巷、鸡鸣、桑树、户庭、虚室、樊笼、自然。

“丘山”代指世俗以外的世界,“爱丘山”是“恨世俗”的代名词,它跟“旧林”、“故渊”、“自然”指的是同一种地方,同一种生活的方式。是没有“尘网”限制压迫,没有“樊笼”拘禁的自由之境。它们都属于陶渊明心中的一种美好的想象,是陶渊明心中的桃花源。那么“尘网”又是什么?尘,是浮尘、灰尘、尘芥、尘沙,有贬义,庸俗肮脏。这是极写自己的精神负担,不脱的假日子,背自己的心愿,生命在假日子中,然忍受了“三十年”。[2]

“羁鸟”、“池鱼”并不是真的“念旧林”,“思故渊”,这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诗人以“羁鸟”、“池鱼”自喻,表达了被世俗所困的无奈与悲哀。世俗琐事官场争斗于陶渊明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牢笼,自己置身其中就失去了人的行为能力,而成为了任人摆布,无力反抗的鸟和鱼,完全失去了作为人的尊严。原句放在“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之后,进一步深刻地反映了陶渊明对过往生活的厌弃和愤恨。

“南野际”,开荒一直到在南边空地的边界,一个“际”将目光拉远,仿佛眼前就是开阔的田野,开阔的天地。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狗吠”、“鸡鸣”,方宅草屋里的贫寒生活却充满了丰富的色彩与勃勃的生机,有生有色,只有一颗平静淡泊的心才能享受这样的美好。诗人立于此情此景是满足的。物质的缺乏与精神的富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实写家中干净整洁,无人打扰的清静,其实也是在写诗人内心的清静。逃离俗世来此隐居,终于不用想那些勾心斗角的事情,心里不再积郁沉重了。这两句有一种“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禅意啊!大自然涤荡了诗人封尘的心。

(四)象征和神话层

象征意味是由意象和隐喻转换而来的。全诗的整体风格平淡隽永,在对平静美好的景色描绘中融入了诗人的真情真性,因此读来一点都不觉得沉闷。

这是诗人历经沧桑,厌弃官场后重返大自然,沉醉大自然的自然而然的感情流露,是无尽的人生感慨与彻悟。诗歌不仅仅是陶渊明个人情感的抒发,其实它也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古时女娲泥土造人,无论人走多远,都离不开土地,离不开大自然。这是人性一种最本真的情感。当面临许多人生的困惑,我们都习惯于向大自然寻求智慧的援助。谁不曾在伤心的夜晚仰望星空?置身于自然,我们能够忘却尘俗种种,放空身心,以一种全新的态度面对困境。或进或退,我们的心中其实都需要留有一片桃花源。

结语:运用细读法确实有利于从细节处理解文本,以文本为基础,不过多考虑诗人的社会处境氛围等等,可以避免一些过度解读,对挖掘诗歌本身的语言结构内涵大有好处。这次分析,笔力所限,如有疏漏,请多包涵。

[1]赵炎秋:《文学批评实践教程》(修订版) [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41、49.

[2]孙绍振:《没有外物负担又没有心灵负担的境界——读陶源明<饮酒·其五>、<归园田居·其一>》》.[J]. 名作欣赏,2010,(31):35-3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