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诗词赏析 > 纵横家鼻祖传世奇书《鬼谷子》全文注释译文(上)

纵横家鼻祖传世奇书《鬼谷子》全文注释译文(上)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4-04 20:24:10
阅读:

鬼谷子,姓王名诩(或利),又名王禅,道号玄微子,春秋末战国初时人,祖籍河南鹤壁市淇县云梦山山下王庄村。他是中国纵横家的鼻祖,精通百家学问,因常入山采药修道,隐居清溪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他通天彻地,人不能及。一曰数学,日星象纬,在其掌中,占往察来,言无不验;二曰兵学,六韬三略,变化无穷,布阵行兵,鬼神不测;三曰言学,广记多闻,明理审势,出词吐辩,万口莫当;四曰出世,修真养性,祛病延年,服食导引,平地飞升。二千多年来,兵法家尊他为圣人,纵横家尊他为始祖,算命占卜的尊他为祖师爷,谋略家尊他为谋圣,道教尊其为王禅老祖。传世奇书——《鬼谷子》。

纵横家鼻祖传世奇书《鬼谷子》全文注释译文(上)

鬼谷子

《鬼谷子》全文、注释、译文:

捭阖①第一

粤若稽古②,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③。观阴阳④之开阖以命物⑤。知存亡之门户,筹策⑥万类⑦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⑧焉,而守司⑨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⑩。变化无穷,各有所归11。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

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12,校其伎巧短长。夫贤、不肖、智、愚、勇、怯有差13。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14之。审定有无,以其实15虚,随其嗜欲16以见其志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实得其指17,阖而捭之18,以求其利19。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20。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可与不可,明审其计谋,以原其同异。离合21有守22,先从其志。

即欲捭之贵周23,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24。捭之者,料其情25也;阖之者,结其诚26也。皆见其权衡轻重27,乃为之度数28,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内之29;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30。纵横31,反出、反复、反忤32必由此33矣。

捭阖者,道之化,说之变34也;必豫审其变化,吉凶大命系焉。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以捭阖,制之以出入。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阴阳其和,终始其义35。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

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诸言36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37,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38。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39。为小无内,为大无外40。益损、去就、倍反41,皆以阴阳御其事。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随而入。阳还终阴,阴极反阳42。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

【注释】

①捭(bai)阖(he):捭,分开、撕开。《礼记·礼运》:“其燔黍捭豚。”阖,本意为门扇,古注曰“用木曰阖,用竹苇曰扇”。引申为关闭,《周易·系辞》:“一阖一闭谓之变”。捭阖,在这里指纵横驰骋,大开大合。是鬼谷学说中一种基本的方法。

②粤(yue)若稽(ji)古:粤 句首助词;若,沿着、顺;稽,考察。粤若稽古,在这里指按照一定的规律考察。

③众生之先:众生,芸芸众生;先,先知。众生先,在这里指广大生众的老师。

④阴阳:阴,本意为山的背阴面;阳,本意为山的朝阳面。被引申来概括对立统一的两类事物或现象。

⑤命物:辨别事物。

⑥筹策:原为古代计算用具就是计算、谋划。

⑦万类:就是万物。

⑧朕:指征兆,形迹。

⑨守司:掌握、把握。

⑩其道一也:一:同一;道,大自然的规律。圣人的法则只有一个

11归:归属,属于。各有所归:指世间一切事物各有归宿

12度权量能:指测度权衡、比较才能。

13有差:指各有不同,有差别。

14无为以牧:无为:道家思想:顺应自然变化的意思,以牧:用来掌握。

15实:指实情。

16嗜(shi)欲:喜欢,特殊的爱好。

17指:同“旨”同宗旨。

18阖而捭之:先封闭,然后再打开。

19求其利:检讨对方的善恶利害。

20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开启使其显现,或封闭使之隐藏。

21离合:离,离开,不一致。合,闭合,合拢与“开”相对。

22守:遵守,信守。

23欲捭之贵周:周,不遗漏。当要采取行动时,必须作周详的考虑。

24与道相追:道,道理、规律。这里指与规律相近的道理。

25料其情:就是检查实情。

26结其诚:诚:真诚真心。使其诚心坚定。

27权衡轻重:指权衡、比较谁轻谁重。

28为之度数:度数:原指重量与长度的数值。为之谋划下一步的行动方略

29出之:取出使用。内之:收纳闭藏。

30四时开闭以化万物:就像春、夏、秋、冬的开始与结束一样,来促使万物发展变化。

31纵横:自由自在的变化。

32反复、反忤:或离异,或复归,或反抗。

33必由此:必须通过这里。

34道之化,说之变:道的变化规律,也是说的变化规律。

35终始其义:指结束和开始要适宜,即开闭有节。

36诸言:即进行游说。

37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或开启或闭藏,都以阴阳之道试行。

38无所不入,无所不可:入,进入,与“出”相对。可,可以。这里指没有不可以到达的地方,没有不可以成功的事情。

39可以说天下:可以说服天下。

40为小无内,为大无外:做小事不尽其小,做大事无限其大。

41倍反:倍是背叛,反是复归。

42阳还终阴,阴极反阳:阴阳相辅相生,它们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译文】

纵观上古以来的历史,可知圣人生存在世界上,就是要以先知先觉的导师的姿态指导芸芸众生。通过观察阴阳开阖四种状态现象对事物作出判断,而了解事物生存和死亡的关键。运筹策划万事万物的发展过程,通晓人们思想变化的规律,发现事物变化的征兆,从而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所以,圣人在世界上的作用始终是一样的。事物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然而都各有自己的归宿:或者属阴,或者归阳;或者柔弱,或者刚强;或者开放,或者封闭;或者松驰,或者紧张。

所以,圣人要始终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揣度对方的智谋,测量对方的能力,再比较技巧方面的长处和短处。至于贤良和不肖,智慧和愚蠢,勇敢和怯懦,有仁人君子,也有苟且小人都是有差别的。所有这些,(对于贤德之人)可以迎为上宾,(对于不肖之人)可以拒之门外;可以进升,也可以辞退;可以轻视,也可以敬重,要靠顺遂自然而然的法则来把握这些。考察他们的有无与虚实,通过对他们嗜好和欲望的分析来揭示他们的志向和意愿。适当贬抑对方所说的话,当他们开放以后再反复考察,以便探察实情,切实把握对方言行的宗旨,让对方先封闭而后开放,以便抓住有利时机。或者开放,使之显现;或者封闭,使之隐藏。开放使其显现,是因为情趣相同;封闭使之隐藏,是因为诚意不一样。要区分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就要把那些计谋研究明白,计谋有与自己不相同的和相同的,必须有主见,并区别对待,也要注意跟踪对方的思想活动。

所以如果要开放,最重要的是考虑周详;如果要封闭,最重要的是严守机密。由此可见周全与隐密的重要,应当谨慎地遵循这些规律。让对方开放,是为了侦察他的真情;让对方封闭,是为了坚定他的诚心。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使对方的实力和计谋全部暴露出来,以便探测出对方的各方面的程度和数量。圣人会因此而用心思索,假如不能探测出对方的程度和数量,圣人会为此而自责。因此,所谓开放,或者是要自己出去;或者是让别人进来。所谓封闭,或者是通过封闭来自我约束;或者是通过封闭使别人被迫离开。开放和封闭是世界上各种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开放和封闭都是为了使事物内部对立的各方面发生变化,通过一年四季的开始和结束使万物发展变化。不论是纵横,还是离开、归复、反抗,都必须通过开放或封闭来实现。

开放和封闭是万物运行规律的一种基本规律,是游说活动的一种形态。人们必须首先慎重地考察这些变化,事情的吉凶,人们的命运都系于此。口是心灵的门户,心灵是精神的主宰。意志、情欲、思想和智谋都要由这个门户出入。因此,用开放和封闭来把守这个关口,以控制出入。所谓“捭之”,就是开放、发言、公开;所谓“阖之”,就是封闭、缄默、隐匿。阴阳两方相协调,开放与封闭才能有节度,才能善始善终。所以说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嗜好、财货、得意、情欲等,属于“阳”的一类事物,叫做“开始”。(使人们追求的)而死亡、忧患、贫贱、羞辱、毁弃、损伤、失意、灾害、刑戮、诛罚等,属于“阴”的一类事物,叫作“终止”(使人们忌讳的)。凡是那些遵循“阳道”的一派,都可以称为积极的事物,以谈论“善”来让他们行动;凡是对那些遵循“阴道”的一派,都可以称为消极的事物,以谈论“恶”来使他们终止施展计谋。

关于开放和封闭的规律都要从阴阳两方面来试验。因此,针对积极的活追求型人以崇高的语言说服他,而给从消极的或逃避型的人用卑下来求索微小,以崇高来求索博大。由此看来,没有什么不能出去,没有什么不能进来,没有什么做不到的。用这个道理,可以说服人,可以说服家,可以说服国,可以说服天下。要做小事的时候没有更小的界限;要做大事的时候没有更大的疆界。所有的损害和补益,离去和接近,背叛和归附等等行为,都是运用阴、阳的变化来实行的。对于阳的方面,要积极前进;对于阴的方面,就要停止、隐藏。对于要的形势主动出击;对于阴的方面,退避隐藏。阳势发展的终点就是阴;阴3发展的终点就会是阳,凡是积极主动行动的人,道德就与之相生;凡是冷静处理局势的人,行势就与之相成。用阳势来追求阴势,要靠道德来包容;用阴势结纳阳势,要用外力来约束。阴阳之气相追求,是依据并启和关闭的原则,这是天地阴阳之道理,又是说服人的方法,是各种事物的先决条件,是天地“方圆”的门户。

反应①第二

古之大化者②,乃与无形俱生。反以观往,复以验来③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复以知己。动静④虚实⑤之理,不合来今⑥,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复⑦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⑧。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⑨。言有不合10者,反而求之,其应11必出。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12,以观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13合事,得人实也。其张网14而取兽也,多张其会15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常持其网驱之,其言无比16,乃为之变17,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18。己反往,彼复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袭之,反之复之,万事不失其辞,圣人所诱愚智19,事皆不疑。

古善反听者,乃变鬼神20以得其情。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还听之。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21,欲高反下,欲取反与。欲开情22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23,同声相呼,实理同归。或因此,或因彼24,或以事上,或以牧下25。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26也。动作言默,与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见其式27,皆以先定为之法则。以反求复,观其所托28。故用此者,己欲平静,以听其辞,察其事,论万物,别雄雌。虽非其事,见微知类29。若探30人而居其内,量其能射其意31也。符应32不失,如蛇33之所指,若羿34之引矢。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35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36。其伺言也,若声与之响;其见形也,若光之与影。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针,舌之取燔骨37。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如阴与阳,如阳与阴;如圆与方,如方与圆。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进退左右,以是司之。己不先定,牧人不正38,事用不巧,是谓“忘情失道”;己审先定以牧人,策而无形容39,莫见其门,是谓“天神”。

【注释】

①反应:应,应和。反应,在这里指从对方反回的信息。

②古之大化者:化,教化指导。大化者是指圣人。

③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和复都是返回、重复的意思。追溯过去的事情,经验,再回首察验未来。

④动静:运动与静止,“动”与“静”是相对而言的。

⑤虚实:真伪的意思。

⑥来今:未来与现在。

⑦反而得复:调查过去,反复研究现在与将来的对策,以便掌握其中的道理。

⑧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察,仔细观察研究,此句是说对圣人处理事情的见解不可不认真思考研究。

⑨辞:言词。

⑩言有不合:所说的话不合事理。

11应:反应、答应。

12象比:象,法象、模仿形象和原形。比:比类、类推。

13钓语:像钓鱼投饵一样,在发言时给对方以诱饵,以便引出对方的话头。

14张罝(ju)网:罝:是捕兔子等野兽的网。网:是捕鱼等水产品的网。

15会:会合,聚会。

16其言无比:比,可比的规范。指言辞无可比较。

17乃为之变:于是就为此改变方向。

18牧之:驾驭控制。

19愚智:愚者和智者。

20鬼神:鬼:悲苦、幽暗、隐私。神:美妙、洒脱、欢乐

21敛:收拢、收敛。

22开情:情,感情、情绪。这里是说敞开心怀叙述。

23象而比之,以牧其辞:象,模仿。比,类比。用形象的模拟和比喻的方法把握对方的言辞。

24或因此或因彼:因,原因。此,这里。彼,那里。或这个原因,或那个原因。

25或以事上,或以牧下:事,侍奉。牧,统治人民。全句的意思是说或用来侍奉君主,或用来统御民众。

26情诈:本心虚伪。

27式:样式,模式。

28观其所托:托,寄托。观察其主张的本意。

29见微知类:微,微小。类,种类。根据轻微征兆探索有关联的重大事物。

30探:探测,打听。

31射其意:此处指如弓之发矢,准确猜中对方意图。

32符应:验合符契。

33螣(teng)蛇:意指传说中的一种灵蛇。

34羿:神话传说中的神射手。

35知之始已,自知而后知人:想要知道他人,就必须先从了解自已开始;了解自己以后才能知人。

36比目之鱼:只有一只眼睛的鱼,两条鱼协同才能自由游动。

37燔(fan)骨:烤烧骨头上所带的肉。

38牧人不正:牧,统驭。不能公正地统驭人。

39形容:形态、形象、容貌。

【译文】

在古代能以“大道”来教化万物指导万事的圣人,其所作所为都是与无形之道(自然规律)相伴相生的。反顾以追溯既往,再回首以察验未来;反顾以考察历史,再回首以了解当今;通过审视他人,再回首以反省自己。动静、虚实之理,如果与当今的常规不符出现异常,那就要到过去的历史中去考察前人的经验。有些事情是要反复探索才能把握的,这是圣人的见解,不可不认真研究。

人家说话,是动态;自己缄默,是静态。要静观其人言谈来听出他的言语之意。如果其言辞有矛盾之处,就反复诘问,其相应对之辞就必然出现。语言有可以模拟的形态,事物有可以类比的规范。既有“象”和“比”存在,就可以预见其下一步的言行。所谓“象”,就是模仿事物,所谓“比”,就是类比言辞。然后以无形的规律来探求有声的言辞。引诱对方说出的言辞,如果与事实相一致,就可以刺探到对方的实情。这就像张开网捕野兽一样,要多设一些网,汇集在一起来等待野兽落入。如果把捕野兽的这个办法也能应用到人事上,那么对方也会自己出来的,这是钓人的“网”。但是,如果当时的言辞不符合常规,反应不了但是得情况,这时就要变换方法,用“形象”去感化对方,触动其思想,进而考察对方的思想,使其暴露出实情,进而控制对手。我想对方提出反诘,对方做出相应回复,如此循环往复,就有了模拟类比了,心里就有了继续交谈,了解对方的基础。向对手推敲琢磨,反复验证,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通过说话反映出来,圣人可以诱惑愚者和智者,所有的事情顺遂这是毋庸置疑的。

古代善于从反面听别人言论的人,可以通过鬼神莫测的方法刺探到实情。他们随机应变很得当,就可以清楚的掌握实际的情况,周详而有效地驾驭对方。如果周详的掌握对方的情况从而明察其真实含义,得到的情况不明了,心里把握就不全面,据以制定决策的基础也就不坚实,不周密。要把模仿和类比灵活运用,就要说反话,以便观察对方的反映。想要讲话,反而先沉默;想要敞开,反而先收敛;想要升高,反而先下降;想要获取,反而先给与。要想了解对方的内情,就要善于运用模仿和类比的方法,以便把握对方的言辞。同类的声音可以彼此呼应,合乎实际的道理会有共同的结果。或者由于这个原因,或者由于那个原因;或者用来侍奉领导,或者用来管理下属。这就要分辨真伪,了解异同,以分辨对手的真实情报或诡诈之术。行动、停止,言说、沉默都要通过这些表现出来,喜怒哀乐也都要借助这些模式,都要事先确定法则。用逆反心理来追索其过去的精神寄托。所以就用这种反听的方法。

自己要先平静下来,以便听取对方的言辞,考察事理,论说万物,辨别雄雌。虽然这还不是事情本身,但是可以根据轻微的征兆,探索出同类的大事。就像刺探敌情而深居敌境一般,要首先估计敌人的能力,其次再摸清敌人的意图,像验合符契一样可靠,像蛇一样迅速,像后羿张弓射箭一样准确。

所以要想掌握情况,要先从认识自己开始,只有了解了自己,然后才能更好了解别人。对别人的了解,就像比目鱼一样没有距离;掌握对方的言论就像声音与回响一样契合无误;明了对方的情形,就像光和影子一样不走样;侦察对方的言辞,就像用磁石来吸取钢针,用舌头来获取烤骨上的肉一样万无一失。自己暴露给对方的微乎其微,而侦察对手的行动十分迅速。就像阴变阳、又像阳转阴、像圆变方,又像方转圆一样自如。在情况还未明朗以前就用圆略来诱惑对手,在情况明朗以后就要用方略来战胜对方。无论是向前,还是向后,无论是向左,还是向右,都可用这个方法来对待。如果自己不事先确定策略,统帅别人也无法步调一致。做事不掌握方法技巧,叫做“忘情失道”(不考虑实际情况,不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自己首先确定周密详细的行动策略,再以此来驾驭对方,就能在要不暴露意图的情况下,于无形当中驱策众人以致成功而对方尚不知其门道所在,这才可以称为“天神”。

纵横家鼻祖传世奇书《鬼谷子》全文注释译文(上)

中国纵横家传世奇书《鬼谷子》

内揵①第三

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②,近而疏③,就之不用,去之反求④。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⑤。事皆有内揵,素结本始⑥。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色⑦。用其意⑧,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若稚蜘母⑨之从其子也,出无间,入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止。

内者进说辞,揵者,揵所谋10也。欲说者,务隐度11;计事者,务循顺12。阴虑可否,明言得失,以御13其志。方14来应时,以合其谋。详思来揵,往应适当也。夫内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乃揣切时宜,从便所为,以求其变。以变求内者,若管取揵。言往来,先顺辞也。善变者,审知地势,乃通于天,以化四时使鬼神合于阴阳而牧人民,见其谋事,知其志意。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合而不结者,阳亲而阴疏。事有不合者,圣人不为谋也。

故远而亲者,有阴德15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待决事16也。故曰:“不见其类17而为之者见逆18,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19。得其情,乃制其术20。此用可出可入,可揵可开。”故圣人立事21,以此先知而揵万物。由夫道德、仁义、礼乐、计谋,先取《诗》《书》,混说损益22,议论去就23。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24。外内者必明道数25,揣策来事26,见疑决之,策无失计,立功建德。治民入产业27,曰“揵而内合”。上暗不治28,下乱不悟29,揵而反之30。内自得31,而外不留说32,而飞33之。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34;若欲去之,因危与之,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35为大仪36。

【注释】

①内揵(jian):内,通纳。就是叙述自己的观点揵,通楗,本义为门闩。内揵,也就是指向君王进谏;

②远而亲:看似疏远,其实极亲密。

③近而疏:看似亲密,其实极疏远。

④就之不用,去之反求:就,归靠近、趋近;去,离职,离开。在身边却不任用,离去以后还受聘请。

⑤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日进前,每天都在皇帝的跟前;御,这里引申为“使用”;遥闻声,指君臣相隔很远。

⑥素结本始:素,平常。本始,本源。意思是平常就有联系就有感情基础。

⑦采色:绚丽的色彩,这里指美色。

⑧用其意:推行某种主张。

⑨蜘母:就是土蜘蛛。这种蜘蛛的母爱极强,因此每当出入巢穴时,都要把穴口加盖以防外敌。

⑩揵所谋:详细的洞察君主的心理状态,以献计谋。

11隐度:隐秘,指暗中揣测、估量。

12循顺:依循,顺着,遵循固有规律。

13御:驾驭,把握。

14方:方法,这里指言谈纵横的方法。

15阴德:心意暗合。

16决事:谋大事,指参与决断国家大事。

17类:类似,共同点。

18见逆:违逆,事与愿违。

19见非:遭到拒绝或非议。

20术:技能、手段方法等。

21立事:建立功业。

22先取《诗》《书》,混说损益:引用《诗经》和《尚书》来验证自己的学说,然后加以利害得失的评述。

23议论就去:经过讨论,最后决定去留进退是否行动。

24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欲,想;合,与离相对。想要一致的要情投意和,想要离开,就不必迎合对方的心意。

25外内者必明道数:在决定内外大事时,必须明确原则和方法。

26揣(chuai)策来事:推理判断未来的事情。

27产业:产,谋生,财产;业,事情,经营功绩。

28上暗不治:暗,昏暗。是说君主昏庸,不能推行善政。

29下乱不悟:乱,昏乱,糊涂。人民掀起叛乱而不能分辨事理。

30揵而反之:固执己见,事与愿违。

31自得:自以为自己聪明,得计。

32不留说:不接受他人的主张。

33飞:表扬,激昂之词。

34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命,召令;自来,指君主有令召来。御:防御、抵制,这里是指拒不接受。

35退:退其位,保全、完成的意思。

36大仪:好办法,大原则,秘诀。

【译文】

君与臣,上司与下属之间的关系是很微妙的,有的距离很远却很亲密,有的看似距离很近却很疏远。有的在身边却不被使用,有的在离去以后还受重用。有的天天都能到君主眼前却不被信任,有的距离君主十分遥远却听到音讯就被思念。凡是事物都有采纳和建议两方面,平常的东西都与本源相连结。或者靠道德相连结,或者靠朋党相连结,或者靠钱物相连结,或者靠声色相连结。要想推行自己的主张,就要做到想进来就进来,想出去就出去;想亲近就亲近,想疏远就疏远;想接近就接近,想离去就离去;想被重用就被重用,想被思念就被思念。就好像母蜘蛛率领小蜘蛛一样,出来时不留洞痕,进去时不留标记,独自前往,独自返回,谁也没法阻止它。

所谓“内”就是采纳意见;所谓“揵”就是进献计策。想要说服他人,务必要先悄悄地揣测;度量、策划事情,务必要顺势而为,因势利导。暗中分析是可是否,透彻辨明所得所失,以便影响君主的意向。以巧妙地方法来进言还要应合时宜。以便与君主的谋划相合。详细地思考后再来进言,去适应形势。凡是内情有不合时宜的,就不可以实行。就要揣量切摩形势,从便利处入手,来改变策略。用善于变化来争取被采纳,就像以门管来接纳门楗一样顺当。

是谈论过去的事情,要先顺着君王的心思加以合理的解释,凡是谈论未来的事情要采用容易变通的言辞。善于变化的人,要详细了解地理形势,只有这样,才能通达天道,化育四时,驱使鬼神,附合阴阳,统御人民。要了解君主谋划的事情,要知晓君主的意图。所办的事情凡有不合君主之意的,是因为对君主的意图还有不了解的地方。如果提出的方略计谋能够合乎君王的意愿,仍得不到采纳和实施,那就证明君臣关系只是停留于表面亲近,而内心还有距离。如果与君主的意见没有吻合的可能,圣人是不会为其谋划的。所以说,与君主相距很远却被亲近的人,是因为能与君主心意暗合;距离君主很近却被疏远的人,是因为与君主志向不一;就职上任而不被重用的人,是因为他的计策没有实际效果;革职离去而能再被反聘的人,是因为他的主张被实践证明可行;每天都能出入君主面前,却不被信任的人,是因为他措施不合君王的心意;距离遥远只要能听到声音就被思念的人,是因为其主张正与决策者相合,正等他参加决断大事。所以说,在情况还没有明朗之前就去游说的人,定会事与愿违,在还不掌握实情的时候就去游说的人,定要受到拒绝或非议。只有了解情况,再依据实际情况确定方法,这样去推行自己的主张,就可以出去,又可以进来;既可以进谏君主,坚持己见,又可以放弃自己的主张,随机应变。

圣人行事成大业,都是预先洞悉全面情况,从而把握世间万物。其先见之明来源于道德、仁义、礼乐和计谋。首先引用《诗经》和《尚书》的立论教诲,再综合分析利弊得失,最后讨论该不该做。要想与人合作,就要深知对烦的心思意愿,不想做就要把力量用在外面不必要迎合对方的意愿。处理内外大事,必须明确理论和方法,要预测未来的事情,就要善于在各种疑难面前临机决断,在运用策略时不会失算,不断建立功业和积累德政。要善于管理人民,使他们从事生产事业,这叫做“巩固内部团结”。

如果上层昏庸不理国家政务,下层纷乱不明为臣事理,各执己见,事事抵触,还自鸣得意;不接受外面的新思想,还自吹自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朝廷诏命自己,虽然也要迎接,但又要拒绝。要拒绝对方的诏命,要设法给人一种错觉。就像圆环旋转往复一样,使旁人看不出您想要干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急流勇退是最好的办法。

抵巇①第四

物有自然,事有合离②。有近而不可见,远而可知。近而不可见者,不察其辞也;远而可知者,反往③以验来④也。巇者,罅也。罅⑤者,涧也,涧者,成大隙也。巇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谓抵巇之理也。

事之危⑥也,圣人知之,独保其用。因化⑦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经起秋毫之末⑧,挥之于太山⑨之本。其施外,兆萌芽孽10之谋,皆由抵巇。抵巇隙,为道术。

天下分错11,上无明主;公侯无道德,则小人谗贼12;贤人不用,圣人窜匿13;贪利14诈伪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15,而相伐射16。父子离散,乖乱反目,是谓“萌芽巇罅”。圣人见萌芽巇罅,则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17。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18,或抵覆之19。五帝20之政,抵而塞之,三王21之事,抵而得之。诸侯相抵22,不可胜数。当此之时,能抵为右23。

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巇隙,不可不察也。察之以捭阖,能用此道,圣人也。圣人者,天地之使24也。世无可抵25,则深隐而待时26;时有可抵27,则为之谋28。可以上合29,可以检下30。能因能循,为天地守神31。

【注释】

①抵(di)巇(xi):抵,抵塞;巇,原意是险峻、险恶的意思,此处指缝隙。抵巇,在这里指弥补不足、堵塞漏洞。

②物有自然,事有合离:物,世间事物;自然,非人所为的,天然的;合离;聚合与分离。

③往:既往,过去。

④来:将来的意思。

⑤罅(xia):裂痕,间隙。

⑥事之危:事物仅有危机征兆的时候。

⑦因化:顺应变化。

⑧秋毫之末:指秋季所生出的动物细毛。

⑨太山:也作泰山,是壮观又宏大的名山。

10兆萌芽孽(nie):兆萌是微小的征候,芽孽是伐木后从根部所生的新芽。

11分错:错,混乱、骚乱;分错是四分五裂。

12谗(chan)贼:指用恶言挑拨离间。

13窜匿:逃跑隐匿。

14贪利:贪图利禄。

15土崩瓦解:分崩离析四分五裂,比喻溃败得不可收拾。

16伐射:互相射杀。

17抵而得之:得,取得。用“抵”来取得。

18反之:帮助其恢复原状。

19覆之:颠覆对手。

20五帝:中国古代五位圣天子,即黄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

21三王:中国古代三位明王,即夏禹王、商汤王、周文王。

22诸侯相抵:这里指春秋五霸,即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楚庄公、秦穆公五个霸主互相抵制和对抗。

23右:上位。

24天地之使:天地的代行者。

25世无可抵:世,这里指乱世;无可抵,指无可补救。

26深隐而待时:隐,隐藏,隐迹。深深的隐藏等待时机。

27时有可抵:有补救的机会。

28为之谋:为治理乱世而筹划的计谋。

29可以上合:对上可以合作。

30可以检下:对下可以督促检查。

31为天地之守神:守神,守护神。成为天地的守护神,意为国家的统治者。

【译文】

世间的万物都遵循着着大自然的规律而动,世间万事情也要依据离合聚散的法则发生变化。有时近在咫尺,却互相不了解;有时远隔天涯,却彼此熟悉。距离近而互相不了解,是因为没有互相考察言辞;距离远却能彼此熟悉,是因为经常往来,互相体察。

所谓“巇”就是“涧”,而“罅”就是容器的裂痕,裂痕会由小变大。(罅、涧、巇。三者意思相同,只是程度不同)”在裂痕刚刚出现时,可以通过“抵”使其闭塞,可以通过“抵”,使其停止,可以通过“抵”使其变小,可以通过“抵”使其消失,可以通过“抵”而得到。这就是“抵巇”的原理。

当事物出现危机之初,只有圣人才能知道,而且能独自发挥作用,按着事物的变化来说明事理,了解各种计谋,以便观察对手的细微举动。万事万物在开始时都像秋毫之末一样微小,一旦发展起来就像泰山的根基一样宏大。当圣人向外推行教化时,一些危机的萌芽和征兆予以防范和消除时,都是运用抵巇之道。

每当天下动乱不止错乱无序之时,朝廷没有贤明的君主,官吏们没有社会道德。小人谗言妄为,贤良的人才不被信用,圣人逃匿躲藏起来,一些贪图利禄,奸诈虚伪的人飞黄腾达,君主和大臣之间互相怀疑,天下土崩瓦解四分五裂,互相征伐,父子离散,骨肉反目,就叫做“轻微的裂痕回逐渐发展成大的裂痕”。当圣人看到轻微的裂痕时,就设法治理。当世道可以治理时,就要采取弥补的“抵”法,使其“巇”得到弥合继续保持它的完整,继续让它存在下去;如果世道已坏到不可治理时,就用破坏的“抵”法(彻底把它打破,革命),占有它并重新塑造它。或者这样“抵”,或者那样“抵”;或者通过“抵”使其恢复原状,或者通过“抵”将其重新塑造。对五帝的圣明政治只能“抵而塞之”;三王从事的大事就是了解当时的残暴政治,从而夺得并重新建立政权。诸侯之间互相征伐,斗争频繁,不可胜数,在这个混乱的时代,善于运用抵巇直属的人才是强者。

自从天地之间有了“合离”、“终始”以来,万事万物就必然存在着裂痕,这是不可不研究的问题。要想研究这个问题就要用“捭阖”的方法。能用这种方法的人,就是圣人,圣人是天地的使者。当世道不需要“抵”的时候,就深深地隐居起来,以等待时机;当世道有可以“抵”的弊端时,圣人就应该应时而动对上谋划治理乱世策略,对下属可以督察督导,能够合理运用遵循抵巇之道的人,就可以永立于天地间,处于不败之地,成为天地的守护神。

纵横家鼻祖传世奇书《鬼谷子》全文注释译文(上)

鬼谷子修道之处

飞钳①第五

凡度权量能②,所以征远来近③。立势而制事④,必先察同异之党,别是非之语,见内外之辞⑤,知有无之数⑥,决安危之计,定亲疏之事⑦,然后乃权量之⑧。其有隐括⑨,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引钩钳之辞10,飞而钳之。钩钳之语11,其说辞也,乍同乍异12。其不可善者13:或先征之,而后重累14;或先重以累,而后毁之;或以重累为毁15,或以毁为重累。其用16,或称财货、琦玮17珠玉、璧白、采色18以事之19,或量能立势20以钩之21,或伺候见涧而钳之,其事用抵巇。

将欲用之于天下22,必度权量能,见天时之盛衰,制23地形之广狭,阻险之难易,人民货财之多少,诸侯24之交孰亲孰疏、孰爱孰憎;心意之虑怀,审其意25,知其所好恶26,乃就说其所重27,以飞钳之辞钩其所好,以钳求之。

用之于人28,则量智能29、权材力30、料气势31,为之枢机32以迎之、随之,以钳和之,以意宜之;此飞钳之缀33也。

用于人34,则空往而实来35,缀而不失,以究其辞。可钳而从,可钳而横;可引而东,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复。虽覆,能复,不失其度。

【注释】

①飞钳(qian):飞,飞扬、褒奖。《意林》引《太公六韬》:“辩言巧辞,善毁善誉者,名曰:间谍飞言之士。”钳,意为挟住、挟持。贾公彦曰:“飞钳者,言察是非,语飞而钳持之。”飞钳,在这里是指先褒扬对手,令其激动,待其露情竭志时,因其所好缄束钳持,令其不得后退。

②度权量能:度,度量,权衡;权,人的计谋,能,能力;意思是度量权略,权衡能力。

③征远来近:征,征召;远,远方。这里指远方有才能之人。

④立势而制事:制造有利形势,干一番事业。

⑤内外之辞:内是真实的情况,外是表面,指对内、对外的各种进言。

⑥有无之数:数,指术数。之是否具有某种能力

⑦亲疏之事:有关亲密或疏远的事情。

⑧权量:权衡度量,计算长短轻重。

⑨隐括:把物的屈曲注入模型中加以矫正,这里指隐伏不清缺漏之处之处。

⑩引钩钳之辞:钩是弯曲金属所作的钩针,比喻引诱他人的言论。

11钩钳之语:即为引诱对方和挟持对方所说出的话。

12其说辞也,乍同乍异:乍,忽然;同,相同;异,差异。这里是说钩钳之语,对于对方的言论,有时相同,有时不同。

13不可善者:即使运用钩钳之法也不能改变的人或事物。

14重累:同重叠,反复实验的意思。

15以重累为毁:通过反复试验,以使对方瓦解。

16其用:准备要采用时。

17财货、琦玮:财货,钱财货物;琦玮,珍贵宝玉。

18采色:带颜色的美丽东西。

19以事之:对待他,给予试验。

20量能立势:量能,测验,考察才能;立势,造成态势。指通过衡量才能,创造态势。

21以钩之:用来吸引他们。

22用之于天下:把飞钳之术推行到全天下。

23制:控制,引伸为掌握、了解。

24诸侯:古代对中央政权所分封各国国君的统称。周朝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25审其意:详细考察他们的思虑和希望。

26知其所好恶:了解他们的好恶。

27说其所重:游说其所重视的问题。

28用之于人:将飞钳之术用于人。

29智能:智慧和才能。

30材力:材同“才”,是指才干。

31气势:气概和声势。

32枢机:枢是门轴;机是枢纽。指关键和重点。

33飞钳之缀:缀,连结,缀合。这里是说飞钳之术的运用和发挥。

34用于人:用在对人的关系上。

35则空往而实来:用好听的空话,得到对方的实情。

【译文】

凡是揣度人的智谋和测量人的才干,其目的就是为了吸引远处的人才和招来近处的人才,造成一种行事势,成就一番事业。一定要首先考虑彼此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区别各种对的和不对的议论,了解对内、对外的各种进言,了解他们是否有真才实学,决定事关安危之大计。确定与谁亲近和与谁疏远的问题。然后权量这些关系,如果还有缺漏或不清楚的地方,就要进行研究,进行探索,使之为我所用。一旦时势需要他们,就可以征召他们,可以依靠他们,任用他们。一对方交谈时,借用引诱对手说话的言辞,然后通过恭维来钳住对手。

钩钳之语是一种游说辞令,其特点是时同时异。对于那些以钩钳之术仍没法控制的对手,或者首先对他们威胁利诱,然后再对他们进行反复试探;或者首先对他们进行反复试探,然后再对他们发难加以摧毁。有人认为,反复试探就等于是对对方进行破坏,有人认为对对方的破坏就等于是反复试探。

想要重用某些人时,或者先赏赐财物、珠宝、玉石、白璧和美丽的东西,以便对他们进行试探;或者通过衡量才能创造态势,来吸引他们;或者通过寻找漏洞来控制对方,在这个过程中要运用抵巇之术。

要把“飞钳”之术向天下推行,必须考核人的权谋和才能,观察天地的盛衰,掌握地形的宽窄和山川险阻的难易,以及人民财富的多少。在诸侯之间的交往方面,必须考察彼此之间的亲疏关系,究竟谁与谁亲密,谁与谁疏远,谁与谁友好,谁与谁相恶。要详细考察对方的愿望和想法,要了解他们的好恶,然后针对对方所重视的问题进行游说,再用“飞”的方法诱出对方的爱好所在。最后再用“钳”的方法把对方控制住。

如果把“飞钳”之术用于他人,就要揣摩对方的智慧和才能,度量对方的实力,估计对方的势气,然后以此为突破口与对方周旋,进而争取以“飞钳”之术达成议和,以友善的态度建立邦交。这就是“飞钳”的妙用。

如果把“飞钳”之术用于他人,可用好听的空话去套出对方的实情,通过这样连续行动,来考究游说的辞令。这样就可以实现合纵,也可以实现连横;可以引而向东,也可以引而向西;可以引而向南,可以引而向北;可以引而返还,也可以引而复去。虽然如此,还是要小心谨慎,不可丧失其节度。

忤合①第六

凡趋合倍反②,计有适合。化转③环属④,各有形势⑤。反复相求,因事为⑥。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国之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世无常贵,事无常师。圣人常为无不为,所听无不听。成于事⑦而合于计谋⑧,与之为主⑨。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10。反11于此,忤于彼;忤于此,反于彼。其术也,用之天下,必量天下而与之,用之国,必量国而与之;用之家,必量家而与之;用之身,必量身材能12气势而与之。大小进退,其用一也。必先谋虑计定13,而后14行之以忤合之术15。

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包诸侯,忤合16天地而化转之,然后以之求合17。故伊尹18五就汤19、五就桀20,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21于汤。吕尚22三就文王、三入殷朝,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此知天命之钳23,故归之不疑也。非至圣人达奥,不能御世;不劳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见情,不能成名24;材质不惠,不能用兵25;忠实无真,不能知人26。故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长短、远近孰不如,乃可以进、乃可以退;乃可以从、乃可以横。

【注释】

①忤(wu)合:忤,抵触、背逆。合,符合,不违背。忤合,在这里是指以忤求合,先忤后合。

②趋合倍反:趋合是趋向合一,相当于“合”;倍反是背逆,相当于“忤”。倍,同“背”。

③化转:变化转移。

④环属:像铁环旋转变化无穷。

⑤形势:具体事物的背景和势。

⑥因事为制:因,依据、凭借;制,法则,法度,控制。这里是指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控制。

⑦成于事:把事情办成功。

⑧合于计谋:实现或符合预定的计谋。

⑨与之为主:与之,与他们。为主,为主人。指都是各为其主。

10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忠,忠实;反,背反;忤,抵触,背逆。任何计谋都不可能同时忠于两个主人,必然要相抵触。

11反:此处当顺从解释。

12材能:才质和能力。

13计定:确定计谋。

14而后:然后。

15忤合之术:即反合之术。

16忤合:逆合。

17合:耦合。

18伊尹:古代传说人物,辅弼商汤消灭夏桀,是商朝开国名相。

19汤:商朝的开国之君。重用伊尹消灭夏桀,开创商王朝,推行善政。

20桀:古代传说人物,他是夏朝最后一个暴君,被商汤王消灭。

21合:归于。

22吕尚:即太公望,辅佐周文王,周武王,对周朝建国贡献极大,是齐国的始封主。

23天命之钳:天命的制约。

24成名:树立名声。

25兵:这里指军队。

26知人:了解他人。

【译文】

时间万物,凡是有关联合或对抗的行动,都会有相应的计谋。万物分合变化和转移就像铁环一样连环旋转变化无穷。然而,变化和转移又各有各的具体情形。彼此之间环转反复,互相依赖,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控制。所以圣人生活在世界上,立身处世都是为了说教众人,扩大影响,宣扬名声。他们还必须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来考察天时,以便抓住有利时机。国家哪些方面有余,哪些方面不足,都要从这里出发去掌握,并设法促进事物向有利的方面转化。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没有永远尊贵地位的,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也没有永远效法的榜样。圣人常常是无所不做,无所不听。办成要办的事,实现预定的计谋,都是为了自己的主人,合乎那一方的利益,就要背叛这一方的利益。凡是计谋不可能同时忠于两个对立的君主,必然违背某一方的意愿。合乎这一方的意愿,就要违背另一方的意愿;违背另一方的意愿,才可能合乎这一方的意愿。这就是“忤合”之术。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运用到天下,必然要度量天下的实际情况,以决定顺合还是反逆;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用到某个国家,就必然度量整个国家的实际情况以决定顺合还是反逆,;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运用到某个家族,就必然度量整个家族的实际情况以决定顺合还是反逆,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用到某一个人,就必然要考量这个人的才能气势决定顺合还是反逆,。总之,无论把这种“忤合”之术用在大的范围,还是用在小的范围,其功用是相同的。因此,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进行谋划、分析,计算准确了以后再实行“忤合”之术。

古代那些善于通过背离之理反忤之术而横行天下的人。常常掌握四海之内的各种力量,控制各个诸侯,促成“忤合”转化的趋势,然后达成“合”于圣贤君主的目的。过去伊尹五次臣事商汤,五次臣事夏桀,其行动目的还未被世人所知,就决定一心臣服事汤王。吕尚三次臣事周文王,三次臣服殷纣王,其行动目的还未显露于世人,就最后归服了周文王。这就是懂得天命的制约,所以才能归顺一主而毫不犹豫。对于一个纵横家来说,如果没有高尚的品德,超人的智慧,不可能通晓深层的规律,就不可能驾驭天下;如果不肯用心苦苦思考,就不可能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如果不会全神贯注地考察事物的实际情况,就不可能功成名就;如果才能、胆量都不足,就不能统兵作战;如果只是愚忠呆实而无真知灼见,就不可能有察人之明。所以,“忤合”的规律是:要首先自我估量聪明才智,然后度量他人的优劣长短,分析在远近范围之内还比不上谁。只有在这样知己知彼以后,才能随心所欲,可以前进,可以后退;可以合纵,可以连横。

揣篇第七

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权①,而揣诸侯之情。量权不审,不知强弱轻重之称②;揣情不审,不知隐匿变化之动静③。

何谓量权?曰:度于大小,谋于众寡;称货财有无之数,料人民多少、饶乏,有余不足几何?辨地形之险易,孰利孰害?谋虑孰长孰短?

揆君臣之亲疏,孰贤孰不肖?与宾客之智慧,孰多孰少?观天时之祸福,孰吉孰凶?诸侯之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权,而揣诸侯之情。量权不审,不知强弱轻重之称;揣情不审,不知隐匿变化之动静。

何谓量权?曰:度于大小,谋于众寡④;称货财有无之数,料人民多少、饶乏,有余不足几何⑤?辨地形之险易,孰利孰害?谋虑孰长孰短⑥?

揆君臣之亲疏,孰贤孰不肖⑦?与宾客之智睿⑧,孰多孰少?观天时之祸福,孰吉孰凶?诸侯之交,孰用孰不用?百姓之心,孰安孰危?孰好孰憎?反侧孰便⑨?能知此者,是谓量权。

【注释】

①善用天下者:善于治理天下。量天下之权:权衡天下的形势

②量权:衡量天下的形势。审:详细,周密。称:又作秤,指诸侯强弱轻重虚实

③隐匿:隐瞒藏匿。动静:情况,消息

④度于大小,谋于众寡:估量(疆域)大小,预测(人口)的多少

⑤几何:多少

⑥谋虑:计谋策略

⑦孰贤孰不肖:谁贤良,谁怀有野心

⑧宾客:指幕僚

⑨反侧:反复倾斜。孰便:

【译文】

如何查知古代善于统治天下的人,必然首先徇天下各种力量的轻重,揣摩诸候的实情。如果对权势分析不全面,就不可能了解诸侯力量的强弱虚实;如果揣诸侯的实情不够全面,就不可能掌握事物暗中变化的征兆。

什么是“量权”呢?答案是:测量尺寸大小;谋划数量多少;称难财货有无;估量人口多少、贫富,什么有余、什么不足,以及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分辨地形险易,哪里有利,哪里有害;判断各方的谋虑谁长、谁短;分析君臣亲疏关系,谁贤、谁不肖;考核谋士的智慧,谁多、谁少;观察天时祸福,什么时候吉、什么时候凶;比较与诸的联系,哪个安定、哪里危险,爱好什么憎恶习什么;预测反叛事,在哪里更容易发生,哪此人能知道内情。如此这些,就是所谓的“量权”。

【原文】

揣①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时,往而极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隐其情;必以其甚惧之时,往而极其恶也,其有恶也,不能隐其情,情欲②必知其变。感动而不知其变者,乃且错其人勿与语,而更问所亲,知其所安③。夫情变于内者,形见于外。故常必以其见者,而知其隐者。此所谓测深揣情。

故计国事者,则当审量权;说人主,则当审揣情,避所短,从所长。谋虑情欲必出于此。乃可贵,乃可贱,乃可重,乃可轻,乃可利,乃可害,乃可成,乃可败,其数④一也。故虽有先王之道、圣智之谋,非揣情、隐匿,无所索之。此谋之本也,而说之法也。常有事于人,人莫能先。先事而至,此最难为。故曰“揣情最难守司”。言必时⑤其谋虑,故观飞蠕动⑥,无不有利害⑦,可以生事变。生事者,几之势也。此揣情饰言成文章,而后论之。

【注释】

①揣(chuan):揣度。《史记·虞卿列传》:“虞卿料事揣情,为赵策划,何其工也。”这里是指揣度情理。

②情欲:欲望,欲念。

③安:安静。

④数:法术,这里指办法。

⑤时:这里指时机。

⑥蜎(yuan)飞蠕(ru)动:泛指昆虫的飞动。蜎是没有骨头的昆虫,爬行时都必须屈伸身体,就叫蠕动。

⑦无不有利害:世间没有不具备利害之心的东西。

【译文】

所谓揣情,就是必须在对方最高兴的时候,去刺激他们的欲望,使他们达到极点,他们既然有极端的欲望,就无法按捺住实情;又必须在对方最恐惧的时候,去加重他们的恐惧,使他们达到极点,他们既然有害怕的心理,就不能隐瞒住实情。情欲必然要随着事态的发展变化流露出来。对那些已经受到感动之后,仍不见有异常变化的人,就要改变游说对象,不要再对他说什么了,而应改向他所亲近的人去游说,这样就可以知道他安然不为所动的原因。那些感情从内部发生变化的人,必然要通过形态显现于外表。所以我们常常要通过显露出来的表面现象,来了解那些隐藏在内部的真情。这就是所说的“测深揣情”。

所以谋划国家大事的人,就应当详细衡量本国的各方面力量;游说他国君主的人,则应当全面揣测别国君主的想法,避其所短,从其所长。所有的谋划、想法、情绪及欲望都必须以这里为出发点。只有这样做了,才能得心应手地处置各种问题和对付各色人物。可以尊敬,也可以轻视;可以施利,也可以行害;可以成全,也可以败坏,其使用的办法都是一致的。所以,虽然有古代先王的德行,有圣人高超的智谋,不揣度透彻所有隐蔽的和深藏的实情,将什么也追求不到。这是智谋的基础和游说的通用法则。人们对某些事情常常感到来得突然,是因为不能事先预见。能在事情发生之前就预见到,这是最难的。因此说:“揣情,最难把握”。游说活动必须深谋远虑地选择时机。过去我们看到昆虫蠕动,都与自己的利益相关,因此才发生变化。而任何事情在刚刚产生之时,都呈现一种微小的态势。这种揣情,需要借助漂亮的言辞或文章而后才能进行游说应用。

相关推荐

  • 纵横家鼻祖传世奇书《鬼谷子》全文注释译文(上)

    鬼谷子全文,鬼谷子,姓王名诩,又名王禅,道号玄微子,春秋末战国初时人,祖籍河南鹤壁市淇县云梦山山下王庄村。他是中

    诗词赏析
  • 《鬼谷子》究竟是本什么书,作者的两个徒弟纵横天下却死于内斗

    鬼谷子的作者,据传是由鬼谷先生后学者根据先生言论整理而成。道家思想的指导下,力求“变动阴阳”,从而达到“柔弱胜刚强

    诗词赏析
  • 鬼谷子识人术:牢记这二句口诀,看人,一看一个准

    鬼谷子,鬼谷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奇人,他虽然一生隐居避世,但是却教导出四大弟子庞涓、孙膑、苏秦、张仪都名扬天下,封将拜相,所以鬼谷子也因此而青史留名。鬼谷子的识人术,深受世人推崇,就连诸葛亮这样的智者,也深受其影响。他借鉴鬼谷子的识人经验,写成了《识人七法》,被后世广为传颂。

    诗词赏析
  • 《鬼谷子身世研究》作者 李书泰 谈鬼谷子

    鬼谷子的作者,《鬼谷子身世研究》作者 李书泰 谈鬼谷子鬼谷子是世界谋略之祖,他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他的身世之谜,是史学界一个富有极大引力的课题,相信会有更多的有识之士继续关注这一课题,研究这一课题,也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历史的真象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诗词赏析
  • 千古奇人为何被严重低估?千古奇书为何沦为禁书?书曰:鬼谷子

    鬼谷子的作者,春秋时期卫国朝歌人,也有人说他是楚国人,甚至有人说他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众多隐者的统称。鬼谷子雕像更有人开玩笑说如果《鬼谷子》和《论语》一样被大力提倡,说不定凭借中国人牛人们的智慧谋略早就称霸世界了!

    诗词赏析
  • 《鬼谷子》内揵篇:最直观的原文注释及译文-含生僻字注音

    鬼谷子译文,内揵,是指从内心上下功夫、从内心谋划以让对方心服的策略。因人的性情不一而论,所以游说他人,必先了解其性情,共同处事,先先寻求见解一致。

    诗词赏析
  • 中国历史上的隐士

    陶弘景简介,何为隐士?隐士特指不出仕的文儒,历代有无数隐居的人,皆不可称为隐士。而且,须含贞养素,文以艺业。不尔,则与夫樵者在山,何殊异也。而一般的“士”恐怕也不能称为“隐士”,须“天地闭,贤人隐。”须“皆用宇宙而成心,借风云以为气。”孔子云“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

    文章阅读
  • 《鬼谷子》原文、译文、评析-详解,一定收藏-细细品读-受益终身

    鬼谷子全文,凡与人之言道:或拨动之,令有言,示其同也;或闭藏之,令自言,示其异也。] 为众生之先,[首出万物以前人,用先知觉后知,用先觉觉后觉,故为众生先。

    诗词赏析
  • 《鬼谷子》全文及翻译:飞箝第五

    鬼谷子全集,立势而制事,必先察同异,别是非之语,见内外之辞,知有无之数,决安危之计,定亲疏之事,然后乃权量之,其有隐括,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

    诗词赏析
  • 《鬼谷子权威译本》编纂说明

    鬼谷子的作者,编纂说明为了给读者呈现一个段落层次分明的译本,方便读者阅读和理解,本书按照下面的方法进行编纂:按照“篇-段-层”的顺序,把每一篇按照意思分成多段,把每一段按照意思分成多个层次。对于每一篇,采用“总分的形式”。总的部分写作顺序:本篇原文全文-本篇译文全文-作者理解。

    诗词赏析